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李总理在达卡举行记者招待会
奉劝某些人不要对东欧局势高兴太早
本报达卡11月19日电 记者史宗星报道:李鹏总理今天在这里奉劝某些人,不要对东欧的局势高兴太早。
李鹏是在他结束对孟加拉国正式友好访问时在记者招待会上表明这一看法的。他说:一个国家实行什么制度,应由这个国家的人民作出选择,而且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情况和国情来决定的。中国从来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和其他党派的内部事务。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得到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拥护,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实行下去。但是,社会主义制度要进行改革,使它完善,使它发挥更大的优越性。
李鹏说:中国对欧洲的形势也感到关注。这种形势向什么方向发展,对和平有利还是包含着不安定因素,我们还要冷静地观察一下。根据现在的新闻报道,欧洲共同体正在进行紧急磋商。12月初,布什和戈尔巴乔夫要在地中海上举行会晤。这说明,目前出现的这种急剧变化的形势,他们也觉得需要磋商了。他说,对于这种变化,有些人是又喜又忧,或者说是喜中有忧。我奉劝他们,不要高兴得太早。
李鹏说:我不能说这种形势变化对中国不会产生影响。但是,我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中国的局势是稳定的。中国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点是不会动摇的。
在回答记者关于柬埔寨问题的提问时,李鹏说:中国不仅仅是支持红色高棉,而是支持柬埔寨抵抗力量,他们由3个方面组成,有西哈努克,有宋双,他们的最高领导人是西哈努克。他说,中国之所以支持柬埔寨抵抗力量,是因为越南对柬埔寨进行了侵略。不管柬埔寨发生了什么事情,另一个国家去侵略,去干涉,这是不能允许的。中国不谋求在柬埔寨有什么私利,只是希望柬埔寨成为一个和平、独立和中立的国家。李鹏说,中国对全面政治解决柬埔寨有两条主张:一是越南从柬埔寨全部撤军,而且要由联合国监督;二是组成柬埔寨四方临时联合政府。我想提醒记者先生们注意,如果不是四方的联合,那么,柬埔寨将成为第二个阿富汗。
当有记者要李总理就达赖获诺贝尔和平奖一事发表评论时,李鹏说,我们对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达赖感到迷惑不解,这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关于南亚地区形势,李鹏说,中国对南亚国家间目前出现的某些紧张局势感到关切。去年12月,拉·甘地总理到中国访问时,我们双方再一次重申了要遵守由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度是南亚地区的一个大国,我们希望印度能够按照这样的原则,用和平协商的办法解决它和邻国之间的一切争端。
李鹏重申,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他说:中国实行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完善,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我们不是要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完全变成市场经济,而是利用市场调剂来促进经济发展。现在世界有些经济学家,包括一些政界领导人,认为市场经济成份越大,改革就越深入,这种认识至少对中国来说是不准确的。我们是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剂相结合。李鹏说,中国继续实行开放,因为对外开放对我们有好处。中国不会把自己打开的大门又自己把它关上。谈到这次访孟的成果时,李鹏说,他和艾尔沙德总统的会谈是成功的,会进一步推进两国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李鹏总理结束访孟离开达卡
李总理会见孟加拉国领导人
本报达卡11月19日电 记者史宗星报道:李鹏总理结束对孟加拉国的正式友好访问于今天上午离开达卡。
当李总理和夫人离开达卡时,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和夫人前往国宾馆,陪同李总理和夫人前往机场。沿途十多万群众夹道欢送。机场上举行了隆重欢送仪式。孟加拉国空军四架战斗机护送李总理专机出境。
李总理从飞机上给艾尔沙德总统发感谢电,衷心感谢孟加拉国总统、政府和人民在他访问期间所给予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电报说:“这次访问使我们再次体验到孟加拉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我对访问的成果感到满意,并相信在今后岁月里,业已存在于中孟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新华社达卡11月18日电 正在此间访问的中国总理李鹏和夫人朱琳今天下午会见了孟加拉国总理卡齐·扎法尔·艾哈迈德和夫人以及外长阿尼斯和夫人。双方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今天下午,李鹏和夫人朱琳还同孟副总统穆杜德·艾哈迈德和夫人进行了礼节性会见。
晚上,艾尔沙德总统和夫人设家宴款待李鹏夫妇。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李鹏总理会见我驻孟人员
新华社达卡11月18日电 李鹏总理及夫人朱琳今天晚上到中国大使馆,会见了使馆工作人员及中国在孟其他人员。李总理勉励他们为扩大中孟友谊和合作继续努力。
外交部长钱其琛、对外经贸部长郑拓彬、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何其宗、中国驻孟大使陈嵩禄等全体代表团成员参加了接见。
