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坚决完成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任务
——袁木对《瞭望》周刊记者谈学习和落实五中全会精神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时候,国务院发言人袁木同志根据他个人的学习体会,就如何学习和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问题,回答了《瞭望》周刊记者提出的问题。
中国局势稳定,以江泽民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工作卓有成效,深得人心
问:正确分析和认识形势是深入领会五中全会精神的思想基础,你对当前中国形势有何看法?
答:从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到现在,只有五个半月的时间,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妥善地处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严重政治斗争,很快稳定了全国的局势。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解决了紧迫的政治、组织问题,确立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了大量工作,从总体上看是深得人心的。在西方帝国主义继续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陆续出现一些严重波折的情况下,中国局势稳定,政策稳定,人心稳定,顶住了国际上的反共逆流,继续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这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意义都是巨大的、深远的。这是我国形势的主流,也是我们观察形势的基本立足点。
五个多月的实践表明,我们的党是团结的、坚强的、经得起考验的,我们的人民是团结的、坚强的、经得起考验的。党和政府采取的制止动乱和平息暴乱的措施,越来越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的拥护。这充分说明,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大地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深入人心。这是中国最基本的事实。没有这个最基本的事实,中国形势不可能在经历了剧烈的震荡之后,短短几个月内就发生了现在这样顺乎党心民心的变化。
五个多月的实践还表明,四中全会确立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比如:在政治方面,全面地、坚决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改变了过去那种“一手软一手硬”的状况;在党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方面,相继召开了全国宣传、组织工作会议,纠正了过去淡化和削弱党的领导,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忽视党风建设的错误。当然不能说这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但是党中央已经下定决心,逐步解决这方面大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状况好坏决定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中央明确提出,中国过去发生的多次失误,问题主要出在党内,解决问题也必须首先从党内抓起。这样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充分表现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胆略和勇气。宣传工作端正了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前个时期那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并充斥于舆论阵地的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关系到纯洁社会环境和净化人们心灵的扫黄斗争更是大得人心。在廉政建设上,党中央提出的办好七件事,体现出了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从领导做起;二是狠抓实事,不说空话。当然也决不能说现在做得已经很够了,在廉政建设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但毕竟有了个好的开端。过去多年形成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动乱当中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攻击党和政府的一些问题,现在已开始得到解决或正在解决。广大人民反映,现在大家的怨气消了一点,牢骚少了一点,笑脸多了一点,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逐步地增强了。这恐怕应该说是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在努力保持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同时,尽管动乱、暴乱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整个国民经济还是在治理整顿中得到了继续发展。从外交工作来讲,应该说我们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形势。中央提出的方针是坚持原则,多做工作,坚决顶住干涉我国内政的各种外来压力。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任何人想在国际范围内孤立中国是办不到的,是不可能的。中国的事业必将继续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总之,五个多月的实践表明,拥有11亿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仍然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它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的仍然是一个改革开放、蓬勃向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既要充分
肯定成绩,又要如实估计困难
问:当前经济形势是每个人都关心的,现在众说不一。请你谈谈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答:在谈到经济形势之前,我之所以首先和你讲了讲当前我国总的形势,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面来观察我国的经济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情况,也才能更好地理解五中全会着重讨论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意义。
至于说到经济情况本身,首先应该看到的是,10年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巨大,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10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1倍,平均每年增长9.6%;城市居民平均每人生活费收入由316元增加到1119元,农民每人平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到545元,10年内增加411元。而1949年到1978年的29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加90元。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贫困户大大减少。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迅速扩大,外贸总额大幅度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可以列举的事实和数字还很多,它们都说明10年改革开放的成绩是巨大的,确实发生了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过的历史性变化。这是客观事实,是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带来的成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如实估计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不是这一两年突然出现的,是1984年下半年以来逐年积累下来的。产生问题和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上急于求成,脱离国情,超越国力,建设规模过大,发展速度过快。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经济过热,财政连年有较多赤字,货币发行过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徘徊,加工工业发展过快,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紧张。同时,这些年来,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削弱了宏观调控能力。前几年强调搞活微观经济是对的,应当充分肯定,但宏观调控能力削弱了,这对经济全局很不利。在治理整顿中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必要的适当的集中统一。
