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综合)
专栏:

  光辉的旗帜
  ——在李四光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钱学森
  (一九八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同志们:
今天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李四光同志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和地质矿产部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纪念这位为繁荣和发展祖国科学事业、地质事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很有意义的。我受委托向大会作纪念一位我所尊敬的前辈李四光同志的报告,感到十分荣幸。
毛泽东主席对李四光同志非常敬重。周恩来同志生前曾经指出,李四光是一面旗帜,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卓越成就,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李四光逝世后,恩来同志又语重心长地号召大家一定要继承李四光同志的工作,发展李四光的事业。李四光在旧社会走过的道路,尽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对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在当代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的确是一面旗帜,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这个高度评价。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农村的一个贫寒家庭里,原名李仲揆。他勤奋好学,十三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小学,十五岁东渡日本学习造船机械。1905年,李四光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勉励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1910年春李四光学毕回国,任湖北高等工业学堂教员兼工场场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政府,他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改为实业司司长。不久,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李四光即愤然辞去了实业司长职务。1913年去英国入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改学地质。1919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20年接受蔡元培先生的聘书回国,到北京大学地质系先后任教授、系主任等职。1928年以后,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31年接受伯明翰大学授予的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34年到1936年期间,先后在伦敦、剑桥、伯明翰等八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受到了英国学术界的欢迎和赞誉。1948年赴英国出席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同年接受挪威奥斯陆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李四光闻讯,欣喜若狂。他克服了一系列艰难险阻,终于在1950年春天,化名回到了祖国。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李四光毕生研究地球科学,写下了数百万言的科学著作。他的科学成就,大致可分两个阶段,解放前由于旧中国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侧重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解放后,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根据国家需要集中精力,积极开拓应用研究领域。在基础研究方面,1923年他提出了蜓科鉴定方法,创立了十项标准,将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线表示出来,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并可以减少文字描述的繁琐,从而提高了鉴定的标准性科学性。这十条标准,一直被国内外蜓科学者所采用。李四光用这个方法,鉴定了大量的化石标本,写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北方之蜓科》,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
二十年代初,李四光开始了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他以很大的兴趣关注中国东部有关第四纪冰川作用问题,在三十年代中,完成了《冰期之庐山》一书,引起国内外地学界的很大兴趣和探讨。四十年代他又对贵州高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等地作了调查,发表了不少有关我国冰川的文章,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篇章。
二十年代中叶,有关大陆运动起源的讨论正值高潮之际,李四光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一文,提出了“大陆车阀”自动控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作用的假说。地质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地质力学就从这里萌芽产生了。
李四光建立的地质力学,是把力学理论引进到地质学的研究中,即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他认为,地球表层的各种构造现象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地壳在运动中存在,必然有一种力量在起作用,这种力就是地应力。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会形变,由于各种岩石性质不同,产生的构造形迹也不同,依照构造形迹的力学特征和组合型式,可以追索力的作用方向和方式,进而探索地壳运动的方向和起源。这是一项研究地壳运动的新方法。它把力学和地质学密切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解决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的新途径。
在地质力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李四光的几篇重要著作,如二十年代末的《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的意义》、三十年代的《中国地质学》、四十年代的《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五十年代的《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六十年代的《地质力学概论》,都是每个阶段总结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地学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解放后,李四光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地质科学如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造福人民的领域里。建国初,他接受了中央的委托,组建并担任了“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组织协调全国地质战线的力量,开展矿产资源调查,在这个基础上,1952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担任部长。在任十五六年中,李四光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成长费尽了心血,是我国地质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新中国的地质队伍先后在各省、市、自治区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踏遍了山山水水,探明了数以百计的矿种和矿产储量,并为城市建设、矿山建设、水利建设、铁道建设和重型建筑等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为了使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建立在我国自己的科学研究和人才教育的基础上,在李四光的积极推动和筹划下,在地质部先后成立了地质科学研究院及十几个专业性和区域性的研究所,完善扩建了全国性的地质博物馆、资料馆和图书馆,并对地质院系进行了调整和扩大,从而大大地加速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当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对我国的石油问题十分关心,殷切希望李四光提出对策意见。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我国地质条件后,深信在我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他提出应当打开局限于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不是找一个而是要找出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他找油的指导思想是,先找油区,后找油田。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过《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指出了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并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这个报告展示了我国寻找天然油、气田的广阔远景,鼓舞了石油地质工作者的信心。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我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李四光为祖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李四光深感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在能源方面光靠石油和煤是不够的,也是十分可惜的。因而积极提倡在我国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加快打开地下热能宝库,为此,他不顾身患危症,八十高龄,还常去天津等地区指导地热调查工作。
六十年代初,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地震,尤其是在1966年邢台发生了强震之后,身为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全国地震领导小组领导人的李四光极为焦虑,深感地震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之严重,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里,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了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工作。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大多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因此,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测、分析和掌握其动向,是十分重要的。他在邢台地震之后,对河间、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孕育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过一些预测性的意见,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可惜这项工作他没有来得及深入总结,就与世长辞了。
李四光在矿产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方面,也开拓了广阔的新领域,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他对古生物学、地层学、岩石学、第四纪地质、地球物理以及模拟实验、地应力测量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很高的造诣和出色的成就。李四光在地质科技上的成就,是十分丰硕的,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是地学方面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的典范。
