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郑板桥的品格
黄苗子
近读郑炳纯同志辑的《郑板桥外集》,是板桥早年自辑自写的《板桥全集》以外,搜集板桥诗文较多的一本专集。此集和卞孝萱同志1985年辑的《郑板桥全集》,是近年来搜集板桥诗文著作较为丰富的两个本子,为今后研究板桥本人及清代中期文化思想提供了资料。
在当时扬州这个商业繁荣的地方,由于商人的豪富,足以养活一批具有非正统观念的文艺思想家。因此产生像郑板桥那样的“扬州八怪”以及杭大宗、惠栋、全祖望等文人。板桥在诗文、书札、道情中,毫无顾忌地暴露他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他比一般文人坦率,他给人写字画画,提出“凡送礼物食物,不如以白银为妙”(《板桥润格》),他以被人索画为苦,“一纸传来,出题点索,或要题诗,或要题款。我非戏台上之俳优(戏子),岂能宛转依人,任他点戏乎!”(《潍县署中寄靳秋田》),直到今天,艺术家还有这种社会风气扞格的矛盾。他反对个人集权的帝皇,“天生民而立之君,民为贵,君为轻!”(《范县答鲍匡溪》)。他针砭特殊阶层人物:“初当未必不煊赫一世……但试翻二十四史来看看,每一朝代之留名人物,总共只有哪几个。”(《寄音布》)。他写信给他的妻子,反对为子孙图富贵,“我不愿子孙将来取势位富厚……运来则加官晋爵,运去则身败名裂”。他敢于叫小艇去撞大官的歌宴游船,惹了大祸,但结果大获全胜,还敲了大官300两银子散给沿湖贫民。《与王梦楼书》)。这些文字,确实有可读性。
人总有两面性,板桥亦不例外,他的书法和绘画,为了迁就当时扬州盐商富人的口味。品格上也不是最上乘的。但他能够不掩饰自己,诗文集中,能道出自己的真性情,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头巾气、道学气、尘俗气、玩世态度等一般传统文人的儒、道错杂思想,都不断浮现出来,但这也正是板桥的特点,率真抒发,就不失为好文章了。


