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毋宁想得复杂些
米博华
善良是人类的奢品。
要推翻这句类乎尼采式的小格言,不费吹灰之力;以往数百年间,无论私塾还是公学,第一课总是这样开始:“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甚至可以信手拈出成百上千件内容绝不重复的乐善好施的故事,从柳下惠到当代好人好事,时代不同了,善良的本性更是大放异彩。
善良是美的,比情侣更迷人。二千年来我们渴盼着把善良推向顶点的尧舜之风,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我们焦灼之状一如永远追逐自己的影子,却总是幻想。倒是专门制止邪恶的诸种法规堆满了书橱,蔚成大观。连瑶池碧宇的宁静处所,都须贴上“此处吐痰,罚款5元”才能避免白玉栏杆痰万行之污。
另一个惊人的发现是,乐善好施等等义举,其增长的速度总是赶不上阴财昧物等等恶行。当有的同志一猛子扎到水中,奇迹般地救起老大娘时,不期而来的是,你的衣服、书包和单车早已被如潮的人流中的个别分子席卷而走。这时你才觉得,没有及时制定一个把打劫的人手指剁掉的法规是多么的错误。
所以对人的评价处于两难境地:说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可为什么邪劲上来比野兽还残忍,比如对改革者的车裂和杀头等等大刑;说人的天性是邪恶的,毕竟还能找到舍生取义的例子。对于后者中国第一号圣人是赞同的,他坚持认为人可以通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省达到完美的道德境界。为此他心传口授了以道德为指归的治国方略。另一位沉思默想的哲人则很不以为然,大骂“仁政”的虚伪和可笑,毋宁把人看成是天性调皮的孩子。他甚至高呼:“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不过中国人还是接受了第一号圣人的意见,结果是,如哲人所预见的那样:某些道德家往往是勾引女人、中饱私囊的一流高手。大文豪鲁迅大为失望,遂作“国殇”——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装满一座书库那么多的关于道德哲学的伟大遗产全部作废。圣人的用心是好的,是善良的。
从理论上讲,我不想把人想得更坏;从实际上讲,毋宁把人想得复杂些。正如你完全信任出纳小姐的诚实,但钱,最好还是当面点清,因为这是必要的规矩。这种规矩越多、越完备,并成为全社会一切方面的法律准绳时,也许能使尧舜的故事由神化而变成现实。坦率地说,现存的法律法规纪律等等,相当多的成分是从怀疑人的善良性和忠诚性开始的。制衡、约束、监督等等温文尔雅的辞令,总不比“赞美您伟大的品质”来得动听。可是没办法,人就是这样调皮复杂。这样一条思路用于整顿吏制,建立一个廉洁的机构看来也许是最明智的。我们宁可相信大多数官吏是好的,一少部分官吏是可以通过良心发现的方式接受善的规劝,但是因此而高枕无忧,则可能犯错误。既然我们的教育方案是如此的完备,良心发现是这样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那么好吧,道台大人,我们把钱全部交上,怎么花由你,我信得过你——这时候你就会发现,由良心发现所维系的廉洁是多么的脆弱:赈济灾民的款项3/10被划进了道台大人存折。相反,倘一开始就抱着怀疑的态度,不厌烦地以法律方式申明,“染指赈款,格杀无论”,并真的把耍鬼的道台大人绑赴刑场,开刀问斩,这虽然有悖“仁政”的构想,近乎非礼,但只有这样才大抵可以使我们看到神州尽舜尧的盛况。要做好事,不做坏事,虽说是初等教育,但谁也不会否认这是永恒的甚至是终极的目标;终其一生而未能付诸实践者大约巨如蚂蚁之数。而仅仅为了做到这一点,往往要弄得遍地血污。
大哉孔夫子。可他忘了这一点,使我们空等了两千年——一个清明的世界姗姗来迟。 


