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为媒岂止牡丹花
王映明
前些时,我出差到河南,幸逢洛阳牡丹花会。园中一朵朵“国色天香”,艳冠群芳,让我大饱眼福。尤其添人兴致的是,鲜花丛中,时见有新奇的商品广告牌向游人问好,琳琅满目的产品展销会请客人小憩,还有技术洽谈会、贸易订货会,处处呈现一派人面、牡丹、商品相映红的别致情趣。我在赏花怡情之时,顺便获悉了不少新商品、新技术知识,实在感谢这种一箭双雕的新型花会。据说,一些工商企业对这种花会更为感激不已。因为近几年,洛阳办这种花卉与商品杂交共生的经济型花会,每年的商品成交额在9亿元至13亿元之间,使得好些企业借花会互通有无而繁荣兴旺起来。人道是:洛阳牡丹今为媒,赏花从商两相随。
归来细想,又忆及山东潍坊的风筝盛会、湘江和岳阳的龙舟竞渡、哈尔滨的冰灯会、钱塘江的观潮,还有许多体育赛场、文艺演厅,以及广播、电视、报刊中穿插的广告,都已在探索以文化体育活动为媒介推进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合的门道。看来,为媒何止牡丹花?80年代的炎黄子孙,已经在运用现代传播学改变以往的单信息量自我传播,使之形成多元信息的立体传播,成为让商品找到更多婆家的“媒人”。
在中国漫长历史中,人们只知道为儿女情长而做媒。才子佳人遇合,每每以题诗作画为媒介,或赠花作信物的。
如今,中国几千年来商品经济踏上了社会主义的崭新广阔之路。陈旧的观念正在变。但我想社会主义商品新观念又还有待普及。今日还有许多灯会、歌会、赛龙舟等,依然是那样洁身自好,只有灯,只有歌,只有龙舟。这里是“有看的,没有卖的”。不敢和经济信息相结合,几乎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我以为,那些花会、灯会、歌会、龙舟会乃至许多大众传播工具,就好像是长江三峡之水,你把它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办,就好比是在长江上修起了葛洲坝。否则,就白白让可发电的水流失了。假如我们把那么多的能起媒介作用的活动都利用起来,成为传播经济、科技的多元信息载体,那将会带来怎样的经济活力和社会效益啊!
愿一石数鸟、事半功倍的效应在神州遍地开花。为媒岂止牡丹花!


第8版(副刊)
专栏:

韩江,默默流淌的母亲河
黄国钦
一踏上这艘江轮,我心中便生出一缕缕情丝。红红的溪水像一支乡曲,汩汩流过我的心田。
韩江是我的母亲河,千年万年,在闽西粤东的这片土地上默默流淌。漫漫岁月,不尽的春秋,韩江流出了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流出了一个中国的特区汕头,和一片物阜民丰的三角洲。
在韩江航行,可以时时感受到一种母爱的平凡和伟大。一个个儿女喝着韩江的乳汁长大了,可是韩江还是那样平和。她哺育过元帅叶剑英、华侨巨子李嘉诚,也哺育过一代明星陈波儿、左联烈士冯铿、洪灵菲、戴平万……江风吹拂着两岸重重迭迭的峡谷青山,岸边的凤尾竹、芭蕉林、运煤船令我心潮起伏。
母亲河——默默无闻的河。
历史,就这样由一双双有名和无名的手,有名和无名的河编织着,撰写着。
“木棉花开江水头,韩江春水带花流。”木棉是南国的英雄花,韩江是流淌着英雄业绩的河。“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耸立在韩水之滨高高的青山上,向后人叙说往事。朱德就是从这里走上井冈山,与率领秋收起义军的毛泽东会师的。
在纪念碑下看汀江、梅江在这里交汇,想:历史到底看中了这条默默无闻的母亲河,选择了这三江汇合的转折点。
汀江发源于武夷山脉的木马山南麓,出长汀经上杭过永定下大埔;梅江源于紫金乌凸山北麓,经阴那山东流,过五华兴宁梅县抵三河坝。三江在这里汇合,革命在这里走向新生。
母亲河汩汩流淌,把革命的火种带向四面八方……
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正是沿着南方崇山峻岭中这条默默无闻的河,带着起义军,带着青年共产党人的青春和理想,走到潮州城、李厝祠,走到叩齿庵、涵碧楼……中国的革命史,从此有了彪炳日月的“潮州七日红”!
很久没有这样温暖的感情了。站在江轮的甲板,看江水扑打船头,急浪澎湃,我获得的感受越来越强烈。八百里韩江,三万平方公里流域,你哺育了两岸的儿女,也哺育了幼年的中国革命……
默默奉献是最感人的奉献,默默中自强不息是伟大的品格。谁知道南方山地中这条默默流淌的小溪流呢?!年直径流量达250亿立方米,谁知道发水季节,她的每秒流速竟是全国第一位呢?!韩江,默默地塑造着自己的形象。
南方多雨。8月的上游,连着下了几场透雨,一滩接一滩的江面,一弯又一弯的水道骤然变得浩浩荡荡,一泻千里。
这是一次韩江探源,江轮航行在中上游的山川峡谷,我更感受到母亲河那一种宽广博大的胸怀。她无私地集纳连江、丰稔江、永定河、大靖溪,集纳琴江潭江宁江程江和石窟、松源诸水,要不,她能有如此充沛的水量?
南方的河流虽然短小,可是终年不竭;南方的文明史虽比中原短,可她不墨守成规。我们兼收并蓄的母亲河,正以自己默默的行动,晓喻着两岸千千万万的儿女。
千万年流淌的古韩江,把文化的基因注进了每一个儿女的血液。“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也是韩江人的文化观。在韩江流域,在高陂,在潮州、汕头,到处都可以看到热心公益的人。少小离家的李嘉诚,一个人捐资3亿元兴建了汕头大学。长年不息的韩江水,哺育着神州赤子。这也就是兴梅、潮汕的“过番客”,能够长期傲立海外的原因。
江水悠悠,思绪漫漫。千万年流淌的母亲河,你奉献了那么多,可依然默默无闻。但默默不等于冷漠,无闻更免于鼓噪喧嚣,有利于更扎实地迈向明天。


