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送您一束红玫瑰
  叶稚珊
冰心安坐在书桌旁边,一看到她那谦和的笑脸,我就知道这束花选对了。
我和另一同志受《群言》杂志和陶大镛同志委托,去看望冰心老人,最合适的礼物当然是一束花,但选什么颜色却其说不一。“白的纯洁”,“绿的有生气”,“紫的高雅”,“黄的华贵”,而我却只有一个念头,送她一束红玫瑰。
窗外深秋的阳光射进来,暖暖的,柔柔的,映衬着老人的脸,也柔柔的,暖暖的。这幅图画中有白的纯洁、绿的生气、紫的高雅和黄的华贵,而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却是生命,是热烈的火一样的生命力。
老人坐在书桌旁安祥地和我们交谈,神清气爽,思路、口齿还是那么清晰。说起不久前她的九十岁生日,几个中年名作家进门硬是扑到地上给她叩头,儿孙们见状也争着要叩……老人笑着婉谢了,快乐似乎需要有人分享,于是按响桌边的电铃,随口叫着“老二”。我以为一定是唤一个孩子,没料到进来的是老人的二女儿。她端着一个精巧的小花瓶,里面插了几枝我们带来的红玫瑰。她告诉妈妈,其余的大部分都放在周总理像前了。老人赞许地点着头,“对,像每次一样。”一个多么善解人意的女儿!这一定就是老人多次在文章中提到的爱养猫的、当了市人大代表的、教外文的吴青,算来她应在五十岁以上了,但在母亲面前却还是乖乖的“老二”。
见到冰心,就会想起千里之外另一位受人爱戴的巴金。在这里总可以得到他最新最近的信息。依照老人的指点,我打开了一个包装好的纸匣,里面紧拥着一只造型古拙的竹编花瓶。这是她准备托人带给巴金的生日礼物,比这更珍贵的是宣纸上的几行纤秀的毛笔字:
这只花瓶代表我向你祝寿!
她将时刻站立在你的座旁,你将从她所供养的四时不断的繁花密叶中,看到我的微笑!巴金老弟
冰心
己巳深秋
老人有一个精美的盒子,专门存放巴金的信。她拿出最近的一封,其中有这样的字句:“九十岁!您并不老!您的文章还打动千万读者的心。最近我常常想,您好像一盏明亮的灯,看见灯光,我们就心安了……”
捧着这封信,我们无言静坐了好久,真的,善的,美的情感在我们心头传递、弥漫、升华。“老二”和亲人们的朝夕相伴,巴金和朋友们的诚挚关怀,使老人沉浸在亲情和友情中。她送走了许多亲人,但她却始终生活在亲人中。这时,再望一眼老人案头的红玫瑰,寥寥几枝,竟比原来那一束又多了几分沉静和细腻。微张的花瓣,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花的灵性、活气竟被老人唤起,被笼罩着老人的一片温馨所打动。不是繁花密叶,却也有一张笑脸。
读过冰心作品的人,整整几代人,都熟悉她的这种微笑,淡淡的、甜甜的微笑,浸透在字里行间。女性的柔美,母爱的温厚,舒缓、恬静和清醇,这似乎就是全部的冰心。
而一直在读冰心作品的人却感觉出她的变化,她的70年创作生涯的甜、酸、苦、辣。她用清新明媚的语调歌颂母爱和童心的时候,奏响的是梦幻般的甜柔的乐章。她在短篇小说《分》和其他一些作品中唱出的是忧郁酸辛的歌:不可避免的劫难,亲人的逝去,压抑和苦涩的日子。而最打动人的是她近年来作品中的青春气息。为什么?多少“小读者”和“老读者”在关注着,正应该颐养天年的时候,为什么返老还童呢?
流逝的时光,给大树刻下的是年轮,留给人的却是由青春到衰老。世上有树也有花,冰心爱花,但她心中却要承受着树的负载,一棵有九十道年轮的老树,植根于她纤细而坚强的心中。民族进程中的每一个曲折,都在老树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在经历了甜、酸、苦、辣之后,这棵古老的生命之树,还会再绽出新绿,开出新花,那花一定芬芳甜美……红红的,像这红玫瑰。
为这一切,冰心老人,送您一束红玫瑰。


第8版(副刊)
专栏:

  想起绿玉石象
  张昆华
一九八八年五月,我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友好邻邦巴基斯坦。当我得知这一消息后,心里总是琢磨着一件事:送什么礼物给作家朋友们呢?
当然,送自己的著作是比较适宜的。不正是作品最能说明作家自己么?但当时在我的著作中还没有乌尔都文的书。我只好带上中文版的《不愿纹面的女人》。虽然受赠者不一定能看懂中文,总可以作个纪念吧。
别的礼物呢?我选择了两件:一是我在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时,妹妹给我的采自南糯山的绿茶;二是我在昆明的鸟语花香的胜利堂前购买的十头绿玉雕琢的小象……
值得欣慰的是,巴基斯坦作家朋友们对于版纳绿茶和绿玉石象是多么的喜爱和理解。也许是礼轻情义重吧。这毕竟来自遥远的中国边陲,又出自对巴基斯坦有着美好感情的客人之手。
朋友们问我:“在中国,还有象吗?”
我说:“有。在西双版纳的森林中。”
“愿它们生活得很好。”
在外文出版社编辑的努力下,我写西双版纳森林中的野象与人们的亲密友好关系的小说《在原始森林里探奇的少年》,翻译成乌尔都文出版了,我感到十分高兴。一位巴基斯坦作家对我说:“巴基斯坦曾经有过象,有过很多很多的象……但随着森林生态的破坏,象,消失了,灭绝了……”
想不到一年前我向巴基斯坦朋友们赠送绿玉石象,而今天却能奉献文学作品中的象。这倒是很有意味的事。
(此文是作者为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在原始森林里探奇的少年》写的序言)


第8版(副刊)
专栏:

  牧歌式的礼赞
  ——任惠中“甘南速写”欣赏
  王久辛
在欣赏任惠中的“甘南速写”(下图)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胡松华演唱的牧歌,感觉那既遥远又清晰的旋律化作了惠中笔下姿肆扬溢的速写——一种诗人面对自然的不自主的创造。
惠中的这组速写之所以显得个性鲜明,主要的因素是一种内在的审美思想借助于诗人似的冲动得以实现的。比如诗人,当他因自然景物而发现某一种情态与内心的经历相吻合的时候,就会默然中悟出山水的语言,发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而产生一种升华的创造冲动,于是诗句叠出。画家恐怕没有诗人这么复杂,当他面对自然而悟出山水的道理的时候,最直接的抒情方式就是画速写。没有任何一种绘画不依赖线条。速写实际上就是线的表现力的竞赛,是线的艺术创造。我们通常见到的速写与我们眼前的任惠中的速写最明显的差异,就是线的用法截然不同,比如我们大家看到的是竖线,而他画出的却是横线或斜线;我们看到的是迎面的房子,而惠中画出的却是意象中的房子及那房子周围茸茸的景物。我觉得任惠中的速写之所以可以毫不含糊地称之为创作,就是因为他的线有一种异样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不仅仅因为他的线不同于寻常的线,还在于他的视角也往往与众不同,所以当他来到甘南的时候,当他像诗人那样对眼前的一切发生兴趣并被眼前的一切侵入的时候,他的这种异样的表现力就显得跃跃欲试,显得发挥才能的余地十分辽阔。可以说这种感觉与甘南草原本身的辽阔又十分的吻合,仿佛大地立了起来,永远也走不到边;仿佛每个人物的脸面上都刻着久经风霜的经历的线条;仿佛一切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竖的不再是竖的,横的不再是横的,所有的线都在惠中的眼前发生了变异,等等。我理解这种现象,称这种现象为古代文论中的“心随境迁”,也就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不应当准备好一些模式或框框,不管走到哪里,便将这些近似公式的模式或框框带到哪里,他应当具备大家的那种随机应变的本领,应当培养出能很快理解景物的能力和进入创造的才华,当他面对甘南草原等风光景物的时候,才不会重复自己、重复别人。任惠中的“甘南速写”之所以好,就在于他用异样的线表现了甘南草原馈赠给他的异样的风光感受,随着这种感受化为线而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他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甘南草原虔诚的礼赞。


第8版(副刊)
专栏:

  剪纸老人
  杨同轩
她会剪跨沟跃涧的下山虎,会剪昂首摆尾的出水龙,会剪提篮采花的俏村姑,会剪骑牛吹笛的小牧童……她的剪刀上有艾蒿的清香,她剪的窗花上有美酒的甘醇。
剪纸老人有数不清的学生。有的登上过美院的三尺讲台,有的飘洋过海去法国讲学,有学生的窗花被艺术殿堂收藏,有学生的窗花成书出版……剪纸老人没做过这些事,她也就剪窗花、收学生。
一日,我有机缘在一个农家的热炕上遇见了剪纸老人。她爽快地答应为我剪窗花。她顺手拿起一片黑纸,先在纸上方并排剪出两只欲飞的小蝴蝶,蝴蝶的触须圈出一个椭圆形的大圈儿;在圈内的上方并排剪出两只头顶头的小鼠;椭圆圈中间立栽着一条小鱼;小鱼下一溜摆上四朵舒展骄嫩花蕊的梅花。我端详着这幅窗花,半天也没有认出是什么。剪纸老人说是只黑猫,说完将窗花放在了一页净白纸上。
我明白了。蝴蝶是双耳,有黑猫顽皮的思想、可爱的灵性;小鼠是眼睛,有黑猫清晰的信念、勇敢的生活;小鱼是敏鼻,偶尔也会偷点腥;四朵梅花是美丽的雪蹄,黑猫便有了稳健的依托;其它部位被省略,有这些足以告诉你黑猫的完美。
老人可能没有研究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可能不知道梵高、毕加索或者齐白石、徐悲鸿……
一位生活在穷山僻壤的老人,为了装饰自己的门窗,练就了这样高的技艺。她是憧憬丰富多采的生活,这窗花才奇迹般地有了思维,我不得不重新去推敲艺术这两字的真正分量。
剪纸老人又拿起一片绿色纸,剪刀尖飞出一株巨树。那树上顷刻落上了长凤凰尾巴的金鸡,吊上了磨盘大的窝瓜,结上了翡翠般透亮的狗头枣,还盛开着艳丽的牡丹花……
老人那昏花的浊眼掩藏着她观察生活的机敏;那已近干枯的手指,创造出了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在民间像剪纸老人这样不留姓名的艺术家何止成千上万!
我抬头将目光投向窗外,那一漠黄土塬枯燥的淡灰里似乎闪烁出嫣红、姹紫、油绿、鹅黄……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朝阳洞
  刘兰松
承德市区东的苍子村南侧,有一突起的大山。万丈悬崖处的古松下有一洞口,高约2.5米,宽3米,长约65米。因洞口面东,红日先得,故称朝阳洞。进洞口在微暗中可见一些佛像。当前面露出一线微亮时,便已来到东口处,猛然开朗,气舒心广。洞口前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大平台展现在眼前,台侧古松参天,除洞口外别无去路。但从旁边山腰上有一条山脊可攀,形如龙背。洞口下是万丈悬崖,群鸟低飞,山鸡鸣唱。越发显得“鸟鸣山更幽”了。远眺,烟云苍茫,层峦叠嶂。前面有旗山和鼓山相亲,异常壮观。山顶有一细流垂下,雨天可成瀑布,犹如水帘洞。洞额镌刻着“洞天福地”四个大字,石上还有“小蓬莱”、“别有洞天”的墨迹。
“朝阳洞里藏仙子”是一个神秘的诱惑。传说秦始皇修长城时到处抓民夫,石槽沟的十八名石匠,为逃避劳役之苦,逃到这儿躲藏,在洞内的地河上凿了十八铺炕。住了几年以后,一个叫李三的小石匠,回村探听消息,把洞址告诉了妻子,便又回到山里来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李三妻子到朝阳洞来探望,官兵也顺着她的脚印追来了,偷偷埋伏在洞口。十八个石匠出洞去采摘野果时,中了埋伏,寡不敌众,血战而亡。洞内只剩下李三媳妇,后来她生了个男孩,长大后满身白毛,以采药为山民治病谋生,被称为仙人。
康熙四十四年营建朝阳洞并命名为博阅观。佛、儒、道俱全,可谓博阅;在洞口眺望,苍山云海,气象万千也可谓博阅。如今为了旅游观光,洞壁塑有十八罗汉,并依洞就势设有神祠,供有关帝、娘娘、九神、老君等塑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