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是诗;发展经济可没有那么多诗 意,需要一点点去做,急于求成不得。大连市正是以此显露出自己的特色——
不急不躁 稳步推进
本报记者 江绍高
如果你研究一下近两年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获奖名单,你会发现,其中5个在大连,占总数的8.3%;
如果你研究一下近几年来全国产品金、银奖评定情况,你会发现,获奖总数连续7年列省辖市第一名的,是大连;
如果你再研究一下这些年大连市工业增长情况,你会发现,它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工业总产值、上交利税总是同步增长,今年一季度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8.7%,预算内工业企业上交利税增长8.5%。
大连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壤,有利于企业的生长发育,促使经济健康地发展呢?
学点鸭子生蛋的办法,静悄悄沉住气,抓实事,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这几年,作为开放城市,大连市拿出的新鲜经验似乎嫌少。
其实,大连并没有闲着。他们有自己的着眼点。
对外开放,把大连市推上国际经济舞台。可是大连适应得了吗?不说别的,就说外商来了,打电话,开初简直难极了,外商往本国挂长途,要跑到北京去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很清楚:光靠原有的这个基础,怎么能吸引外商,走向世界!
于是,他们下决心做打基础的工作,改变经济环境。
大连市缺少淡水,电力不足。大连市规划了蓄水9.21亿立方米的碧流河水库工程。1982年9月大坝截流成功,1984年3月引碧供水投入运行,今年二期工程完成后,其规模浩大,可与引滦入津相媲美。
新建华能大连电厂,华能投资,大连聚资,两年多就建成了。1988年7月31日一号机组并网发电,比国家计划提前半年,大连市电力因此而提高一倍以上。
解决打电话难,市长魏富海没少跑动,谈项目,搞引进,1986年8月从瑞典引进的程控电话交换机投入运行。现在的大连,无论市内还是北部三个县(市),同国内主要城市和十几个国家、地区都有直拨电话。三座新建的立交桥,给大连工业区带来了效率,给大连人带来了效率。至于上百个居民旧区(片、点)的改造,石道街、春柳等住宅小区的开发,使得近15万户、60多万居民喜迁新居,更为大连人津津乐道了。
“鸡下个蛋咯咯嗒嗒叫个不停,鸭子下蛋比鸡的大,却不吭声。”大连人说:“要学点鸭子精神,多干实事,少嚷嚷。”在大连,这类实实在在的事很多,人们评论,市政府的钱花得是地方。今年治理整顿,首先压缩的就是楼堂馆所。奇怪,大连没有。查的结果就是没有。过去建过一些,也主要是外地在大连投资建的。这些年,大连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抓了一批基础设施的建设,除了上述项目外,还扩建、改建机场,加快港口建设,在和尚岛新建了3个万吨级泊位,开发大窑湾新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各项基础设施已形成配套使用能力。如今,当你站在当年李鸿章依海而建的“炮台”,往南、往北、往西瞭望:南边海湾,新的商业生活区;北边,新兴的工业开发区;往西,茫茫大连湾。你会惊叹:好一个大连,好一个开发区!
新衣服没买来,就把旧衣服脱掉了扔了,光着脊梁那怎么行?市政
  府很注意在市场机制尚未发育健全情况下,发挥协调作用
市长魏富海说,商品经济发展有个过程,在市场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政府部门的协调更显得重要。他打了个比方,新衣服没买来,就把旧衣服全部脱了扔了,光着脊梁那怎么行?
