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政情背景

  英国政坛的“马拉松赛跑”
  新华社记者 薛永兴
最近,英国政坛展开了一场“马拉松赛跑”,参赛者仍然是执政的保守党和反对党工党,目标是在将于两年后举行的下届大选中,抢达唐宁街10号。
比赛在英国传统的政党年会季节中拉开帷幕。10月初,工党在英格兰南部海滨城市布赖顿举行年会,向保守党提出挑战。紧接着,保守党10月10日至13日在英格兰北部旅游胜地布莱克普尔聚会,迎接工党挑战。这样,一南一北,在一阵紧似一阵的政治锣鼓声中,这场长达两年之久的两党角逐开场了。
应该说,这次比赛是在有利于工党,不利于保守党的情况下举行的。首先,英国经济今年以来面临一系列困难,银行借贷利率高达15%、年通货膨胀率高达7.6%、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今年可能高达200亿英镑,这3项经济指数均居西欧国家之首。其次,保守党政府的水电私有化、推行“人头税”以及改革国民医疗保健制度等施政方针使很多选民深为不满,处处受阻。英国各主要报刊最近发表的民意测验结果表明,工党比保守党遥遥领先5到1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已连续执政10年之久的撒切尔夫人的声望,在民意测验中直线下降。《观察家》刊登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58%的人希望撒切尔夫人在下次大选时下台,45%的人认为她现在就应离位。
在这一情况下,工党欢欣鼓舞,准备利用天赐良机,一鼓作气,乘胜追击,赢得下届大选,以报接连3次大选败北之仇;保守党则士气受挫,疑虑重重,期望撒切尔夫人重视民意,调整政策,回击工党挑战,以保证保守党在下次大选中立于不败之地。
纵观今年英国的政党年会季节,保守党和工党在年会上均根据英国目前的实际以及选民的意向,对本党的政策进行了检讨和调整,初步确定了大选方针和策略,准备在下次大选中决一雌雄。工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赢得选民的温和政策,包括放弃单方面核裁军,等等。保守党为了平息选民中的不满情绪,强调该党今后将更加重视“生活质量”问题,诸如环境、交通、教育和医疗保健等问题。撒切尔夫人还在讲话中保证,国民医疗保健制度将“永远不会私有化”。此间观察家认为,保守党政府将进入一个“调整巩固时期”。
在英国,一个政党能否在大选中获胜,除了其政策是否能赢得选民的支持外,它的形象,包括它的领袖形象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这次工党年会上,工党通过的温和政策以及显示的相对团结,使金诺克的领袖形象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与此相反,保守党本届年会竭力塑造的则是“集体领导”形象,大会的醒目口号是:
“英国未来的正确班子”。一位保守党人士对记者说,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改变选民中觉得撒切尔夫人“有点专断”,以及保守党“后继无人”的印象。在最近的民意测验中,尽管工党一路领先,但工党领袖金诺克在选民中的声望仍不如撒切尔夫人。
总之,调整政策,改变形象,是今年保守党和工党年会的共同特点。保守党年会结束后,英国各报纷纷发表评论,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撒切尔主义”虽然在80年代使英国获得了成功,但如不适应时势,体察民情,就有可能“过时”。
《金融时报》在10月14日的一篇社论中说,“像往常一样,决定下届大选胜负的关键因素将是经济。”可以肯定,今后两年英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将对英国政坛这场两党“马拉松赛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独立大选前夕的纳米比亚
  鲍世绍
11月7日,纳米比亚将举行全国大选。届时,南非当局对纳米比亚长达74年的非法占领将告结束,纳米比亚将获得新生,成为非洲大陆最后一个赢得独立的国家。
自今年4月1日起,纳米比亚开始实施联合国安理会435号决议,南非占领军与西南非洲人民组织领导的军队之间正式停火。此后,在联合国过渡期援助团的监督和帮助下,流亡在国外的数万名难民回到了久别的家园,为全国大选创造了条件。
7月3日开始选民登记工作,以努乔马主席为首的西南非洲人民组织领导人及其成员先后回国,参加竞选活动。到9月25日,选民登记人数有近70万。
纳米比亚现有各种政党和政治团体四五十个,基本上可分为两大集团,即西南非洲人民组织(简称人组)和特恩哈尔民主联盟(简称联盟)。它们都已经发表了竞选纲领,积极开展竞选活动。
