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迂回道路走不通
——与刘振邦同志商榷
丁声俊
我认为,刘振邦同志提出的通过发展畜牧业,间接推动粮食生产的发展和减少人的口粮消费这条迂回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这里至少有三个问题要弄清:
第一,大田究竟种什么产出率高?为了有可比性,美国农业专家以每公顷耕地生产不同动、植物产品折合的蛋白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是:大豆640公斤,玉米457公斤,稻谷388公斤,小麦274公斤,鸡蛋182公斤,鸡肉116公斤,猪肉65公斤,牛奶59公斤,牛肉51公斤,大田种植禾本科粮食的蛋白质产出率远高于牧业。至于经济效益,那是个复杂的问题。现在种粮效益低,有价格扭曲,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因素。
第二,以牧为主能否推动粮食生产。欧洲共同体12国粮食自给率高达111%,在粮食过剩的条件下,扩大需求是促进生产的动力。而我国粮食供给不足,如果继续过快、过猛地扩大需求,对粮食产销平衡、抑制通货膨胀、治理经济环境都是利少弊多。
第三,西欧耗粮是速减还是剧增?1980年与1970年相比,欧洲共同体居民食用谷物量年均仅增加17.84万吨,但同期饲料谷物用量年均增长36.2万吨。事实证明,实行以牧为主,改变食物结构后,消耗的粮食不是减少,而是剧增。因为动物食品需要几倍的粮食和其它植物性饲料转化而得。
至少在近、中期内,“五业”并举农为本,全面发展粮为主不失为保证中国农业稳定发展的上策。
         (作者为商业部商经所研究人员)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改善作物布局调整种养结构
我国每年要用三亿亩地产的粮食作饲料。而如果改种饲料作物或饲用品种的粮食作物,面积不扩大,产量即可提高百分之二十以上。突破农业徘徊,需要——
改善作物布局调整种养结构
解决或缓解粮食的供需矛盾除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外,我认为调整我国作物布局和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减少养殖业对粮食的压力,是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可行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吃饭、穿衣从来都放在首要位置,因而农业长期形成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人民在解决温饱之后,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增加了,要求吃得好一些,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自然对动物性食品等粮食转化品的消费需求上升,要求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越来越多的饲料,而我们传统的种植业结构从来就没有饲料作物的地位,不得不以食用粮食加工饲料。近几年,全国每年要拿出8000万吨粮食(占总产量的20%左右)用于养殖业,即使这样,仍满足不了养殖业发展的需要,饲料紧缺的“警报”不时传来。有的同志说,粮食问题实质是饲料问题,不是没有道理的。粮食转化为饲料不是不可以,而是效益低,不合算。以1987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242公斤计算,生产8000万吨用于饲料的粮食,需用耕地3.2亿亩,如果改变种植业结构,把这些耕地改种饲料作物,效益可成倍增加。实验证明,一亩苜蓿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于小麦的7倍;用蜡熟期的玉米青贮,其饲用量折合成饲料单位相当于熟收玉米的2—3倍;水稻和玉米如果选用饲用品种,其所获饲料量相当于普通品种的150—200%。如果在3.2亿亩耕地中用70%种植饲用品种粮食作物,其产量可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0%,30%用来种植青贮玉米或粮草轮作,可为养殖业提供更多精粗饲料。我国耕地本来就不多,更应充分利用,提高效益。因地制宜,对传统的种植业结构来一番改造,重新配置耕地资源,以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取代传统的二元结构,势在必行。