目前,在对经济形势的认识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对困难估计不足,因而认识不到治理整顿的必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二是,对困难估计过重,因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丧失信心。对困难要作具体分析。就目前困难的严重程度来说,它同我们历史上曾经碰到过的困难相比,例如同60年代初和“文革”时期的困难相比,无疑要小得多。就克服困难的条件来说,有比过去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总的来看还是好的一面多一些。其一,经过10年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克服困难的回旋余地比过去大得多了;其二,经过一年来的治理整顿,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其三,经过前不久发生的那场风波,大家头脑更清醒了,对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看得更清楚了,人们对党中央的信心增强了。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克服目前出现的前进中的暂时困难,没有任何理由丧失信心。
问:治理整顿一年多,也取得了成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首先是通货膨胀率得到了一定的抑制。虽然今年的物价还是上涨了,但是从年初到现在,全社会零售物价的上涨幅度是逐月下降的。与去年同期相比,年初的时候上涨26%,现在已降到上涨12%左右。在这个总指数中,国务院确定的四十几种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涨价幅度,比总的涨价幅度还要小得多。据观察,老百姓对市场情况的心情基本稳定。其次是过高的经济发展速度降了下来,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减少500亿元左右;消费基金的增长虽然还没有降到预期的程度,但也有所控制。第三是今年农业生产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夏粮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秋粮总的来讲也比去年有所增产。第四是货币回笼情况比较好,储蓄大幅度增加,到现在为止已增加1000亿元,到年底预计可能增加1200亿元左右。当然,大家都热衷于保值储蓄,持币选购甚至储币不购,这也就成为某种程度的市场疲软的一个重要因素。总的来看,治理整顿的效果虽然还是初步的,但同样必须予以充分肯定。
治理整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目前比较突出的是市场销售疲软,某些企业产品滞销,工业增长速度下滑过猛。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首先应该看到,总的来说这是治理整顿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决不能因此而动摇治理整顿的决心,不能在整体上放松紧缩财政和金融的方针。与此同时,也要在宏观上采取必要的灵活的疏导措施,缓解某些企业和某些方面的资金困难。国务院已经决定陆续增加贷款的发放,10月份已开始做了,11、12月将继续增加。对企业来说,过去需求过旺,什么样的产品都能销出去,无论是提高产品质量,产品更新换代,还是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都缺乏压力和动力。现在情况不同了,市场疲软,许多产品滞销,企业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大力调整结构,提高科技水平,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从长远的根本的观点看问题,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决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分析和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应采取谨慎的态度。一方面,决不要因为出现了某些新问题而匆匆忙忙地放弃紧缩政策;另一方面,也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必要的疏导措施。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沉着应付,措施有力,目前的暂时困难是可以渡过的,治理整顿是一定能够搞好的。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是辩证的统一,
把两者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问:现在有些人对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关系有些模糊认识,认为治理整顿是改革的停滞甚至是倒退。可否请你谈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这种认识是对中央关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方针的误解。前一段经济工作中某些做法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带来了总量失衡,结构失调,通货膨胀,经济秩序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经济稳定增长是不可能的。治理整顿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国经济摆脱困境,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因此,治理整顿非搞不可,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治理整顿怎么搞?五中全会总结了一年来治理整顿的经验,基本上把握了规律,据此确定了治理整顿工作的主要环节,概括来讲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压缩需求,调整结构,整顿秩序,提高效益。
深化改革也非进行不可。中国将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而社会主义要发展,就一定要改革开放。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活力,它本来具有的优越性就发挥不出来,就不会有吸引力,相应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就会有市场。我们一定要立足于这个基本点来考虑一切问题。改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动力,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们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断深化改革。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改革办法,都应当继续实行,并不断完善。
在具体处理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的关系上,有三个观点必须明确:第一,治理整顿决不是不要改革,而且它的许多措施决不能只靠行政命令来推行,必须依靠改革措施的配合;第二,治理整顿取得了成效,就会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搞好治理整顿是深化改革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总量失衡、结构失调、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许多改革措施无法实行。经济秩序混乱,公司又多又滥,不清理,不整顿,搞活经济的改革措施不仅难以达到目的,甚至会造成反效应;第三,治理整顿也好,深化改革也好,它们本身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不能为治理整顿而治理整顿,也不能为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它们都是为了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因此,在治理整顿期间,必须克服把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和行为。
在这三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里,主要的任务是治理整顿,改革应该围绕着治理整顿这个中心来进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措施,都要在每年的国家计划中具体加以落实。今年12月初就要召开的计划会议,将具体落实明年的治理整顿任务和各项改革措施。
在治理整顿期间,各个地区、各个单位、各个机关团体,特别是企业,一定要努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无论在治理整顿期间,还是治理整顿
任务完成以后,都不能再提倡脱离国情国
力的所谓“大干快上”,必须坚持长期持
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
问:建国以后,我国经济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每次的问题几乎都由经济过热引起,那么造成经济过热的根子究竟在哪里?
