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保定:无声的转折
本报记者 凌志军
保定是一个平静的城市。
充塞在其它城市中喧嚣不已的那些东西——工程运输车与擎天吊车、水泥预制件与钢筋铁架、建设工地与瓦砾碎砖……在这里难能看到。
最近5年里,保定市国营企业没有增加一个新工厂,这在当今中国这个世所公认的“大工地”中,是个罕有的例外。
然而还有更加罕有的事:保定市国营工业,增长速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效益的增长大大高于速度。5年间工业产值翻一番,利税增长3倍多,经济效益水平从河北省9城市之尾跃居第一。
最通行的误解之一,就是相信只有加大物的投入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但是,记者眼前这座拥有50万人口和32个工业行业的中等城市,正默默地走着另一条路。
(一)
机器如果有知,它肯定会哭,会笑,会讲出许多令人回味的故事来。
保定电影机械厂里,200多台设备日夜转个不停,每年带来近千万元的销售额。也是这些机器,在1986年以前的8年中,吃掉了300多万元补贴,欠了110万元债务,报废110多万元物资,产品销售额是个零。
这件事为什么值得回味?因为它证明,不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资金便不能扩大供给的思路,不完全对。我们现有工业的潜力是何等巨大!
保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发生在这里。
最精彩的两着棋说起来毫无惊人之处:一为扭亏,36家亏损企业减少到1家,亏损总额下降了95%;二为减耗,产品物耗总水平下降30%,能源消耗下降60%。两着棋其实只是一着:挖潜。平平淡淡,但却使保定工业素质发生了重要变化。
有人说,“承包救了保定”——工厂已全部承包,而且承包合同全部兑现;
有人说,“技术改造更新了保定”——国营工业几乎把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用于技改,如今64%的产值来自技改;
有人说,“新产品振兴了保定”——平均每年开发新产品130多种,这些新产品已占全市工业产出的一半以上。
……
这些都是重要的。但是,在保定,似乎还有一些无形的东西更重要。
在一连串的工厂兼并之后,保定硫酸厂也被并入保定电化厂。硫酸厂曾花掉100多万元改造炼酸炉,还是不能多产硫酸,而且酸水酸气漏得到处都是。现在,电化厂又在它身上花了100万元。两个月后,它把硫酸产量增加了两倍,不再亏损,也不再污染。当它与电化厂的另外一套盐酸设备之间连上一根管道之后,一个名叫“氯磺酸”的新产品诞生了。这弯弯曲曲的管道的力量实在不应看轻,它构成的联系使电化厂开发的新产品节约了1000万元和两年时间。
前后两个“100万”,结果如此不同,原因何在?是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表面上,保定工业固定资产规模的扩大极为缓慢,实际上,它的已有的资产正在不停地流向效益好的地方。20多家企业被“吃掉”,数千万元资产和1000多亩土地已经进入高效低耗的企业,那硫酸炉只是其中之一。
(二)
当保定变压器厂作出“吃掉”亏损多年的重型电机厂的决定时,江城路两侧这两家工厂中一片哗然,形成针锋相对的两大营垒。变压器厂的职工说,这是“自己背着人家的‘包袱’,人家来吃自己的‘油水’”。电机厂的工人则喊道,“皇军来了,我们成了亡国奴”。一连串思想工作仍未平息对立的情绪,但兼并还是实现了,内部的重组也依然进行着。直到一年之后,原电机厂的工人和设备创造出3倍于过去的价值,因而也使变压器的发展大大加快时,纷争才终于平息,两大营垒趋于同一。
还有更大范围的冲突。一个例证是保定市实行的工业节能奖制度。它规定企业节能部分的20%折款留给企业,谁节谁有,多节多留,全部用于企业节能基础改造以及先进个人的奖励。这对于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刺激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它同时也使市财政的收入减少。因为节能奖全部计入企业成本,这就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所以,这一制度在保定内部曾引起争论。政府坚定地实行这项制度,甚至还能把节能奖的实行范围从重点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它在4年间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几百万元,却使企业的能源利用率提高了1.5倍。
政府要财政,部门要增收,企业要留利,职工要奖金,先进的要发展,后进的要吃饭……冲突无处不在。改革的困难似乎在于这种矛盾所包含的利益上的分配和磨擦。
