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京都企业编余人员透视
  王振良 赵剑平 颜世贵
“干吗捡人家的包袱背?优化劳动组合,表现好能让单位拨拉下来吗?”某公司经理听说接收外单位编余人员从事临时性劳务,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劳资科长撸了一顿。
在这位经理的观念中,似乎有这样一个逻辑:编余——劣质——包袱——淘汰。
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在北京市目前开展优化劳动组合的2500多个企业中,被列为编余人员的有7万多人。据笔者调查,他们当中有不少是技术不错、劳动态度端正的。那么,这些人又是怎样被企业列入另册的呢?
情况之一:“得罪烧锅的,吃不着热豆腐”。在某厂组装车间的“编余人员花名册”上,不少人名的后面标有“闹号”的字样。何谓“闹号”?说穿了,领导认为他喜欢“闹”,或不尊重领导。
一位工人气呼呼地告诉笔者:“我们的头死要面子,不许别人说个‘不’字。有一次他迟到了半小时,我给他提意见,没想到捅了蚂蜂窝,他当场指责我在群众面前降低领导威信,用心不良。这回,他把我编外了。”
有个叫朱世萍的工人概括了他们车间张主任优化组合的原则:听他话的——组合;不顺他眼的——编余。小朱介绍说,优化工作刚开始,张主任就琢磨人选,他的哥们一个也不落,寻机建立感情的拉进来进一步培养。以实干闻名的朱世萍不会看领导眼色行事,所以在车间优化组合会上,张主任首先打了他“编余”的主意,造舆论说:“小朱虽然连续被评选为先进,但他缺点还是不少的……”
“你是表扬我,还是批评我?”朱世萍关键时刻还“不识时务”地往枪口上撞。
“怎么?老虎屁股摸不得,你也太趾高气扬啦!这个车间容不下你是不是?”张主任说着,当众在组合人员花名册上照准朱世萍的名字狠狠打了个×。
笔者在某公司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办公室主任将一抽屉饭票和一枚食堂专用章推到小陈跟前,亲切地说:“好好干,决不能出问题。”
小陈面对这摊糊涂帐,为难地说:“这个饭票不清点办个手续我不能接,否则日后有麻烦。”
“不愿干算啦,能卖饭票的人有的是,你一周内离开食堂!”
小陈哭笑不得,把这一经过告诉主管经理,想求得他的同情和支持。可是主管经理竟说:“你们主任是我聘任的,你不服从他的领导就是不服从我的领导,请你不要挑拨我们领导之间的关系好不好?”
自然,小陈的胳膊拧不过大腿……
情况之二:“关系学”深入优化组合。有个事例很能说明问题。某厂有个小组7名工人,需要“编余”1个。掌握生杀大权的组长盘算开了:这7个人除了自己,有1个是厂领导的表亲,当然在优化组合之列;有2个是公司副经理介绍来的,得罪不起;有2个是自己的哥们,“优化”前就拍过胸脯。对不起,非小杨不行了。
情况之三:“阴衰阳盛”。女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某些企业里首当其冲成为“编余”的靶子。有个建筑公司优化组合第一批就“刷”下来20个二三线的女工。她们不服气,找头头说理。头头反问:“你们能推砖拌灰吗?以后二三线要充实壮劳力,不需要绣花小姐。”某厂车床组组长“重男轻女”思想更严重,竟然将产量名列前茅的一个女工推出了优化圈,宁愿留下一个完成月定额不及这位女工2/3的男工。厂长问组长道理何在?组长说:“她25岁了,马上就要结婚,婚后接着就该生孩子,婆婆妈妈的,往后罗嗦事多了,3年别想消停,我承包这3年,她是最重的包袱,不甩她甩谁?”
