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领袖·良师·朋友
4月1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张黎群撰写的怀念胡耀邦同志长文,这里摘录其中一段:
1989年3月26日,胡耀邦同志在他家的客厅里同我和其他几个离休干部谈心。他说:“我在读《周恩来传》。总理讲,谁掌握青年,谁就掌握未来。”他举起左手,伸出右掌,动情地说:“我们必须坚持对青年采取正确的态度。青少年处于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是在动态中成长,血气方刚,天性好动!”说着说着举起两个拳头,模拟牛头上长的两只角左挑右突:“你看,少年儿童一出台就摆出一副战斗架势,勇敢向前!老头子么,双手一摊、腿一伸,躺下了!”幽默的语言中透出一颗赤子之心。
紧接着,他快活的面容一下变得沉重起来,他说:“二亿二千万文盲中,青少年多的是。小孩不读书识字,弃学摆生意摊摊。随我去山东的秘书告诉我,他问一名13岁的小学生为什么不读书,这孩子回答得干脆利落:俺干这个买卖比老师挣的钱多!”
胡耀邦同志说到这里,更加严肃起来:“不挣学问只挣钱,不爱识字喜钞票。这个思想从哪里来的?‘身教重于言教’——老师挣钱少,这岂不是由老师‘身教’来的?我这是笑话一句。学生厌学,非年轻人之过,责任在长辈呵!”
陈沂同志插话了:“耀邦呵,我们这些人干了几十年革命,一身精光,全都奉献给党了。现在国家建设的事这么多,我们哪能高枕无忧呢?”
我紧接着说:“耀邦同志还记得不?1973年我出狱来京,向你倾吐真心话,反映自己忧国心情。你对我说:一定要相信毛主席和共产党人打出来的江山会治理好的,不会自己搞垮的!哪能自己搞垮自己创建起来的事业呢?”
耀邦同志看看陈沂,又看看我,笑了,笑得多么纯真!我觉着站在面前的是50年代的胡耀邦,是那位担任拥有千百万共青团员的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是生气勃勃生龙活虎正值盛年的胡耀邦!
咔嚓,闪光灯一亮,隐藏新华社记者身份的朱允文冷不防拍了一张照,耀邦同志慈祥随和地招手,“来吧,我们照像。”约18平方米的小会客室更加活跃起来了。真个是亲密无间,其乐融融。领袖、良师、朋友、同志,怎么区别得开呢?(附图片)
1986年4月,胡耀邦同志在中南海散步。 (新华社发)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耀邦同志爱读书
耀邦同志出身于贫寒的农家,初中还没念完,14岁就参加了红军。前半生戎马倥偬,他善于自修,酷爱读书。他在马背上、战壕里,在枪炮声中,也能手不释卷地读书。1937年9月毛主席在陕北瓦窑堡时,曾表扬他能刻苦读书。人们到他家中去时发现,他不是在潜心读书、思考问题,就是在阅读报刊或写些什么。他读书时遇到古典诗文、名人名言等佳作警句,常要强记、背诵一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他几乎能把全文背下来哩。
耀邦同志读书的范围很宽,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到四书五经,《资治通鉴》,从中外古今名著到伯恩斯坦、希特勒、苏加诺的书,以至一些科学技术知识的小册子,都在他的阅读之列。有一次,他用三天的时间,读完了尼赫鲁的巨著《印度的发现》,兴奋地对客人说:“尼赫鲁这个人了不起,年轻时期就很有事业心。”
怎样读书,学问不少。耀邦同志既能博览群书,又能精读一些书。既能汲收书中的营养,又不死抠书本,极力把学来的东西,运用到工作中去。
有一次耀邦同志说:“要读马、恩、列、斯的全集,要读四书五经,要读完古今的文学名著,要读完二十四史。这些书一共有5000万字,即使一个人一天能读1万字,要读完这些书,至少也得要14年。20多岁的干部按照这个方向去努力,到了40岁左右,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了”。
       (1989年第3期《华人世界》 陈模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今天不谈工作”
4月15日下午,一阵急促的电话,送来耀邦同志不幸逝世的噩耗。我久久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然而,这却是真的。回顾自己多年来在耀邦同志亲切教育、培养下成长的历程,缅怀他对北京市城市建设的关怀,那逝去的、难忘的一幕幕,又重现在我的眼前……
耀邦同志心里装着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十分平易近人。因而,像我这样的青年朋友很多。1973年初,我担任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副经理,有时去他家串门。一般情况,凡是超过上午11点钟,来客不管是什么干部还是汽车司机,都一定要留下来吃饭,而且必须是同桌吃。开始,司机心情都较紧张,表情不大自然。耀邦同志就开玩笑:“你们是工人阶级嘛!向工人阶级学习嘛!同工人阶级一起吃饭,我感到光荣!”气氛一下子活跃、轻松了。凡去过他家的司机都十分感动:“没想到耀邦同志‘官’那么大,却一点官架子也没有!”
