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植根于沃土的教授
  ——访85风的全国劳动模范侯光炯
  本报记者 魏亚南
远走他乡,揣一把家乡土;重归故里,亲一亲故乡土。人们对土壤的感情可谓深矣,甚至把土地同自己的母亲相比拟。
然而,有谁能像侯光炯教授这样了解土地呢?
侯光炯今年85岁了,是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学教授,一生从事土壤科学的研究。半个世纪前,他第一个代表中国土壤科学界在国际土壤学会上发言。近十多年来,他致力于自然免耕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请他著文加以介绍。目前,这项成果已在国内13个省推广2200多万亩,平均增产幅度15%左右,直接经济效益可达10亿元。为此,侯教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近又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表彰大会。
例外,又不例外
劳模会期间,记者采访了这位老教授。他的听力非常好,戴着深度近视镜,谈起话来十分专注,却又不无诙谐。
听说自己是2800名全国劳模中年纪最长者,侯老连忙摆手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老了,不中用了。”然而,这可不是他的真心话,实际上他才不服老呢!这般大年纪了,他仍然远离大城市的家,坚持住在乡下搞科研。这次赴京参加全国群英会,他就是从做土壤调查和实验的四川省长宁县来的,在车上还一路不闲地赶写论文。
为了证实身体尚好,侯老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跑步锻炼,说着还要站起来作示范,弯腰用手去摸脚后跟。他还风趣地对记者说:“你笔下可以来两句,说我这个老头子,是劳模中的例外,但又不例外。”老人年迈,却不甘于养尊处优。解放前,他就跑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调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创建了土壤研究法,为发展我国的土壤学奠定了基础。解放后,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参加土壤普查和农业规划活动,曾两次带领师生在云南西双版纳密林里跋涉,寻找橡胶宜林地,开发种植橡胶,使西双版纳成了继海南岛之后的第二个橡胶生产基地。“文化大革命”中,他虽然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却始终没有停止对土壤学的思考,1972年,便帮助解决了重庆歌乐山的橄榄青枯病引起的死苗问题,继而又带领师生在四川省简阳县建立了科技基地,开展了20多项农业课题研究,推广改土技术,使当地粮食增产上亿斤。从此,这位教授一直生活在农村和农民中间。
有苦,也有甜
侯老搞了一辈子农业科研,五个儿女却没有一个是学农业的,使老人感到有些遗憾。他说:“我不死心,想让应届高中毕业的孙子报考农大,孙子不肯,学医去了。还说我这行太苦了,傻瓜才干呢!”老教授感慨地说:“这也难怪,务农挨累不算,还赚不到大钱!”
而他本人却不在乎这些,用侯老的话说:“我是苦过来了。”应记者请求,他举了几个吃苦的例子:
一次在黄土高原考察,又渴又饿,到一户农民家找水喝,给他的却只是一碗刷锅水。原来这儿太缺水了,每口井有几十丈深,提一桶水得用小半天。
在秦岭山上调查泥巴土,漫山遍野没一个人影,他一路唱歌为自己壮胆,同时吓唬山里的野兽。走着走着,突然感到眼前一片空虚,啊呀,悬崖!好险没有掉下去。
还有一次,露宿野外,被狼群包围,好不容易才得脱身……
“有苦也有甜呀。”侯老不愿多说下去,用这句话来个转折。甜在哪儿呢?主要是从中吸取了科学的营养。他认为,个人成果再多,也是沾了农民的光。世世代代劳作在土地上的中国农民,有着取之不尽的科学宝藏。
50年代,全国土壤普查完毕,他到北京作论文汇报,别人写了一个月交卷走了。他也写了一篇却不满意。琢磨重写,弄得吃不下、睡不好,眼睛也由于着急上火患了结膜炎。三个孩子围着哭,怕他累死了。瞑思苦想中,农民一句口头禅“好庄稼喜爱热性土”启发了他,意识到温度与土壤生态的关系,终于写出了一篇叫响的论文。
出国,却不去国
