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李大钊的俭德
  王向东
今年10月29日,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在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的时候,我首先想起来的却是他的俭德。我们可从一个侧面看到这位先驱者的崇高品质和宽阔胸怀。
李大钊同志生活俭朴,自奉俭约,这在当时的北京大学有口皆碑。他英勇就义之前,他的同乡好友300余人为营救他而上书陈辞,其中就说到他“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李大钊传》,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6页)。这是对他一生艰苦朴素的准确描述。他平时总是穿一件洗褪了色的布袍子,天天从家里步行到学校;他经常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写作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文章,每每工作到深夜,家里却没有安过电灯,而只是用一盏煤油灯而已。但是他非常关心家境困难的青年,往往倾囊相助。当时他每月120元薪水,就常有一大半接济了贫困青年。蔡元培校长看他一心想的是天下寒士,不顾自己,就忍不住告诉会计,发薪水时先把他的家庭日用扣下来,以免他的夫人再为柴米油盐发愁。
大钊同志的节俭并非是守财奴式的吝啬,也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恰恰表现了共产党人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革命精神。如果要贪图享受,以他当时知名教授的身份,并不困难,但他却放弃了这类追求。他时时刻刻忘不了“北京市内,每到吃晚饭的时候,有一种极悲惨的声音送入市民的耳鼓,这就是沿街叫苦乞怜于阔绰人家的残羹剩饭的呼号”,忘不了“几十个贫苦的女人孩子在那里拿着小筐在灰尘里滚,争着拣个一块半块的还未烧尽的煤渣”。正是为了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才毅然舍弃了舒适的生活,投身艰苦奋斗的革命洪流,直至献出自己的最后一滴鲜血。正是为了广大的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才能够在狱中大义凛然地怒斥敌人的威胁利诱,真正做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并且给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一个“富贵不能淫”的光辉榜样。他说:“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蔬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民族的气节;绝不能为了锦衣玉食,就去向卖国军阀讨残羹剩饭,做无耻的帮凶和奴才!”他以身实践的这些话,今天读来不依然掷地有声么?
唐朝诗人杜甫《提封》诗云:“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一个人的俭德如何,其实正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是“先天下之乐而乐”的试金石。在这面镜子面前,人的灵魂一目了然。正因为如此,我对李大钊同志的俭德才总是备加崇敬。
邓小平同志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指出: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学习并且发扬光大李大钊同志的俭德,今天不是有着更巨大的现实意义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阳光在他手上永驻
  陈志泽
他的手上有明亮的阳光,有暖人的春风,带给人情意,带给人舒适,带给人健康。
他的眼睛能透视筋脉,透视骨骼,透视人体的神秘世界。
闽南侨乡大医院、大医生不少,可是,泉州花巷,一家小小的按摩康复中心的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按摩师却声名远扬……
这家按摩康复中心寻常而又寻常,但似乎什么时候你都能见到有病人趴在那仅有的几张病床上接受按摩诊治。好神呵,一位病人,刚刚还呻吟着由别人搀扶着来,经他按摩不多久,就能笑逐颜开轻捷地坐了起来!
他就是这家按摩中心的主任、侨属黄玉飞。黄玉飞既不是垂髯三尺的名老中医,也不是受过专门训练的“科班出身”。但是,还在很小的时候,他就一头钻进祖国的传统中医学的宝库,拜名师,习武艺,谙熟中医病理药理,精通点穴按摩、移轮接骨。闪闪发光的中华医学遗产给他以昭示,黄医师的心头时常扑腾着一个愿望:凭一双手治病,取得高级器械、高级药物不能取得的特殊效果。
在改革开放的浩浩长风吹拂侨乡之后,他的这个愿望变为现实了。按摩康复中心一创办就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侨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侨乡的市民、机关干部,邻近的村民百姓,外地的病人,海外华侨、台胞、港澳同胞,满怀对于祖国医学遗产和侨乡忠诚儿女的热爱和信赖,纷纷到这小诊所来了!
侨乡因了这刚刚诞生的小小按摩中心,因了它所做出的寻常而又独特的奉献而洋溢着更加浓郁的温馨和明丽!
57岁的广东籍新加坡华侨李先生,身患颈椎至腰椎骨质增生,头部转动困难,行走更是痛苦。他专程赶到泉州,经黄医师一个多月精心的治疗终于解除了病痛。他特制锦旗,上书“妙手回春”表达谢意。他感到侨乡的兄弟格外亲,侨乡的天格外蓝、水格外清!
一位晋江籍台胞洪女士,胃下垂8厘米,她回到故乡听人说起黄医师的医术医德,便来到泉州请求黄医师诊治,仅治疗20多天便恢复了健康,难怪她在回到台湾后给黄医师的一封信中要称赞黄医师的手是“神手”。黄医师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不能只是等待病人从四面八方来,他不满足于在此处收获赞誉。
已经有好长的时间了,他每天下午要到侨联大厦为
“三胞”治病,风雨无阻,寒暑不歇。专程千里迢迢从异国他乡赶来请求他治病也好,到了侨联大厦,碰上了治疗多年顽疾的良机也好,在这一段时间,侨联大厦荡漾起温暖的乡情之波……
妙手回春的侨乡按摩师为病人诊治总是一丝不苟的。每一天为几十个病人作按摩,实在很疲累,但即使再疲累,他也从没有马虎过。他说马虎是不能取得效果的。因此,他那一双筋脉突起的手上,阳光和春风是不会消失的。他要用双手为侨乡描绘不尽的春色。


第8版(副刊)
专栏:

  不凋松
  汪静之
  傲雪凌霜不改翠,
  苍松夭矫势如龙。
  妖风三压复三起,
  忠贞劲节不凋松。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娘娘庙
  冼夫
娘娘庙位于四川省城口、开县、宣汉交界的大山坪上,座北朝南,砖木结构。
娘娘庙分作玉皇楼、观音殿、关帝庙几个部分。游人如云,四季香火不断。
进得庙内,可见八根合抱的木质圆柱深嵌在六角形的雕花石墩上,房脊抬梁坚固如磐、四棱上线;双檩双挂,飞檐拱脊,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精巧手艺。庙中正殿上,端坐一位雍容华贵的皇娘娘,怀抱满月太子。独雕形象逼真,呼之欲应;群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庙内还有一座海螺仙座像,头顶金光万道,祥云霭霭。背后的乱兵群象,人多势众,吼声震天。正值千钧一发之际,晴空突起霹雳,狂风暴雨裹来冰雹雪弹在乱军营里狂轰滥炸。雷劈火燎、雨鞭抽打,乱军死的死、逃的逃,一片混乱景象。
相传西汉年间,朝廷内乱。身怀有孕的皇后娘娘由一位不知姓名的将军护逃至此。不幸消息走漏,乱军追来,被包围得水泄不通。激战中,将军被杀,护兵寡不敌众。正在危难之际,海螺大仙下凡解救,呼风唤雨,招来雷电,降伏乱兵……当地人民根据传说,修建了这座娘娘庙,塑了娘娘、海螺仙座像。


第8版(副刊)
专栏:

  黎明
  梁谢成
  阳光敲响窗玻璃
  风与树叶儿
  窃窃私语
  梦中人纷纷离去
  并且 带走了
  夜遗失的钥匙
  发丝显得凌乱
  思绪却很有条理
  黎明 开始采访新的消息
  拥挤的公共汽车上
  一下子打乱了
  男女老少的界限 顿时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
  多少距离
  等待很焦急
  时针似凝滞
  洋槐花固定着一个角度
  凝视 小贩的叫卖声
  摇曳多姿
  报纸上有套红的大字标题
  表达与重申着一种意志
  白鸽子在蓝天上
  盘旋 鸽哨
  一声声沉淀于
  放鸽人的心底
  命运的影子就匍匐于脚下
  而对它的涵义
  谁也没有诠释
  记忆 永远忠实于过去
  只有希望
  才会关注如何开始


第8版(副刊)
专栏: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书法)
 李雁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在市长和市民之间
  顾孟潮
中国的“市长难当”,几乎是所有市长的共同感受。有位市长做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好事、孬事、窝囊事,事事都干”;下联是“怨声、骂声、赞扬声,声声入耳”,横批是“难如人意”。这幅对联很快就在市长中传开了,在相当程度上道出了目前市长们的心态。资本主义国家的市长只管“花钱”不管生财;中国的市长是“花钱”、
“生财”一肩挑,发展经济、建设城市同步走,面临着人口、交通、能源、物价、住房、环境污染……一个又一个难题岂能不难。作为一个市民,我也是可想而知一二的。但是市民们更关心的是市长们面对种种难题是如何思索又准备采取何种对策?因此,一见《市长的思索》(新华出版社)这一书名,便吸引了我,禁不住在北京赴济南的火车上一口气把它读完。这真是一本好书!它可以促使市民和市长们共思索。正如建设部林汉雄部长在前言所指出的,这不仅可引起市长们的共鸣,更便于架起市长和市民之间双向理解的桥梁。不仅可以引发市长的思索,也将引起市民的思索,促使市民更加理解和支持市长的工作。
同心才能协力。这便是我十分重视“市民和市长共思索”的原因。然而,当我翻到书的最后一页时吃惊地发现,该书仅印了970册。要知道我们有443个城市,即使把它仅作为“引发市长思索”的材料,这个印数也是太少了。作为城市主人的市民,该更难读到它了。似应把市民和市长之间的桥梁架设成双向的,更宽畅的,使市民和市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大概就是天津的成功之路吧?天津市近几年的变化,使外国人瞩目,使中国人叹服,使天津人自豪:全长234公里的引滦入津工程,仅用了16个月就竣工通水,结束了天津市民喝咸水的历史;全长34公里、带7座桥梁和9座立交的中环线,只用10个月建成贯通了;“六五”期间共新建住宅1712万平方米,等于解放31年建房总和,使人均住房增加5平方米;长7.4公里的地下铁路第一期工程,不到一年时间就竣工通车了;全国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只建了两年就投入使用;“六五”期间,天津的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7.7%,国民收入增长51%,在历史上是最突出的。外市人、外国人去天津参观,也觉得有三件“怪事”使他们困惑不解:一是面对当今世界公认的旧房拆迁难题,天津市民主动配合;二是面对地方财政紧张的困难,天津多方筹资完成了一系列浩大工程;三是面对一些人的拜金主义之风大有愈刮愈烈之势的时候,天津人积极参加全市性义务劳动,真是心齐劲足。因此,当时的市长李瑞环多次对来访记者说:“天津的老百姓太好了。”记得前几年,广州的《羊城晚报》曾发起过一次“如果我是市长”为题的征文,因此听到了许多市民精采又实在的思索和建议,对广州的城市建设不无促进。据此,我建议有关方面,是否可以出一本《市民的思索》的书,调查和收集各类市民对目前和未来的思索和建议,与《市长的思索》成姊妹篇,互相参照阅读将是既有趣又有益的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