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9-04-24

1989-04-24新闻联播 文字版

悲痛的话

第8版(文学作品)<br/>专栏:<br/><br/>  悲痛的话<br/> 张光年<br/> 噩耗传来,我感到震惊和悲痛!胡耀邦同志按照党和人民的意愿,曾经帮助我国文化界、文艺界大批同志从极左路线的政治镣铐中挣脱出来,团结起来,支持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复兴并发展起来。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工作的热情支持,对作家们同志般朋友般的坦诚帮助和亲切关怀,一桩桩,一件件,使我们铭记心坎。深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鼓舞的中国作家艺术家们,是讲道理的,重感情的。凡是为人民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对饱经忧患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国作家艺术家平等相待、热情帮助的革命家、改革家们,必将长存在文艺家们的心上、口上、笔尖上,永远地,永远地……。<br/>              1989年4月18日

悼念

第8版(文学作品)<br/>专栏:<br/><br/>  悼念<br/> 高光<br/> 您曾攀登昆仑<br/> 头上却没有虚幻的光环<br/> 您也执掌中华<br/> 面部竟不显神的威严<br/> 您的心<br/> 如同袒裸的日月<br/> 喜怒哀乐<br/> 恰似无羁的潮汐<br/> 您的话语<br/> 胜过弦上的箭<br/> 胸中一旦发射<br/> 决无回旋转弯<br/> 一腔炽热,销溶掉<br/> 难以计数的镣铐<br/> 双臂潇洒,放飞出<br/> 亿万友爱的信鸽<br/> 没有人把您当作<br/> 顶礼膜拜的救世主<br/> 您是我们的<br/> 知冷知热<br/> 问饥问渴<br/> 情同骨肉的兄长<br/> 鞠躬尽瘁的老师<br/> 您以生命写就的教案<br/> 启迪世世代代<br/> 跋山涉水地寻觅<br/> 生命的价值<br/> 和人类的尊严<br/> 我在自己的屋檐下<br/> 垂首扪心<br/> 深深地哀悼<br/> 不再流酸涩的泪水<br/> (我的热泪早已在<br/> 丙辰清明流干<br/> 老眼变成龟裂的枯潭)<br/> 不再写哀怨的挽幛<br/> (不论是白纸黑字<br/> 还是蓝纸血字,都无以表达<br/> 心灵的震颤)<br/> 不再扎苍白的花圈<br/> (瞑目以后,忠诚和奸佞<br/> 善者与恶棍,都能享用<br/> 这类僵死的艺术)<br/> 我只有清流般的悼念<br/> 献给您<br/> 万瓣心香<br/> 千叶肝胆<br/>     1989年4月15日夜