第8版(副刊)
专栏:书简

  菡子与雷加的通信
关于“要求公平”
雷加:
好久未通音讯,想不到这次要用左手来写……
我21号上班有事,车挤,我很识相站后边,不知哪个心急而有劲的后生从横里冲来,把我推倒在一丈远的街沿石上。当时昏麻,不过还知道去机关找车就医。先还侥幸未伤头部,后来照片确诊右腕部骨折,上了石膏,又庆幸不是粉碎性的(后来经专家看片是严重粉碎性骨折,难治,治愈后也难复原)。医生拉住对位也没有想象的痛,我大约麻木了。有人怪我没有捉住肇事者,我哪有这份灵清和力气,而且不在乎一个任意推人者,那是代表一种风气,现在还正有敬老节呢。晚上辗转翻侧不能入眠,才晓得伤筋动骨的厉害。不免想到推我者此时正在呼呼大睡,觉得不公平,转念一想,我又何必要求公平。
最难堪的是不能写作自如,很后悔过去流失的时间,其实手好也没有写出好文章。但总得应付这冷冷清清的冬日和漫长的寒夜,于是背短文、默写,还涂什么骨折日记,自认为能像别人那样练成一个左撇子。谈何容易,看到白纸上一片自己也不认识的弯弯扭扭的字,真想大哭一场。嗨,真怪,一想到你给我写的一封信,我来劲了,那年你随团先去大西北看卫星上天,后来马不停蹄跟踪到东海观察“回收”。在北京出发时人们问你行么?你淡淡地说:“我可以自理生活。”那年你已七十出头,一年总有几个月跑边疆。每想起你的这句自白,我哽咽着,读你的文章时,总觉也有这句话的成分,对我就是有力量的。愿以你为表率。友人来看望相助的不少。请勿挂念。           祝健安
                    菡子
            1988年11月26日菡子:
我总觉得“命运”对你有欠公允。全国作协理事会你不能来,又遭此不幸。今天,我要活不管别人活不活的事,确实不少,偏偏老实人受气,又更其多。我早已在心中这样叫你了:你是一个好心的倒霉的人。像你说的,何必捉住那个肇事者;他撞了你之后呼呼大睡,你辗转翻侧却又自言自语:何必要求公平。
但你又是一个强者,不是那些自称为“强人”的强者。不甘落后于生活的就是强者。终生有所追求又能不断满足这种高尚欲望的,就是强者。这一点,你走在我的前面。我写散文起步晚,又是受了你的启示的。我说的不是一般散文,而是如何把生活和时代的气息撒到散文中去的那种。不然,你为什么那么热爱生活,在生活建立那么多点,又在生活中交结那么多朋友。正像你遇到的,有推倒你的人,又有不少“友人来看望相助”。
也许,我去内蒙古和三边(注)是我旅行的高峰。我说的旅行不同于旅游。作家需要背着行囊旅行。这种旅行对我来说,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中国之大,实在是作家的幸福。我在旅途中总是激起一股股热浪,禁不住要写信。确实也写了信,为什么要寄给你,这是不言而喻的。我相信你会一字一字地读它,你读的不是空洞的字,而是从中寻觅生活。不然,你被撞倒卧床之后就不会一口气说出蒙古包、靖边,还有什么谈普里希文的。
你提到靖边那封信,我已整理出来准备收进我的未结集里。由于靖边之行,我归来写了一篇散文《水》,长达万余字。当初我很满意,连同它的缺点——长度。你想万余字的散文,还不把人吓住。何况我的构思又是那么海阔天空……这篇文章我给秦兆阳看过。他看过,又认真写下了意见。他也被吓住了。我可不满意他如此苛求。不过,我也从不反对文章以短小为佳。后来我把这篇散文分为三段,截取《水》的中段,送《湖南文学》发表了。末段改题《旱塬》,副题“水的续篇”,在《中国环境报》发表,竟评了荣誉奖。头段又题为《线的风光》,准备送给《散文世界》。这一次经历,使我懂得了:生活是可以剪裁的,是不怕剪裁的,重要的是不能没有生活。没有生活的话,一百字也是多余的。
这封用右手写的信不宜长于你用左手写的信。你的信真的使我吃了一惊,读到后来我竟不能自制了。谁能抵抗感情的冲击,谁能不从别人的遭遇中想到自己。但是最后我要说,为了健康,为了有益的消遣,我仍以骑自行车为乐。我不相信我的骨夹会酥到那个程度。
    专此敬礼
         雷加
        1988年12月4日
        (注)陕西北部靖边、安边、定边。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茶馆与建筑现代化
路侃
重游成都,发现成都变了,变得更现代化了,这当然首先是指那些最易见到的建筑。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刚落成不久的锦城艺术宫。其气势之宏大,造型之新颖,设备之完善,在整个西南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但更使我动心的,是艺术宫那宏伟又别致的廊檐下和石柱旁的一桌桌茶座。建筑师别出心裁,在现代的建筑构思中,留出了四川人民最古老的生活传统的位置。无论旭日当空还是烟雨蒙蒙,但见老少男女三三俩俩落座其间,面对喷泉,背靠广厦,品茗开怀,怡然自得,一派安宁、舒畅、和谐的场面。
这些也许是四川人世代沿袭的生活习俗给予设计师深深影响的结果,但它更主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现代的设计思想,即把高层次的、现代化的新型建筑同普通的、大众的生活需求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其既有现代科学与美学的魅力,又不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封建时代产生过许多雄伟壮丽、巍然屹立的建筑作品,但在封建君主政治的影响下,许多建筑的巍峨宏大又总是和令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联系在一起的。且不说皇宫周围高大的城墙,宫檐下铺金的流饰,单是宫殿前那漫长高远的台阶和甬道,就足以令朝见者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现代建筑则不仅以简练的造型风格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特征,而且这种风格和手段又都是为更能适应人的需要而出现的。因而现代的建筑设计思想应该是因物质材料、科学技术的日益先进而更加方便人民,接近人民,而不是更加封闭,扩大与人民的距离。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当今的建筑设计都意识到这一点。有些注重气派的建筑在向外界展示其豪华或宏伟时,不自觉地使自己同公众形成一种距离。例如北京一家研究机构的十几层大厦,正面没有门,四周用铁栅栏包围,连接交通干道的路口又遭隔离墩隔离,整个形成一种封闭格局,而这种格局形式与其广泛联系社会、充满活力和成就的工作内容相比,实在是不相协调。当然也有不少豪华建筑通过广告和招贴同公众达到一种沟通,但这只是传播意义上的接近。在我国,真正从建筑布局上考虑到公众及环境因素的现代建筑,似乎还不多见。事实上,许多成功的现代建筑设计总是在现代与民族、现代与传统、现代与人民的完美结合上而获得成功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将越来越现代化。这不仅意味着建筑物的物质设施更加先进,而且也应意味着它与人民的距离将更加接近。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现代化建筑与富有生命力的悠久文化传统存在着可以统一的结合点。


