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桃花依旧笑春风
  ——写于父亲欧阳予倩诞辰一百周年
  欧阳敬如
曾有友人发问:欧阳予倩的一颗寿山石印章“桃花不疑盒”是什么意思?现在哪里?他引志勤禅师见桃花彻悟之偈:“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但他认为欧阳予倩彻悟不疑的不是佛法之道,而是革命真理。
确也耐人寻味,在浩渺纷繁的往事中,记得“桃花”和我父亲欧阳予倩的生活关联甚密。1934年父亲刚从国外避风回来,在上海有人邀请他拍摄有声影片《新桃花扇》。男主角是“北伐”时期一个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青年方与民,由金焰饰演。女主角谢素芳是一个受虐待求解放的演员,由胡萍扮演。父亲临时带我到摄影场去“扮演”方与民和谢素芳结婚场面中的洒花小女童。我提着花篮高兴得笑咪咪地站在“新郎”前面,随着结婚进行曲慢慢地向前走着。我一边洒着彩色纸屑,还不时回头去看“新娘”。她的美丽使我走了神……父亲忽然喊道:“开麦拉,拍!”可把我吓了一跳,差点摔一跤,只好“卡特”重拍。父亲没有当众责备我。他抚摸着我的头说:“你下次不要回头看新娘就能拍好的。”事过几十年,金焰虽已辞世,胡萍早已不知下落,但是桃花依然年年盛开。影片中由刘雪庵谱曲、由金焰和郎毓秀配唱的歌曲:“我爱你,你我同在一条战线,纵海枯石烂,也毁不了我们的贞坚。……休在花晨月下流连,便忘了责任在双肩。为民族的生存,要肉搏向前;为大众的解放要奋勇当先……。”这歌声仍回荡在我耳边。
对儿童来说,看《西游记》、《火烧红莲寺》那类京剧简直像过年一样开心。无论从天上的仙境到平凡的人间,再到牛头马面守卫的阴曹地府,都是孩子的幻想随着神话飞翔。而叶盛兰和章遏云的表演,从扮相、声腔、念白到台风都使我心醉。一些自鸣清高的人认为京剧是戏曲艺术的正宗,是阳春白雪。父亲虽然是从当京剧演员正式开始他的艺术生涯,可是他对其他地方戏也有浓厚的兴趣。他常和母亲带我去看“蹦蹦戏”,现在称“评剧”。1936年父亲为白玉霜编导了影片《海棠红》。夏天,家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少女。她圆圆的笑脸上镶嵌着一对晶莹的大眼睛。这位光彩照人的评剧演员就是喜彩莲。父亲根据唐代《本事诗》崔护觅浆的故事改编成抒情小戏《人面桃花》,由喜彩莲扮演女主角杜宜春。她将活泼深情的少女演得栩栩如生。在旧社会,被那些自鸣清高者认为是下里巴人的“蹦蹦戏”,不是同样能表演得清雅脱俗吗?中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是我们民族戏剧的宝库。
父亲在广西桂林排桂剧《人面桃花》时,尹羲演杜宜春,秦致精演崔护。剧中增加了歌舞。当杜宜春发现崔护的题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后,因失望而昏死过去。在她的梦境中,我跟着桂剧演员扮演桃花仙子跑龙套,为她唱曲子,最后,杜宜春还魂,和心上人终成眷属。这出戏像诗、像梦一样萦绕在我心里。即便在阴霾的冬天,它仍使我梦见春天与幸福。
1956年我听见父亲说,周总理审查剧目后,认为京剧《人面桃花》像一首淡雅的田园诗,可以作为访日的剧目之一。父亲担任导演。他穿着黑色香园纱褂子,汗流浃背地和梅葆玥、江新蓉等演员排戏。当时他已67岁高龄,但仍像青年人一样工作。虽患有关节炎,但他还兴奋地作示范动作。他将自己的激情奔流澎湃地倾注到艺术创作的海洋中。解放后的《人面桃花》,无论在表演、音乐、歌舞、灯光布景等各方面,在京剧院的艺术家们的共同协作下都有了新的发展。