笔者查看了西城区劳务市场汇集的《编余人员花名册》,发现许多单位推出来的是青一色的女性。如果说重体力单位多编余些女工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令人费解的是,一些企业科室的打字员、收发员也在优化组合中由女变男,就莫明其妙了。
情况之四:僧多粥少。西城区修理公司劳务市场小刘自豪地向笔者介绍说,编余人员中,中英文打字、家电维修、车钳铣刨专业的生产骨干应有尽有,在外单位从事劳务赢得了一片赞扬。笔者纳闷:这么多人才为何成了企业的弃儿?“我们不舍得他们流离颠沛”,他们也不乐意‘离群索居’,但我们这个庙只能容下2500个僧”。小刘风趣地端出了编余人员的老底:“由于‘燕牌’自行车停产,当初配套成立的自行车零件厂随之倒闭;汽车装置厂经营不景气,也被迫下马。公司无能转产,齐刷刷的两支拥有500名职工的队伍,只好同时被推到公司劳务市场,等待企业另辟生路。”
笔者印象:劳动优化组合,作为用工制度的变革,有利于激发职工的竞争意识,保持职工队伍的旺盛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样,必然有一部分人从岗位上剥离下来。许多企业在优化工作中,透明度较高,多数工人是满意的。但事实证明,“组合”与“编外”只能相对而言。在目前,还难以避开领导素质的阻碍、不正之风的影响和人际关系的困扰。人们应该正确对待编余人员。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怎样突破徘徊?——农业发展问题讨论

3月23日本版刊登的刘振邦《粮食基础说质疑》一文,对“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提出疑义。这里发表的是不同意刘文观点的文章。卢良恕等同志认为:粮食是我国食物结构改善的基础,也是增加动物性食品的基础;粮食波动是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波动的基本制约因素;我国国情决定了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粮食生产,不能照搬西欧的做法。
  粮食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
  卢良恕 刘志澄 蒋建平 梅方权
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把粮食摆在基础产业的第一位,这一产业政策的科学性已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实践所证实,而且在今后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也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稳住了粮食,就能稳住农业,也就能稳住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是我国国情决定的
粮食是我国人民食物结构改善的基础,也是增加动物性食品的基础。我国主要动物性食品大部分来自农区,基本上依靠饲料粮食的增长。目前,肉食结构中95%来自农区,牧区仅占5%。1986年淡水产品中,84%来自人工养殖,在相当大程度上,这些都是饲料粮转化的产物。我国人民膳食结构中,仅谷类粮食所提供的热能就占到总热能的75%,动物性食品所提供的热能仅占8%,动物性蛋白质比重仅占12%。从发展的历史过程考察,粮食始终是我国畜牧业增长的物质基础,促进或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1957年到1978年的21年间,我国人均粮食长期徘徊在300公斤左右,基本上没有能力提供专用饲料粮,人均肉类产量由6.3公斤缓慢地上升到9公斤,每年平均仅增加0.13公斤,人民膳食结构变化很小。1978年到198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迅速上升到391公斤,人均肉、禽、蛋和水产品消费量由14.4公斤迅速上升到28.4公斤,可统计的饲料粮则由300多亿公斤上升到743亿公斤,两者同步增加了1倍。同期饲料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12%上升到近20%。根据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将达到400—425公斤,饲料粮所占比重将上升到接近30%。按人平均的动物性食品占有量,肉类将达到25公斤,而草原牧区仍然只能占肉类供给总量的5%,蛋类12公斤、奶类15公斤,水产品15公斤。人民的食物结构将有明显的改善,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这都需要大力增加粮食生产。
粮食的波动是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波动的基本制约因素。建国近4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的多次波动已经显示出它的基础作用。凡是粮食生产下降徘徊的时期,农业增长率下降的阶段,一般就是被迫开始采取调整或紧缩政策的时期。反之,凡是粮食大幅度增长之后的年份,一般都是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以致两个很有规律的循环多次出现:一是“粮食短缺——调整——增长——投资向非农产业偏斜和价格扭曲——粮食短缺”的循环;二是“农业停滞徘徊——经济调整——农业上升——重工业偏斜发展——农业停滞徘徊”的循环;历史和现实都告诫我们,粮食的这一基础作用不容忽视。
    把奶牛业放在农业的首位不切合实际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粮食生产。畜牧业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饲料作物的比重,也将有一段相应的增长,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可能走上以畜牧业为主的道路,也不能生搬硬套西欧的道路,以2/3的农用地种草养奶牛来替代粮食的基础地位。