像人类与土地密不可分一样,侯光炯这位出身农家的教授,从小就与土地和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快上小学时,父亲被地主逼死了。农民们把地主捆绑起来,到被害者尸前认罪,还资助他上学。为了感激农民,侯光炯进了农校,想用科学帮助农民多打粮,摆脱苦难。他告诉记者:“我考入北京农大时,国内还没有搞土壤学的人。我一定要学土壤,老师便介绍我到美国人办的土壤研究室搞土壤调查。”但很快他就发现,外国人那一套脱离中国实际,便自己单搞了一套水稻土的研究,在国际上宣读了论文。于是,十几个国家邀请他去作旅行学者。30年代,侯教授先后去过英国、瑞典、苏联、匈牙利、德国、美国等地考察。
这期间,一些国家要留他在国外搞科研,有的不单授予他博士学位,还给他开了工资,甚至发了工作服,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对外国朋友说:“你们的土壤科学是发达的,可是中国还很落后,我要回去为中国农民服务。”就这样,他带着《欧美土壤与中国土壤的相同与不同》论文回来了。
为了对当时的崇洋媚外者表示愤慨,从国外归来的侯教授剃光了头,并把西装换成了蓝布大褂。他担任土壤研究所所长,不提倡研究与生产不搭界的课题,也不发表那些脱离实际的论文,与勤勤恳恳耕耘的农民一样,把科研的重点放在养育他的这块土地上。除了搞科研外,他还在长宁县挂出了一块“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的牌子,推广农业技术,并用自己的钱给全国各地的咨询者回信、寄资料。
他知道,生命属于自己不会太久了。劳模会后,侯老谢绝了在京女儿的再三挽留,急急火火地赶回他那个在农村的研究所去了。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长城古道行
  ——记张家口市第六中学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夏令营
  刘鑫 范印华 王顺船
1989年7月30日,夜幕下山势险峻、人迹罕至的狼牙山,云雾缠腰,一片沉寂。突然,“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的口号声在山中爆响,群山回音,经久不息。这48年前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前留下的声音,是张家口市第六中学“长城古道行”夏令营40名营员集体的呼唤。此刻,营员们的眼前又映现出狼牙山五壮士那痛击敌寇、慷慨赴死的壮景,又映现出在塞外山城古长城烽火台下举行开营式时那两条耀人眼目的巨标:“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层峦叠嶂拨动爱国心弦
从平型关起,东到山海关,被抗战烽火烧红过的长城古道,留下了“长城古道行”营员们坚实的脚步。
在平型关战役遗址,营员们请曾给八路军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当战地向导的曾槐老人实地讲述当年的战斗景况,爬坡越沟寻找一处处战斗遗址,朗读聂荣臻、杨得志的回忆文章,采集石块和树叶等实物作为永久的纪念。
在埋有360具忠骨的“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前,营员们请原古北口镇党委书记关清贤追述古北口长城抗战的铁血精神,举行祭奠仪式,围着偎依在长城身边的公墓缓缓地转了一圈又一圈……
在日寇曾经制造灭绝人性大惨案的潘家峪,营员们现场倾听幸存者张凤云老人的血泪哭诉,围着以男、女、老、幼分葬的四座大坟添上了一捧捧新土,列队向潘家峪“复仇团”老战士发誓:誓做没有奴气的中国人!
在被淹没于潘家口水库之中的著名抗战遗址喜峰口,营员们采来洁白的鲜花撒向水面,映照英烈圣洁的心灵;搬起散落的砖石垒在坍塌的城墙缺口,表达对英烈崇高的敬意,对祖国深沉的爱心;放歌
《大刀进行曲》,使大刀颂的发源地又荡响那激昂的旋律。
在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营员们想起日寇在长城上狂舞日本国旗、狂唱日本国歌的悲剧,庄严地展开国旗,群情激奋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抗战爆发地卢沟桥,“长城古道行”夏令营落下了帷幕。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大厅里,寓意“血肉长城”的巨雕和寓意“八年抗战,警钟长鸣”的八口古钟,使营员们热血鼎沸,心潮难平。
8月15日,在天安门广场,营员们参加了庄严的升旗仪式,赠送给国旗班一面亲手绣制的带有天安门图案和“我爱北京天安门”字样的锦旗,为7名同学举行了入团仪式。就这样,他们历时27天,行程4000余里,考察了40多个抗战遗址,访问革命先辈近百人,记住了中华民族屈辱和灾难的历史,领略了革命先驱那长城般的风骨和血染的风采,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磊落气节和干云豪气!
