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文教))
专栏:

  出版严肃的政治理论著作不一定就亏本,请看——
蓝登書屋:一个成功的故事
本报记者 仓立德
严肃的政治和理论性著作也能畅销?不错。美国耶鲁大学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的《强权的兴衰》,无论怎样衡量都是学术性颇强的作品,但自去年初问世后至今畅销不衰,单平装本已售出26万余册。今年初,权威性的《纽约时报》每周书评和《时代》周刊不约而同将此书列入88年全美最佳书目后,各书店新订单又纷至沓来。美国是否注定会重演500年来西班牙海上帝国、拿破仑军事帝国、大不列颠殖民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悲剧?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攫住了多少读者的心!
蓝登书屋慧眼独具,出版了这样一本影响广泛、雅俗共赏的上乘之作,不能不令美国同业羡慕。其实,这只不过是它许多成功中的一例。
英语Random(音译“蓝登”)一词,有偶然、随便的意思。说起蓝登书屋的草创,还确实有点偶然。
20年代初,纽约有两位踌躇满志、对经商缺乏兴趣的小伙子。一位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贝内特·瑟福,在叔叔的华尔街事务所当股票掮客;一位是威廉斯大学中途辍学的唐纳德·克洛法,干着父亲的钻石生意。一天上午,瑟福的一位朋友打电话问他是否愿意买下他在一家出版社的职位。酷爱文学的瑟福当天便辞去工作。1925年8月,瑟福拉克洛法凑了20万美元资本,单独成立了现代图书馆出版社。两年后,创建蓝登书屋,意思是要随便选择一些文学作品出版。
蓝登书屋头年的营业额只有区区2.5万美元,利润微不足道。为了积累资金、扩展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瑟福和克洛法为自己规定了很低的工资。悠悠60余载后,蓝登一跃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出版公司,下辖成人、少儿、中学大学3个部门共20多个分公司,年收入达到约4亿美元。在强手如林的美国出版业,蓝登书屋何以如此出类拔萃呢?
    善抓时机、目光远大是蓝登的一大经营特点。
面对20年代美国人对知识和艺术的兴趣愈益浓厚的潮流,瑟福和克洛法起先出版薄利多销的廉价文学作品,后来又推出外观华美的精装本,选题也不断扩大。他们不断奔波于欧美各地,购买版权,寻找作者。他们既出版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古典名著选集,也出版美国现代作家西奥多·德莱塞、诗人惠特曼、记者兼作家埃德加·斯诺等人以及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作品。至二次大战爆发前,蓝登已出版400余种中等篇幅作品,和150种像俄国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大部头”。
瑟福和克洛法经常旅行并举行讲座,一方面宣传蓝登的书目和作者,一方面亲自接触读者,揣摸他们的口味,观察美国的社会文化变迁。1947年,瑟福敏锐地觉察到美国教育事业和图书馆业将面临大发展,毅然决定投资60万美元出版《美国大学生辞典》,并推出低价平装本,打破了当时《韦伯斯特辞典》的垄断局面。这笔投资6年之后才开始创利。
翻阅蓝登书屋的书目,你会发现,按照美国的标准,绝大多数内容是严肃的,质量是上乘的。因为大部分读者都愿意买那些能满足求知欲并具有保存价值的书籍。一个事例是,70年代后,有关“水门事件”的回忆录充斥书市,但蓝登书屋认为大都是些重感情、少事实的哗众取宠之作,因此不愿追逐这股潮流。一次,蓝登大量出版了罗斯福总统的公开文件,但销路极差。克洛法的看法是:“这种书必须出版。不一定全都赚钱,但总得有人出。”克洛法对下属的要求是,只要争取不亏不盈就行。
    在蓝登看来,讲究质量与维护公司利益和信誉同等重要。
连获纽约最佳编辑称号的戈特列布说,“我绝不一本书一本书地打主意。如果整个结果是好的,那么即便有30本赔钱也无关紧要。”在蓝登书屋现在的总营业额中,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科书、少儿启蒙读物等出版物占了绝大部分,其中仅教育类即占50%以上。
蓝登董事长伯恩斯坦常说,“写书的是作者,不是蓝登书屋。”“人类的大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资源。”为了开发这个资源,蓝登极为重视发掘和培养作者,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福克纳,20年代在蓝登出书时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在马切蒂的《中央情报局和情报崇拜》出版受阻时,蓝登书屋花费10万美元诉讼费,将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
曾遭苏联禁止出版的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麦德维捷夫兄弟等人的作品,蓝登也照出不误。80年代中期,蓝登为每部作品预付给作者的定金平均高达10万美元。
    保持一支素质高、效率高、思想活跃的编辑队伍,是蓝登事业蒸蒸
  日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蓝登拥有一大批学有专长、兴趣广泛的编辑。它的总编辑詹姆斯·希尔伯曼说,“如果你让编辑独立思考,成功的机会就多了。”美国华尔纳出版公司总裁颇有感触地说:蓝登书屋“不但雇用了出版业最棒的人才,而且让马儿跑起来。”
蓝登书屋编辑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近几年来,他们把目光伸向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亚洲。出版了有关中国的社会学专著。据悉,最近它将与中国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分别出版由中国作家刘宾雁编选的《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品选》英、中文版。
60余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蓝登书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高质量书籍满足读者求知欲的初衷却始终如一。回首蓝登成长为饮誉全美的头号“出版王国”的历程,谁能说Random的成功是“偶然”、“随便”的呢?