企业遇到困难,应该去找市场,但市场不发育,他们还要找市长。进入1988年,电力短缺,原材料短缺,大连不少企业生产遇到了困难。大连钢厂,10个炉子停了9个;大连化学工业公司,生产烧碱的盐垛见底了……市政府领导到各局、到各重点企业现场办公,解决电的问题、资金问题、原材料问题。就说大化吧,生产碱一年需120万吨盐,国家只有87万吨的计划还不落实,现场办公研究,由大连盐务局计划外增加32万吨盐,盐务局增产需要资金,采取用盐单位先付款的办法解决。
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国家能保证的东西少了,市场又不健全,要解决问题的企业太多了。然而,大连的工作还是很有条理,不慌乱。市里一发现今年组织生产的困难,马上成立了4个协调小组,协调原料能源开发,协调资金,协调煤炭运输,协调工商衔接。这样,时刻都有人有机构负责解决各种问题。2月5日,华能大连电厂输煤栈道发生火灾事故,不能正常发电,直接影响全市工业企业生产。市长魏富海和几个副市长,马上组织成立“抢修”指挥部,紧急调动机车、大重、大起、造船、五三三等企业,昼夜抢修,15天恢复正常发电。而同时,日本一家大公司也作了参加抢修的准备,他们的时间表是三个月。
政府机关的协调是富有成效的,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一季度为企业协调解决资金1.2亿元,外汇1500万元,还有计划外煤炭、燃料油、钢材、纯碱、海盐等。这些,主要用于全市重新确定的93个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上,这些产品一季度增加的产值占增产总值的35%;出口产品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4.1%。
办一件事情,先看对经济发展的利和弊。弊大利小的事不干;从眼
  前到长远都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下狠心,大力干
去年,当一些地方企业优化劳动组合搞得很火热时,大连市动静不大。是没有认识到吗?不!大连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分析,觉得大连目前社会保障滞后,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很严峻,大面积搞优化劳动组合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只有少数企业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
但是,大连市的企业承包却搞得很细致。先是在7个企业试点一年,效果很好,接着预算内工业企业全面推开,达98%,其中102户大中型企业全部实行了承包。各企业在承包中各有创造,大连玻璃厂和金州石棉矿等72户企业实行经营者公开招标;大连钢厂等20户企业对中层干部实行内部招标定聘;大连冷冻机厂等16户企业引入风险机制,实行风险抵押承包……
今年,市政府再次确定,有关承包改革的政策不变,并且明确,除在新承包、租赁的企业中全面推行招标竞争经营者外,重点抓亏损和经营不景气企业的招标竞争工作,为建立承包、租赁市场准备条件。
大连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大化、大重、大起等企业在日本人占领时就有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实行技术改造是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市委、市政府领导看准了这一点,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把企业技术改造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请看下面几个数字:五年来共签约成交引进技术项目近700项,用汇近5亿美元,600多个企业得到改造,80%的引进改造项目竣工投产。而且,通过消化吸收,开发了3000多种新产品,300多种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大连钢厂厂长赵明仁对我讲过一件事,那是他到美国考察,想看一看中国钢材出口情况,美商把他引到样品室,日本、联邦德国、中国的产品都摆在那里。人家的钢棒明光发亮,一展齐,材料头呈45度角;中国的材料带着黑色的氧化皮,长一根短一根的,材料头粗糙挂手。老赵说,这哪里是出口,简直是白扔资源。回国后,老赵决心建自己的出口基地,去年建成精整热处理车间,加工后的钢材与日本、联邦德国的产品毫不逊色,成了国际市场抢手货。
在大连,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大连液压件厂引进美国威格士公司的先进技术,成为全国第一个大型成套液压系统生产基地,被国家认定为唯一能生产替代进口产品的企业;大连高压阀门厂从联邦德国引进3台多工位精密加工机后,整个产品系列上了一个等级,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大连市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经济环境的严峻,丝毫没有偏爱大连。但,愈是艰难,愈显出扎实基础的作用,愈显出大连的企业和经营者们的承受能力。这大概正是大连看似平淡实则深刻的地方!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务实为本
小可
大连人说,鸡下个蛋咯咯嗒嗒叫个不停,鸭子下蛋比鸡的大,却不吭声。要学点鸭子精神,多干实事,少嚷嚷。这的确带有一点大连经济建设的特色。
搞建设,没有哪一件事是不干就能成的。《荀子·修身》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干,又各有各的干法。有人埋头干,像大连,静悄悄的,一下子真看不出有多少新套套,可是过一段时间看,环境改变了,企业素质提高了,经济效益显出来了。有的人不是这样,干那些赶“形势”的事,表面上热热闹闹,名声大,但基础部位并没有多少变化,承受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也比较弱。这种“干”,鼓虚劲,群众批评为“面子活”。
要说从实际出发,多干实事,这些话恐怕都说滥了。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呢?却仍然是个相当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许有人心里想,傻瓜才干那些费大力的事,所以,热衷于干那些“费小劲,得大名”的事情。君不见,有些地方留给人们的感觉:出经验不出效益。这与不注重干实事是有直接关系的。
务实精神不强,还有一种表现,那就是急于求成。许多人都知道欲速则不达,是孔老夫子时代就提出来的,到今天,急于求成的错误却屡屡出现。为“官”一方,想留下一点业绩,心情可以理解。但经济建设有它内在的经济规律,就像那果园一样,栽果树、培植、修理,有的三年,有的五载,方有果实。如果栽下果树就想摘果,拔苗助长,岂不是干的蠢事。有的人道理归道理,干归干,不能不说是掺杂了许多个人考虑。这是一些人不能踏踏实实干实事的重要原因。
务实为本,愿更多的领导者发扬务实精神,用扎实的工作去推进改革,推进经济建设!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创汇企业为啥不愿创汇?
