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域外杂谈

  日本人新的追求
曾经笃信金钱的日本,时下终于发出感叹:金钱并非万能,金钱不是一切。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人一直保持低生活水平,他们崇高的追求是勤奋工作和为企业作贡献,这带来了日本的飞跃。目前,它正以经济“暴发户”的闪烁金冠,向全世界炫耀。
近几年,日本人的存款大增,但是,生活质量与许多发达国家比却偏低。一位日本银行雇员抱怨:“谁都注意到我们的工资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可谁也没有注意到我们仍住在兔窝般的陋室里,终日为米粮、肉食等商品中不断刮起的涨价风‘愁眉苦脸’,而且,要想保证职业比较稳定,休想请一星期以上的假。”
最近,日本政府作的一项调查进一步表明了日本人的处境。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日本国民平均收入属世界最富水平,但80%的日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手头宽裕。伴随高薪的是繁重的苛捐杂税、漫长的劳动时间、欠佳的居住条件以及令人头痛的高物价。
要求摆脱这种局面的,首先是年轻人,他们诞生在日本经济急速起飞的时代,物质相当充裕,没有经历过前辈人咬紧牙关忍受的那种艰苦。他们明显受享乐主义影响,要求从物质的墓穴中站出来,这种全新的价值观日渐汇聚成观念改革的大潮。日产汽车公司的一位推销员感叹地说:“日本人直到今天才刚刚开始学习生活。过去,人在物质的大循环中,是机器;眼下,大家纷纷争做人。”
面对这股改革大潮,日本政府和工商业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了。就此进行的争论日益激烈,各种适应改革的措施纷纷出台,一时间对生活的追求热火朝天。
劳工部呼吁全国:给予劳动者更多的消闲时间!他们提出理论,推测一旦日本人的工作时间减少,便会有更多的时间花钱,而这也有助于经济增长。因此,他们倡议削减工时。这项倡议得到了重视,政府从今年1月开始实行每月两个星期六不办公的新作息时间,打破了传统的每周六天工作制。证券交易所和银行紧步后尘,决定实行五日工作制。不少大企业也纷纷效仿。
令人困惑不解的是,虽然一些大公司新增了20天年假,仍有许多人惴惴不安地推测,如果他们真的按照新规,“实践”超过5天的年假,他们的擢升机会可能因此丧失。
同时,日本人还在小心翼翼地消除高物价的威胁。长期以来,日本人总与自己过不去,如果在国外购买1美元的物品,日本人只需按正常比价付130日元,但在国内得花200日元。不少人对此愤愤不平。经济学家言辞闪烁,矛头直指人为的“进口壁垒”和繁琐的批发渠道。有关部门向人民诚恳地表示了改变这种状况的愿望,但同时又不忘提醒人们:要耐心等待,没有人能想出办法使改革在短期内奏效。
虽然缩短工时和设法调低物价的工作千头万绪,但令日本人欣慰的是,他们终于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然而住房的改革却步履维艰。迄今为止,年轻人仍觉得在东京购一间平价房如天方夜谭,即便由政府津贴修建的房屋,离市中心超过一小时路程,欲获得10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也必须有6000万日元作酬。
三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松下茂强调说:“改善人民的居住水平,对现已在国际上占有经济强国地位的日本是举足轻重的事。如果我们希望给外国一个印象,让其感觉到我们正在成为一个经济、社会、学术与文化各方面都平衡的社会,那么,这些牵涉千万人的普通生活问题并不普通,也许,在我们改变生活之后,世人会不可置辩地称赞:日本不是经济动物,而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潮流的领导。”
      (梁刚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域外社情