第8版(副刊)
专栏:七味书谭

  写不尽的乡思
冯亦代
十天的会期,第一天从宾馆搭车到人民大会堂,看见路上有一排柳树,枝头微露鹅黄之色,十天后会议闭幕去大会堂的路上再见这排柳树,却已变成满枝嫩绿了。蓦然间心头升起一缕乡思;春已来到北国,江南故乡的景色又将如何呢?
回到家里,在书堆里找出叶灵凤的《能不忆江南》在枕边读了,更使我思念故乡的西湖不止。叶灵凤是南京人,我则是杭州人,两处分隔,同属江南则一。何况灵凤曾写到扬州的瘦西湖,这是具体而微的西湖仿建,所以即使是他写的瘦西湖,读了也足使我这羁旅北国的江南人,为之黯然魂销。
叶灵凤抗战时流寓香港,战后即在海隅之地小居,他这本《能不忆江南》所载的文字,原来散见于海外书刊,是姜德明给他辑成一卷的,且以书中一篇文章的题目作为书名。可是单凭“能不忆江南”这句话,就足使江南人为之憬然。叶灵凤在文章中说:“可是在江南,春天虽然去得不易寻觅,来得却有迹象可寻。春天就是春天,决不骗人,决不令人空欢喜。”灵凤没有在北国长住过,他之“空欢喜”,显然是指在海洋气候的香港;那里我也曾住过三年,春天的确是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的。那时,我还是“白夹少年”的时光,对于四季变换,并不那么敏感;而现在则老景已现,对于四季的更易,便不能木然处之了。灵凤要到江南寻春,而梦魂萦绕的却是“镇江的一间小楼”,我的满腔乡思又在什么地方呢?是那个桃红柳绿的西子湖,是南北二峰对峙,中挟一湖,放棹于湖上的一叶扁舟。正如灵凤写的,“在那里不仅有我的春天,还有我的梦,也有我的诗。”
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一篇里,他写到瘦西湖,我欣赏他的一句“只有沿岸的垂柳和芦苇,那一派荡漾的春光是不用钱买的……”,好个“不用钱买的!”但在北国,天公却吝啬得令人生气,初是料峭春寒,再来几次大小不一的寒流和几阵风沙,倏忽间夏天就已来临。颐和园、潭柘寺固有我喜爱的洁白与浅紫的玉兰和丁香,昆明湖边也有随风翩跹的垂柳,然而这些地方已不再是病弱若我者可以逍遥游逛的了,只能在目睹杨花飞舞时,心里暗诵白乐天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得重游?”聊以自慰而已。
叶灵凤对于他家乡,真是刻骨相思,60年代当他有幸在大陆南北遨游时,随处都会触景生情。他在广东新会宾馆小住,园林中有小桥流水与丝丝垂柳,这番景象,使他“销魂”,他写道:“西湖的风景,若是没有了柳树,那减色的程度简直难以想象。西泠桥畔的柳色,柳下的苏小小墓,岸边垂柳下的一只无人小船,船上沾了许多柳叶。这都是西湖景物迷人的神髓。”这段入神的描画,我想比白乐天的《忆江南》更加有其情趣。
原以为读了《能不忆江南》,可以慰我对故乡的思念,不想由于灵凤生花妙笔的写情写景,更倍增我的乡思;但无论如何,读了一遍灵凤的文字,使我有通灵之感。灵凤于1975年客逝香港,于兹已十四载,如果当年能将他的骨灰洒向江南,我想他在泉下也会欣然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关于举办1987年——1988年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评奖的启事
为了检阅我国小说创作成果,推荐小说佳作,中国作家协会举办过多次优秀中短篇小说评奖。为保持这项评奖的连续性,经与中国作家协会议定,此项活动将由人民日报文艺部和《小说选刊》杂志社联合部分著名企业承担。为此,我们将在近期内举办1987年——1988年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凡1987年—1988年在全国报刊上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均在评选之列。从今日起,报刊编辑部可以直接向评选单位推荐。每篇作品请寄十份;欢迎广大读者推荐,也欢迎作者自荐。
二、此次评奖中篇拟评八篇,短篇拟评十五篇。
三、成立评选办公室,负责初评咨询工作,办公室设在《小说选刊》杂志社。评选推荐作品请寄北京后海大翔凤胡同《小说选刊》杂志社评奖组。推荐截止日期为5月31日。
四、组成评选委员会,评委会由专家组成。评委名单与评选结果同时公布。入选作品将由举办单位发给证书和奖金,并编辑出版。
主办单位:
人民日报文艺部  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
协办单位:
安徽全椒柴油机总厂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
  中原油田  沈阳冶炼厂  丹东化学纤维公司
福建云霄将军山矿泉水厂   贵州鸭溪窖酒厂
  丹东东齐电器集团公司    1989年5月11日 