栗树岭

第8版(文学作品)<br/>专栏:<br/><br/>  栗树岭<br/> 潘万提<br/> 大别山早春的风,有些湿润。<br/> 栗树村醒得早。当青砖绿瓦还迷蒙在紫色的山雾之中,炊烟已袅袅升腾了。<br/> 县委书记早对我介绍,此村盛产板栗,挺富裕的。那天我便起个大早,信步向村头的栗树岭走去。<br/> 满岭的栗树,已经吐露嫩绿。使我惊讶的是,每棵栗树的腰身都贴着一圈红纸条,与山脚下家家户户的春联门画相映成趣。哦,这里还留着春节的喜气哩。<br/> 在林边一棵栗树的腰枝挂着表示“责任林”的木牌,赫然写着“承包人:耿山富”六个大字。  离此不远的一块大青石上,蹲着个十分壮实的老汉。我上前搭讪:<br/> “你是山富大叔吧?”<br/> 老汉点点头。他听说我是从省城回来的,因问:“好多年没回家乡了吧?”<br/> “十五六年了。”<br/> “该回来看看了啊……”<br/> 在前面忙着整枝的两个姑娘,听到我们交谈,也凑了过来。<br/> 她俩长得都很娟秀,大一点的,围着红纱巾,一身本地装束;小一点的是牛仔裤和时下流行的粉红羽绒服。<br/> 老汉笑眯眯地说,这是他的两个姑娘,小姑娘正自费在省农学院进修。<br/> 这一来,我们的话更投机了。<br/> 老汉说:“你如果15年前来栗树岭,我正在这里流泪咧……”<br/> 他的脸色陡然严峻起来。<br/> 原来,在那场“割尾巴”运动中,这片本来苍翠碧绿的山岭,被剃成了“和尚头”。老汉因为在房前屋后栽种了几十棵栗树,被宣判为“思想白色”,罚他领着当时才念小学的两个姑娘,给每棵栗树贴上白纸条……<br/> “好了,不提它了,”老汉像怕我难过似的,脸庞重又泛起红光:“打从春风吹进栗树岭,我又栽了这片栗树。现在,每年纯收入可达两千多块哩!”<br/> 是呀,靠山吃山,山绿了,日子才好过。有了绿色的希望,才有火红的生活。<br/> 早霞飞升,山中红绿相间,一派勃勃生机。<br/> 这时候,老汉的小姑娘和我耳语几句,急得姐姐捶了她两拳。<br/> 老汉乐呵呵地说:“大妮还行。俺家富了,她还要搞个‘传帮带’。”<br/> 姐姐心眼好。她说一家富,亮一点,全村富,亮一片。她在村里开办了个栗树种植夜校传授班,姑娘小伙子们踊跃参加,几个全村出名的“愣头青”,都乖乖地听她指挥。<br/> 妹妹撅着嘴巴:“俺姐选对象也很严格,有自己的一套‘时代标准。’”<br/> 老汉的大姑娘挑选对象,在全县是出了名的。县广播站播发了她的征婚启事,要的是精通果树栽培技术,有科学知识的小伙,一时传为佳话。因她长得标致,在百里山乡是数得着的姑娘,不少小伙子都想碰碰运气。<br/> 有个大队干部的儿子,头梳得油光可鉴,皮鞋擦得锃亮,也来求亲。被姑娘拒之门外,连门都进不得。<br/> 还有一个乡长的亲戚,托人说了情,小伙子自行车驮来厚礼。姑娘推说进城采购农药,面也没让见……<br/> 我饶有兴趣地听着,精神为之一振,便问山富大叔:“现在呢?”<br/> 山脚下的盘山公路上,正好开来一辆“东方红”牌拖拉机,开车的小伙蛮精神。<br/> 山富大叔的皱纹顿时舒展开了,笑着说:“这不,说谁谁到。就是他——乡农科站的果树技术员。”<br/> 小伙子停下车,朝岭上走来。<br/> 大叔异常高兴,拉着我的手说:“今天你赶上了,说啥这杯喜酒也得提前喝!”<br/> 姐妹俩会心地笑了。<br/> 可也是,这杯浓酽的喜酒,能不喝吗?!

农民画

第8版(文学作品)<br/>专栏:<br/><br/>  农民画<br/> 刘高贵<br/> 亘古的月亮满着<br/> 照小船荡几线清绿的波光<br/> 一条山道敲流水慢板<br/> 尾声往往是几株高粱<br/> 有红公鸡走来<br/> 有鱼儿游来<br/> 望一支黄铜唢呐<br/> 轻叩小窗<br/> 岁岁年年,总让凤凰<br/> 飞过所有的天空<br/> 绿了山野<br/> 肥了牛羊<br/> 从来不会有一抹泪痕<br/> 从来不会有打补丁的衣裳<br/> 总是大红大绿、大绿大红<br/> 红红绿绿地稍作点染<br/> 道路和道路之间<br/> 就有了桥梁…… <br/> 对画,我流泪了<br/> 我在找<br/> 我的画家兄弟<br/> 你在哪幅画上

