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阿赫马托娃与中国文学
高莽文并画
端午节在即,我们将纪念伟大的屈原,同时我也想到《离骚》的俄译者——苏联当代大诗人安娜·阿赫马托娃,因为今年端午节之后就是她的100周年诞辰。
阿赫马托娃在十月革命前度过了28年,在苏维埃时代度过了49年。漫长的岁月中只有最后几年她多少享受到一点生活的安宁,其它日子都是在凄风苦雨中熬过的。
阿赫马托娃的名字最早是以贬词传到我国来的。1927年上海创造社出版的《俄罗斯文学》一书指责“一些女诗人口口声声总是上帝,上帝,上帝!但是天上的上帝总解决不了地下的问题,恢复不了已失去的宝产!”女诗人中就包括如今遐迩闻名的阿赫马托娃。书的作者当时从莫斯科回来不久,熟悉苏联的革命文学。显然当时苏联拉普在文艺方面推行的极左政策,对我国革命作家不无影响。
那时译成中文并几次再版的苏联教授柯根的大著《伟大的十年间文学》,在我国进步文学界流传甚广。柯根不欣赏阿赫马托娃的诗,认为“她的诗的内容,最重要的是——直观的体验世界、静穆的祈求和宗教感情。”
1929年李一氓转译了阿赫马托娃两首诗:《完全卖了,完全失了》和《而且他是正直的》。这两首诗的译文经过郭沫若的校订。译者和校订者对这位女诗人评价是:“她的著作表现着这有天才的抒情诗人之古典的清澈意味与其沉着的用词。她的疏淡的韵文很喜欢用颠倒的简语。革命并没有威骇了她,依然在苏维埃共和国度她的生活。”评价客观而公允。阿赫马托娃当时经历着生活严峻的考验,但她从来没有想到要离开故土。她愿和祖国人民分享灾难与欢乐,也许更多的是灾难。
1946年,联共(布)中央颁布了关于《星》和《列宁格勒》杂志的决议,我各解放区几乎都翻译刊登了。决议中的精神也左右了我国不少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于是,阿赫马托娃又以一个“混合着淫声和祷告的荡妇和尼姑”的丑恶形象长期留驻在我国读者的头脑中。直至去年10月,那个决议被苏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废除,认为“它歪曲了列宁有关领导从事文艺工作的知识分子的原则,著名的苏联作家们受到了无端的、粗暴的严厉批评。”
“文革”后,我有机会读到了阿赫马托娃的原作,厚厚的两大本,我不能不为之震动。这些诗是多么震撼人心而又赤诚地倾吐了苏联人民悲惨命运的声音啊!我明白了,她是作为女性在观察残酷的世界,她保持了自己的性格和观念,无情地表现了时代的真实。
当我发现我国诗歌领域的一些千古名篇是她翻译的时候,我更不能不对她表示崇敬之情。屈原的《离骚》的第一个俄译本就出自她之手,是她根据费德林提供的译文进行了艺术加工。
费德林是苏联著名汉学家,我最近在北京见到了他。我知道,他为翻译《离骚》付出了不少心血。我向他请教这件往事。他说:50年代初,苏联准备出版屈原诗作的俄译本。他认认真真地将《离骚》逐句译成了俄文,然后登门拜访阿赫马托娃,希望她对译文进行诗的加工。开始,阿赫马托娃不肯接受这项重任,后来,经过费德林的宣传,她愿意试一试,不过,要求看些辅导资料。费德林为她提供了一批又一批,但她总觉得不够。而当时,她的独生子正在蒙受冤狱。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完成了这部译作的不得而知,费德林只是告诉我:“她把我的译文,在字句上做了重新安排,于是译文就放出了光彩。只有她才有这种神奇的本领。结果就是现在的译本。它也许无损于伟大《离骚》的原作。”
除了屈原之外,阿赫马托娃还译过李白、李商隐的诗。翻译,并非她的本业,她的成就在于创作。她是在被迫停止创作的情况下转向译诗的。
阿赫马托娃在世时曾在《安魂曲》中表示:倘若有朝一日,在这个国家里有人想为我把纪念碑树立,那么希望不是在她的家乡海滨、不是在她欢度青春年华的皇村公园,而是在列宁格勒牢房的门前,因为她为探视无辜入狱的儿子曾在那儿停立三百个钟头。我不知道苏联人民是否准备为她竖立这座纪念碑,但神州大地已恢复了她的好名声,中国的文学爱好者在自己的胸膛里已为她筑起一座浩然正气的心碑! (附图片)
阿赫马托娃