答:这次中央全会深刻地总结了40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一条最重要的教训,就是经济发展决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大起大落。如果片面追求高速度,一时热热闹闹,似乎发展很快,表面上很繁荣,最终还得掉下来,并非人民的福音。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逐步积累过程,只有在稳定的基础上,平衡地按比例协调发展,才能取得突出的进步。总量失衡,比例失调,大上大下,不但不能有效地积累生产力,而且往往造成巨大损失。过去的“过热——调整——再过热——再调整”,这种恶性循环必然形成对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五中全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明确提出了建设、改革、治理整顿都不能急于求成,无论治理整顿期间还是治理整顿完成之后,都不能搞脱离国情国力的所谓“大干快上”,必须坚持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持续,就是要长时间保持适当的合理发展速度;稳定,就是不要大起大落;协调,就是有计划按比例。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平稳发展,就谈不上稳定;大起大落,就谈不上持续发展;比例破坏了,持续、稳定发展都不可能。这是40年经验教训的总结。全党全国都要按这个方针办,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只要坚持这个方针,保持适当的速度,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提倡过几年紧日子,主要是把现在的
高消费、超前消费遏制住,坚决纠正铺张
浪费、奢侈豪华的不正之风
问:中央提出在治理整顿期间要过几年紧日子,对此应当怎样理解?
答:提倡过几年紧日子,当然各个方面都必须紧缩财政开支,大力开源节流。但是,这也决不是说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要普遍下降。前几年消费基金增长过快,连续多年超过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引发了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也引发了在国民收入分配上过分地向企业和个人倾斜。1984年到1988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70%(按现价计算增长149%),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4%,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长200%,实际上出现了“寅吃卯粮”的现象。这种情况也败坏了社会风气,把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开支抬上去了,铺张浪费奢侈之风滋长了。这决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决没有任何好处。
现在提倡过几年紧日子,就是要抑制消费基金的过度膨胀,抑制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煞住铺张浪费、奢侈豪华的不正之风,纠正在某些生活设施上脱离实际可能、盲目追求所谓“现代化”的现象,而不是要普遍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
过几年紧日子,不光是老百姓的事,首先要从各个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干部做起。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几个月的实际情况看,吃喝风、请客送礼风已经受到遏制。当然,各地情况不大一样,有的好一些,有的差一些。但总的来讲正开始向好的方向转变。
中国对外开放的总方针不会变,也决
不会屈服于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的经济制
裁,暂时的曲折和困难是完全能够克服的
问:目前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我国经济在前进中又遇到了一些暂时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前进的信心不足,对此,你怎么看?