第7版(国际专页(文教))
专栏:海阔天空

  买房子 买地皮 买学校
丁刚
美国人都怕些什么?原子战争、艾滋病、经济危机,“还得再加上一条:日本人那股子‘购买美国’的劲头”,一位美国商人如此强调。也难怪,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腰缠万贯的日本人买房子,买地皮,买公司,买工厂,“他们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如今又眯着眼睛打量起了美国的高等院校,怎能不叫山姆大叔心跳?!
其实,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个什么模样,它对日本又意味着什么,对总爱捉摸别人长处,总是忧虑自己短处的日本人来说,简直再清楚也不过了。谁也说不准,日本在战后利用美国的高等教育为自己培养了多少人才。被称为日本通的美国记者克里斯托弗就说过:“几乎所有那些我所认识的出类拔萃的日本官员都留过学。”日本人除了每年选送大量毕业生去美欧留学,从1982年起又通过建立分校的方式直接“买”进美国的大学教育系统。这些分校的课程全部由美国教师用英语讲授。据统计,目前大约有40多所美国院校正在就此种合作方式与日方谈判。一些日本人至今仍坚信,日本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加上美国的高等教育就能够造就出优秀的人才。
近年来,美国债台高筑,教育经费短缺,一些大学负债累累,难以维持。精明的日本商人在赚钱之余,并未忘记为本国教育发展效力。他们抓住机会,准备以高价买下这些学校的董事会的交椅。据美国报界披露,有关谈判正在悄悄进行,对俄克拉何马州一所可容纳960位学生的大学,出价已达2400万美元。日本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更多的日本青年去美国接受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历来是美国赖以强盛的根基。看家本领岂可随意买卖。素来重视科研而成果显赫的最高学府一旦被买去,技术财富便会不断流入他人囊中,无异于为虎添翼。美国教育界人士岂能不忧心忡忡?
有一点颇有意味,日本人欲购美国大学之际,恰是日本教改重要文件1988年度教育白皮书出台之时,白皮书强调推动国际交流,培养世界中的日本人。美国教育专家对此评论说:“21世纪的教育体系必定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全球化’体系,在这方面日本人显然已经走在了许多国家的前面。”
(附图片)
——从头到脚,我统统地收购!·朱根华·


第7版(国际专页(文教))
专栏:

  酷爱音乐的西德人
联邦德国人常自豪地说,音乐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统计,联邦德国有50%的人每周至少听8小时音乐,全国约有400万业余音乐工作者。多数家庭均有钢琴、小提琴和其它乐器。普通的工人、农民也能演奏一种乐器。
“音乐之国”每年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音乐节和各种音乐比赛活动。最著名的有拜罗伊特节会演、柏林庆祝周和雷克林豪森举行的鲁尔节庆祝演出,还有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贝多芬节”,“多瑙河音乐节”等活动。
联邦德国约有100多家歌剧院、60多个音乐厅和90多个专业交响乐团,分布在各大小城市里。人们把听音乐会看成一种高尚的社会活动。仲夏时节,不仅豪华富丽的大剧院和音乐厅里有演出,而且在街头或公园里也同样举行别有风趣的音乐会,吸引着过往行人。有时,音乐系的大学生组成一个小乐队,周末在街头演奏一次,一个星期的零花钱就有了来路;也有从外市或乡村旅游来的小乐队,演出几小时以募集他们的旅费。
为了保持和提高人民的音乐素养,联邦政府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全国设有800多所音乐学校,从学龄前儿童到成年人都可以在这里学习作曲、演奏、唱歌和跳舞。                      
    (步青)
(附图片)
图为西德青年在街头演出。


第7版(国际专页(文教))
专栏:外国文教

  汗水挥洒明星路
——记巴西影视女星露塞莉亚
吴志华
去年,巴西标题电视台播出了长达160多集的连续剧《卡门》,这部连续剧的情节主线参照世界名著《卡门》,但内容却以反映巴西目前社会问题为主。露塞莉亚扮演女主角卡门,这是一位经历复杂、喜怒无常的吉普赛姑娘。她乞求巫术、出卖色相拉拢刺客,一心报复狠心抛弃她的“负心郎”。露塞莉亚演得轻松自如,获得很高评价。卡门姑娘的故事牵动着成千上万观众的心。最后,编剧者在观众强烈呼吁下又增写了10多集始告剧终。
露塞莉亚以饰演女奴伊佐拉蜚声世界。巴西著名导演阿罗尔多·马里尼奥曾这样评价她:露塞莉亚主要不是经过传统职业训练后步入影坛的,而是在艺术实践中通过自我提高和完善,才取得惊人的艺术才能。确实,露塞莉亚并非天生丽质,况且出身贫寒,也无良师的点拨和推荐。她17岁时独自一人到里约热内卢谋职。在巴西环球电视台,人家对她说,“你又丑又笨,是蹩脚的演员”。冷遇和嘲讽没有使她追求艺术的热情破灭,她发誓:“总有一天要让环球电视台登门请我演出。”果然,两年后,由于她在话剧舞台上表现出众,环球台破格聘用她主演电视剧《女奴》。从此,她脱颖而出,成为巴西家喻户晓的影视新星。
1987年间,她同时承担演出3部电影的任务,晚上还要演出话剧。此外,她还要应酬许许多多的社会活动。那一年,她不停地奔波,连照顾儿子都顾不上。紧接着,她又主演了两部长达数百集的电视连续剧《莫萨小姐》和《卡门》。难怪当地有家报纸称她是“呕心沥血献身艺术生涯的明星”。
露塞莉亚的戏路很宽,在电影《思念之泉》中,她同时扮演三位遭遇不同的女性:心理学大夫、家庭妇女和模特儿。而在恐怖影片《7个吸血蝙蝠》中,却演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吸血魔鬼。
露塞莉亚在回顾自己的艺术道路时说,“我是通过自己的创作闯出来的”。为了闯出这条明星之路,露塞莉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第7版(国际专页(文教))
专栏:

  世上英语最吃香
南斯拉夫《政治报》援引英国一家经济研究机构公布的材料说:向外国人教授英语,已成为英国出口的无形“商品”之一,它每年给英国带来十亿多英镑(约合二十亿美元)的收入。据估计,当今世界上约有十亿人讲英语(作为国语或外语),全世界百分之六十的科学家能够阅读英文,百分之七十的邮件用英文写地址,在电脑系统储存的信息资料中有百分之八十也是英文,虽然还没有统一确认,但近四十多年来英文实际上已成为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  (严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