“我们不只是为了分割一块已经烙出来的大饼”,市委书记韩立成说,“我们必须着眼于如何烙出更大的饼”。
在最近5年中,保定市工业企业的留利增长280%,最多;财政收入增长170%,居其次;职工收入增长164%,最少。利益的调整向企业倾斜。它使保定工业在国家投资逐年减少的局面中,仍有能力把技术改造的费用逐年增加。
亏损企业的补贴抽回来返还给先进企业,厂房、设备、土地也流入先进企业。电力缺口太大,保定市政府一咬牙,在32个行业和3000多种产品中,只选定7个行业和50多种产品为保护对象,而将几十个工厂的变压器无限期封闭。利益的调整明显地向先进企业倾斜。它使高效低耗的企业更快地发展,低效高耗的企业更无立足之地。
利益的调整当然是要公平的,但最大的公平体现在向效益倾斜。保定这样做了,结果是工业效益的增长大大超过速度的增长。烙出了更大的饼。
(三)
说实在的,保定的选择并不是自觉自愿的,而是困境逼出来的。
1983年,当新的一届市委和市政府组成的时候,保定工业正处在谷底中。城区126平方公里的长方形地带上,集中着127家国营工厂和11万职工,其密度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大致相当。但在已经过去的5年中,保定由于“十年动乱”留下的种种问题,工业产值仅增0.2%。它的工厂里有一半机器没有充分利用,另外一半机器每开动一天就要亏损5万元。在国营工厂里的十多万职工中,差不多有一半职工每天的劳动不创造任何价值,反要靠国家的补贴才能生活……
平心而论,建新厂的诱惑很强烈。保定人一出城门,就堕入热闹的建设之海……保定若能施展一下“跑步(部)前(钱)进”的窍门,捞到几个项目,也有可能,“劳力安排一块,产值上去一块,地方留利一块,日子好过一块”。可是,有知根知底的干部翻箱倒柜,找出上面发下的文件,那上面白纸黑字:不在保定市布新工业点。
“眼光向外,山穷水尽”,市长田福庭面对保定的版图说,“我们只有眼光向内,靠潜力站稳脚跟,以效益赢得优势”。
好处是明显的,但它为此付出的代价也不少:市政建设进展缓慢,街区面貌变化不大,市民住房也很少改善。无奈,政府财政拮据,为了搞到整修民用电网的200万元,市政府竟积蓄了4年……保定的平静中,确实是有甜也有苦。
“5年清苦,积蓄力量,以后的日子可能会好些”,保定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者们私下里怀着这样一种信念。
这里面实际上包含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保定市本届政府任期只有5年,它积蓄的后劲,更多的是在下届政府任内表现出来。为了经济健康发展,他们宁可这样。更令人欣慰的是,他们这种选择,已为上上下下所接受。厂长们总是把留利最大限度用于企业的发展,即使应当分给职工的奖金也不肯分光。出人意料的是,当厂长们多年把该分而未分的金额公布于众时,对增加奖金呼声很高的职工并无非议。
这恐怕是更可贵的政绩!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不“逼”不上“梁山”
大峡
保定市默默地走上“效益经济”之路,很值得称道。
也许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市当初并不是自觉自愿地走这条路的。因为走老路的诱惑力太强烈了,上项目、铺摊子、争速度,于眼前于局部都有好处,也可以立即显出政绩,保定市的领导人同样很清楚地知道这些。只是由于“此路不通”,人家不给投资,不给项目,保定市才不得不另辟蹊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逼上梁山”的。这意味着,假如当初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保定也许不会上“梁山”。
今天全中国正面对着种种经济问题,有些人似乎感觉到一种“走投无路”的气氛。其实,静下心来思考,这“走投无路”无非是说我们在老路上已没有办法再继续走下去,而并不是说我们没有新的路可走。
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这条路从改革初期中央就提出来了。但是,走得并不那么理想。旧体制和旧观念的影响太大了。就像一列惯性很大的列车,使它放慢速度,改变原有的方向,不知要费多大力气,有时还难见成效。这些年,投资膨胀,是胀了压,压了胀;经济过热,是热了降,降了热,足见走老路的顽固性。
直到今天,通货膨胀,结构失调的矛盾更加尖锐了,问题再也拖不下去了,治理整顿,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逼出来的。现在一些同志,对治理整顿的热情还不那么高,总觉得是被逼着搞的。如果说是这样的话,那么这种“逼”也不是坏事,而是好事,经济形势的发展,治理整顿的方针,不是把你逼上绝路,不是放你依然走老路,而是把你“逼上梁山”,走上新路,有什么不好呢?