这所中学坚持以长城为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可谓一以贯之。
1985年以来,他们以当年晋察冀司令部聂荣臻司令员办公的小楼为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室,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教育和图片展览。
察哈尔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吉鸿昌纪念馆、民众抗日同盟军阵亡将士纪念塔、董存瑞的故乡等十几处纪念地,都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他们以点燃华北抗日烽火的巍巍海陀山命名,创办了“海陀山文学社”,编采革命春秋录,撰写缅怀先烈的文章,还广泛开展给革命长辈写汇报信的活动,同聂荣臻、杨得志、杨成武、康克清等十几位老一辈革命家建立并保持着书信联系。去年,他们在驻军协助下搞了“京张铁道行”夏令营,青龙桥“人”字形线路,拨动着同学们爱国、报国的心弦。
他们何以如此钟爱长城?学校领导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用长城的风雨、长城的风骨、长城的精神,塑造长城脚下的孩子,是一个蕴含着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的教育课题。四千里征尘四千里情
长城古道行新人,山山水水都是情。
7月27日,在狼牙山五壮士之一马宝玉的故乡——壶流河畔下元皂村,乡亲们看着“长城古道行”夏令营营员在马宝玉宅院里举行“取土仪式”,听说要把它带上狼牙山,一颗颗心都颤动了。他们套上自家的马车,说啥也要送一程表表庄稼人的心。壶流河桥头,营员和乡亲们惜别时,党支部书记若有所思地说:“那年秋天,宝玉也是打这里过河参加八路军的……”老书记的话在营员们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我们走的是一条马宝玉走过的路啊!
阳光撒满黄土岭,营员们就要整队出发了。在黄土岭战役中担任民兵班长的陈云才老人,端着一簸箕黄澄澄热腾腾的窝窝头赶到队伍面前,喘着粗气说:“老爷爷没啥好送的,送你们几个窝窝头带着路上充饥吧!打鬼子那阵,咱八路军的主食就是小米饭、窝窝头啊!”原来,老人看到这些排着队伍、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进村,一放下背包就为群众担水、扫院的“小八路”,想起了当年的老八路……于是,他和老伴把自己平常吃的粗面过了一遍细箩,又放上糖精,连夜蒸开了窝窝头,当营员们从老人手中接过窝窝头时,一颗颗泪珠从幼稚又顿显成熟的脸上滚下来。
北戴河海滨浴场,烟雨苍茫,惊涛拍岸。杨成武将军偕夫人赵志珍,同营员们一起劈波斩浪,中流击水……这是8月10日下午,杨将军和夫人亲切接见了全体夏令营营员后,又把大家带到了浴场。杨将军见有的营员面对风浪露出怯色,稍事沉思后说,我们过来人闯风浪闯得多了,我们民族闯风浪也闯得多了,其实,大风大浪并不可怕!说着,他第一个跃进风浪之中。营员们油然想起杨将军刚刚为夏令营题的词“继承革命传统,发扬民族精神”,仿佛茫茫沧海变小了,滔滔浪峰变低了……
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读书的营员们,对当年的聂司令员有特殊的感情。8月11日,聂帅的夫人老红军张瑞华和女儿聂力少将,代表病中的聂帅亲切地接见了营员代表。当营员们准备离去时,40个鲜美的大蜜桃摆到他们面前。张奶奶笑着说,这是爷爷给的,你们一定要收下。营员代表双泪挂腮地说,聂爷爷在病中,我们没带什么礼物,爷爷却把蜜桃送给我们,谢谢爷爷!谢谢奶奶!张瑞华意味深长地说,你们的长城古道行就是对病中的爷爷最大的安慰,就是送给爷爷最好的礼物。
8月18日午夜,夏令营的车在归途中被堵在怀来县境内5个多小时了,营员们口干舌燥。一个看果园的小伙子听说后,二话没说,跑到自己承包的果园里,摸黑摘了40个苹果,用衣服兜着送到营员们的车上。当营员们要付款时,他执意不肯:“要为那几个钱,俺才不黑灯瞎火地去摸呢!”他放下苹果,转身就消失在夜幕之中。营员们追上去再三询问,他才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徐小顺。
灵丘县马县长亲自为他们安排住宿,密云县水库中学一位女教师赠送他们藏书《密云风云》,潘家口水库管理局长让他们免费乘船到喜峰口,山海关工作人员破例为他们打开了通向老龙头入海处的大门,唐山市53中的6名同学当了他们的“编外营员”……一桩桩,一件件,浸透了工人、农民、士兵的深情,激动着每一个营员的心。
从未有过的历史沉重感