第8版(副刊)
专栏:世纪风

  少年
老愚
就着煤油灯读完《林海雪原》,我13岁的灵魂一片纯净。在我想象不能到达的北国,少剑波、白茹们的生命历程点燃了一个少年的青春之火……浪漫的战斗传奇和纯净如水的情爱波澜,在林海松涛之中以它无比的新鲜诱惑着我,有一种力量在我体内奔腾,有一种渴念从我心头升起,恍惚之间,我奔驰于雪原,我就是少剑波,白茹也就是我梦中永恒的情人……吹灭灯,坐在乡村的土炕上,我被厚重的黑夜围绕,一种难以言说的声音笼罩了我,它使我的灵魂溢出了躯体,试图冲破这恐惧的包围;这种声音越来越近地袭击我,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我仿佛处于世界的边缘,我的生命在这窒息人的气息里流逝……什么使我恐惧?什么正使我改变?黑夜把我和一种神秘的东西连在一起,我是谁,谁又是我?
母亲说:“你是一九六三年阴历腊月初五来到人世的,属兔。”我知道自己活在人间却是自四岁始。
爷爷的背,母亲的怀,院子里的菜花丛。骑在爷爷背上,我看见一个一个的人从我面前晃过,他们只是一些符号,轻盈地闪现复又消失,我和爷爷是我所能抓住的真的事物。从村里走回家,我看见母亲一个人伫立于夕阳的光辉里,双手纳着鞋底,眼里是我所熟悉并喜爱的那么一道清波……雾气很快出现在我们身边,爷爷,母亲和我一起回屋了。
“你那个父亲在你睡着的时候看过你一眼。”母亲把一个在我梦里存在的男人跟我联系起来。“似乎真有这么回事。”我以此安慰母亲那颗不安的心。
我所看到的只有太阳、爷爷、母亲和我。母亲说“太阳下山了,月亮就照你的脸了。我只是白天被太阳照过一回,夜里又给月亮照过一回。它们如果是那个父亲的两颗眼睛,我也就是有父亲的人儿了。
……一种空前的孤独攫住了我。有濒临深渊的颤栗袭来——在不可言传的声响的节律中,包裹一个少年的所有浓雾褪尽了,我在黑暗里摸索着自己的身体,我感到一股不可轻觑的热流在其间奔突,面对世界的就是我自己。 


第8版(副刊)
专栏:

  回归
马朝阳
你觉得雨后的天空
明朗而美丽
绿生命铺满母亲的胸脯
树枝上悬着的水滴是
一个个晶莹的恒星
而不是眼泪
你觉得每朵花都开得很好
高楼林立托起一个个梦幻
机器穿梭是
一种现代节奏
远处的森林会清晰如常
草原上白云在悠闲散步
扭动的身躯是勃动的生命
清风在徐徐推进
河流奔腾不息泠泠的声音
是美妙的音乐
张开的湖泊里倒映
清澈的风景
不用管白帆在浩瀚中远去
只要你盯着某处一动不动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坛风景线

  “女人永远是女人”
谭湘
某风景胜地有一对夫妻石,“男的”是位伟岸大度的丈夫,“女的”是个温顺娴静的妻子。然而,换一个角度看,“男的”就失了人形,那“女的”却依旧是“女的”!沉思,幻想,劳作……“女人永远是女人”,铁凝告诉我这是诗人傅天琳在当时的发现。我觉得它也能概括我熟悉又不熟悉的铁凝。
我没有读过铁凝所有的作品,她从17岁发表第一篇作品,迄今已有60多个短篇,9个中篇,一部长篇,两部电影,一部电视剧,6本作品集问世。可我看过的常常忘不了,比如灶火,比如香雪,比如《红衣少女》、《死刑》、《近的太阳》、《木樨地》、《玫瑰门》……我觉得如果说作家都要有双自己的眼睛,铁凝的可贵处在于始终忠实于这双眼睛。从她对清丽、单纯、和谐、秀美的向往和讴歌,到渐渐出现了关于恶的认识,关于生死的困惑与躁动,关于爱的失落与迷惘,关于人生的无可奈何,我们感到了这双眼睛的视野在扩展。看完《玫瑰门》,我被铁凝追究生活的坦率和真实所迷恋。
《玫瑰门》感觉了属于女人生态的形而上意味,拆解了女人关于性的理解,女人与这个世界的苦难、卑鄙的关系。那晚上的铁凝一板正经地补充:“虽然我写了长篇,但我仍然认为最能磨砺一个作家的还是短篇;小说的各种形式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今年上半年铁凝要不带任何目的地下去走走。她说:“不带任何目的地下去走走,对于一个作家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吗,我将继续在我所拥有的人物系列当中开掘。”
我和铁凝相识已几年了,但印象最深的是她在《玫瑰门》研讨会上说的一句话:“别人叫我女作家,我觉得很自然。” 


第8版(副刊)
专栏:

潮(版画) 莫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