第8版(副刊)
专栏:

  乐于适度的自嘲
刘心武
中国如何才能更快地富强起来?面对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把目光和思路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的主张从中提炼出应当大力发扬的积极因素,有的立足于分析批判,主张进行深刻的反思。当然,也有不少人希望能把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好东西同外国古今的好东西结合起来,以构成一种新的中国文化。在一种广泛的文化兴趣中,并不专攻文化学的读者,对文化问题既怀有浓厚的兴趣,同时又有点害怕正规文化学专著的深奥与沉重,能不能有这样一些书,它们不太厚,不那么学究气,读起来颇为轻松有味,但却能传递出若干有意义的信息,引发出若干有教益的思考,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呢?
宽泛的文化概念,应包括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我们无力涉及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但我们找到了一个想来读者诸君定会感到兴趣的切入点,就是中国的风俗人情。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风俗,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比如我们将讲到中国人的软幽默,这就是超出一般以节日庆典及专有模式为表象的、溶解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广义的风俗,再比如我们将从个人命运的角度讲到历史上帝王后妃的隐秘一面,那就是超出一般政治历史伦理道德评价的广义的人情辨析,我们希望在这种别具一格的观察取向中,使读者获得从正规学术著作中难以获得的惊奇与联想。文化既是一种广泛的存在,又是一条自远古流来并向未来流去的大河,因而对文化的考察往往也就是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我们也许较多地从批判与反思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中国的文化风情,但这丝毫也不意味着我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总体评价上有什么先验的前提。一个具有充分自信心的人是乐于适度自嘲的,一个具有充分自信心的民族也应当不怕并乐于适度地自嘲。我们既希望能有若干本虽然出之轻松立足趣味但亦能达到学术专著的高度,我们也希望某些材料固然翔实但角度未免过于奇突立论未免过于偏激的部分能得到掩卷一笑的宽容。
时下世界上的书多如夏夜晴空的繁星,可读的很多,可不读的似乎更多,我们想把科学性同趣味性尽可能地水乳交融,使读者在闲暇中能比较轻松地获取一些精神上的滋补,因此或许果能使拿钱买这书的读者开卷有益。是为至盼焉!  (注:这是本文作者为科学出版社《中国文化风情丛书》所写的序言)


第8版(副刊)
专栏:

  老铁匠(外一首)
任志玺
嘴角紧抿着沉默,冷漠
只用双臂一千一万次
大弧度地旋转
做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感情交给白炽的炉火了
锤头在铿锵发言
一部又一部有分量的长篇
只是绝禁一切空洞
每一句,都是重力加速度
一辈子的心事
锤头高度概括之后
翻译成一把拓荒的镐
或是一架闪光的犁……
    弹花人
弹花人一来那个季节就尾随而
 至了
那个季节在雁翅上不停地煽动
 着
在发布一则预告或宣言
全部都是冷色调的
弹花人一来那个季节就尾随而
 至了
与其说他来显示一个季节
不如说是接受一种责任,一种
 挑战
大弓弯月似地抱在怀里
咚咚地弹那沉重的声音
大弓琵琶似地抱在怀里
悠扬地弹那悦耳的音符
一会儿就将腊月弹得蓬松了
凛冽的风弹得鹿儿般的温驯
他只顾埋头弹呀弹
认真地破旧翻新
全身心拥抱寒冷
在于揭示阳光的真谛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斜阳
张学锋画
刘利诗
很多年
云聚云散 那古老的木船
漂过一个又一个季节
驶过一个个乡镇 一片片洲渚
一个又一个带银锁的孩子长成
一个又一个粗壮的汉子
老人
那么多年华流逝 那么多故事
漂走
你 你要给我们讲述些什么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