我国的养殖业结构同种植业相适应,也是不合理,甚至畸形的。突出表现是耗粮畜禽比重过大,全国常年平均饲养3.3亿头猪,居世界第一位,草食和节粮型畜禽在养殖业中所占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同我国国情相近的印度,粮食产量只有我国的1/4强,人口是我国的2/3,他们存栏的牛是我国的10倍,猪只有我国的1/4。比较合理的养殖业结构,使印度在粮食并不很宽裕的情况下,满足了国民对肉食的需要,粮食的压力也不像我们这样大。所以,调整养殖业结构,充分利用我国草原资源和农区的草山草坡,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草食畜禽,既可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粮食压力,又可以向市场提供更多样的肉食,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获益。
调整产业、作物结构,应当作为农村深化改革的一个方面,需要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好在前几年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做好工作,把农牧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自觉自愿地实现这一转移,并不是很困难的。
             (作者为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干部)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创造“小气候”
——新生丝织总厂厂长张正昌一席谈
陆振华
作为企业,在大气候左右不了的时候,眼睛向内,在改善“小气候”上下功夫,这是明智的。新生丝织总厂厂长张正昌正是从这个思路出发,采取有效的办法改善了企业的“小气候”,增强了企业在竞争中的适应能力
    彷徨,等待,就会贻误时机
“今年大气候不利,我们在资金、原材料、能源等方面同时遇到困难,但自己正创造一个适宜的‘小气候’,使企业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环境。”
日前的一个夜晚,我和江苏吴江县新生丝织总厂厂长张正昌探讨着企业界关心的热门话题。回想起近来许多企业经营者一谈到眼前的资金、原材料、能源问题时,愁眉紧锁、摇头叹气的情景,不禁使我对这位厂长的思路发生兴趣。
“我们希望有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但现在看来这个想法不现实。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种种矛盾和问题难以避免。企业家面前是一个有风有浪的大环境。如果企业经营者彷徨不前,被动地等待大环境改善,不去积极地创造一个‘小气候’发展企业,就会贻误时机”。
今年55岁的张正昌,中等个儿,青年时代就在当地供销社、工会、生产办公室任职多年,产品经济的弊病使他难展宏图。1978年跨入新生丝织厂大门以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育中的阵痛,使他变得精明起来。他略一沉思,把我们的话题引向深处。他说,当今时期有一些特殊的现象,如既有改革政策,但一时又无法配套;既有市场机制,但又不成熟;既有竞争的机会,但又不完全公平和充分。外部环境中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同时存在。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积极利用外部环境中的积极方面,加强应变能力,创造企业内部的“小气候”,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个突破事出有因:创造“小气候”
张正昌是位巧用心计的实干家,在吴江众多的丝绸企业中颇有声望。在1985年和1987年两次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时,人们评论他是位富有强烈事业心和勇于开拓精神的企业家。但他悄悄地对我说:“这些评议难免有过誉之处,我倒宁要一个善于创造‘小气候’的实干家的实称。”
新生丝织厂虽然名声在外,但去年以来原材料涨价、生丝短缺、资金不足都成为企业发展的拦路“虎”。全厂前几年增支因素每年为250万元,去年达380万元,今年增至500万元,流动资金缺口在数千万元以上。但是,这个厂去年在严峻的形势下出现了三个突破:一、消化增支因素350万元的同时,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42.8%,还提前一年付还500万美元的债务,成为建厂以来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二、出口绸缎1000万米以上,创汇3750万美元,是本厂历史上出口增长最快的一年,成为全国的创汇大户;三、产品质量连续28个月居全县同行业之首,并在世界40多个国家享有信誉,有些外商宁愿多花钱,也要买该厂的绸缎。
    1变12,12变1
“为什么别人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在这里被消化了?”