第8版(副刊)
专栏:

  少林三绝
王肯
名山古刹访过不少。应朋友之邀到少林,除想拜拜禅宗之祖再看看塔林,别无他趣。谁料这里的一堵墙,一座亭,一片坑,却深深镂刻在我日见麻木的头脑中。

平生最恨墙。它挡你隔你围你困你,还要撞你。于是见墙就躲得远远的。
那本无活龙却说得活现的北海九龙壁,不去看;那奇妙的可相互通话的天坛回音壁,耳聋,不聋也不去听;唯有长城靠近几回,还几番登上高高的大墙之顶。但近来听说中国落后它负有一定的责任,今后再也不登了。倒是少林达摩洞中那面阴冷的石壁,磁石般地粘住了我。
据说这就是禅宗初祖达摩面壁10年(一说9年)寂坐修心的那堵墙,我静立壁前,顿生杂念:在这又湿又凉的天然小石洞中,慢说盘膝静坐10年,就是坐10月,坐10天,坐10小时,纵不叫苦也不会感到舒服。我决心在这里静坐10分钟,也好体验体验1400多年前达摩的心灵活动。谁料游人嫌我碍事,友人拉我快走,恨的墙躲不开,爱的墙靠不近,不讲理!
后来回家把写字台塞进靠墙的一排书架中,留出小墙一面。每日面壁而坐,纵不能“心入墙壁”,也有助于见性明心。只可惜那墙是白灰喷过的,我正在寻找一块浓碧阴凉的石板,镶嵌进去……

我一向喜爱亭。爱它四面无墙,通风良好,出气自由。
绍兴的兰亭,西安的碑亭,万寿山上的铜亭和我家乡茅儿寺不知名的小茅亭,都曾使我坐下就忘记站起。
但,少林的立雪亭却使我产生压抑感。名曰亭,其实是一座屋顶沉重的庑殿式小殿堂。亭名“立雪”,更令人脊背发冷。
相传这是禅宗二祖立侯初祖达摩的地方。他头顶冻云站立着,脚踏雪地站立着,雪深过膝依然一动不动地站立着。遥想这师徒的神态倒真有意思:一位坐得稳,一位站得牢,坐得稳的终于把衣钵法器包括那颗心交给站得牢的。
于是这亭也使我不敢侧目视之了。但那立雪的动作可不想学。两手空空站在雪中,只怕白白挨冻。

毗卢殿砖铺地面上有小坑一片。都说这是少林僧人练拳习武的脚坑遗迹,叫做少林拳“站桩”坑。
东北人用东北话说“好凿死铆子”:“人脚能把砖地站出坑来?扯!”
细看那砖,质地坚实,不像今日那种偷工减料一碰就出坑的次品;再看那坑,自然平滑不见雕琢痕迹,更不像为了虚夸花拳绣脚而谎报成绩的产物。
我不禁自言自语:“看来是我冤枉了……”没等“古人”二字出口,那壁画上500罗汉好像齐刷刷对我怒目而视;那一片坑好像齐刷刷站起一群英武刚毅的少林僧人,使我如同面对家乡那齐刷刷一大片原始红松林!
告别少林。那墙,那亭,那坑,重重地压在心头,压得汽车哼哼不止。车窗外,残照冷落,晚风凄紧,路旁老树纷纷倒退……突然眼前一亮,见一红领巾小脚高蹬在树干上压腿,一动不动,仿佛一动不动地在那面壁,立雪,站桩…… 


第8版(副刊)
专栏:

  漫话藏书票
姚荣铨
“1989年上海国际藏书票邀请展”在海内外引起广泛注目,笔者登门造访了这次展览的主要组织者,我国藏书票积极创导者之一的杨可扬先生。
杨先生说自己与藏书票结下了不解之缘纯属偶然。香港举办“上海书展”,杨先生原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负责人之一,又是版画家,被邀请刻一枚藏书票给书展作馈赠的袖珍礼品。这是杨先生刻制藏书票的处女作,从此藏书票引起了他的兴趣。
据他说,藏书票是15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传入我国盖在本世纪30年代,热心介绍者中有叶灵凤、郁达夫、郑振铎等,但他们限于撰文鼓吹。创作则始于1935年,在1935年发表的手拓本《现代版画》第9集上出现了第一批版画藏书票(现藏上海鲁迅纪念馆)。但是,并没有热起来,相反是冷落了半个世纪。真正热起来是在最近几年,特别是受到新老版画家普遍青睐,创作群和欣赏群迅猛形成,创作研究组织遍及全国各省市。作为全国性的组织“中国藏书票研究会”也已正式加入了“国际藏书票爱好者联盟”。此次上海举办国际邀请展,与会国家有十几个,意大利因为作品寄来迟了一步遗憾地未曾参展。杨先生说,邀请展中,参展的中国画家89人,外国画家122人,在千枚作品中十分之四是外国作品,其风格之多样及其强烈的艺术个性,确实使我们大开了眼界。
在国外藏书票协会中不仅有创作者还有收藏和欣赏者,像捷克斯洛伐克的藏书票协会中有600个会员,三分之一是作者,三分之二倒是收藏者。我国的藏书票协会中在这方面还不够开放。杨先生还听说,在欧洲藏书票爱好者相互关系相当密切,当知道你是同好者会热情接待。
由于藏书票要复制多份,所以一般以版画为之。我国多数是木刻,国外还喜欢用铜版、丝网、石版等。其画面最大也不超过10厘米见方,故有人称之谓“迷你(微型)版画”。版画曾经在鲁迅先生创导下在中国兴盛起来,但是近年来不那么吃香了,特别是版画作为群众性强的画种竟丧失了群众,版画家为之苦恼,不少版画家也跳槽搞国画和其他画种了。自从藏书票风行起来,版画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了,舆论界谓之“版画在缩小,观众在扩大”。杨可扬致力版画艺术数十载,他认为藏书票并非“雕虫小技”,只要群众喜爱,正说明版画家在这个方寸天地里大有文章可做,有利于版画的普及和繁荣。另外,藏书票也是一种外向型的绘画品种,有益于国际文化交流。如果北京、上海、广州诸城市开辟藏书票国际市场,名家挂牌接受海外藏书票订制,由荣宝斋、朵云轩等精工复印,积少成多,小小藏书票对于增加国家外汇收入也是有好处的。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拾穗

  《大世界小窗口》丛书出版
当今世界五光十色,气象万千,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奇葩,闪烁着绚丽的光华。为了开阔少年读者的视野,帮助他们多方面观察并认识当今世界,形成健全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其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大世界小窗口》丛书,第一批推出的有:《把世界看个够》、《地球只有一个》、《航天时代奇迹》、《书的世界》、《声的“特异功能”》等九种。
创造型人才的理想知识结构应既有纵向的专深,又有横向的广博。这套丛书在内容的选择上既注意讲解粗浅的科学知识,更注重展示成果,传递信息;既勾勒出人类社会的进程和发展变化的脉络,更着重横向地描绘当今世界各个方面的概貌。它从各个侧面展示当今人类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以及人类面临新技术革命挑战时的动态。
例如,《地球只有一个》一书,叙说了人类由于生态意识薄弱而受到大自然严惩的惨痛损失,以及人类在遭受重创之后的猛醒;《航天时代奇迹》展示给读者的,便是当今人类铺架太空彩桥,探索宇宙秘密的创造性壮举;翻开《书的世界》,展示在你眼前的是浩若烟海、灿若繁星的书的世界。
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为《大世界小窗口》丛书题词说:“希望中国的青少年们多了解世界。”    
             (吴少霖 李南友) 


第8版(副刊)
专栏:

  在琴房里
蒯天
你,一动也不动
背朝着门
朝着门外的垂柳
朝着枝条拂皱的春池
朝着绿水上滑来滑去的燕子
你的手指伏在琴弦上
像树根
生长着寂寞
邀你微笑的风
在音箱里四处碰壁
然后,呜咽着走开了
你雕塑般伏在琴架上
是怕遗落心中
那支吟唱了万遍的
歌?
暗淡的记忆
难以烛亮你此时的情绪
哦!
多想扳过你的肩
唤你走出你的悲哀
拨响垂柳的竖琴
让那憧憬的乐曲
如轻盈的飞燕
剪出一个多情的季节 


第8版(副刊)
专栏:

胡同(素描)罗雪村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