我国的草原虽有48亿亩,可利用的有34亿亩。但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无霜期短的地带,只有6亿多亩草地处于年降水量400—800毫米的半湿润地带。目前超载过牧的草地仍然占1/3。单位面积产草量仅及西欧的1/10。开发、利用南方草山草坡难度很大,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质技术投入,国力一时难以承受。据预测分析,到本世纪末,即使作出努力,牧区肉产量也只能比现在增加2倍,全国人均增加1公斤肉,仍然只能占当时全国肉类总产量的5%。因此,到本世纪末增产动物性食品仍然基本在农区,农区仍然主要依靠粮食和部分饲料作物。
西欧发达的畜牧业是以人均750公斤以上的粮食为基础的。西欧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其草地位于气候温和湿润、终年有雨的地带。以法国作为比较,1985年,法国人均耕地4.9亩,牧草地3.5亩;中国人均耕地1.4亩,可开发利用有待大力改良的草地3.1亩,而且草地大多分布在人烟稀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带。法国人均生产谷物1030公斤(不包括豆类和薯类),谷物亩产量380公斤;我国人均粮食363公斤,粮食亩产量232公斤。法国粮食不仅亩产量高出我国64%,更重要的是人均占有量多出近两倍。如果法国没有人均1000公斤谷物,就不会有相应的动物性食品。从世界不同类型国家食物结构的改善来看,大都是以粮食生产的增长为基础的。一般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人均粮食占有量都在350公斤以下,饲料粮所占比重在20%以下。中等收入国家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00—700公斤,饲料粮比重为30%左右。欧美发达国家人均粮食消费总量达到750公斤以上,饲料粮比重60%左右。这些都说明,畜牧业的发展是以粮食为基础的。
人均400公斤粮食必不可少是不可动摇的战略目标。到本世纪末,为了保证粮食必需的供给能力,要继续实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保证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调整种植业结构,逐步由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食——饲料——经济作物协调发展、农牧业相结合的三元结构转变。在充分发挥粮食基础作用的同时,面向整个国土,积极开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食物资源,大力开发广阔的丘陵、山地、草地和水域,进而调整食物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实现小康水平的发展目标。
        (作者前三人是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后者为副研究员)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治理整顿要注意利益协调
  文牛
为什么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究其根,乃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之间的矛盾使其然。
为什么地方保护主义时有抬头?究其根,乃各地方之间的利益矛盾使其然。
为什么各种大战频繁发生?究其根,乃各部门、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使其然。
为什么产业结构的某些失调会加剧?究其根,乃比较利益的引导使其然。
一句话,在目前种种经济问题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在治理整顿中抓住这个实质,注意利益协调,才是有效的办法。
旧经济体制的弊端可以说得很多,恐怕抹煞了利益协调是根本之点。因为不承认各个局部有相对独立的利益,也就不承认需要利益协调,必然会压抑了地区、部门、企业乃至个人的积极性。向新体制过渡的时候,我们承认了局部的相对独立利益,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利益协调问题也就由隐到显地突出出来了。这种情况下,不能只简单地责怪有些人“不听话”,而要研究是什么样的利益关系使他们这样做。
商品经济是讲平等竞争的。所谓利益协调,很重要的是制订平等竞争的规则。由国家直接地公平分配利益是做不到的,也不是人们所要求的。大家只要求这一点:竞赛规则要平等,起码尽量趋向平等。所谓统一,实际上统一在协调合理、规则平等上。这样的规则才为各方心悦诚服,才更具权威性。所谓各种“大战”,往往是由于价格不合理,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不合理,各地区出口额分配不合理——产品多的配额少,产品少的配额多,各经营单位所得出口外汇留成差别不尽合理等等原因酿成的。如果我们的规则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把各方利益协调好,再硬的行政命令,也难以根除这类“大战”的。
不是说不应该使用行政手段。特别是由于宏观条件限制,利益很难一时协调好的时候,用行政办法,让局部利益、眼前利益服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是完全必要的。但一定要清醒,这只能是一种过渡性措施,且不可用行政办法把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凝固化甚至强化。归根到底,经济问题最终要靠经济办法解决。
治理整顿如何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治理整顿中注意利益协调,有助于从中摸索出一条宏观控制的新路子。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企业家的人情味
本报记者 宋学春 王彦田
给部下家属三鞠躬,给工人祝寿……,在博山水泥厂工人看来,52岁的厂长傅庆馥心里装着职工呢!