艰辛的4000里行程,难忘的27个日日夜夜,补上了一课早就该补的课。校领导和校外辅导员感到了完成长途跋涉后的轻松,又体味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历史沉重感。
登狼牙山的归途中,营员们谈论着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突然,有人发问:“胡德林是谁?”这在校外辅导员、少校军官袁宝莹的心里深深地划了一刀:上狼牙山祭奠五壮士,却不知五壮士姓甚名谁,而对那些三流演员、三流歌星,许多人倒背如流,这说明什么?说明革命先烈在一些同学的心里还没有位置。于是,他建议以“狼牙山五壮士”为“长城古道行”夏令营荣誉营员。每当点名时,首先从荣誉营员点起,全体营员共同答“到”……
一天晚上,营员们正在吃着黄土岭陈云才老人送的窝窝头。黑暗中,不知是谁从车上扔下一个窝窝头。带队的贾副校长心里很不是滋味儿:窝窝头里有老区人民的汗水,有老区人民对八路军艰苦奋斗精神的怀念呵!他组织营员举行“窝窝头的回忆”专题讨论会。
在黄土岭,陈云祥老人委托营员们把一小袋黄小米转送给聂帅。当营员们把米袋转交给聂帅的夫人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把米袋紧紧地搂到了怀里。聂帅的女儿高兴地说,要把这袋小米送到军事博物馆。此时,有的营员惊诧的目光中又带有不以为然的神色,好像在说,“一点小米也值得送博物馆?”营员又议论开了。一个眼神反映了一种价值观念。据此,他们开展了“一袋小米的价值”大家谈。从一个窝窝头到一袋小米,营员们对艰苦奋斗的认识在不断地升华……
在长城古道行中,还出现了一些矛盾现象:有些同学对革命老人一口一个“爷爷”、“奶奶”,同时却又嫌他们“脏”而不愿接近和搀扶;有的同学读罢前辈的回忆文章和历史文献,私下里又捧起言情、凶杀小说……中学生的心灵不复是一张“画什么是什么”的“白纸”了。给中学生灌输点正确的东西太难了,思想教育贵在坚持不懈、警钟长鸣……
“长城古道行”夏令营结束了,营歌还不时挂在同学们的嘴边,自强不息的民族血脉在歌声中延续着:
火红的营旗迎风招展,
巍巍的长城脚下伸延,
大山回响深情的歌声,
小河录下思念的诗篇。
长城古道行,烽火话当年,
继承先辈英雄志,
我们愿作长城砖……(附图片)
“长城古道行”夏令营营员,行程千里来到革命老区山西省涞源县黄土岭进行寻访考察,收集当年英雄事迹。
夏德君 摄
在重大战争遗址平型关考察时,当年给聂荣臻司令员当向导的曾槐老人给夏令营的营员介绍八路军抗击日寇的战斗情况。 夏德君摄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桃李出苗圃 亦需常扶持
  ——湖北房县四十一所中学对毕业生实行跟踪教育
  熊瑞隆 叶章胜
“企业要对出门的产品实行‘三包’。现在,我县也有41所中学对离校的毕业生实行一到三年的跟踪教育,促其成材。”8月上旬,湖北省房县教委主任李绍鼎高兴地告诉笔者。
最先实行跟踪教育的是房县林特高中。该校女毕业生陈绪莲回到山区农村后,感到所学的林业技术远水不解近渴,生活前途渺茫。林特高中在对回乡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得知后,就让她三进学校,学习香菇栽培等实用技术。同时,学校还派教师上门对她进行指导。结果她摸索出“阴篷生产,地面喷水吸潮”的香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成了当地“科技示范户”。
房县教委总结了林特高中的做法,于去年年初作出决定,在全县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中逐步实行“离校不忘教,出门促成材”的跟踪教育,并宣布:凡是中学毕业生离校出门后的一至三年内发生违法乱纪等问题的,应视为“输送了不合格的人才”,制定出由原中学、校长、班主任负一定责任的考核制度。
房县一中采取对毕业生离校前夕逐个谈心、毕业出门后进行家访、对考上大专院校的写信嘱托、假期邀请离校的毕业生座谈并组织从大专院校回乡的学生搞社会调查、利用出差机会走访毕业生等等办法进行跟踪教育。
今年5月中旬,该校派出两名教师到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家,动员家长做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要去参加非法组织,不要去游行、静坐。
6月上、中旬,从该校考入大专院校的18名学生回到家乡。一中召集他们座谈,请原班主任与他们交心,要求他们不串联、不信谣、不传谣,劝他们迅速返校复课,使他们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一位大学生说:“正当我徘徊在十字路口时,是母校当了我指路的母亲,不然就走错了路!”