答:西方有些国家对我国实行所谓的经济制裁,实质上是政治制裁。我们制止了动乱,平息了暴乱,使得他们要对我们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遭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们不甘心失败,就用所谓经济制裁的办法,妄图使中国屈服,这种制裁会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困难,但是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西方有些国家的政府,各国的企业界,广大的商人,还有许多有识之士,对这种制裁也并不完全赞同。从几个月来的情况看,我们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关系还在发展,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太大,外商来华投资还有所增加。任何事情总有两面性。一方面,制裁给我们增加了一些困难;另一方面,也会提高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激发人民发愤图强的精神。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更具有本质的意义。从总体上讲,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内市场广阔,人民具有艰苦创业的传统,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外来压力变成动力。另外,这种制裁也会给制裁者本身带来损失。中国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现实。中国有着现实的和潜力巨大的市场,是有吸引力的。据我看,所谓的制裁终究会取消,不可能长期搞下去,当然我们也决不幻想这种情况短期内会结束。我们从来就不曾企求依靠别人的施舍来实现我国的现代化,而是一贯主张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这也决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建设,我们还是要坚持对外开放,广交朋友,利用国际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已经打开的大门决不会再关上,因为这样做不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符合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目前我国外债余额是400亿美元。其中,有短期债务,也有长期债务,长期的居多;有中央借的,也有地方和企业借的,地方和企业借的居多。大概1990年将进入还债高峰,每年大体上要偿还七、八十亿美元。按国际惯例,这种情况虽已接近但还不到偿还外债的警戒线。中国一惯恪守国际信誉,我们是一定会也完全有能力偿还外债的。
继续保持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政
治要稳定,经济要稳定,整个社会要稳定
最后,袁木同志对记者说:我们的国家要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当前关键的一条是保持整个国家的稳定。政治稳定是前提,经济稳定是基础,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为此,我们必须努力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决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国家的稳定,建设、改革、治理整顿都将一事无成。只要保持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以上就是我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些体会。我们坚信,只要全国上下同心协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五中全会提出的治理整顿目标,巩固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和达到经济上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原文载《瞭望》周刊第48期,新华社发)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工商银行再帮企业清欠
  一百四十亿债务链解开
本报株洲11月22日电 记者潘岗报道:全国万余家大中型工商企业间相互拖欠的140亿元货款,今天在这里得到清理。在为期两天的中国工商银行第二次协助大中型企业清理拖欠货款会议上,只投入资金27亿元,就为1.25万家大中型工商企业解除或缓解了“债务链”困扰,收到了投入1元盘活5.2元的效益。
10月初,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曾在省市辖区内清欠的基础上,首次跨省市为36城市5000家企业清理拖欠52亿元。这次,他们结合第四季度资金旺季供应工作,把协助企业清理拖欠工作向全国推开。
据悉,这两次跨省市“清欠”工作都是在企业不到场的情况下,通过银行承兑汇票交换实现的。在近两天的清欠活动中,共交换票据2万多笔、140亿元,其中收回拖欠金额在3亿元以上的有上海、湖北、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沈阳、江苏等地,仅北京市就收回拖欠金额10亿元。
截至目前,工商银行系统已累计协助企业清欠550亿元。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物资部国家计委新规定
  国家投资新建工业企业产品
  明年起按比例上交国家分配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 (记者徐克洪)物资部和国家计委最近作出新规定:从明年起上调新投产工业企业的产品,以适当集中物力。对这类企业,还将同时实行新的物资供应办法。
据了解,我国每年都有一批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工业企业建成投产,对于这类企业,过去往往偏重于强调上交利税,忽视了产品的上交,加上我国指令性计划分配的物资比重已降得相当低,造成国家统一分配的物资相对减少,国家重点生产建设的需要难以保证。