“这是大环境的积极因素和‘小气候’效应合力作用的结果。”张厂长深有体会地说。近年来,张正昌在创造“小气候”上可谓煞费苦心,连续使出了三招:
第一招,采用孙悟空战胜妖怪的法术,1个变12个,然后12个变成1个。在工作实践中,张正昌痛感到国营大中型企业虽有人、财、物优势,但由于“大锅饭”的体制没有彻底打破,各个部门活力不够,因此企业像臃肿的老人,负担沉重,步履艰难。他们厂有个100多人的供销科,过去权、责、利不明,职工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不仅工作效率很差,还压死了60万元的设备储备资金。张正昌决定把它从工厂里“脱”出来,成立独立作战的经营公司。这样总厂不仅减少一大笔支出,还使这部分机体活跃起来,既增加本身的盈利,又壮大了总厂。
近年来,张正昌采用这种孙悟空分身法,把机械车间、后勤处、基建科以及兼并过来的工厂,分别从总厂“脱”出去,组建成自主经营的丝纺机械分厂、生活服务公司、装潢建筑公司,以及纺织一分厂、工艺服装厂、星狮酒家等9个独立经营企业。这些企业各显神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去年不仅节省了总厂102万元开支,还增加总厂124万元收入。今年调剂出一大笔资金为总厂解忧。
第二招,发展高技术、高增值的适销产品,培植新的摇钱树。前些年该厂以和服绸赢得日本市场以后,张正昌以企业家的眼光,密切注视着日本和服绸市场的发展,不断开发出苏吴绉、目兰缎、驹意匠等富有东方色彩的新产品,外商看了眼睛都亮了。这些产品很快成为创汇高的新摇钱树。前年,张正昌又决定一举投资700多万美元引进先进的片梭织机,从而把换汇率高一倍的新产品建宏绸打入国际市场,去年已创汇140万美元,今年如全部投入生产,可创汇350万美元。如今人们看到,一个技术人员多、技术先进、产品新、信息灵的“小气候”,正在新生丝织厂形成。
第三招,设“窗口”,办中外合资企业,创造企业自我发展的“小气候”。长期以来,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很少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甚至连自己的产品卖给谁也不知道,竞争仅是纸上谈兵。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张正昌抓住契机采取了两个行动:一是在深圳、珠海设立经销点,积极捕捉国际市场信息;二是兴办两家合资企业。去年签约的中外合资深圳通益丝绸厂有限公司,投资160万元,每年将创汇达1152万美元。今年批准的中港新安服装有限公司,投产后将有30万套件服装进入国际市场。企业不仅生产上游产品,而且延伸到了最终产品,扩大了发展余地。
有些经济专家评论:企业由生产型变为生产经营型,由内向型变为外向型,都体现着在改革开放的大气候下企业“小气候”的重大变化。新生丝织厂在这两次变化中很主动,不仅优化了企业自我发展的环境,还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拚搏的机会。如果争取把合资企业办到海外去,那将是企业发展的又一次跃进。张正昌听着,琢磨着。他感到了当代企业家的不同寻常的历史使命。他需要奋进、创造,也需要机遇。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商业工作者的良心
瓯亮
报载,在乱涨价成风的情况下,北京市地安门副食品商场,却主动让利于顾客。鱿鱼、海参、玉兰片等水发货本可不论大小,均按标准价卖,但他们专门把稍小的拣出,低于标准价百分之十三出售……如此让利措施,有数十项,尽管商店每年因此少赢利五六万元,但赢得了广泛赞誉,荣获全国执行物价政策法规十佳商店称号。
读此消息,颇多感慨。“公平买卖,童叟无欺”是起码的商业良心。可如今,有人说:“良心值多少钱?”你不曾听到这么一句个体户格言吗?——我就是不要什么“回头客”,坑他一回就行了。这么多流动人口,我还愁没有人到我这儿来?
中国自古以来有轻商贱商的传统,除了商品经济不发达这个总根源外,恐怕也与在市场秩序不健全的情况下,某些经商者的“贪”、“奸”有关。这些人唯利是图,直至图财害命,别说置国法于不顾,就连起码的人的良知都丧失殆尽。《说唐》里程咬金卖柴扒,强买强卖,不是还被人以良知相劝么?