青峰中学毕业生小金回到农村后,感到人生无望。正当他游荡街头时,母校老师来到他家,耐心地开导他,并帮他联系单位,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他很快贷款办起菌种场,一年多时间,他除还清贷款、家里盖起新房外,还帮周围农民发展起黑木耳生产。
沙河中学一位毕业生回到村里后,想对当地耕作制度进行改革,但遭到家里老人和邻居的反对。母校教师得知后,立即登门予以支持,帮他请技术辅导人员,提供有关资料。他成功地探索出半旱式栽培法,使麦、稻单产翻了两番,被同村人称为“新农民”,父母听见后乐得合不拢嘴。桥上中学与当地团组织一道,组织近两年回乡的毕业生学习山区实用技术、开展义务修路、帮贫致富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目前,在回乡的中学毕业生中已有20多人入了团,30多人担任了村组干部,110多户家庭脱贫。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培养旅游业的新兵
  ——记北京市外事服务职业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本报记者 蒋涵箴
今年春夏之交,北京市外事服务职业高中有250名同学分散在全市10个宾馆、饭店工作。进入6月,校长忧心忡忡,老惦着这批学生会不会在社会上干什么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事。在那乱轰轰的日子里,别说管好这些青年学生,就是与他们取得联系也十分困难。
6月上旬之后各实习点反馈回来的信息让校长们放心了:全体同学都到岗实习,无一人缺席,6月5日在月坛公园举办的导游考试也按原计划照常进行。
北京发生反革命暴乱之后,旅游业受到影响,面临毕业的高三同学担心分不出去。北京市旅游局的领导同志知道后坚定地说:“你校的毕业生我局全部包下来还不够呢,同学们能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刻坚守岗位,这足以说明你们不愧为首都旅游业的新兵。”
这所学校从1980年创办起,已有1100名毕业生,目前还有1400名在校学生。前几年的毕业生在承担首都重要外事接待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钓鱼台国宾馆元首楼服务组16人中有该校毕业生12人。北京饭店东楼零点餐厅每天接待上千人的外宾就餐,有职工55名,其中该校毕业生44名。
这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学生抱着“挣钱多”、“开眼界”的想法纷纷报考涉外口的学校,今年该校收400名学生,报名者高达5600名。校领导清醒地看到,就大多数同学来讲入学动机是不明确的。外事口的服务工作要说难并不难,但它相当复杂,政策性强,青年学生一踏进涉外饭店就容易受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考进来的学生相对来说分数较低,素质稍差,而毕业出去的学生政治上要求高,这一低一高全靠三年的培养。这确实是一个难题,难就难在要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分辨是非,抵制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能力。
譬如说如何让十七八岁的学生在金钱面前不动心。一位同学在某宾馆实习,为外宾送洗一条短裤,要收八毛钱。外宾正躺在床上休息,让学生自己去取钱,学生一打开抽屉吓了一大跳,那里全是大面额的外币,他从未见过这么多的钱,在花花绿绿的钞票面前他毫不动心。他抽出一张,让外宾过目,回来后又把发票和服务台找回的钱如数交给外宾,他分文便宜不占,处理得当。
有的女孩子长得模样好,服务又热情,深得外宾的喜欢,于是有的外宾悄悄塞给她们法国香水等礼品。虽说这些都是女孩子喜欢的,可她们都如数一一上缴,如今还在学校的展览室里陈列着,作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
根据外事职业学校的特点,这所学校除了开好教学大纲上必须完成的政治课外,每周还安排半天思想政治教育课,连续三年不间断。而且规定这门课由校长、副校长、校党支部书记主讲,并把讲义编成系列教育材料。内容主要是讲外事服务工作的性质、任务、要求,讲思想意识修养,讲饭店工作的腐蚀与反腐蚀斗争。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求同学在饭店工作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在严格的思想政治教育、严肃的校风熏陶下,同学们逐渐有了明确的政治方向,有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今年该校一部分同学去西安参观实习,在游览华清池时,学生们统一的服装、整齐的队伍、端庄的仪容仪表给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游客们纷纷打听:“哪里来的中学生,组织纪律这么好!”
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尽管难做,但只要下功夫去做,当作一件大事认真抓,关键时刻就能见到成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无题 蒋谷峰作(右图)
(原载《讽刺与幽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