1984年夏季的一个星期天清晨,耀邦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李汉平给我打来电话,要我8点钟赶到他家。他要了一辆面包车,带着我和工作人员并自备饮料去石景山、房山视察。我当时是北京市副市长,我想通知公安局带两名保卫人员随同。耀邦同志对我说:“今天不谈工作,只是参观,你就不要打电话,也不要通知任何单位,不要干扰人家的工作和休息。”我陪着他参观了石景山区的街道和城市建设,观看了周围的自然环境。接着,我们又驱车来到了燕山石化公司。虽然是星期天,不到15分钟,值班人员用BB机就把担任公司党委书记、现在是北京市副市长的吴仪同志和她的一班人马召集到会议室。听了他们的汇报,耀邦同志高兴地说:“你们真是一支召之即来、有战斗力的队伍。”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大兴县,看了村镇的建设和一块块农田后,耀邦同志对我说:“我们国家农村的土地少,搞村镇建设一定要考虑农村的特点,尽量少占地,更不能占好地。要考虑到我国的人口问题,要注意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1984年8月上旬,耀邦同志向我提出要看一看三元立交桥的建设情况,我请示他说:现在许多同志对于北京市要盖50层楼的建筑争论很大,一些同志认为要保护古都风貌,北京不能搞高层建筑。耀邦同志沉思片刻,缓缓地说:“北京的高层建筑不能多搞,也不能不搞。总之,搞它一两个,最多三个,显示我们工程技术人员有能力,有力量就行。可以考虑到离市中心远一点的地方去建设,要注意保护古都风貌。”
        (4月22日《工人日报》 张百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大鹏一日同风起
1988年春节刚过,我怀着深厚的感情,前去看望我的老领导。一进耀邦同志的会客室,他热情地同我握手,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我一时说不出话来。耀邦同志问我近两年来的生活情况。他说:“近来物价上涨很多,你的生活水平下降了吧!”我说:“够得上小康水平,比我困难的人还多着哪!”我问他健康如何?他说,还可以,只是有胃病。每天散步一个多小时,锻炼身体。其它时间看书、会客。我随后问他1987年初党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后的情况。他深情地说,他本来不想再担任任何职务,但是中央领导同志代表党中央对他说,无论如何要参加政治局,可以不管具体工作。耀邦同志着重对我讲,他的态度是“两句话,十二个字,即:服从党的决定,维护党的团结”。我随后向他讲了我接触到的一些高、中级干部对他的思念,对他的称赞,说着说着,我掉下眼泪。我赶忙擦干了泪痕,把来时全家决议送的扒鸡拿出,对耀邦同志说:“这是我全家的心意,也是我全家对您的敬爱!”耀邦同志说:“那我拿什么送给你的家庭呢,你就把桌子上的几个蜜柑带回家吧!”我说:“我们家里的人,一定会很珍惜这几个蜜柑。”
谈了一个多小时,当我和耀邦依依告别时,我把自己写的文章《离休之后》送给他。文章中引用了李白一首诗中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下来时,犹能簸却沧溟水”。我说:“耀邦同志,您就是大鹏!”他听后,戚然一笑。
       (4月19日《中华老年报》 邢方群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人格的力量
  襟怀荡荡 蔑视权贵
1952年耀邦同志调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多年来,他襟怀坦白,坦坦荡荡做人。他刚到团中央工作时,便在宣布施政纲领时讲:“我的工作要是干得不好,你们就到党中央告状!”
胡耀邦同志早就对康生那一套极左的思想路线很反感,早在延安时期耀邦担任总政组织部长时就不和康生交往。1966年8月31日,中央文革领导小组派王力到团中央宣布罢一大批团干部的官,尽管康生当时担任中央文革小组顾问,可那天晚上,耀邦同志还是公开讲:“康生是老左。”并谈了对江青、王力等人的看法。
党的“九大”前夕,耀邦作为“走资派”正接受批斗,周总理请示毛主席,要找几个年轻的“八大”中央委员担任“九大”中央委员,目标是胡耀邦和谭启龙两个“红小鬼”。
“九大”时,康生主动伸出手来想和耀邦握手,耀邦扭头便走。结果,他没能担任“九大”中央委员。
后来,团中央干部集体上书请愿,要求耀邦担任人大代表。汪东兴找他谈话并指出,只要你承认反对过中央领导同志,你就可以担任人大常委。胡耀邦绝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两次拒绝,他说:“我没有攻击中央领导同志。当时我是‘八大’中央委员,江青什么也不是,怎么说我攻击中央领导同志呢!”
          (4月21日《中国妇女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人格的力量
铁骨铮铮 何畏淫威
1969年5月,按照林彪的“一号命令”,团中央机关和各直属单位2000多人,一锅端地迁移到河南省潢川县黄湖农场,办起了“五七”干校。当时,进驻团中央的军代表已独揽团中央党、政、财务、人事等一切大权。胡耀邦同志不久也来到黄湖干校“劳动改造”。
胡耀邦同志在干校的后期,军代表曾因他不肯在结论上签字,态度不好,曾决定让他到各连队去劳动,每连呆一个月,接受“群众的批判”,由于许多同志抵制未能实现。在党内选举1名十大代表,全校推举1名四届人大代表时,同志们不顾重重阻力,照样选举他当代表,虽然遭到“上头”的否决,但党心、人心却是不可悖逆的。
1972年4月,军代表对耀邦同志在“文革”中的问题,做了审查结论,给他定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三反分子”。耀邦同志看后很生气,逐条加以反驳。军代表问他:“那你在干校的检讨还算不算数?”耀邦同志说:“在干校的检查,一是受林彪路线的影响;二是好多书记的检查都上纲了,我第一书记应当承担责任。”到了10月28日,耀邦同志在《对审查报告的几点意见》中说:“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果难以取得一致的意见,我建议军代表的审查报告直送中央,而不必经我签字。”耀邦同志是个铮铮铁骨的战士,在“文革”的最后5年中,终于没有在审查报告中签过字!
      (1989年第3期《华人世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