李四光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多方面的领导工作,协助郭沫若院长积极筹划和推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全局发展。他曾具体筹建了中科院地质所和南京地层古生物研究所,并曾兼任初期所长。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中科院原新生代研究室扩建为古人类脊椎动物研究所,植物所内建立了古植物研究室。他还建议成立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前身——自然生产力委员会,以及建立自然博物馆。他还担任过中科院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和原子能委员会主任等职。他以很大的兴趣关心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亲自考察了青岛海洋研究所,并乘海洋调查船“金星号”到山东海域考察。他认为,改进数学教学工作对科学事业发展关系重大。在他逝世前一年,还邀请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等单位指导新编数学教材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开拓中,李四光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四光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对我国科技社团的成长十分关心。早在1922年他就同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李四光被选为第一届的副会长,嗣后他还担任了较长时期的会长、理事长。地质学会在我国民间学术团体中是成立较早的一个。四十年代中,李四光在重庆同爱国的进步的科学工作者一起团结大后方的科学工作者,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李四光任监事长。1950年8月,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李四光被选为主席。1958年,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与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联合召开代表大会,适应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两大组织合并成立了统一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李四光被选为全国委员会主席,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对他的信任。作为中国科协的创建人和新中国多项科技事业的组织者,李四光不仅团结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聪明才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和全面繁荣祖国科学事业竭尽了心力,他还呼吁世界科学技术界的有识之士积极参加和平运动,联合起来反对战争,赢得不少国际知名学者的积极响应。五十年代中叶,他以世界科协副主席的名义,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世界科协第16届执行局会议和协会成立10周年纪念会,会上他强调科学要服务于自己崇高的目的——为人类谋更多的福利。五十年代后期,苏联科学院推举李四光为国外院士,并授予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1964年,他以中国科协主席身份,主持了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讨论会,他吁请到会的学者要珍惜在共同斗争中建立的友谊。
李四光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第二、三、四届均当选为副主席。他参与政协的工作达20余年,积极参加了政协的各项活动,不仅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内,而且在海内外知识界、科学界和社会广大知名人士中,赢得了支持与尊重。他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学者,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社会活动家。
李四光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在旧中国他长期担任北大地质系教授、系主任,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地质学家,对发展我国地质事业,提高我国地质科学水平,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他还担任过北京大学评议会的评议员和理学院的庶务主任,协助蔡元培先生为北大的校务建设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筹办过著名的武汉大学,一度代理过前中央大学的校长。解放后,在全国地质院系调整工作中,李四光亲自主持了北京、长春两个地质学院的建院工作,在他的关怀下,以后又扩大建立了成都地质学院以及许多中等地质技术学校,为日益开展的地质勘探工作和地质科研工作源源不断地培训输送了大量的各类技术干部,适应了地质事业大发展的需要。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这位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科学伟人殒落了。他的一生,经历了祖国几次大的社会变革,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他所毕生奋斗取得的业绩,在振兴中华的史册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辉。从他的事迹中,我们可以吸取很多教益。我认为至少下列几点,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一、学习李四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李四光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略、欺侮中国的时代,中华民族处于受屈辱的地位。这在李四光的心中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他到日本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献身于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事业,参加了著名的辛亥革命。为了实现富国图强要以开发祖国地下资源为前提的信念。他远赴英国攻研地质并在学成之后,拒绝了国外的高薪聘用,毅然回到国内,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启迪青年一代的觉醒。他有一颗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教学生做学问,也教学生怎样做人。在旧中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环境恶劣,他深感“科学救国”的理想很难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步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他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的身上。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听到了祖国人民在召唤,排除了一切困难,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到宏伟的建设事业中来,把自己花甲后的年华和半生的科学积累融合到亿万人的劳动中,为祖国的资源开发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这种爱国精神是极其宝贵的,也是十分感人的。
二、学习李四光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品德。五十年代中期,李四光就说过:“就一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来说,只有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历史上出现以后,中国人民才找到了正确的领导,脱离了受屈辱受压迫的生活,并且在全世界面前站起来了。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在贪得无厌的国际帝国主义面前,要迅速地富强起来,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外,肯定是没有其他路可走的。要走社会主义的路,除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也肯定是没有其他路线可循的。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来领导,肯定的是不行的”。从上面这一番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饱经风霜的科学家爱党爱国的激情,和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
1958年,李四光在他临古稀之年终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有了归宿。入党后,他似乎突然感到年轻了,他甚至说:“像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生命的新起点才开始”。在国庆十周年的时候,他日夜赶写《地质力学概论》,向党献礼。他浑身好像蕴藏着使不完的力量。在他逝世前一年,还为党中央领导毛泽东等同志,编写了《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一书,表示他对中国共产党的竭诚爱戴。
三、学习李四光严谨的、创造性的治学精神。李四光就学于西方,但没有被西方地质大师既成学说所局限。他尊重前人的工作,但更着重于自己的实践。他提倡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终了,反对人云亦云,墨守成规。李四光倾心于大自然,养成了勤于野外调查、精心观察的习惯。他眼光敏锐,观察细致,每有发现,即扩大线索,抓住不放。在方法上反对因循守旧,提倡大胆创新。强调指导思想的重要性,如他十分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题设计,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就是项目成功的一半。他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哲学思想,自觉地运用辩证法,崇尚实践,尊重实际,又善于进行理论概括,使他的一生取得了开创性的丰硕成果。
四、学习李四光急国家之所急,造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李四光一直强调,发展中国科学事业,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要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自己的道路。不论是地质工作还是科学研究,都要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要为国家解决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邢台地震之后,他逾古稀之年,还亲临地震灾区,进行现场考察。直到他卧在病床上,还念念不忘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工作。在他逝世前一周,他不知疲倦地过问我国海域的找油工作。在临终的前一天下午,还对大夫说:“请你坦率地告诉我,究竟我还有多少时间,让我好安排一下工作……”李四光一生为国家为人民,不辞辛劳,竭忠尽智,费尽心力,做出了许多宝贵的重大贡献。他的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我们应当奉为楷模,认真学习。
同志们!
不久以前,我们刚刚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40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无论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也包含了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奋斗业绩。今天,我们学习李四光、纪念李四光,就要继承和发扬李四光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精神,献身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争取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4版(综合)
专栏:

  学好《邓小平论文艺》
  贺敬之
《邓小平论文艺》一书的出版,是平息反革命暴乱后,我国思想文化界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结束了赵紫阳同志及其谋士对思想文化战线的控制和干扰后的一个胜利成果。在当前形势下,我认为:做好这本书的发行工作和宣传工作,特别是组织好对这本书的学习,应当是我们思想文化战线,尤其是文艺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本书向我们提供的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地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突出的范例。学好这本书,对于我们回顾和反思解放40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文化工作走过的道路,全面地总结正面和反面,反“左”和反右的经验教训;澄清被资产阶级自由化搞乱了的思想是非、理论是非;对于我们正确地坚持、完善和有效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和路线,促进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与更大繁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针对中国的国情,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结合文化艺术战线十年来的新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概括和新的论断。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围绕这个总的方向和方针,邓小平同志作出了一系列言简意赅的新论断,提出了新要求。例如:
关于“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论断;
关于“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的论断;
关于“虚心倾听各方面的批评,接受有益的意见,常常是艺术家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动力”的论断;
关于“各级党委都要领导好文艺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的要求;
关于文艺工作者应当“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的要求;
关于要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对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的要求;
关于在政治思想战线和文艺战线“既要反‘左’,又要反右”的要求。等等,等等。
邓小平同志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论断和论述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鲜明的现实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新的组成部分。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作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主要设计者和思想解放的主要倡导者的邓小平同志,在推动改革开放的同时,于1979年3月明确地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着重对“从右的方面来怀疑和反对四项原则的思潮”进行了批判,为确定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奠定了基础。1980年,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此后,小平同志一而再再而三地敲起警钟,尖锐地指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传播和泛滥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政治思想战线的重大原则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同时也是决定文化和文艺的性质、方向、道路和前途命运的大问题。而这个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不能不首先重视的问题。由于党的两任总书记,特别是赵紫阳同志对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和批评反其道而行之,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采取纵容、支持的态度,丧失了许多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和文艺阵地,让顽固地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们猖獗于政坛和文坛,以致酿成了今年春夏之交的这场严重的政治动乱和反革命暴乱。
这场惊心动魄的血与火的教训告诉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是与文艺无关,而是密切相关的。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者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绝对分不开的。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离不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为此,我们对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新时期实践经验,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文艺论述特别珍视,充分估计到重新学习这些论述的重大意义,这是理所当然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经过十年实践检验而为亿万人民认识和接受的科学理论,是指引我们继续前进的旗帜。”小平同志对文艺的论述是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引我们文化事业继续前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旗帜。我们面临着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长期斗争,小平同志的文艺思想,就是文化战线反渗透、反颠覆、反和平演变的有力思想武器。
正因为如此,我还想说,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一定会受到文化艺术界广大同志和朋友们的欢迎,我也相信经过冷静地回顾和反思绝大多数同志会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它的精神实质,而不是避开真理的光芒,曲解只言片语以为个人偏见所用。
最后,让我再回到前面说过的话,我们要学好这本书,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澄清被资产阶级自由化搞乱了的理论是非,正确地坚持、完善和有效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和路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迈出新的步伐。
(本文是作者在《邓小平论文艺》一书首发式上的讲话)