保定市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逼”很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形势的逼迫面前,人们确实有两种选择:一种顽固地坚持走老路,这样他们就总是对治理整顿三心二意或虚情假意,甚至提出一些对策继续照老路前进;一种是在逼迫下毅然“投奔梁山”,走上新路,走调整之路,走把效益放在首位之路。
有眼光的决策者和企业界人士,已经提出治理整顿是一次“好机会”。这不仅是一种胆略,而且是一种眼光。在治理整顿的大气候下,实际上更有利于把经济逼上讲效益的轨道上来,更有利于实施调整的手术。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像保定市决策者那样,走上新路时,由开始的不自觉自愿变得更加自觉自愿。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发展外商独资企业非权宜之计
——访经贸部外资司司长刘一民
本报记者 计泓赓
外商独资企业,在我国三资企业中还比较年轻。去年以来发展较快。截至去年年底,已批准建立594家,主要办在经济特区。外商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美、日、泰、新加坡等国。最近,记者就如何进一步发展外商独资企业问题,走访了经贸部外资管理司司长刘一民。
记者:在整顿经济秩序,治理经济环境中,我们国家领导人曾一再表示,欢迎外商来华多办一些独资企业。有人存在这样的疑问:是否因为当前我国资金不足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刘一民:兴办外商独资企业,和兴办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一样,均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都是从我国对外开放全局出发而采取的方针。继1979年我国公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之后,1986年又公布了外资企业法。它为保护外商独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外商独资企业在我国境内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便于我国政府对外商独资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这表明,欢迎外商来华兴办独资企业,和兴办合资、合作企业一样,是我们的既定方针,它不是权宜之计和短期行为。当然,鉴于当前资金紧张和一些原材料短缺,我们确实更欢迎外商来华兴办独资企业,尤其是“两头在外”的企业。因为它无需增加投入,又可增加有效供给。
记者:有人认为,鼓励外商多办独资企业,岂不是钱都让外商赚去了吗?
刘一民:鼓励外商多办独资企业,当然要让人有利可图,不然,哪来吸引力?该赚的钱应该让人赚,外商的合法权益是受中国法律、法规保护的。
另外,也要看到,兴办独资企业不仅仅对投资者有利,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有利的。独资企业的兴办,可以解决我国部分工人就业问题。较早在深圳蛇口兴办的外商独资企业三洋电机有限公司,职工已由800人发展到近4000人。目前汕头特区外商独资企业已办起59家,占全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1/3,除了直接招聘职工进企业外,社会上还有一批企业为它服务。外商独资企业对我国吸收资金、培养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均有好处。外商独资企业的兴办,也增加了我国的外汇收入,如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等;还有,外商常年居住我国,要支付日常费用;也支付工人工资,企业需要在中国采购物资,这都会增加我国收入。
记者:对来华兴办的外商独资企业,有没有总的要求?是不是他们想办什么就办什么?
刘一民:有总要求。外资企业法明确规定,独资企业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或者产品全部出口或者大部分出口。独资企业的投资方面需要正确引导,当前无疑要与整顿、治理合拍,要与调整产业结构合拍。这样,才能做到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记者:外国投资者来华办独资企业,因无中方伙伴,有了困难和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刘一民:外国投资者一般对我国的经济体制、管理制度比较生疏,兼以独资企业无中方伙伴,在建厂和开展经营活动中,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自然会碰到多一点。为给外国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各地已成立了为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的机构,不少外国投资者已委托他们办理投资的申请以及建厂、投产后的有关事宜。我们作为外资企业的主管部门,也有责任给以指导和帮助,但决不意味着干涉其生产经营计划。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政府批准的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内,享有生产经营计划的自主权,不受政府干涉,只要报主管部门备案即可。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咨询之窗

  农副产品收购定额支票
问:农民交售农副产品时,许多收购单位往往用一种有价证券来代替现金支付货款,能否谈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票据,它与转帐支票、白条、欠条有何不同?