旨在改变上述状况的新规定,要求新投产的工业企业,凡是由国家投资和统借统还外资的,其生产的产品均应按规定上交国家分配,产品上调量原则上按计划任务书明确的数量,或按项目的总投资比例计算。老企业改建、扩建投产后的新增能力要考虑原有设施的投资因素,在项目投产时由各有关部门具体商定上调产品的数量。对于供需矛盾突出的产品,必要时国家可以从留给企业的自销产品中划出一部分,由物资分配主管部门实行指导性销售。
生产国家指令性上调产品的企业,按规定其上调部分生产所需的主要原辅材料,属于国家指令性分配或合同订购的,由物资部或受委托的主管分配部门负责安排。电力、运输和其他主要生产条件,由有关部门及所在地区有关主管部门负责安排,保证供应。新投产的工业企业所需国家计划分配物资,原则上按企业的隶属关系和有关规定进行分配和供应。其中隶属地方供应的企业,产品大部分上调国家,地方供应确有困难的,可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改为部直供企业。
物资部、国家计委的这一新规定强调,凡承担国家指令性产品上调任务的企业,必须在保证完成国家上调任务的前提下安排自销。对因自身原因未完成国家上调任务的企业,国家将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并追究主管部门、企业主要领导的责任。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北京市劳动局长郑重宣布
  明年取消奖金系谣言
  效益差的企业少发或不发
本报讯 据《北京日报》昨天报道:“紧日子要过,但奖金不会不发。”针对最近社会上出现的“明年将全都取消奖金”的谣传,北京市劳动局长龚树基在21日召开的全市区、县、局(总公司)劳动部门负责人会上郑重辟谣。
近一个时期,北京出现了不少关于明年全都取消奖金的传闻。如“现在国家财政困难,从明年起工厂、机关、学校全部取消奖金”,有的甚至说:“中央有关部门已发了文件”,“××单位已经取消了奖金”……这些谣言在部分群众中已造成不良影响。龚树基局长明确指出,上述传闻纯属无稽之谈。
龚树基说,奖金拉开了分配上的档次,体现了社会主义多劳多得的原则,对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目前一般企业中奖金已占职工工资收入的1/3左右,这一块不可能取消。治理整顿、压缩社会总需求和过高增长的消费基金,过紧日子,绝不等于不发奖金。
他说,治理整顿期间,生产也要以适当速度发展。生产经营好、效益高的企业,明年职工工资、奖金照样会相应有所提高。当前,个别生产经营差,效益大幅度下降的企业,少发或发不出奖金也是正常的。
不过,他提醒大家:讲过几年紧日子,当然也包括工资奖金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快增长的意思在内。因为治理整顿必然要使过热的经济降温,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大幅度的提高,职工工资、奖金的增长速度自然也要相应“降温”。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香港知名人士李嘉诚指出
  香港内地合作互相得益
新华社香港11月22日电 香港知名人士、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20日接受香港记者采访谈到中国的经济前景时表示,无论外国实施经济制裁或其它措施,中国经济一定不会崩溃,他对此绝对有信心。
在谈到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关系时,李嘉诚说,香港安定与繁荣,跟中国的安定与繁荣息息相关。如果中国不安定,香港安定的程度也有限,如果中国经济不佳,香港好也极有限。他说:“就我所接触到的中国领导阶层人物,都是希望香港好的。香港与内地不应该关系恶化。”李嘉诚还举香港与广东的经贸合作为例说明,“中国为本港厂家的‘后勤基地’,如果没有内地庞大的劳动力、便宜厂房及低生活指数作后盾,香港厂商没法子生产具有竞争力的货品去与国际竞争。所以,与内地合作对香港是重要的,两者之间是互相得益。”
李嘉诚还表示对香港前景充满信心,长江实业集团未来在香港的投资仍会继续增加,不会减少。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世界上最大的微缩景区
  “锦绣中华”在深开幕
本报深圳十一月二十二日电 记者唐宁报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微缩景区——“锦绣中华”今天在深圳开幕。
该景区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深圳湾畔,占地三十公顷。它依照我国的地理版图,将七十四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景点,进行微缩再创造,被人们誉为“一步迈进历史,一日畅游中国”。该景区由香港中国旅行社和深圳特区华侨城投资兴建。
吴学谦、许家屯、廖晖及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二百多名嘉宾参加了开幕式。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今年水果大丰收
  总产增加近两成
据新华社烟台十一月二十二日电 (记者蒲立业)今年我国水果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产的势头。据农业部预计,今年全国果树面积约比去年扩大百分之十二,达八千五百万亩,总产量可达一千九百九十万吨左右,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十九。
记者从近日在烟台结束的全国果树生产座谈会上了解到,今年全国柑桔可比上年增产七成。苹果、梨和葡萄的总产,虽然北方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干旱,仍比去年增产一至二成,其他水果除香蕉、菠萝比去年减产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近十年来,在我国人口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人均占有水果量成倍提高,由一九七八年的六点八公斤上升到现在的十五公斤,提前实现“七五”发展规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