1989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总结经验教训 探讨发展战略
——第三世界发展战略国际讨论会述评
本报记者 陈功 孙毅
80年代即将结束,随着国际局势出现缓和的趋势,发展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4月下旬,来自亚、非、拉30个国家和12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与中国的学者、专家聚首北京,回顾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总结切磋经验教训、探讨90年代的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80年代走过的曲折道路,反映出一个问题:由于国内
  和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经长期努力,却
  依旧未能摆脱“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困境。
从一般意义上说,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中产出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不仅于此,还包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产出与投入的结构上的变化以及一般经济条件的改善。进入80年代以来,非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尽管一直有所增长,但是由于人口骤增,人均收入却连续8年不断下降。西德艾伯特基金会的亚当博士就并非危言耸听地指出:就人均收入而论,现在的非洲大陆比60年代还穷。拉丁美洲的情况也十分相似,人均收入也已连续5年下降。
与会代表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承受的巨额外债负担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直到8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把资本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以及由官方资本流动转为私人资本流动视为一种进步,资本从投资效益率较低的发达国家流向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发展中国家,也被认为是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实践证明,这种资本流动未必全是进步现象,也未必那么“有效”。到1988年底,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已达1.32万亿美元,外债总额占债务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40%。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增大,经济萎缩、市场混乱已经严重地破坏了这些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损害了各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阻碍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农业未能取得应有的进步。非洲的农业问题尤为突出。亚当博士认为,不少非洲国家“忽视农村的发展。虽然制定了以农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但实际上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少,农村发展项目和基础设施计划没有取得成功”。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80年代非洲的农业生产甚至低于70年代的水平,整个大陆的粮食进口80年代比70年代增加了5倍。据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的官员统计,85%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个农业大陆在80年代尚不能自食其力,维持生存,更何谈发展。
此外,人口增长失控、城市畸形膨胀、生态环境恶化、贫富两极分化、产业结构失衡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停滞”迫使这些国家的人们对以往的发展战略
  进行反思:套用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能否真正使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
  独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谈世中副研究员指出,发展中国家独立后面临着发展经济、争取经济独立的历史任务。西方一些自由派经济学家套用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设计了工业化传统发展战略,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在这种战略指导下,发展中国家于50—70年代先后开始了以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的工业化运动。几十年的实践证明,除少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获得成功外,大多数未能达到预定目标。
究其原因,不少与会者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都要依据自己的国情而定,依据发展阶段的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而随时调整,几十年一贯制的僵化战略难免出问题。此外,忽视国际环境的变化,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未能完全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原因。拉美经济体系常务秘书助理希尔先生就不无忧虑地指出,60—70年代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外向型发展战略的一些有利的国际条件,今天拉美国家就无法得到。如今外资难借,贸易保护主义严重,贸易集团化趋势等都是拉美国家扩大出口的不利因素。
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纳西姆先生也有同感,“高利率和债务危机已经使从私人和商业性渠道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减少”,“许多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急切地要通过外向型贸易来抓住贸易机会,但国际贸易越来越受到保护主义的制约,且出现了日益增多的双边或区域性经济安排的趋向”。就连那些搞出口导向比较成功的亚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也意识到,“初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得益于若干有利因素的影响,而其中一些有利条件现在即使对这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不复存在”。
另有代表认为,世界贸易的总容量是有限的,如果亚洲发展中国家都学“四小”,拉美又学亚洲,这种战略可能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的对外依附性,导致发展中国家争夺有限的国际市场的局面,其结果,主要得益者恐怕不是发展中国家。