京剧《桃花扇》首次演出在上海。当时八·一三日本侵略者的炮火砸开了上海的门户。父亲挺身参加抗敌救亡工作,和田汉、夏衍、阳翰笙等组成了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他负责京剧部。只用了三天的时间他就把京剧《桃花扇》突击推上舞台。《桃花扇》歌颂了崇尚爱国气节的歌女、乐工等“小人物”。对两面三刀、八面玲珑的投降派给了几棍子。演出时观众的反应十分强烈,因而惹恼了敌人,没演几场就被禁演了。敌人对父亲威逼利诱。日本新闻检查所主任金子中佐曾约父亲见面。父亲立即找地下党的同志,他们设法帮助他离开上海转移到香港。
      (上)(附图片)
  欧阳予倩病逝前与作者合影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心灵的呼唤
  ——电视剧《师魂》观后
  刘扬体
清代诗人有句云:“书生空有忧时泪,洒向东风到夕曛。”(黄景仁:《杂感》)范少波在反复倾诉自己的心曲“我不愿……我却想……”时,心中一定也充满了忧时的热泪。他确乎是个具有真性情的真君子。唯忧思百结、回肠九转、五内俱热的人,方能吐露出那样动人心弦的诗句来。全剧主题诗简淡清丽,内蓄着吟罢低眉无写处的气势;李保田以低沉徐缓、貌似平稳的语调朗诵出来,却又分明掩饰不住范少波宛转低昂、悲矜激楚的内在情绪。看完《诗魂》,思绪鹊起,我多年少泪的眼角竟不知不觉地湿润起来。
谁会想到在今天读书难教书更难呢!如果把人类直接间接经验的结晶,有形无形的文化知识都算在内的话,一个人自幼及老,有谁离得开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接受教育呢?从大文化大教育的角度看,整个民族是否具有向新世纪新生活开拓前进的文化素质,必将取决于全社会教育结构网络化的有效密度,与网络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在社会成员间分布、掌握与运用的水平,是否尊重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即可大致不差地测出其在时代轨道上运行的位置。以此观之,《师魂》所张扬的“师魂”,非止于师德师责之所在,亦且民魂国魄之所系也。
“从本性上讲,所有的人都想获得知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西方一些学者进而认为,求知、感受和行动,这三者包容了人类行为的整个范围。《师魂》没有按照旧的模式去写校园内两种教育思想或教育方法之类引起的冲突,而以极大的热诚注重描绘师生双方在校园小课堂和生活大课堂里求知求识求真的追求,描绘他们在共同直面人生的种种境遇中,相互走入彼此心灵的感受和行动。这样就从总体上提出和回答了当前教育题材影视作品亟待回答的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教育?我们能否理解“钟情怕到相思路”不愿却甘愿当老师的范少波?如果我们对范少波反复吟诵的诗句作出理性的思索,打心眼里赞赏人们在自我心灵塑造和人生价值观念选择上,对于求知求真,对于精神富有的苦心追求,因而乐意做一个终生能在知识的森林里漫步的人,并且衷心希望我们民族能够成为在智慧的宇宙间翔飞的民族,那就一定会加倍感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再建实在刻不容缓。我们已没有权利和时间将深化教改的佳期一误再误!电视剧《师魂》所表达的主题,其实正是这样一种心灵的呼唤。虽然,它所展现的矛盾冲突,相对于教改的现状与前景说来,带有某些浅近的理想化的色彩,但它祈愿全社会都能从教育观念的更新上,理解范老师们的工作,从价值观念转变上,支持青少年对未来作出的选择,进而呼吁从四化的整体部署上,扭转对教育的轻视。这些却有着普遍的深远的意义。应该说,这也正是《师魂》较之同类题材作品的高明之处。