第8版(副刊)
专栏:

魂系蓝天 代代雄风
——话剧《远的云、近的云》观后
吴戈
北京。一九八九年仲秋一个清朗微凉的夜晚,一个“球体内”式的圆形空间里聚集着三百来人,注视着一群从历史帷幕深处走过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军指战员。
这是在空政话剧团被改造过的排练厅——“黑匣子”里,空政话剧团正上演无场次话剧《远的云、近的云》(韩静霆编剧、廖向红导演、徐翔设计)。表演区与观众席是重叠的,在这观众与演员共同据有的空间内,任何一点都能成为表演区;而观众的视距远、中、近皆备,视角可旋转三百六十度,既可细看演员眉宇眼波里的笑纹怒意,亦可远观军人方阵的整齐雄壮;既可张开全身感觉器官接收“全方位”表演传达出的艺术信息,也可以专注于场面局部,品味“特写”。无疑,这出戏“空间观念”的开放,带来了观众欣赏心理的极大自由,这是迄今为止我所看过的部队戏中,真正在空间设计、导演手法上体现出明确的“小剧场戏剧”意识的第一部。
但是,切莫以为《远的云、近的云》仅仅以新颖的演出形式、独特的空间设计吸引人,不,更深深打动观众的,是那表演中传递的荡气回肠的军魂精神,是那空间弥漫翻滚着的豪放情致!
远的云,近的云。远的云悠悠而去,近的云滚滚而来。韩静霆创作构思时,立意取譬,将飘不尽的白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代代蓝天卫士生生不息的纯洁灵魂联系起来,相互为喻,以一个空军世家三代人及与这三代人相关的男女飞行员的生活为视点,展示新中国人民空军代代更迭交替,而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却世世相传、延绵不绝,那就是:为了维护祖国晶洁湛蓝的天宇的尊严,哪怕牺牲七彩的人生也在所不惜。
为了传达这一意蕴,作者结构了一个跨度三十六年的故事,在历史与现实的重叠倒错中不断引导观众改变观察角度,从军人的生死选择、情理冲突、荣辱观念甚至家庭矛盾中去感受一代代空军魂系蓝天、一心报国、九死未悔的崇高情怀,去展示他们勇于牺牲、代代雄风的人格力量。戏剧紧紧抓住这一核心,因人设事,着力刻画了三代空军战士美如画卷的灵魂。于是,那使得军营“直线加方块”的韵律保持壮美的儿女情长的隐忍克制,六七十年代颠来倒去的岁月对人的美好青春的消磨、驳杂迷离的社会偏见和庸人气息对军人信念的考验,都统统化为了烘托叶戟、叶蕙、陈戎戎、陆芸、叶小枫们强大的军人人格力量存在的氛围,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因而,当第一代女飞行员叶蕙与教官肖木相爱却又不能不止于怅望送别时,你会为他们扼腕可惜,同时感到他们将个人失意深藏心底而全心身投入航空国防事业的精神难能可贵;当你为这一群“用金子堆起来的特殊人才”曾在“五·七”干校蹉跎而痛心时,更感到他们因报国无门而躁动不安的赤子情怀的炽热如火;当世俗偏见、投机心态一片喧嚣,你为波动盲目的社会心理感到忧心如焚之时,你也会因在这些群英雕像般的男女军人身上,理想之光依然闪烁而感到欢欣。
哦,一曲军魂的颂歌,带着历史、现实的沉思。