7月2日,人组在温得和克市郊举行了2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会上公布了人组的竞选纲领,它主张建立一个独立、统一、世俗、民主的国家,实现民族和解;对外奉行不结盟和和平共处的睦邻政策,希望同南非保持友好关系,并支持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在经济上,将实行混合经济,并争取逐步“实现所有制方面的改变和国民收入的公平分配”,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考虑实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措施”,并且欢迎白人留下来一起重建国家。
联盟的竞选纲领主张建立一个非种族主义的多党制的民主国家,奉行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化,外交上实行不结盟政策。据国际舆论界估计,由于人组提出的纲领反映了占全纳米比亚人口中绝大多数的黑人的利益,可能将有80%的黑人投人组的票。
纳米比亚的白人约有7.5万,占人口的7%。他们操纵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据报道,他们目前的心情比10年前要平静得多。
1978年联合国提出实现纳独立的计划后,约有3万白人离开了纳米比亚。而今,他们多数希望实现民族和解。最近一次民意测验表明,有73%的白人对前途表示乐观。纳米比亚北部的赫鲁特方丹地区有350个白人农场主,自4月1日以来,只有3个外迁。这种情况也是纳米比亚顺利进行大选的一个有利因素。另外,上个月,人组还与联盟等10个党派共同签署了选举指导法,为大选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气氛和条件。
然而,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南非统治者决不会轻易从这块占领了70余年的土地离去,总想制造一些事端推迟纳米比亚独立的到来。
最近,非洲国家在给联合国安理会主席的信中指出南非正设法破坏大选,担心联合国部队力量不够,要求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纳米比亚的“严重事态”。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外国报刊分析认为,人组大概会赢得11月大选的胜利,但它能否实现一家掌权的目标,尚不好断言。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贫困陷绝境 忍痛杀至亲
  ——美国一桩家庭悲剧
  陆文岳
无家可归、忍饥挨饿和自己的妻子吸毒卖淫,终于逼迫33岁的辛普逊走上绝路——亲手用猎刀杀了自己的两个残疾儿,然后自杀未遂。
这个家庭悲剧是1988年1月6日傍晚在华盛顿市一个无家可归者收容所发生的。华盛顿特区高等法院目前正在审理这桩谋杀案。
辛普逊对杀人事实供认不讳,但他否认蓄意谋杀两个患有大脑麻痹症的幼儿。他说,残酷的生活现实迫使他一时丧失了理智。
辛普逊一家是美国那些贫困而又不幸家庭的典型。辛普逊和维妮塔长期同居而未结婚。可能由于维妮塔吸毒,他们的两个儿子都因大脑麻痹而四肢瘫痪。辛普逊虽然干活挣钱,但工资不高。维妮塔为了吸毒,变卖了家中一切值钱的东西,甚至连儿子的衣服都卖了,最后只能靠卖淫度日。
由于付不起房租,辛普逊一家只好到处流浪,后来他们终于挤进了那所早已人满为患的无家可归者收容所。
据辛普逊的邻居和社会工作者在法庭上作证,辛普逊对两个残疾儿确实尽了最大的责任,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曾向市政府求助,希望政府或慈善机构收容他的两个儿子,但遭到拒绝。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埃及保护人类奇观金字塔
  新华社记者 李竹润
在开罗郊区阳光烘烤的吉萨高原上,耸立着人类文明的奇观——金字塔。远远望去,它们似乎与几千年前刚建造时一样,巍然挺立,坚不可摧。但事实上,如同一个垂暮的老人流淌着鲜血,它们身上的石头在一块一块地掉落。据估计,已经有至少五百块石头从金字塔上掉了下来,狮身人面巨像也行将倒塌。
为此,埃及组成了一个高级委员会,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每周甚至每天都举行会议,研究对策。
金字塔保护工程负责人扎希·查瓦斯博士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认为,最好的保护方法应该是永远关闭它们,把一些古迹一如发掘前埋入黄沙之中。
在分析造成金字塔毁坏的原因时,查瓦斯认为,潮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塔内有些地方湿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他说,他们曾经考虑把每个塔每年关闭至少两个月。
