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9-05-18

1989-05-18新闻联播 文字版

广场无声处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广场无声处<br/> 常立<br/> 在为迎接戈尔巴乔夫而悬挂着彩旗的长安街上空,回响着急驶而过的救护车警笛声,伴着滚滚人潮发出的震耳声浪。<br/> 越接近天安门广场,救护车的铃声便更一阵紧似一阵。天安门人潮似海,但从人民英雄纪念碑下至历史博物馆到东长安街,由大学生们的手臂连结起来的救护车通道已持续了几天。这个通道是紧张、有秩序和高效率的。一切人员在这里都被挡驾,记者也不例外,以保证这条通道——学生的生命线的畅通无阻。下午一点多,几位学生在给手臂挽着手臂的同学们分发面饺——每人两个。面饺不多,只有二十几个学生得到了,可能是谁捐献的罢,不得而知。还有两个学生在通道上清扫垃圾。至5月16日为止,通过这手臂连结的通道,已有600多名学生被送往各个医院,5月17日,这个数字便激增到1700多。<br/> 今天上午,我好不容易来到协和医院的救护大篷下,这里有输液设备,有三位同学躺在行军床上,一位医护人员在给学生喂水。放眼看去,是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大第一医院、北京酒仙桥医院等临时救护站。穿白衣的医护人员在穿梭往来,在这里,白衣就是通行证。<br/> 由协和一位穿白衣的女研究生导引,我们走进了纪念碑下的学生绝食圈。与广场外的沸腾不同,这里几乎没有声息。<br/> 刚走到外围,阳伞下一堆书包和衣物上躺着一个穿红上衣的女同学,我看到她在悄悄流泪。“她怎么了,你们是绝食的学生吗?”我问身旁的一位男同学,“她说不舒服。我们不是绝食的学生,是来声援的。”我穿白衣的同伴替她号脉,并让旁边的几位同学马上把她送到救护站去。<br/> 清华的圈子里,一位男同学闭着眼睛躺在铺着军大衣的地下,手里拿着一小块硬纸板扇风,显然是希望这灼热的空气流动一下。13日学生绝食以来,《人民日报》记载的天气状况:最高温度30度,最低温度10度,最大风力5级。今天中午的广场温度显然超出了30度,这时我看见一位同学在发冰块,几位同学把冰块放在手中或擦脸降温,几位同学在吃冰块。大多数绝食的同学都闭着眼睛躺在那里,因为被医护人员告知:同学身体虚弱,不能激动,我没有与他们交谈,不知他们家是那里?北京?河南?四川?家庭状况如何?工人、农民或者教师、干部的儿女?但有一点是无疑的,能进入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北京高等学府的大都是他们家乡所在区、县的佼佼者,是天之骄子,如锦前程在等着他们,但他们却选择了烈日下的饥饿,眼看着一片片倒在广场中逐渐走向衰竭的学生那一张张太年青的脸,我的医生同伴痛心疾首:“我们是医生,看见学生这样非常难受,我们希望事情尽快解决,我们要对学生的健康负责啊!”<br/> 为了更好地负起医生的责任,由协和医院发起,博爱医院、阜外医院、朝阳门医院、东直门医院、北京第六医院、北医一院、中医一院、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北医中医学院焦灼的医生们已联合起来,为了使抢救更有秩序,他们正在印制现场通行证,限制进入绝食圈的医护人员人数,他们还拟发一个倡议书,为了协调各医院各有专长的医生更有效地进行抢救,为了向学生宣传卫生保健要点,宣传目前最危险的是什么。他们还希望建立药品供应站。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室将为学生印发科普资料,绝食圈中心的广播站在一遍遍地宣读北医一院的医嘱:“如有头晕、心慌、脸色发白等症状马上就诊,不要拒绝治疗……”<br/> 北京医科大学一位姓张的老教授说:“医生要组织起来系统观察,发现问题,防止更严重的情况,有些学生如果过去身体条件不好,现在很容易诱发新旧疾病,要组织医护人员保证早晚对每一个同学检查一次,不要等病已发生再抢救……”他建议分区负责,他说上午有一个同学肾衰竭很危险,还发现了得肺炎的……发表倡议书的组织者之一协和医院的肖锋医生说,应该对绝食圈内的地面撒消毒药水表面消毒,防止传染病流行,他甚至谈到“将来的任务也很不少,学生绝食之后还要身体检查……”<br/> 救护通道上手持喇叭的学生又在紧张地大喊:“快让开,快让开!”又一个担架在几位同学和医护人员簇拥下被抬上了救护车,救护车急驶而去,响着铃声,救护车是各式各样的,北京急救中心救护车上有醒目的意大利政府赠送字样,还有许多医院的救护车停在历史博物馆门前和急驶在长安街上。我想了解一下在场的有多少辆救护车,有多少医护人员。循着纠察队学生的指点,来到纪念碑第三层基座上,学生们正在准备召开市高联会议,下午全市各界要来广场声援,望着这些同学们,耳旁响起北大纠察队学生的话:“学生自治会的同学身体都不行了,快崩溃了,他们的压力太大了……”我打消了继续找学生领袖谈话的想法,我可以想象得到由于年青和真诚和对同学的责任感,他们在自己身上加上的千钧压力,我不能再去为我们几个区区问题去打扰他们。<br/> 在胡耀邦同志逝世后的30多个日日夜夜里,多少大学生在亢奋、激动下寝食俱废、疲劳不堪,需要我们重视的不只是绝食的学生,还有这些手持话筒的纠察队、组成救护通道的同学和学生自治联合会的同学们,他们在不停地喊话,他们的手臂承受着成千上万不停涌来的群众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承受着心理上的责任和重负,他们都已疲惫不堪到了极点。<br/> 医生们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但最终解决问题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几乎所有与我谈过话的医生都在以他们医生的角度呼吁: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学生们绝对不能再坚持了!可一位同学说:“我们不坚持下去怎么办呢?只有坚持下去!”<br/> 偌大的天安门广场,学生们自己维持秩序,自己清除垃圾,他们背负着天安们广场,担负着与他们年龄相比太显沉重的一切。这里,我们曾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庄严宣告之后的欢呼声曾在这里回荡,曾有过壮阔的国庆游行,有过毛主席接见百万红卫兵,有过四五运动,饱经沧桑荣辱的天安门广场是共和国的一部历史,有人为她增辉,也有人使她蒙辱,我们有责任为天安门增添光荣。这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br/> 难道现在的天安门广场和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将变为责任、重负,都要由学生们去承担吗?    <br/>               5月17日下午 