答:这种票据叫做农副产品收购定额支票,是收购单位将货款交存银行,由银行交给收购单位,用于向农户支付农副产品货款、结算期为十天的票据。
定额支票不同于一般转帐支票,不记名,不挂失,可在结算期兑付现金。转帐支票票面金额由付款人填写,指定收款人和委托开户银行办理,它可以挂失,但不能兑付现金。
定额支票也不同于白条、欠条,是具有法律效用的有价证券。农户可凭定额支票向银行或信用社兑付现金、归还贷款、转存定期储蓄;在结算期内可用于交纳农业税、支付承包金和向当地商业、供销部门一次购买商品。超过结算期的,银行从鉴发日开始按照定活两便储蓄计息,即半年以内兑付现金的,按活期储蓄付息;超过半年的,按定期利率的九折付息。
问:使用农副产品收购定额支票有哪些好处?
答:就国家而言,推行这种结算办法,可以减少货币投放量,有助于缓解农副产品收购旺季现金供应紧张的状况。对农户来说,携带定额支票显然比携带现金安全、方便。在不急需现金,延期兑付的情况下,还可得到利息。
问:使用农副产品收购定额支票应注意什么?
答:在使用定额支票时,要审查签发银行的印章和签发日期是否齐全。商业供销部门销售商品收取的定额支票,应在背面加盖印章,及时送交开户银行办理进帐。银行对商业、供销部门送交的定额支票不兑付现金,超过结算期也不计付利息。定额支票属有价证券,要妥善保管。如因被盗、丢失造成资金损失,由持票人自行负责。
收购单位在结算农副产品价款时,可由农户自愿选择是支付现金,还是使用定额支票。从发展商品经济的观点看,使用支票结算比现金结算优越性多。
             吴晶 王玲玲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万花筒

  违法“合算”
胡度仁
闹腾了一年的“日芝”冰箱事件,来龙去脉总算查清,祸水自广东南海县平洲电冰箱厂流出。
这家百十人的镇办小厂,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简陋,在借用他人的厂房里,依靠购进散件组装冰箱。抽查结果,合格率仅为百分之十一点六。
这种劣质冰箱,利用“日芝”商标的含糊之意,趁市场抢购之风和消费者崇拜洋货心理,进行欺蒙坑骗,几个月就牟利三百五十万元。该厂又与浙江等地一些不具备生产冰箱条件的,签订加工协议,共许可生产“日芝”冰箱十八点九万台,从中获商标使用许可费三百五十五点七万元。一时间,祸水四溢,消费者纷纷投书叫苦,以至被称为“日芝”冰箱事件。当地工商局对平洲电冰箱厂的处理意见是:吊销营业执照;撤消注册商标;按商标有偿许可使用费百分之一点五进行计算,罚款五万三千三百五十五元。
谁都会算这笔帐,七百比五,罚款仅是小小零头,违法“合算”,值得干。再说,吊销了组装冰箱的营业执照,还可以申请领取组装其它产品的营业执照嘛!