  来自西德一个“妇女信息中心”的报道:
现代“奴隶贸易”的悲剧
在人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新形式出现的“奴隶贸易”——女性奴隶贸易(或曰“拐卖妇女”),在不少国家,从无到有,规模由小变大,近年来,甚至发展到了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地步。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西德,目前女性奴隶贸易问题相当严重。一些亚洲国家以及世界其他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妇女,被以种种手段拐骗到了那里。这些妇女在离家之前大多数是未婚的姑娘。据西德首都波恩有关部门估算,现在每年有1万多名这样的妇女被诱至西德。
她们中有的人,是被原在地区的骗子以介绍去读书、做工、当护士、做保姆或嫁给讲信义的德国人等甜言蜜语骗去的,有的是被从西德到她们原在地区旅游或做生意的人以种种诱饵骗去的。到了西德后,她们中有的人被强迫到“红灯区”去登记注册,当合法的娼妓;有的人被逼着去社会其他地方做非法的暗娼,有的则被胁迫违反自己的意愿,跟自己根本不爱的男人“结婚”。有的“新郎”是残废人,有的“新郎”是年迈孱弱、满脸皱纹的老头儿。很多男人购买她们时,就像在商场里购买普通商品一样,随意挑拣,选定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然后带人回家。
这些妇女实际上都已被他人占有,失去了人身自由,沦为奴隶,常常横遭肆无忌惮的虐待和无法忍受的凌辱。有的人被传染上了梅毒、淋病、淋巴肉芽肿等性行为传播的疾病,有的甚至染上了艾滋病。
这些现代奴隶身在异国他乡,远离祖国和亲人,处于举目无亲、孤立无援的境地。遇到危险时,往往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再加上语言不通,食物不习惯,水土不服等原因,许多人非常忧伤,极为悲痛。有的人疯了,披头散发,污首垢面,其状令人目不忍睹。有的人则数度产生轻生之念,欲一死了之。
针对这种充满血泪而又十分急迫的社会问题,西德巴登·符腾堡州于1987年底在首府斯图加特市设立了一个令人注目的“斯图加特妇女信息中心”,州政府每年资助该中心5万马克。
该中心的工作人员把这些女奴组织起来,定期会见她们,为她们开办德语培训班,帮助她们互相联系,并向她们提供内容广泛的有关法律、社会、就业、卫生、养育孩子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以利于她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并考虑如何摆脱困境。
在1988年1年中,斯图加特妇女信息中心帮助了50多名处于绝望中的妇女脱离了险境,并向其他250多名受害者提供了有助于改善她们处境的建议和信息。但巴登·符腾堡州迄今尚有不少人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咨询中心,有的受害者虽然知道有这个中心,可是慑于各方面的压力,没有勇气去找那里的工作人员要求咨询。
自1989年初以来,西德各州及世界上一些国家越来越多的妇女组织、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纷纷写信、打电话、发电报或派人去了解这个咨询中心以科学态度处理问题的经验,以及该中心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
 卢嘉祥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在各国兴起
韩惠正
近几十年来,随着各国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高度集中,污染与公害日益严重,森林、绿地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成了人们新的愿望。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有近百个国家兴建了近千处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面积2.2亿多公顷,占世界总面积的1.74%。
美国是建立国家公园最早的国家。1872年建成了第一个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公园内不仅有大面积的森林、灌木丛、草原和大量的野生动物,还有闻名于世的“老忠诚”间歇泉等独特的自然风貌,景色十分壮观,每年吸引着全世界数百万人前来游览、观光。目前,美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森林公园的建设,每年拿出的投资达数十亿美元,建造供游人散步的山间小道、野餐点、宿营地和冬季运动场。
日本从1960年开始扩大森林公园的面积,到目前为止,已把占国土面积15%的林地划为森林公园,供人们游览、休憩。1980年,政府又把市郊森林公园作为提高青少年情操、教育、文化艺术和健康水平的场所。现在日本每年约有8亿人次,在节假日扶老携幼,带着食品、帐篷,涌向全国各大森林公园。
澳大利亚是全世界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最多的国家。全国共有243处,面积1500多万公顷。位于悉尼市郊的澳大利亚皇家公园是世界最早建立的国家公园之一。公园内设施齐全,多年来已成为人们旅游的“热点”。澳大利亚政府还规定,每年中小学生都要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活1—2个星期。通过实地参观等形式,培养他们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对森林资源和大自然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也促进了森林旅游业的发展。美国每年有3亿人次到公园去野营、爬山、摄影和观赏野生动物。
目前,发展中国家已在积极兴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泰国现有森林公园14处,游人可以在夜间观看野生动物觅食等生活情景,别有一番情趣。在肯尼亚的森林公园内设有树顶旅馆和乘大气球在空中观看野生动物的项目。每年由此获得的外汇收入占国家外汇总收入的20%,成为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外汇来源。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一人警察局
美国纽约州的塞芬纳是个拥有1900人的小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镇上亦设有一所警察局。31岁的克列斯特·布蒂娜女士既是局长,又是唯一的警官。她的主要工作是晚上在镇上巡逻。布蒂娜自1988年8月上任以来,已受理50余件申诉案,处理一些超车罚款案,并逮捕过一名酒醉后开车的人。在美国,警察大多是男性的职业,但布蒂娜女士却爱上了自己的工作,平静的小镇和善良的镇民也觉得有这样一位温柔的女性警官就足够了。 (马绍坤)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电话急救
本报记者 罗晋标
在意大利,电话急救是为单独生活者所设的一种特殊服务。这些单独生活者,或因年迈,或因有病,走动不便,希望在需要时候能找到帮助他们的人。
接受电话急救的人,只要有一部邻居可以接收的电话机就行。他可以领到一台仅重二十克的微型数控信号发射机(即电话控制器),像个大奖章一样挂在脖子上。必要时,只需按一下按钮,百米圈内的一个与电话机连通的信号收发机即可收到信号,并自动地通过电话机把报警信号传到电话急救中心。几秒钟后,电话急救中心的电子计算机屏幕上即出现用户卡片,每天二十四小时值班的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立即打电话给用户,以了解呼救的具体原因,如用户不能接电话,则响起“大警报”,叫邻居或亲友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电话急救中心可根据情况立即派出急救小组(包括医生、救护车等)到呼救地点。
意大利电话局与有关部门合作,从一九八四年起试行上述电话急救服务项目,目前已在威尼托、隆巴迪等许多地区推广,用户已逾万人。据对威尼托大区的三千名用户的调查,用户绝大多数为生活基本尚能自理的孤独老人,平均每月呼救电话二点四万次,这种服务受到普遍欢迎,用户感到安全、放心。电话急救这种办法,还救了遭抢劫的老年人。急救中心不光是等待用户呼救,更大量的工作是建立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中心工作人员每天或每周同各用户联系,了解其健康状况及有何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谦虚谨慎,热情,办事果断,总是给服务对象以关心和温暖。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电话急救这种服务事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老年人的最大问题是孤独和生活无法自理,许多老年人因此而不得不长期住疗养院或医院,这对本人和对国家都不是好事。在意大利,住疗养院一天要六万里拉,住医院一天三十万里拉,这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老人一般愿意住在自己家里,这里有熟悉的环境,可以保持自己的生活习惯。 


第7版(国际专页(社会))
专栏:

幸福的儿童
民主德国是个体育强国,十分重视培养儿童从小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增强他们的体质。
图为柏林克特杜克小学的儿童在进行体育活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