尽管说真话难……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尽管说真话难……<br/> 舒湮<br/> 许多革命前辈和师友已经永远离开人间了,但他们的精神和风采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其存者亦都步入耄耋之年,和我们共同生活的日子不会太多了。我怀念他们,因而留下了有关他们的片断记载。当然,我要写的还有很多,很多……<br/> 旧社会,人民没有说话的自由,只能以沉默表示抗议。到了人民站起来了,当时的五亿群众欢欣鼓舞,倾诉着肺腑衷肠。然而在很长一个时间内,只允许有一个调门,没有高、中、低音的差别,是一唱百诺的“标准音”。想不到说真话这样难,有时必须付出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甚至生命的代价。一位相交五十年的故人,说我已经被迫缄默了二十二年,其实时间还应更推前两年。十二年前,涂上革命色彩的封建专横的“文革”终于结束了,大地迎来了一线曙光。经过十年动乱之后留下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摊子,那些逝而不去的时代阴影,不是转瞬间得以消失的,有时鬼影幢幢忽隐忽现,犹作天魔狂舞。<br/> 18世纪法兰西大革命宣言,虽历200年而墨渖如新。70年前“五四”召唤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声犹在耳,却又何其姗姗来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土,也时逾数十载。可是,我们这个老大的中国,要想迈出一步,又何其艰难呵!我们这一代的作者,难道还须沿着鲁迅走过的道路重复才行?这真是对历史极大的讽嘲,也是令人痛心的。但是,我深信那些本不该发生的事,在改革的进程中往往是可以避免的。人们对一些问题怀有不同的看法或认识上的差别,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所幸严寒的冬日已经过去,明媚的春光已降临人间。我们这个贫窭之家,说实在的,再也经不起大失误了,再也付不起一次“大跃进”和一次史无前例的“大革命”已经付出过的如此昂贵的“学费”了。对人民说真话,让人民说真话吧!说真话是言论自由的起码前提。<br/> 天佑中华!<br/>      (此文是《愚昧比贫穷更可怕》一书的自序) 