魏万结
最近笔者走访了河南省沁阳县部分外向型企业,从这些企业的厂长们那儿得知:不少有创汇能力的企业宁愿搞“内贸”,也不愿产品出口。尽管这些企业也应付一些出口任务,那也是为了争创名优。11个被调查的企业中,有9个企业反映不乐意产品出口。这是什么原因呢?
——内销价格高、外贸价格低,出口不如内销。这11个企业中,有9个企业反映他们的产品卖给外贸比内销价格低。柏香油厂的厂长说:我们生产的黄豆粕、花生粕内销每吨1300元供不应求。但把产品交给外贸部门出口,我们每吨只得1200元(含外汇),这样1吨就少挣100元。
——外贸透明度低。企业把产品交给外贸部门出口,企业无法知道他们的产品外商给什么价,有时就连他们的产品销售的地方也很难准确知道。创汇企业的厂长们把这种现象比做“隔布袋买猫”。
——渠道不畅、服务不配套。玉竹叶酒厂反映,他们生产的“清宫酒”很受外商青睐。1985年5月在深圳举办的中国保健酒饮料酒展销会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商人共订购200万箱,然而直到去年年底才出口2万箱。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渠道不畅,深圳一别后再没有机会和外商接触,难以商定出口的具体事宜;二是外商对出口包装的要求各不相同,清宫酒出口需要的包装纸、瓶及瓶塞等在国内很难解决,从国外引进又困难重重。
——外汇留成少,指标兑现慢,用汇难。外贸部门规定的创汇留成比例为12.5%,比一些沿海地区低得多,指标兑现需要半年或更长时间。外汇留成有额度,但企业却不可以拿来购买商品,引进必要设备也得三请示两报告。因此,不少创汇企业有“额”难用,只好把额度“卖掉”。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严肃·热情·实干
——记济南铁路局局长张同生
于路
有人说他缺乏热情,难以接近;甚至有人建议他在职代会上要面带笑容……
济南铁路局局长张同生的脸上冷峻多于热情。听汇报要听实的,不管是谁,只要说的有水份,他一句话就顶回去;处理问题果断,态度鲜明,痛痛快快。
去年7月,新建的徐州枢纽有条联络线突然塌陷,徐州站顿时陷入瘫痪。下午刚从泰安出差归来的张同生,当即乘车赶赴徐州。
23点在徐州开会听取汇报;凌晨3点到编组场研究疏解方案;次日7点半到分局研究恢复线路措施;下午到现场指挥,持续到深夜。此间,他不停地用手帕擦着红肿的眼睛。
秘书熬不住了,钻到汽车里打盹。56岁的张同生沙哑着嗓子向参战者作动员:“铁路是个大联动机,环环相扣。一人辛苦万家欢乐,一人疏忽……”
有人汇报:“吊车机有毛病,输油管出现问题。”
“机务段的人哪里去了?!”他问。接着又解释突击时,就得作点牺牲。其实,他已两天两夜未合眼了。原计5天的活,第三天黎明就开通。
张同生外表严肃深沉,内心却是火一样的情肠。“文革”中,他在基层曾被单位的一个同志踹了两脚,后来这个伙计见了他,很不好意思。他,不介意,见了面主动打招呼,拉家常,说:这是那场灾难带来的,又不是哪一个人的责任。一次他正主持机关大会,党委书记悄悄对他嘀咕了几句,他持稿件的手抖动了一下,马上又恢复平静,继续开会。几天后有人问及他母亲的病情,才知道他母亲就是在那次开会时过世的,他只用工作间隙,简单处理了后事。这并非他不孝。平时工作再忙再累,只要在家,就要给母亲喂饭擦身。他常念起小时母亲给人家洗衣养家糊口,供他上学的艰辛。
张同生处理问题果断,并不独断专行。济南西站编组站运输繁忙,列车密度大,极易诱发事故。1986年春,有人向他建议使用一种叫“减速顶”的新设备。酝酿时,局里部分领导和业务人员表示异议。他没有急于拍板,详细了解这种设备的性能。一次在济南现场办公,有人又提出这个问题,讨论决定先拿出30万元试点。几个月后,他到济南现场考察,果然名副其实!他把路局的头头脑脑都召了去,210万元终于顺利地批了下去,32股道的调车场,30股上了“新武器”,不仅调车事故大大下降,而且调车效率提高了14%。
张同生,一个无情又有情,严肃又热忱,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局长,靠着脚踏实地的勤奋,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丝绸经理说丝绸
沈惠忠 陆振华
蔡雪熊担任江苏吴江县丝绸工业公司经理十多年,讲到我国丝绸业面临的形势,不禁皱起眉头。他说:“丝绸业潜伏着萎缩的危机!”