据主管部门反映,有些企业不负责任地滥许他人使用商标,以牟取高额利润的做法,是当前经济领域违法活动的新动向。联想起来,假冒风久禁不止,劣质产品充斥市场,违法案件屡见不鲜,这一切是否与违法“合算”有关呢?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面面观

  糖为什么紧张
本报记者 李茜
糖由敞开供应到限量,并非总供给量减少,主要是需求量增大。我国糖资源丰富,潜力很大。问题是价格关系没理顺,影响农民和糖厂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过多的进口也影响到国内制糖业的发展。
纸、盐、糖,又称“三白”,1988年都出现了紧张。尤其白糖,多年来供应充分,人们吃多少,买多少。去年突然紧张,城里实行凭票供应,农村不少地方缺货断档。弦,顿时绷紧了。
糖紧张,并非总供量减少
糖从敞开供应改为限量供应,是不是国家对于糖的总供给量减少了呢?不是。近10年我国糖的生产与供应是不断增加的。1977年至1986年10年间,糖的产量由208万吨增长到520多万吨,增长了1.53倍。1988年下降,但进口了330万吨,全国市场上供应的糖和工业用糖,合计已达780多万吨。目前从我国食糖总产量看,已进入世界6大产糖国的行列。但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家庭饮料和菜肴,食品厂制作品种繁多的糕点、糖果和罐头,对糖的需求量倍增,现在的白糖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本来,我国糖料资源十分丰富,南方盛产甘蔗,北方种植甜菜,主要产糖省就有12个;制糖生产能力也颇雄厚,仅机制糖厂就有500多个,发展糖的生产潜力很大。按照我国的资源优势和生产能力,保证家家有糖吃,并不是一件做不到的事,为什么又这样紧张呢?
比价不合理,农民和糖厂得不到多少实惠,影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我国食糖生产多年来虽有发展,但总的说增长速度不快,一个重要原因是价格未能理顺。在甘蔗产区,常常卖一担甘蔗还不如一担麦秸或一担稻草;在我国北方,种植甜菜的投工、投料等支出,远比玉米等农作物高,而经济收入却低于这些作物。据中国建设银行调查,每吨甜菜的工本费比玉米高30.7%,运费高7.5倍,利润则低27%。糖料种植面积连年下降,1988年由于国家调整了价格,种植面积和产量略有回升,但制糖工业半饥半饱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善。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500多家机制定点糖厂,设备利用率只有68%。
一些糖厂的厂长诉苦:糖厂每年为蔗农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服务,投入很多人力和资金,盼望多收些糖料,机器开足马力生产,但原料往往被集体、个体小厂高价收走,加上煤电供应不足,能源价格一涨再涨,工厂亏损额与日俱增。按照多年来糖和其它副食品的比价是:1斤白糖∶1斤肉∶1斤蛋;这几年肉蛋多次调价,而糖的价格24年不变,1988年价格调整了一些,糖厂并未得到多少实惠,每生产一吨糖亏400元左右。
小糖厂影响了大糖厂,进口糖影响了国产糖
由于平价、高价两种价格的存在,甘蔗产区到处兴建集体与个体小糖厂,与国营大型糖厂开展了原料之战。四川内江是我国西南最大的糖业基地,1987年全市建起47个小糖厂,1988年增加到67家。这些小厂与当地6个大糖厂展开争夺原料战,小厂步步为营,大厂则节节败退,设备一半闲置。一车车甘蔗被出糖率低、质量差的小糖厂榨制了红糖,内江市糖产量锐减,由历来外运变为调进白糖。
尤其使人忧虑的是,近几年我国进口糖正以跳跃速度增长。据统计,50年代我国平均每年进口糖12万吨,占国内年平均产糖量的17%;60年代年平均进口63万吨;到80年代前5年平均年进口糖为173万吨,占国内年平均产糖量的46%。到1988年进口糖达330万吨,占国内年产糖量的76%,耗用外汇近9亿美元。据有关部门谈,进口糖价远远高于国产糖价格。奇怪的是,国家每年耗用大量资金进口食糖,却无钱扶持糖料生产的发展和制糖工业的技术改造,实际上形成了只卖蛋不养鸡的怪现象。
目前我国糖料单产与含糖量都很低,这是制约食糖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吨蔗糖需耕地2.6亩,每吨甜菜需耕地8.3亩,而国外较先进的国家只需1.7亩和3亩,如果我国糖料单产和含糖度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在不增加耕地的情况下,食糖产量可望增加近一倍。近几年我国这方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但由于科研成果推广经费不足,不少高产经验和科研成果未能大面积推广。专家们建议,国家要严格控制和逐步减少进口糖的数量,用进口糖的资金扶持国产糖的发展,逐步增加食糖国产化的比重。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陕西省泾阳县兴隆乡许庄村自1984年开始养牛,当初只有30头奶牛,到1988年已发展到224头,每头奶牛平均纯收入达2000多元,全村仅养牛收入就达12万多元。 邰宗武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呼救
集裘
原载《钱江晚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