李保田扮演的范少波很有特色。他在赋予角色生命又必然打上表演者个性印记的二元创造里,对高度松弛自由与力戒雕饰的追求,较之《葛掌柜》更为自觉,因而在表演风格上把范少波这个本色质朴的人物“散文化”了。有些精彩片断,在拍摄现场一气呵成的即兴表演,很值得总结。如剧末联欢会一场,范老师被推拥上台演唱山歌时,他那充满童趣地学“驴叫”引来哄堂大笑的表演,酣畅淋漓,且与剧中人此时此情浑然一体,堪称一绝。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摄影艺术的个性
  葛新德
摄影艺术要不要、有没有个性?抽象地讲大家都承认任何艺术都应该发挥它的特长,保持个性优势。但是,每当把摄影艺术个性具体化的时候,矛盾就跳了出来。有人在大谈艺术共性和创作共性的时候,却将摄影艺术的个性忘得一干二净。
七、八年前,当出现动员几个小学生“躲”进厕所抽烟、创作出《救救孩子》的时刻,也正是一些论者对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纪实性——提出挑战的时候。他们认为:就是这个纪实性“束缚了摄影艺术创作”;主张“其它艺术使用的创作手段,摄影创作都可以效法”。还进一步阐述:只要能拍出艺术作品,“想怎么整,就怎么整”。
这些观点,是经不住推敲的。正像让哑剧演员在舞台上说话或唱歌,哑剧本身也就不存在了。
自那以后,“想怎么整,就怎么整”的理论与实践,越演越烈:在老山前线,请两名文工团员分别扮演伤员和女护士的《死吻》出台了;东拉西扯、随意调动“道具”的《夜夜盼儿归》获奖了。上述作品,虽是作者们扬短弃长地在向“剧照”(拍得好的剧照虽然也是艺术品,但它毕竟依附于其它艺术)的方向努力,总还是在摄影。至于《太阳与人》,人是外国人画的画,太阳靠暗房工艺,如此“想怎么整,就怎么整”,完全破坏了摄影艺术的个性。
不可否认,各门艺术之间是存在共性联系的。否则,便没有其总体与各自的价值,但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真实性,是一切艺术的共性问题之一。真实乃艺术之生命,胡编乱造即便对以虚构为主要创作手段的艺术门类亦为大忌;而摄影艺术的纪实性创作,更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个性。
形象性和典型性,是一切艺术的共性问题之二。其它艺术的典型形象,是通过“撮合”实现的;而纪实的可视典型,则是摄影艺术本体个性所独有。
艺术领域里的共性,是诸多艺术门类的个性构成的,无个性即无共性。只有把握了辩证的思维,艺术门类之间的借鉴、渗透,才不致蜕变成低能的模仿或欺世的抄袭。


第8版(副刊)
专栏:

  感人至深的作品
  钟子云
发表在《人民日报》三月二十六日六版的报告文学《今天,谁是最美丽的人》感人至深。它是对煤矿自然条件和井下工人的生产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写出了上百万井下矿工的精神面貌和高贵品质,也写了煤矿各级领导干部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像这样好的作品,我自己未曾写过,也很少见其他同志写。我在煤炭行业工作了三十余年,未能如实地、全面而深刻地向社会呼吁、向领导反映这些情况,作为煤炭工业的一名领导者,我感到内疚。
此文我精读了两遍,很受感动。因为它描写的井下工人的生产和生活,并不是个别地区或个别作业场所的特殊情况。实际上包括井下机械化采煤程度很高的矿井,其生产和工作条件也是很艰苦的。至于许多在地方小煤窑挖煤的工人,工作和生活的条件还更艰苦。因此,我作为一名老的煤炭工业工作者,特向作者严阵同志致以深深的谢意!
        (作者为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


第8版(副刊)
专栏:

  防盗措施(漫画) 转载自《今晚报》 段纪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