李鹏向使馆工作人员及在孟其他中国人员发表讲话,盛赞中孟友谊并介绍了最近闭幕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的意义。他要求在孟加拉国工作的中国人员为进一步加强中孟友谊与合作而努力工作。
会后,李鹏与使馆工作人员、专家和留学生合影留念。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香港问题“国际化”的图谋决不能得逞
谷时平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英国政府一些要员,利用我国平息在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事件在香港问题上做了一系列文章,大肆宣扬所谓“香港信心危机”,鼓吹香港问题“国际化”。他们在不同的国际讲坛上,只要一有机会就大肆鼓吹香港的“国际化”。最近,有关“国际化”的鼓噪再度甚嚣尘上。他们公然说什么“香港问题国际化不论经济或政治上均是大势所趋”,把香港问题“提到国际间讨论不可避免”。看来,他们还固执地想把所谓“国际化牌”打下去。
为了实现这种荒唐的主张,他们制造了种种离奇的论调,说什么“中英联合声明解决了主权问题,但并未解决所有的香港前途安排”,他们提出香港是多国籍人士居住的国际性城市,应成为“国际上一个超乎经济性的实体”,香港同中国大陆是“绝缘”的。有人甚至主张探索1997年后香港成为英联邦的“成员”或“联系成员”的可能性,对中英联合声明的执行提出各式各样的所谓国际监督的方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英国方面如此不遗余力地鼓动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插手干预香港事务,企图借助国际力量对中国施加压力,阻挠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一动向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注意。
诚然,香港是一个有多国籍人士居住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它与世界各国有密切的经济联系。但是,如果因为这种情况就要使之“国际化”,那伦敦等国际大城市岂不更应该“国际化”了吗?谁都明白,国际性的城市和“国际化”完全是两码事,二者不能混为一谈。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居民的绝大多数是中国人,中国对香港拥有的主权是无可争辩的。中国政府一向主张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主张继续维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但是,这不等于将来香港的事务由国际上来干预主宰。这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能放弃的原则。所谓“香港的经济国际化后政治也必然国际化”的论调是十分荒谬的。鼓吹什么英国“有权”把香港问题提到国际会议上讨论更是不值一驳的。尽人皆知,中英两国经过长期谈判于1984年达成了关于香港问题的双边协议。在1997年以前的过渡时期中,贯彻执行中英联合声明,完全是中英两国之间的事情;1997年以后,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有关香港的事务将纯属中国的内政,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对此都无权插手。
当前,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有些政界人士还在国际间频繁活动,进行串联,公然要求别国对香港进行政治参与。有的西方大国的政界人士也跃跃欲试,美国就有人赤裸裸地提出,他们“不能再扮演被动的旁观者的角色”,要“参与香港的事务发展”。谁都知道,英国当局一贯对香港严密控制,从不允许他国势力在政治上染指,而今却一反常态,竭力拉拢其他大国介入香港事务,其用心正如香港的一些舆论指出的那样,是想在1997年政权移交之前把“外国利益紧紧地和香港联系起来”,“以此制衡北京对香港的影响”。
自从提出香港归还中国问题之后,中英两国是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谈判才达成协议的。为了保持英国在香港的存在和影响,英方在谈判过程中曾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在“国际化”方面也曾作过试探,对此,我国政府坚持原则,断然予以拒绝,维护了中国在香港的权益。今年平息北京的反革命暴乱后,英国一些人以为有机可乘,重又打出了“信心牌”、“民意牌”和“国际化牌”,对中国进行要挟,企图得到他们过去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这一切使人们不得不怀疑,英国的一些政界人士是否还没有放弃使香港在1997年之后变成一个在英国影响下的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的梦想。
香港是在100多年以前中国人民无权的情况下,通过不平等条约被英国强行占领的,中国人民从来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经过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无数牺牲和代价,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在中国人民已经站立起来的今天,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天经地义的。想用任何幌子剥夺中国对香港拥有的主权、让香港脱离中国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要知道,1997年之后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并不是联合王国或英联邦的特别行政区,妄想以这种或那种办法在1997年之后继续在实质上延长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是根本行不通的,想拉上一两个西方国家搞变相的“共管”也只是痴心妄想。当今的中国,再也不是100多年前的那个贫弱的、任人宰割的中国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维护独立和主权这个原则问题上是决不会让步的。