我国是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的“明星”。近年来,我国的桑蚕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桑蚕丝产量占66%;生丝和绸缎出口量分别占世界丝绸贸易量的90%和45%,年创汇近17亿美元。世界市场丝绸价格如何?都要看看中国的报价。
但是,“明星”地位受到各方面的挑战。蔡经理说,由于丝绸行业内部结构失调,小厂和大厂“争食”,国际市场需求增加,引发出越来越频繁的“茧丝大战”;我国有些公司丝绸出口交货不及时,质量下降,已严重损害了“明星”形象;丝绸出口价格管理混乱,水货禁而不止,已危及我国在世界丝绸市场的主导地位。丝绸业能永盛不衰吗?这是近来我国经济界人士关心的问题。
蔡经理说:“倒宝塔型的产业结构,是当前丝绸业的主要危机之一。”近年来,国内丝绸加工生产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原料增长速度,绸大于丝,丝大于茧。再加上原料调拨和管理上的问题,使一些丝绸老企业处于无米下锅和停停开开状态。就说吴江县,去年产茧13万担,可缫丝985吨,而织绸耗丝在3000吨以上。过去缺口丝可由上级主管部门调拨解决,而现在也难于调拨,真丝绸生产和出口难以为继。困惑、忧虑使这位掌握着“摇钱树”的蔡经理平添了许多白发,也找到了不少对策。
对策一:优化产业结构,从长期扩机增人增产面料为主转向内涵挖潜、拓展最终产品为主。吴江丝绸出口基本上以面料为主,换汇率高的真丝绸服装出口刚起步,去年不足100万件。控制绸缎加工能力,将部分织造企业或车间转产丝绸服装及制成品上来,这是吴江丝绸扩大出口必由之路。
对策二:增茧稳绸。吴江发展茧丝绸生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产出率比其它地区高。适当扩大桑蚕面积,用增创的外汇进口一部分粮食,是合算的;利用“十边”隙地,科学养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全县真丝原料自给率可由25%提高到35%。稳绸,首先要抓产品质量和升档升级。今年中低档产品向高中档产品转移,延伸精、深加工,全县增加120万米染色绸和50万米印花绸,争创外汇200万美元。其次,利用吴江真丝绸织造的优势,承接各地来料加工,缓和自身原料不足的矛盾。
对策三:发展涤纶仿真丝生产和加强技术改造,开辟新的丝绸生产领域——仿真丝。
蔡雪熊说,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先进技术,通过精、深加工,大力发展高档丝绸和服装,占领国际市场。吴江应该在科技进步上领先一步,既要开展微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等技术的研究工作,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又要采用中外合作、合资、联合经营等形式,逐步将海外的技术、管理、设备移植到我国传统的丝绸生产中去,借以提高丝绸生产水平。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要种田就要种好田
——记什邡县试行土地租赁制
新华社记者 凌云
在接连迈出几大步之后,四川省什邡县的农业,也和其他不少地方一样,陷入了新的徘徊。出路在哪里呢?
1987年秋天,什邡县的决策者们,根据本县人多地少、乡镇工业较发达、农村人均收入较高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试行土地租赁制的新构想,并很快付诸实施。
“七八级总理”的决断:灵则干,不灵则休
从中央数到乡村,乡村干部便戏称自己是“苦恼的七八级总理”,因为他们处于国家利益和农民利益的矛盾焦点上。
当实行土地租赁制的方案摆在面前时,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打定主意:行之有效就干,不行则罢。而县委和县政府的指导思想是:从实际出发,给以充分的自主权。
龙居乡党委书记江怀其,召开村民大会征求意见,到会的大多数农民都拥护实行土地租赁,原因很简单:务工的农民不愿被死死地捆在土地上,种田能手则希望多种田。
江怀其告诉记者:“从1987年9月起,我们乡推行‘两田制’,给每位农民划分0.3亩的口粮田,以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其余田全实行租赁。国家定购粮、农业税、集体提留,全以租金的方式由租赁田承担,每亩地的租金按好坏定在70至100元之间。”
实行土地租赁制整整一年后的龙居乡,到底有什么变化呢?