傅庆馥要求全厂中层干部,每天必须提前半小时上班,做好上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厂里生产抓得紧,干部比工人工作时间长,顾家的时间少。老傅过意不去,逢年过节,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干部的家属请到厂里,摆上几盘水果,端上一杯清茶,恭恭正正地给大家鞠三个躬。一鞠躬,感谢贤内助对企业的支持;再鞠躬,给大家道歉:干部没有精力照顾家;三鞠躬,请有意见的提意见,有牢骚的发牢骚,出出气。几句真情话,家属们也动了感情:“老傅啊,俺那口子不听话,我来管他!”
前年新春对话会,有个老工人问傅庆馥:咱厂年轻人吃的玩的都有,厂长惦记我们老职工没有?一句话,老傅感触深切,马上采取措施:先是由厂工会举办中老年迪斯科、健身操辅导班。然后定下规矩,为40岁以上的老职工祝寿。届时,厂长、书记把盏,祝大家生日愉快,再赠上一个老寿星。
傅庆馥出任厂长4年,在平房办公,把上级批准建办公大楼的资金全部用于改善职工生活、生产条件。他喜爱篮球(还是篮球二级裁判呢),书法、跳舞、棋类,他自己常说,能联系职工感情的事,能干就干。
用管理学的术语讲,管理要注重行为科学。用傅庆馥的话说,厂长工作要有人情味。
当然,调动职工积极性,“人情味”是一方面,制定规范的约束激励更是不可少。傅庆馥创造的“规范工作法”已在全国宣传推广。
博山水泥厂3年内,在人员、设备不增加的情况下,水泥年产量由28万吨增加到45万吨,实现利税由638万元提高到1551万元,1988年,傅庆馥进入第二届20名全国优秀企业家行列。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鳗,亦称“白鳗”,亲鱼于秋季降入深海产卵,幼鱼初春游入淡水生长;肉质细嫩,营养丰富,为上等食用鱼。谁也没料到,细若游丝的鳗苗竟会掀起阵阵“滔天巨浪”
  鳗苗狂潮的幕前幕后
本报记者 蒋亚平
    大战再起。鳗苗价疯涨。数万条船狂捕滥捞,浩浩长江一时为之堵塞
白天黑压压一团,入夜亮灿灿一片,数万条各色船舶,十数万情绪亢奋的捕捞者,蜂拥在长江口一带,灯柱横扫,眼光炯炯。用蚊帐布做成的密网翻来复去“篾”着江水,猎物是一条条细如游丝的鳗苗。
鳗苗身价升腾真如风筝断了线:去年1公斤价值1万元左右,这已令人瞠目。今春竟呼啦啦窜到1.8万、2万元。谁只需拥有一小塑料袋鳗鱼苗,就成为一个“万元户”。而捞取这袋鳗苗,有时只在一夜之间。
于是,学生不上课,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地,渔民不下海,干部不上班,都拥向了长江口。于是,有了种种离奇古怪的倒卖、走私者:鳗苗被精心藏进棺材、油桶、热水瓶、羽绒服、汽车轮胎、军用飞机,甚至被塞进妇女贴身衣裤。在金钱的驱动下,船群在碰撞,人流在绞杀。仅在去年鳗苗捕捞季节,江苏省就有121人为鳗苗而丧生。
狂捕滥捞,使鳗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走私猖獗,资源大量外流,又危及到国内已经大量投资并寄望甚厚的成鳗养殖业。此情此景,人们关心的是,有关部门怎样在想?又做了些什么?