老诗人严阵与青年

第8版(文学作品)<br/>专栏:文坛风景线<br/><br/>  老诗人严阵与青年<br/> 张少中<br/> 在抗战的硝烟中成长、学诗,50年代初成名的诗人严阵,迄今已有22本诗集和三本小说及一本散文集面世。五易其稿的近两万行的诗体长篇小说《山盟》和长篇小说《情贼》作为建国40周年的献礼作品也即将出版。去年,他和张志民等几位诗人应邀首次参加了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10届“世界诗人大会”。<br/>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午后,我来到了严阵那间不甚宽敞的书房。儒雅的严阵说话慢条斯理,浓重的山东莱阳乡音听起来倍感亲切。他虽然仅读过6年书,但几十年的文学实践和人生阅历使他在许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br/> 从某种意义上说,严阵是把自己的歌唱给农民的诗人。50年代初期的成名作《老张的手》和《金色的凤凰》等,满腔热情地颂扬了农民的翻身喜悦,反映了他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复杂的心理变化,唱出了他们热爱新生活、建设新生活的心声。<br/>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思若泉涌的诗人接连出版了数本诗集。其中的《江南曲》、《竹茅》等诗集以有声、有色、有情的笔触,细腻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江南风物,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br/> 近年来,我国的新诗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各种风格和流派的诗作大量涌现,尤其是崭露出一批又一批才情横溢的年轻探索者,他们以自己深刻的思索和厚重的诗篇为诗的园地添彩增异,同时也向诗的传统提出了挑战。<br/> 面对着这色彩缤纷的诗的春天,曾以自己的诗行感动过万千青年的严阵深深地感动了。他不因青年朋友有悖于自己的创作主张而冷漠,相反,他在一切能讲话的场合都曾热情的鼓励探索,奖掖后生,大声疾呼要给青年一代更广阔的自由天地。他在自己主编的《诗歌报》和其他报刊上,接连发表了诸如《诗长江呼唤着勇敢的漂流者》、《现代诗全方位的写法和骚动》、《为青年诗人辩护》等充满着思辨色彩和情感色彩的文章,赢得了年轻人的理解。

汪洋笔架山

第8版(文学作品)<br/>专栏:山川风貌<br/><br/>  汪洋笔架山<br/> 李洪<br/> 距锦州70华里的西南海域中,茫茫渤海近海处有一座小岛,亭亭兀立于烟波浩渺的大海之中。岛上三峰列峙,中高二低,悬崖峭壁,状如笔架,故得名笔架山。每当旭日喷薄出海,笔架山身披万道霞光,被流金闪动的大海烘托着,变幻出万般神奇。这奇观,便是前人称谓的“笔峰插海”。<br/> 从岸上到笔架山,跨海4华里。潮退,海岸至山麓之间,出现一条宽30多米的石滩,状似长堤,名曰“天桥”,可通车马,很像“哪吒闹海”和“张羽煮海”等神话故事中说的,“念动咒语”或“金簪一划”,汪洋大海便分出一条水路,直通龙宫。<br/> 笔架山上有一座石造的山门,上书“光耀家国”,背面又书“重道亲德”。这是当年主持修山的道人所写。山上原有明末建筑朝阳寺,今存空堵。现存建筑均为民国年间营造,主要有吕祖亭、王母宫、三清阁、万佛堂等。主峰南面有一线天、马鞍桥、虎陷洞、象鼻洞等名胜。“虎陷洞”有一传说:当年观音漫游渤海时,曾在笔架山小住,恰遇一只斑斓猛虎劫食渔民。观音把手中净瓶的柳枝一摇,山头忽地露出一洞,把虎陷了进去。明末辽西大战,岛上曾为蓟辽总督洪承畴屯粮重地,有“积粟十二堆”。兵败,为清兵所获,至今岛上尚有踪迹可寻。

反馈短波

第8版(文学作品)<br/>专栏:大地<br/><br/>  反馈短波<br/> 编辑同志:<br/> 贵刊所载林集的《钱币诗话》一文中又出了两个不应错的错字:<br/> “业变五铢钱”“变”为“复”之误;“羌无故实微”“微”为“征”之误。<br/>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是刘禹锡《蜀先主庙》一诗中的名句,“复”“变”形近,意思却完全反了。“羌无故实微”“微”字与“兄”、“赓”不押韵,而且也根本不通。大约是原稿“征”字写成繁体“徵”,就又弄错了。<br/> 晋东南师专 宋谋玚<br/> 贵刊“七味书谭”开辟以来,内容十分吸引人。三月六日杨宪益先生的“鲁迅的自题小像诗”读后令人折服。文中提到“灵台是实有还是古代传说”。其实,灵台是实有的,甘萧省东部与陕西省长武县邻接处,即有灵台县,县内有灵台遗址,这一带离陕西歧山不远,是周朝先祖的发源地。<br/> 一读者

侗女(图片)

第8版(文学作品)<br/>专栏:<br/><br/> 侗女(版画) 曹琼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