而今,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欺行霸市,坑骗顾客的现象除了主观原因外,从客观上讲,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发展商品经济必要的法规尚不健全;二是不少商品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状态;三是市场管理工作存在着漏洞、死角,等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强和完善市场管理,固然是必要的,但作为市场主体的商业经营者,也当努力维护自己的形象。商业是社会的窗口行业,提倡商业工作者讲良心,讲道德,不仅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而且,往往是有水平的经营者的成功之道。那些模范执行物价政策法规的商店,先不论商品如何,商店的芳名首先就能博得顾客青睐。商店门庭若市,坚持薄利多销,一种融洽的彼此信任的气氛,不仅可以使卖者与买者的心境得到改善,而且可以提高经营的效益。
所以说,商业工作者的良心,对个人、对社会具有双重的价值。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万花筒

  精明人存款
“钱不但能‘下崽’,而且还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还是存钱合算!”这是一位小镇居民说的话。
经过物价的多次波动,许多地方的一些群众在变:不再跟着别人抢购,而是想着如何对付的办法。参加保值储蓄就是其中的一招。有位居民算了这笔帐:把1000元以三年为一期,本息连续转存5次,如利息和保值贴补保持现有水平,15年后可得本利1.7万元以上。性急者抢购,精明者存款。不久前黑龙江佳木斯市有关部门对百户居民作详细调查,其中2/3的居民表示要把增加的收入存入银行生息。
                (华文)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万花筒

  个体户的心思
湖南省常德市有位个体户说:“我准备把门面租给别人,把钱存在银行吃利息。”他算了一笔帐说,把5万元存入银行,一年可得息6000多元,比出摊站柜台轻松多了;如参加保值储蓄,得利还多一倍。
去年群众提款抢购时,许多个体工商户发了一笔财。如今不同昔日。竞争对手多,原材料涨价,来钱慢了,他们自有新盘算。该市的一位个体印刷厂主也准备歇业,打算出卖设备,然后拿出10万元存入银行,边吃利息,边观察行情。
“想改个行档?”有人问。
“这行那行,利大为上。时运一到,干哪行都一样。”他们回答。
                  (平辉)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厂长经理谈管理

  企业要有和谐气氛
沈阳第一机床厂厂长 黄铭亮
我担任沈阳第一机床厂厂长4年多,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搞好企业的管理问题。是厂长发号施令呢,还是引导群众自觉约束自己?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焕发他们参与管理的意识,支持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行动,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和宽松的环境。
一次,我在全厂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通知刚一发出,就收到了25号车间工段计划员董维斌同志写给我的一封信。信中从思想教育、劳动纪律、食堂管理、加强工装制造管理4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封信我反复看了两遍,很受感动。信中既有中肯的批评,又有积极的建议,看得出他对工厂的热爱和对存在问题的焦虑。我们办有厂报,我将这封信刊登在厂报的头版头条。厂里不仅仅宣传、赞扬董维斌的主人翁精神,还采纳了他有关劳动纪律、食堂管理方面的建议。
普通职工的意见受到厂里的重视,对全厂职工参与管理是个很大的鼓励,大家乐意为工厂的管理献计献策。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目前,全厂已自下而上制定出了236个管理标准,874个工作标准,工厂的各项工作都有章有序。
但凡企业,无论大小,都以向管理要效益做为最时髦的口号。其实,把这个口号付诸于实践才是经营者的目的。我们厂的CA6140普通车床是国优产品,年产量6000台左右,在全国车床市场上的覆盖率达到了13.3%,每年都给工厂创造了较高的利润。但是职工们还是不忘从技术进步上再创优。工程师滕立波通过对其功能的分析,潜心研究,反复实验,寻找如何用最少的成本去实现产品必要功能的最佳途径,通过对主轴系统各主要零件的价值工程分析,将原来主轴三支承改为二支承,结果机床震动减小了,钢性提高了,外部故障率减少了3%,产品成本每台降低了236.82元,全年可为工厂节约生产成本142.1万元。打这以后,我坚信,只要把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动脑筋,想办法,企业的效益准会提高。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国产化装备也能取胜
——大连石化公司技术改造述评
本报记者 段心强
论创汇,每年近3亿美元,是大户;
数引进,没从国外买一套完整的装备。
大连石化公司就是利用国产化的装备生产出61种出口产品,在国际上赢得信誉。
    苦乐之间
国门打开,大连石化公司领导人往外一瞧,一双眼睛变成“O”型:差这么多?!耗能为人家的二倍,产品却落后几代。