    所涉部门,都在忧虑。但责任在谁?谁能管得住?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条首尾相连、剪不断、理还乱的因果链。
第一环:渔政。农业部渔政司有关官员告诉记者:他们已尽了全力。去年为管好鳗苗,光江苏就动了5000多人。但是由于经费少,装备陈旧,经常是违法船只前面跑,渔政船只后面追,结果越追隔得越远。既便追上,违法者也不怕罚,一次罚200元,干脆带上600元,准备罚3次,只要捞着一次,钱就少赚不了。
他们认为,解决鳗苗问题,必须理顺上下脱节的管理体制,严格控制对鳗苗的过度需求。价格下跌,滥捕狂潮自会平息。
第二环:水产。农业部水产司近年一直在大力扶持国内成鳗养殖业。他们的看法是,出口成鳗比出口鳗苗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创汇率。目前的“鳗苗大战”,源于对苗源过度需求造成的价格飞涨,这不能责怪国内发展养鳗业,除有部分走私外,主要是外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出口太多。
第三环:外贸。外贸部门对此声辩:“鳗苗大战”,主要因为走私猖獗。从长远看,多养殖成鳗出口是个方向,但目前应当适当出口一些鳗苗。国内近几年成鳗养殖业急剧发展,总的看来是好事,但有的也带有盲目性。他们反问:目前养鳗饲料大部分需要进口,受制于人。成鳗出口市场,又单一集中在日本。万一市场波动,怎么办?
第四环:海关。海关官员并不回避大量鳗苗走私和海关打击不力的事实。但现状是,全国反走私力量主要集中在货检、旅检关口。鳗苗走私季节性强,没有专门查私部门,而且,鳗苗走私,目标甚小,许多是水中捞,水上走,有的干脆集体走私,支书、队长齐上阵,很难发现。缉私处官员更直率:鳗鱼成为问题,主要是因为渔政、水产、外贸自有利益,各自为政。指望海关一家管住,似不现实,必须综合治理。
一圈采访,记者步回原地。所涉各家,自持其理,都在忧虑,都在出力,但似乎谁也没说清楚,谁也没有责任,谁也管不了,谁也不愿多管。
难道要责怪鳗鱼:谁叫你偏爱中国的江海湖河,又生了那么一个值钱身?!
    狂捞滥捕的背后,是部门与部门、地方与地方不同利益的磕碰和混战
其实,火柴棒大小的鳗苗,3年前就惊动过中国的最高领导。1984年,国内鳗苗收购价每公斤仅500元左右;1986年,竟逼近5000元。高昂的价格,激起了狂捕滥捞,也给国内刚起步的成鳗养殖业增加了压力。
为此,水产部门强烈要求削减外贸出口计划,鳗苗主要供给国内养殖成鳗。外贸部门则认为,出口一部分鳗苗并不影响国内养殖,唾手可得的外汇不要,太可惜。双方各不相让,各行其事。此事引起当时国务院领导的重视,有关部门专门召集各方协商,最后正式订下几条“君子协议”:鳗苗出口数量逐年递减;每年出口鳗苗数量由农业部和经贸部商定共同下达;鳗苗由国家规定最高收购价,具体价格由农业部、经贸部、国家物价局商定。
据水产部门反映,这些“协议”并未执行。1987年,鳗苗丰产,价格疲软,战事未起。去今两年,苗源再度告紧,价格飞涨。这期间,外贸部门出口数量没减,下达计划也未与农业部商量,价格仍是自家独定。去年12月,外贸部门以特急电报通知各地1989年最高限价为1公斤1.3万元。水产部门认为此通知没经过协商,而且定价太高,会引起新的大战,并严重打击国内成鳗养殖业,即向国务院递上紧急报告,并电告有关省市水产部门,外贸单方下达的最高限价无效。
外贸部门对此指责没有接受。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每年出口收购计划,虽未减少,也没大的增加,并且已经停止从成鳗养殖力量雄厚的广东、福建出口鳗苗。出口计划,协商是可以的,但是理应由承担创汇任务的外贸部门下达。