显然,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不能盲目地套用别国的模式。制定发展战略,本国的国情需要考虑,变化了的国际环境也不容忽视,以往成功的,在现实条件下未必成功,彼地奏效的,此地未必奏效。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各国代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情况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尽管所言各异,但这种求实的态度,给人以新的启示和希望。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殊的发言指出:当前国际上缓和与对话的趋势给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以经济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赛将使第三世界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中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综合国力竞赛有可能拉大它们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显然,旧的发展模式不能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摆脱困境,新的压力又纷至沓来,调整旧有的经济发展战略已成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一项紧迫任务。
有的学者认为,发展未必是用“现代化”部门代替“传统的”部门,发展的新途径应该是从本国现有的实力出发,少强调些“进步性”,必要时甚至可以牺牲(只对少数国家有意义的)“赶超”机会。
有人则提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战略,主张把发展重心从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转移到满足大多数人基本生活需要;从重点发展工业,转移到重点发展农业,从城市移向农村、边远地区。
毛里求斯大学林满登教授则更多地强调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和科技合作。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助理执行秘书比安基先生认为,要使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稳定的发展,必须改善它们的国际贸易地位(包括增加制造业的出口和有效地替代进口),调整社会政策,争取国内储蓄,改进投资分配等。还有人从增加经济活力出发,提出释放市场能量,重新确定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的关系等等。
这次会议没有发布公报,没有提出宣言,甚至没有统一认识、得出一致结论。然而,各国代表从政府决策者、智囊咨询者和国际组织官员的不同角度,多层次的各抒己见,却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更强的针对性,相互借鉴的意义更为深远。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讲,别国发展经验的启示固然有益,但他人的问题和教训所产生的提醒、告诫作用也许更为实惠和重要。 
(附图片)
设在墨西哥的埃里森电话工业集团十分重视采用新技术和培训人员。图为生产车间的工人精心操作。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以强补弱的重大措施
——苏联国防工业转产民用商品
周象光
苏联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科技成就在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是举世公认的。可是,在民用消费品领域的生产技术却相对落后,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何逐步缩小以至消灭两者之间的差距,把民用消费品生产搞上去,是苏联当前经济改革中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过去苏联执行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的方针,限制了轻工业、食品工业的发展。后来,为了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又把大批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使用于军事工业领域,使军工企业得到优先发展。加之苏联的国防工业系统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禁止军工领域的先进技术转入民用,从而造成民用工业大大落后于国防工业的状态。
在当前的改革中,为了使广大群众尽快地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苏联决定优先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轻纺工业。但是,这些工业的技术基础比较落后,即使国家增加投资,也难以靠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扭转落后的局面。
当前苏美关系由对抗走向对话、国际关系日趋缓和为苏联实现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融合和发展消费品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苏联决定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削减军备,让实力雄厚的国防工业支持民用工业。据估计,苏联决定两年内裁军50万的措施,可节省军费14.2%,约合30亿卢布。仅停产中程导弹一项,就可节省3亿卢布。在今年财政预算赤字高达350亿卢布的情况下,这笔资金无疑是“雪中送炭”。
为保证该政策顺利实现,苏联还制订了一项8年计划(1988—1995年),共需资金370亿卢布,其中的175亿卢布将由国防系统承担,将兴建2.9万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对3.8万家老企业进行技术改装,为食品工业生产的技术装备将增加2.9倍,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这种设备的技术水平。因为目前生产的这类设备只有1/4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为此,要研制和开发4500种新式机械,其中的3000种由军工部门承担。有200家军事装备的研究机构参加研制工作,有345家军工企业已经开始生产民用品。根据8年计划,还将开发140多种复杂的日用品,如激光数字显示,电唱机等。
据苏联国防部长菲诺格诺夫透露,今年军工企业日用消费品的产值将达45亿卢布,占其总产值的一半。现在,苏联全部的彩色电视机、95%的电冰箱和69%的吸尘器都是军工企业生产的。以制造SS—20导弹闻名的沃特金斯克机器制造厂已形成了年产40万台洗衣机和26万台儿童车的生产能力,同时还生产新型自动机床、牛奶消毒冷却设备、畜牧加工成套设备以及饮料装瓶生产线。以生产米格—29歼击机和伊尔—18型客机著称的莫斯科红旗机械厂,已经推出了“米格”牌的民用机械,如食品加工机械、果汁挤压器等。
军工企业生产民用品并非始自今天。早在赫鲁晓夫时代就有一些军工企业生产电冰箱等消费品。但是,那时的企业领导人只把这项任务视为副业,并不重视。现在,军工企业也在推行改革,充分调动它们的潜力和积极性,加强民品生产,日用消费品和食品供不应求的现象可望得到缓解。 
(附图片)
苏联航空工业部在萨拉托夫市开设了一家以希腊神话英雄“安泰”为字号的商店,专门出售民用机械,如电动分离机、水泵、中耕机、动力滑轮以及体育运动器材和无线电仪器等265种商品。


第7版(国际专页(经济))
专栏:

  迅速发展的飞机租赁公司
最近,总部设在爱尔兰的世界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GPA集团宣布,该公司将向美国波音公司、麦道公司、欧洲空中汽车工业公司订购三百零八架最新型的飞机,总额达一百六十八亿美元。这是世界航空史上最大的一笔交易。
GPA集团的历史不长,它成立于一九七五年。随着飞机租赁市场的扩大,该公司日益发展。现在,它向三十二个国家的六十四家航空公司出租一百七十二架飞机。在十三年的时间里,它在飞机租赁市场所占的份额已达百分之四十,成为世界最大的飞机租赁公司。除GPA集团外,世界上大的飞机租赁公司还有美国的国际租赁基金公司、澳大利亚的安瑟特集团。这三家公司占世界飞机租赁市场的百分之九十。
到一九八七年末,世界共有民航机七千四百四十五架,其中供租赁的占百分之十三。从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五年的五年当中,世界预定制造的飞机的百分之二十是由租赁公司订购的。
飞机租赁业的急速扩大,是因为许多中小航空公司很难购买昂贵的客机。此外,欧洲等地的航空自由化趋势也促进了飞机租赁业的扩大。由于空中管制放宽,许多企业希望加入航空业,但又不想在起步时投入大量的资金,因而它们宁可租赁飞机。GPA公司每架飞机的租金是所租飞机购买价格的百分之一,如一架波音737客机,一个月的租金就是二十五万美元。          刘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