第8版(副刊)
专栏:

记重建滕王阁
鲁庸
金秋季节,我来到江西南昌市,在赣江和抚河的交汇处,有一座新建的楼阁突兀而起,这就是被韩愈称之谓“瑰伟绝特”、居以江南三大名楼之冠的滕王阁。这座从1985年开始重修的名楼,已在今年的重阳节正式接待游人。
重建的滕王阁坐落在南昌市沿江大道叠山路口,新阁址是结合抚河故道堵口水利工程,筑坝填江而成。此地背城临江,与北面的八一大桥遥遥相对,距东侧的唐朝滕王阁旧址约百余米,离南端的清代旧阁址有300米。重建的滕王阁高54.5米,上下共九层,它的底座是12.6米高的象征古城墙的台座,台座内部辟为陈列室。整个阁楼的骨架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建筑形式为宋代格局。
从外表看是典型的民族建筑色彩,而内部结构却是现代化的。阁内设有两架电梯,可供游人乘坐,当然也可以步行登楼,阁内还有现代化的照明、供水、通风、消防、卫生等设施,但其陈设布置却是一派民族特色和乡土情趣,整个建筑显得雄伟、瑰丽、典雅、端庄。正所谓“层台耸翠,碧色琉璃瓦顶,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丹青斗拱梁柱,下临无地。”
此阁是根据古建筑大师梁思成1942年所绘草图,参照“天籁阁”所藏宋画《滕王阁》,以及宋代《营造法式》一书重新设计的一座大型宋式古建筑,表现了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的意境。
为什么称它为滕王阁呢?因为此阁最早创见于唐朝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阁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为洪州(南昌)都督时所建。在这以前,贞观13年,唐太宗封其弟元婴为滕王,此阁建成后,就用他的封号命名。一千多年来,此阁毁而重建者凡28次(一说27次),清末重建的滕王阁于1926年毁于战争,这次是20世纪第一次重建。
说到滕王阁,自然使人想到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王勃《滕王阁序》。
那是唐代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的事,当时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此阁,据传,阎公之婿颇有文采,阎公为此阁之重修令其撰文以志盛,欲在宴会上夸耀其文采。重阳节那天,阎公在滕王阁内大宴宾客,群贤毕集,适逢王勃赴交趾省亲,途经洪州,作为不速之客,入座饮酒。酒酣,阎都督遍请众宾客为阁写序,众皆谦辞,唯王勃年少气盛,欣然应诺。阎公甚为不悦,拂袖而起。王勃并不在意,当众挥毫:“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看了说:“不过是老生常谈,人云亦云。”接着,王勃又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开始沉吟不语,直到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阎公大为惊骇,不禁拍案叫绝:“天才,真是天才!”王勃文成,举座皆惊,阎公断言:“此文可永传千古。”这句话还真让他说对了。
这回重建的碑记中有云:“看长虹飞架,百舸争流,出落霞与孤鹜齐飞新姿;喜莺歌燕舞,杨柳春风,寓秋水共长天一色深意。上出重霄,下临无地,洵非王郎之谀辞;排闼放目,云蒸霞蔚,想见中兴之气象。抚今追昔,兴继往开来之豪情。改革大潮,奔突胸臆,瞻望前途,江天万里。”
我以为,这样记颂太平盛世,既优美而又确当。


第8版(副刊)
专栏:

荷塘  (中国画)  刘政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