两家争执的焦点依然是:在目前条件下,是多出口鳗苗直接创汇?还是用鳗苗多养成鳗出口创汇?这一矛盾,因各省从去年开始实行创汇包干,变得更为复杂。
广东、福建养鳗条件优越,成本低,本来发展早,规模大,又因为当地鳗苗走私甚多,鳗苗供给不足。上海、浙江、江苏鳗苗资源丰富。为此,粤、闽方面多次要求从沪、苏、浙调运鳗苗。这从国内资源配置看,不失为最佳选择。
但江、浙、沪反应冷淡。自产鳗苗,就地养殖,若有剩余直接出口,外汇全归自己。给了外省,等于“肥水外流”。
协商不成,又不能眼看着大批高投资的鳗池赋闲,于是广东、福建大批采购人员北上,据说仅福建就有5000之众。采购员、走私者同当地百姓混在一起,渔政、工商部门十分头疼。
管理体制的缺陷,也在各种经济利益的挤压下,显得格外突出。鳗苗是一种共有性资源,对这种资源,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渔政都是垂直管理,而我国是国家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这种体制下,资源是国家的,管理是地方的,发财是自己的。鳗苗游,无疆界,不捕白不捕。
显然,在现有体制下,光靠行政手段和仅强调“全局观念”,来协调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经济利益,来管理日见窘迫的共有性资源,已经很难奏效。
    日本国的新规定带来冲击。面对瞬息万变而又高度组织的国际市场,我们何时才不再是一盘散沙
正当记者忙于采访时,东邻日本国厚生省传来一个新规定:因在从中国进口的活成鳗中,发现了一种被称为“硅酸盐”的“药物残留物”,自2月下旬起,凡由大陆和香港(也是大陆转口)到日本的活成鳗,都必须在海关进行为期3天的严格检查。
活鳗滞关三天等候检验,恐怕都要魂归西天。有关人士认为,日方这项决定,实际等于宣布停止从大陆进口活成鳗。
日方这个新规定有没有更复杂、更深层的背景,记者不敢妄断。不论起因如何,问题的严峻性在于,至1988年,我国鳗鱼养殖池面积和温室面积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几乎是唯一活成鳗进口国的日本却突出奇招,我们怎么办?
在这种利益攸关的资源战和贸易战中,日本和南朝鲜、我国台湾省,不仅有着灵活的信息反馈和决策系统,而且都成立有专门协调本国、本地区鳗鱼产供销关系的行业联合组织。各企业既有内部竞争,也经常协调行动一致对外。
面对这瞬息万变而又高度组织化的国际市场,我们则如一盘散沙。有关成立超脱部门、地方利益的全国鳗鱼联合协会的建议,酝酿数年,至今难产。由于利益分割,各自为政,至今对一些最基本的情况都没有较确切一致的答案。如我国鳗苗年资源量,成鳗国际市场容量,出口鳗苗和出口成鳗的成本及效益的科学比较,大陆现有养鳗技术水平程度等一些基本的数据和判断,各部门的看法和结论都相去甚远,有的甚至谁也说不清楚。最近,属于外贸系统的某商会已成立一个关于鳗鱼问题的协调小组,尽管这是一个可喜的讯号,但是,这种协调仍只局限在本部门以内。
记者无意对解决鳗苗问题描绘一个暗淡的前景,但眼前的情势确实值得高度警惕。有人担心,日本厚生省的新规定,会重创甚至摧毁我国投资甚巨的成鳗养殖业。有人忧虑,年复一年的狂捕滥捞,会使我国宝贵的鳗鱼资源重蹈带鱼、大小黄鱼之覆辙,遭到灭顶之灾。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经济病的冷与热   陈南玲 原载《经济工作通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