但是,最大的破坏力量还是盐的浸渍。从周围的建筑物里排出的未经处理的污水渗透了塔下的土壤。
查瓦斯说,“两个月前我们关闭了一个塔,而重新开放时我们发现一些墓室的平台上淀满了一层三十六毫米厚的盐渍。”
他说,旅游人数的增加也是一个破坏性因素。仅去年就有二百万游客。在塔内参观时,他们不但要看,而且还要触摸、呼吸,这给大量的珍宝造成损害。
因此,查瓦斯说,他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埃及和法国两国专家正进行合作,在塔身上开出通风管道以降低湿度。其次是控制参观人数,给那真正需要进入墓室的人发放特别票证。另外就是禁止各种汽车靠近塔区。在南边设立停车场,游人可以骑马或骆驼进入塔区。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他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纪念汉斯·希伯同志在沂蒙牺牲四十八周年
  本报记者 徐步青 周梅生
今年11月30日是德国共产党员、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汉斯·希伯同志为中国革命事业英勇献身48周年。最近,山东省临沂地委和行署举行纪念希伯同志的活动,希伯同志的雕像已在我华东烈士陵园揭幕。中顾委常委黄华赞扬希伯同志用鲜血和生命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曾与之并肩作战、患难与共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说,希伯同志是穿上八路军军装、拿起枪来同法西斯强盗战斗而牺牲的第一个欧洲人。
汉斯·希伯1897年出生于克拉科夫(原属奥地利,现属波兰)。1918年去德国,不久加入德国共产党。1925年,希伯为实地研究中国革命问题首次来华,并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希伯声明,他已经不能把国民党的观点和他自己的信念统一起来了。他于是辞职返国。
1928年2月,他以“亚细亚人”为笔名,在柏林用德文发表了《从广州到上海》一书,讲述了他在中国的经历,表达了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该书问世后,在欧洲吸引了很多读者。
1932年秋天,希伯同志第二次来华,携其夫人秋迪·卢森堡定居于上海。当时在上海的史沫特莱、马海德、艾黎等外国友人,组织了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希伯同志是发起人之一。他们研究马列主义,并且用来分析中国时局。希伯同志以笔作武器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在欧洲一些报刊上撰文,热情颂扬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业绩,无情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希伯同志不辞艰险先后到延安、皖南、苏北采访八路军和新四军,撰写了大量报道,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真实情况。在此期间,他会见过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同志。
为了报道山东军民的敌后抗日斗争,希伯同志不顾生命危险,于1941年9月来到山东抗日根据地。一个外国友人的到来,给淳朴、好客的老乡们带来了欢乐,人们亲切地称他为
“外国八路。”他白天和战士们一起行军,还坚持进行战地采访,晚上写作。不久,日寇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部队领导曾几次决定护送他到安全地带,都被他谢绝了。在紧张的战斗间隙中,他各处奔走,搜集材料,奋笔写作,把山东军民英勇抗敌的革命精神向全世界传播。1941年11月底,在鲁中南的大青山区,希伯同志所在的我抗日部队同日军一个混成旅遭遇。在突围中,希伯同志同战士们一起英勇作战,但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44岁。
汉斯·希伯是一位欧洲人,而他最终将一腔热血洒在齐鲁大地,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汉斯·希伯同志将永远活在沂蒙人民的心中,他的英名将永远留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附图片)
  图为新建的汉斯·希伯的汉白玉雕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