错过了……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错过了……<br/> 碧森<br/> 好容易有了个机会上黄山,可惜在山上两天都雨雾迷蒙,峻美的风光被挡在目光所及的数尺之外。下山的第二天就雨过天晴了,那时黄山最美。下了山就后悔,为什么不多停留一天呢?但接着又后悔,不该上这趟山,正是在那两天,胡耀邦同志逝世了,我几天后方从地方报纸上见到消息。追悼会那天就在列车上听实况转播,可惜声音极低,感受不到大会堂内和广场上的悲戚。当同事对我谈起那几日来的壮观和激情,我只有摇摇头,说一声:“错过了……”<br/> 这种遗憾毕竟是个人的,微不足道。我忽然想那天在广场上的人可能比我更遗憾,当他们未能见到所盼望的身影时,他们哭了。那未出现的身影应当更遗憾,那还算魁梧的身影,倘若能接受几十万双青春炽热的目光,将会辉煌起来,否则变得暗淡。<br/> 如果三天后不匆匆忙忙地给一个合理的愿望扣上遮住真颜的帽子,那身影还有机会辉煌,也就不会有北京街头的几十万人。如果在这之后能有一个真诚的代表对话,那身影将和人民一道而不是作为对立面,纪念为争民主自由的“五·四”运动七十周年。<br/> 共产主义是人类的终极目标,我仍坚信着。不过我也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心中需要一个具体的形象来附丽理想,希望那形象走到我们中间来,在广场上一起呼吸空气,一起沐浴阳光。真实的人不应当害怕阳光。五月四日过后的十天,我来到广场,挤在几十万人流中,我听到了这呼啸的愿望,也似乎看到有一个真诚的代表来为人们竖起可信的形象。但当我在凌晨五点惆怅而归时,我理解了几十万青年人的愤懑,那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哀,像被母亲抛弃了的孩子。<br/> 孩子已经大了,但仍盼望母亲走在他们前头,他们会紧紧追随。他们需要和母亲亲切交谈,几千人忍饥受渴以至用生命为代价,几十万人在骄阳下烤晒,就为了这么一个机会。这机会就这么难得吗?仍然只有冷漠从空中飘来,依然只有看似热情的话语变成铅字而显得冷冰冰。机会一次次错过了……<br/> 我们的党一直在为树立廉洁光辉的形象而作不懈努力。但平凡变伟大,平淡变辉煌的机会很多是刻意追求而偶然得之的,稍纵即逝。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党已经贻误了多次时机,这一次不能再失去了。或许为了给孩子们一点慰藉,他们真正的生身母亲和父亲也来到广场,来到他们身边。面临被抛弃危险的,已不是孩子,而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br/> 我不时梦到黄山的险峰、劲松,我多愿意有机会真正置身其中。这机会还有吗?…… 

中国,等待夏季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中国,等待夏季<br/> 北京师范大学 蓝轲<br/> 阳光作证<br/> 世界作证<br/> 我们播下饱满的种籽<br/> 播下民族的追求<br/> 理想和宏伟的信仰<br/> 中国,等待夏季<br/> 初生的禾苗<br/> 以从未有的主和弦<br/> 谱写崭新的季节<br/> 即使风雪在天空下<br/> 扼杀土地和碧绿的主题<br/> 寂寞的根却鸣唱不息<br/> 中国,等待夏季 <br/> 巨大的太阳<br/> 自东方河中升起<br/> 民族信念的春天<br/> 冲破坚冰的断裂层<br/> 映照执著的田塍<br/> 和我们播在大地上的思想<br/> 中国,等待夏季 <br/> 等待夏季<br/> 光临播种者脚下<br/> 手握金光灿灿的镰刀<br/> 在田野中挥汗如雨<br/> 收获一场丰盈的果实<br/> 在大地上写下中国的世纪<br/> 中国,等待夏季 

袅袅炊烟牵万家(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袅袅炊烟牵万家(版画) 公丕炎

绝食第四天下午(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大地<br/><br/> 绝食第四天下午<br/> 蒋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