江怀其数落起来:“一个变化是完成国家任务没问题了。1987年,全乡共欠农业税、提留款8万元,欠定购粮11.4万公斤,不是没粮食没钱,而是农民不愿交。土地租赁后,不仅还清了老账,去年完成国家任务又快又好,再也用不着干部挨家挨户去催了,因为农民若不按时交够租金,就不能再租种田了。二是农民种田积极性高了,过去一些务工农民把田撂荒,种田能手想多种又无田。现在农民种田收入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土地的经营效果,务工者自然不愿白交租金,要么就种好田,要么就把土地让给别人租种,有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农民的积极性就高了。三是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四是干群关系改善了……”
不种田的人家,吃粮怎么解决呢?
洛水镇的洛城村是这么办的。这个村有70个企业,务工农民占了全村劳力的89%,许多农民是“骑着双头马”,既占着地(撂荒或粗放经营),又务工。实行租赁后,全村有67户既不种口粮田,也不种租赁田,村上对这部人采取口粮补差的办法,按人均每人每月12.5公斤粮算价补给60元。个人满意,集体也承受得起。
村党总支书记钟荣礼亮了个底:“去年我们收租金7.1万元,交国家4.53万元,其余的钱全用在增加农业投入上。用2.3万元建起一个果园,投入3000个劳力搞农田基建,还按人头每人平均投入14.85元。今年我们打算再增加4万元的投入。”
实行土地租赁制并非是“军令如山倒”。八角乡就是例外。乡长陈维禄告诉记者,“土地租赁制的方案,一与农民见面,大家一合计,就决定不搞。因为我们乡是山区,林多地少,大田的作业水平不高,没有国家的定购粮任务,矛盾不在耕地上,用不着改。”
县委书记吕锋对这个乡的看法是:“他们从实际出发,从农民的意愿出发,是完全正确的,决不能蛮干。我们县有3个乡不适宜搞土地租赁,我们都支持。”
农民的感觉是:压力大了,动力足了
实行土地租赁后,农民面临着两种选择:要种田,就必须种好田;要务工,就必须少种田或不种田。其结果是促使农民在经济利益上更关心土地的经营效果,同时也使土地相对地、逐渐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洛城村10组农民刘义贤对租赁制的看法是:“我这人就会种田,没别的本事。前两年我想多种田不行,终年围着2.5亩责任田能刨出个啥子来?去年我种6.5亩田,收粮食5000公斤,按市场价算值5000元,除去投入费用和缴纳租金外,还纯收入4000元,我就想这个样子搞下去,莫变了。”
为租种田,一些田少人多的乡村还出现了争投标的情景。原因是农民算帐的结果是:种田划算。
在这个村10组唐明刚家里,记者与他一起算了去年的细帐:他家6口人,4人务工,一人做家务(养家畜家禽),一人种田。去年他共租种4.8亩田,小春和大春两季收粮食3360公斤,种蔬菜1.8亩,一人种田的收入就达3097元,投入产出效益十分明显。
那些自视无力种田或觉得种田不如务工的农民,便纷纷离土务工。灵杰乡池塘村王朝云夫妇,带着一个小孩常年在外做工,家里的责任田长期撂荒。实行租赁后,他果断地把田让给了种田能手,全县像王朝云这样抉择的有1389户。
农民种田的压力来自:种不好田,就失去了继续租赁土地的资格。
农民种田的动力来自:种好田,就有高的经济收入。
什邡县试行土地租赁制一年,不能说农村中存在的问题都解决了,但它无疑给疲惫的农业经济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张家口市茶坊区柳树屯村青年农民白永亮,采取穿插栽培作业,进行温室蔬菜生产,一年内5种5收,平均亩收入达15000元。瞧!在他拔萝卜的时候,黄瓜也已果实累累。
杨北节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私奔 何富成
原载《讽刺与幽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