我国政府已一再声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一国两制”的方针不变,中国将不折不扣地认真贯彻中英联合声明。为香港繁荣计,为中英两国的长远利益计,我们希望英国方面采取明智而现实的态度,严格地按照中英联合声明办事,不再做有损于两国关系和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只有这样,中英关系才能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我们两国才能在联合声明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相互的友好合作,香港的前途也才会是美好的。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基辛格在谈访华印象时说中国将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新华社罗马11月16日电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今天在这里举行的一次讨论会上说,他在中国几天访问的印象是,中国有继续进行经济改革的强烈愿望和打算。
在谈到德国统一问题时,基辛格对“统一欧洲和统一德国”的口号深表怀疑。他说,民德与西欧之间存在巨大差别。
基辛格认为,欧洲共同体现在还“不能够拥有一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这关系到“欧洲内部平衡问题”。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伊朗同意与伊拉克同时交换战俘并撤军
两伊外长将于年底在联合国会谈讨论海湾和平问题
新华社德黑兰11月16日电 伊朗外长韦拉亚提今天表示,伊朗同意与伊拉克同时交换战俘和撤军至国际承认的边界以内。
在与联合国特使伊莱亚森进行最后一轮会谈后,韦拉亚提宣布了这一决定。
撤军和交换战俘是联合国598号决议的两个基本目标。598号决议使两伊在1988年8月实现了停火,被广泛认为是恢复海湾和平的基础。
但是,伊拉克坚持首先交换战俘,作为实现和平的第一步;而伊朗一再要求,伊拉克必须首先从2000多平方公里的伊朗领土上撤走军队。
在过去两周里,伊莱亚森在巴格达和德黑兰之间进行了一系列外交穿梭。据伊朗通讯社报道,伊朗接受了伊莱亚森关于立即进行撤军和交换战俘的建议。
另据报道,联合国特使伊莱亚森今天宣布,伊朗和伊拉克外长将在12月底在纽约举行有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参加的会谈,讨论海湾和平问题。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欧共体国家讨论东欧局势
本报巴黎11月19日电 记者张启华、吕网大报道:欧洲共同体12个成员国领导人昨晚在巴黎举行晚餐会,就近期东欧局势的变化和西欧采取的对策进行了3小时的秘密磋商。记者今天凌晨从爱丽舍宫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获悉,共同体12个成员国将加强内部团结,继续采取措施支持东欧改革,促使东欧局势进一步朝着西方期望的方向发展。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尼泊尔通讯

万山之国 亲密邻邦
本报记者 史宗星
告别了达卡,李鹏总理一行19日上午乘专机向西偏北飞行。45分钟后,凭窗俯瞰,地面景物大变:这里不再是一马平川,而是万山争雄,峡谷纵横。专机降落前,在山坳间盘旋,然后平稳降落在机场跑道。这里是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李总理此次南亚三国之行的最后一站。
这里风景绮丽。山川墨绿,蓝天白云,再加上弥漫着花香的新鲜空气,使中国客人心旷神怡。
尼泊尔美,美在它名山云集。在它境内或边界地区,海拔6100米以上的高峰有240多座,其中50座在7600米以上。世界十大高峰中,有8座位于它境内或边界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屹立在中国和尼泊尔两国的边界上,雄伟壮丽,在100公里之外也能看到它那白雪皑皑的峰顶。
隐伏在这万山之中的加德满都,群山环绕,森林密布,给人以幽深之感。这里有佛教的寺庙和宝塔,也有印度教的庙宇和神龛;有金碧辉煌的古代王宫,也有不少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神象和居民相伴,寺庙与店铺为邻。这种奇妙景象在世上大概独一无二。
尼泊尔人民给予李鹏总理的欢迎十分热烈,体现了山国人民特有的纯朴和真诚。最惹人注目的,不仅是数万群众的夹道欢迎,而且还有沿途搭起的一座座彩色拱门。拱门两侧各置一个闪光发亮的大铜瓶,内装纯净的清水,插着盛开的鲜花。根据尼泊尔的风俗,这种盛景只在欢庆盛大节日时出现。不言而喻,李鹏总理的到来,使加德满都城沉浸在盛大节日气氛中了。在旅馆新闻中心工作的一位尼泊尔官员向本报记者说:“咱们两国是最好的朋友。双方没有任何麻烦,而有的只是友好、谅解与合作。”
中尼两国人民的关系确实不同一般,两国关系堪称国家关系的典范。在历史上,两国人民已友好相处1500多年。两国建交后,传统友谊更放光彩。我国领导人周恩来等多次来“万山之国”作客;马亨德拉国王和现国王比兰德拉也屡屡访华,自1966年以来,比兰德拉访华已有6次。这一次又一次的互访,无不使两国人民亲上加亲。
从地理上看,两国只一山之隔,翻过大山便是中国的西藏。从加德满都出发,经著名的科达里山口,就到达西藏的聂木拉,全程仅百余公里。在古代,这条通道是艰险的小道,如今则是铺着沥青的全天候的中尼友谊公路。1976年6月比兰德拉国王访华时,又打通了飞越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走廊。人们都说,友谊公路和友谊航线的开通,使两国人民贴得更近、也变得更亲了。
中尼两国亲密无间,不仅在于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上的相近,更在于两国都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做到平等地进行交往,真诚地开展合作,互不干涉对方的内政。因此,这样的友谊是经得起风雨的。