第4版(综合)
专栏:体育

  中国队技不如人宿愿未果
南朝鲜阿联酋代表亚洲进军罗马
据新华社新加坡10月28日电 (记者张千里、李永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队今天傍晚在这里进行的1990年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选赛决赛最后一轮比赛中,以1∶1逼和南朝鲜队,将与南朝鲜队一起代表亚洲参加明年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的比赛。
南朝鲜队和阿联酋队的战绩分别为5战3胜2平积8分和5战1胜4平积6分,分列亚洲区预选赛第一、二名。
中国队与卡塔尔队之战,中国队虽然在第76分钟时由10号马林在对方门前将球射入网内,先得一分。但卡队在第85分钟和第88分钟时,分别由12号马·劳苏和曼·穆菲塔赫各攻入一球,使得中国队只差一步之遥的出线机会化为泡影。
在惹兰勿刹体育场进行的另外一场比赛中,自开赛以来未尝胜绩的沙特阿拉伯队在上、下半时各攻入一球,以2∶0击败朝鲜队。
至此,亚洲区预选赛决赛全部结束,卡塔尔队1胜3平1负积5分名列第三;中国队2胜3负积4分居第四位,沙特阿拉伯队1胜2平2负同积4分,但因净胜球少列第五位;朝鲜队1胜1平3负积3分居第六位。


第4版(综合)
专栏:体育

  逐鹿中原
  ——琼联杯第二届中国围棋名人战决赛纪实(一)
  本报记者 吴骅 缪鲁
28日上午9时30分,随着马晓春在淡黄色的棋盘上轻轻落下一枚黑子,琼联杯第二届中国围棋名人战决赛的战幕终于拉开了。蜂拥而至的新闻记者和郑州棋迷们使曾经一度萧条的郑州香江大酒楼顿时热闹起来。
无独有偶,由日本朝日新闻社主办的日本围棋名人战决赛此时也在同时举行,小林光一尽管以三胜一负的战绩暂时领先,挑战者淡路修三仍在全力以赴,不肯放弃获得日本1989年度新名人的最后一线希望。
尽管中日两国1989年度的新名人尚未产生,但双方主办者却为两国新名人今后的日程做了周密的安排。
双方新名人不仅12月11日同时在北京和东京正式宣布就位,而且还将互致贺电,以表心意。次日,日本名人将飞抵北京与中国名人进行一年一度的中日围棋名人战。
志在家乡卫冕的刘小光九段,无论是在北京、合肥还是在海南岛,总是有一大批忠实的棋迷和崇拜者尾随助威,此次在郑州接受马晓春的挑战,家乡父老心理的天平自然会倒向刘小光。加之刘小光未参加循环圈的苦战,以逸待劳,前不久参加了“十强战”和全国个人赛后又调整了一周,可谓养精蓄锐,志在一搏。
举止文雅的江南才子马晓春能从有聂卫平、钱宇平、俞斌等参加的循环圈中,历尽艰辛冲杀出来,夺得挑战权,其实力也非同一般。马晓春说:“郑州决战,我虽不占地利、人和之优势,但相信棋盘上的胜负机遇对两个人都是同样的!”言谈话语之中,流露出一股雄心勃勃的勇气。 (本报郑州10月28日专电)


第4版(综合)
专栏:体育

  中国围棋名人战决赛开盘
  马晓春首战力克刘小光
本报郑州10月28日电 记者缪鲁、吴骅报道:今天在此间进行的第二届中国围棋名人战首盘决赛再次说明,心理素质仍是中国围棋高手的薄弱之处。本占有地利的刘小光九段,今天在家乡父老面前发挥失常,仅弈至半盘便落了下风,最后竟以四又四分之三子的劣势败给了马晓春九段。
对于在对手故乡举行的名人战决赛,马晓春显然作了充分准备。他执黑起手便布下对角星小目的阵势,向善于搏杀的对手显示自己以硬对硬的决心。相反,刘小光却一反往日棋风,第六手先去守角。行至二十七手,长于运筹的马晓春已把黑棋走得非常顺畅。
这时,刘小光大约不满现状,为求气势上盖过对手,于三十手犯险冒进托角,不料,被马晓春算清变化,顺势补角固地。
根据赛程,两人的名人决赛将于30日进行第二盘对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