他们不服气,要竞争,而且想借引进设备走一条捷径,可遇到的是“顶门炮”。为了提高汽油标号,他们建一套“重整”装置,从联邦德国进口氢压机。开始运转得不错,可好景不长,接二连三出故障,需换零部件。国内没有,到国外去买。多花路费还在其次,意外的是这种机器已经淘汰,连生产厂都找不到。
重渣油催化裂化是炼油行业“五朵金花”中的一朵,能使低档的重渣油变成高档燃料。他们花掉500多万美元,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买来设备组装,号称“八国联军”。但因“消化”不良,试车中“肠梗阻”,重渣油不但没“升级”,反而有的成了废品……
困惑逼出志气和智慧,大连石化公司科技人员调查了国外的炼油现状与国内的炼油设备生产条件,群策群力,走自己的路子赶上去!他们从设计改造润滑油生产的全套装置开始:设备,绝大部分用国产的;少数国内没有,国外确实先进,就买来消化、改制。生产出的润滑油的基础油,通过了莫比尔等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的鉴定,国际市场给开了“绿灯”。
他们还和国内一些厂家合作,自己设计、改造一整套催化裂化装置,一次试车成功……
    集精汇萃
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对比中外的机械生产,升华出一个以劣创优的办法。就一个个机械厂说,水平不算高,但组成“联队”就可参与“国际比赛”。原有的丙烷脱沥青装置工艺不太先进,他们决定“动大手术”,这需要上百台设备。他们在全国调查研究,对各家工厂生产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鉴定、精选。除三台增压泵从日本引进外,其他设备全部国内生产。……几十家企业“大合唱”十分成功。改造后每加工一吨原油的耗能下降到34万大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光亮油质量好,获得国家金牌。
大连石化公司还注意采用国内外的科研成果。特别注意把国内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到生产上。例如他们生产的食品蜡,经280℃的加氢处理,使致癌物质分解度达到国际水平。美国石蜡协会主席D·S·布郎带着怀疑的心理鉴定大连石化公司生产的散装食品蜡。当电子计算机上显示的一个个数据不比美国的差时,这位求实的科学家脸上露出笑容,当场拍板定论:“质量为上乘”。于是,这种散装食品蜡便进入美国市场;不久,畅销世界各地……
    中西嫁接
国产化不是国粹化。大连石化公司坚持在技术改造中以国产设备为主,但不护短、迁就。有些单机国产的就是不如国外的,就坚决引进,与国产设备搞好“嫁接”,协调生产。
白土精制过滤,高温达到150℃,过去使用的板框过滤机,手工操作,不仅过滤效果差,而且劳动强度大,又脏又累,职工都不愿意在这里干。副总工程师秦立新在日本考察时见到人家处理粪便使用一种过滤机,由机械手操作,准确而又及时。回国后立即向厂领导汇报,当即拍板,决定引进来。
                       
在通过技术改造创造出优质产品的同时,他们花很大力气组织产品出口创汇。今天站在厂区后面的山头上,细心看就会发现,靠近公司的海面少了一块,这是开山填的50万平方米的新厂区;一条钢铁水泥铸成的“手臂”向大海里延伸,这是新建的出口码头!
炼油深加工的6套新装置正在填海造出的新区拔地而起!
不久的将来,码头上的6个5000到5万吨的泊位投用,将有越来越多的航船,从这里乘风破浪,驶向海洋……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优劣之间
王清宪
如今,中国有八千余家合资企业。你可能不会想到,一九八八年的全国十佳合资企业的第二名不是在沿海,而是在深深的内陆新疆,它就是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
谈起地处内陆的合资企业的优势劣势来,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经理陆长保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内陆——尤其像新疆这地方,信息不灵、交通不便,使企业一出生,就有一种危机意识。他们不得不派几十个人,盯住沿海及开放的大城市,琢磨羊毛衫色彩的变动,款式的更新,而同类企业,则很少注意到他们。等他们的产品畅销以至供不应求时,别人才“发现”他们,但市场已被他们占领了。“好比打仗,你在暗处,他在明处,这叫劣势变优势”。他说,“这不,去年一年,我们就有八个新款式获了国家奖;在全国‘雪原杯’羊毛衫设计大奖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
沿海的企业往往把目光盯住西方,新疆深居内陆,靠阿拉伯国家近,于是,这个纺织品公司一方面利用合资的优势派设计者到香港、日本、巴黎学习,同时,又吸收阿拉伯国家严肃、宽松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款式风格,在国际市场上,有了独特的竞争力。
任何条件,有优势也有劣势。好的企业经营者在于他善于利用优势,同时转劣势为优势。正因为如此,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这个一九八○年注册资本仅仅八百万美元的合资企业,如今发展到二千二百万美元;年创汇额由开业时的二百多万美元,增加到二千二百万美元。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山东省嘉祥县上店子村农民杜运彪根据当地盛产青石和历史上有石雕传统的特点,办起石雕工艺制品厂。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