李总理的访问无疑将为中尼两国的深厚友谊注入新的活力。
(本报加德满都11月19日电)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美国会通过进一步“制裁”中国的议案
美政府官员指出这将严重妨碍美国对外政策的执行
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 美国国会众参两院15日和16日分别通过了对中国采取进一步“制裁”的议案,这是美国国会干涉中国内政、进一步恶化两国关系的又一严重步骤。
这个议案是以修正案的形式附加在美国国务院授权法案后的。修正案不仅表示支持美国政府6月5日宣布的对中国的一系列“制裁”措施,而且要求政府中止向“贸易发展办公室”与中国有关的活动提供资金。
这项修正案还在其“意向性”声明中主张由联合国来“谴责”中国,鼓吹美国要“明确地”使其对华政策同西藏的局势相联系,并且要美国总统“重新研究”中国在对美贸易中享有的“最惠国”待遇及所有的双边贸易协定,并协同“巴统”组织“重新研究”在高技术出口方面给予中国的优先待遇等等。(说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日前曾在一份给美国会两党领袖的备忘录中,期望和敦促美行政和立法部门在对华政策方面共同采取和解政策,解除对中国的“制裁”。
在这项修正案通过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和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联名写信给共和党参议员赫尔姆斯,指出新的限制措施将“严重妨碍美国对外政策的执行”,并“给美国的外交行动带来不公正的和不合理的负担”。
中国政府和领导人曾多次指出,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应建立在将自己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别国的基础上。各国无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违背这些原则,必将使两国关系受到严重损害。
说明:这项修正案规定,如总统能向国会提出报告说明中国在政治改革中取得进展,或出于美国“国家利益”考虑,可撤消对中国的“制裁”措施。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巴解和美国代表再次会晤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报道,巴解组织驻突尼斯代表哈基姆·巴拉维和美国驻突尼斯使馆代办十五日晚在突尼斯会晤,讨论中东和平进程问题。
在这次会晤中,双方回顾了中东地区形势的最新发展,并讨论了为加速和平进程和为恢复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的权利得到认真、有效的进展的可行性办法。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结束
十五日在新西兰的奥克兰结束的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第七次会议预测今、明两年本地区经济依然会有较大增长,但会低于去年。会议的预测报告说,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并不意味着整个地区经济力量的削弱,一些国家和地区放慢速度是为了解决发展过快所带来的问题。在中国的倡议下,这次为期四天的会议还宣布成立了旨在加强地区性科技交流的科技特别工作组。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美中友协全国代表大会闭幕
美国美中人民友好协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十三日在华盛顿闭幕。纽约州代表梅尔·霍罗威茨当选为新任美中友协会长。霍罗威茨在当选后对本社记者说,他将根据协会宪章原则与协会委员们一起促进美中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三名外国人在黎巴嫩遭绑架
一个自称是“正义报复”的组织十五日宣称,它在贝鲁特绑架了一名美国妇女和两名西德人。这个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组织在送给西方通讯社的声明中说,三名遭绑架的人质是美国新闻工作者德博拉·法恩德、西德人穆尼尔·萨米和他七岁的儿子丹尼尔。
如果这一绑架事件得到证实,在黎巴嫩遭扣留的人质将达到二十一名。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一英记者在萨采访中弹身亡
一名英国记者十七日在萨尔瓦多采访战事时中弹死亡。
伦敦《星期日新闻报》驻中美洲记者戴维·米谢尔·布兰迪十七日早晨在圣萨尔瓦多北部的墨西哥侨民区采访。这里是萨游击队和政府军激烈交火地区,布兰迪被一颗流弹击中肺部。他被送到圣萨尔瓦多玫瑰园医院后死亡。 (据新华社)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南斯拉夫一矿井发生火灾
十七日中午十一点五十九分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南部山区阿莱克西纳茨“莫拉瓦”煤矿北段矿井通道发生火灾,致使被围困在离地面六百二十二米矿井深处的九十多名矿工窒息,中毒而死,造成了该矿井史上最大的一次灾难。
报道说,这次由运输设备引起的火灾发生时,有一百六十八名矿工在井下劳动,矿井抢救小组立即赶到现场,其中七十三名矿工被救。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美国东部南部遭龙卷风袭击
十五日至十六日美国东部和南部大约十个州的部分地区遭受龙卷风的强烈袭击,造成至少二十六人死亡,五百余人受伤,上千人无家可归。
亚拉巴马州亨茨维尔市人员伤亡最惨重,昨夜暴风过后已查明十七人死亡。纽约州纽堡市一所小学的墙壁今天中午被狂风刮倒,七名学生丧生,十八名学生被砸伤。 (本报专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