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改革不是比谁“手大”
  路华
最近,许多劳模和先进人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事迹不断见诸报端。他们以自己的实践,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令人敬佩。全国劳动模范、太原钢铁公司职工李双良,就是其中一个感人的人物。
李双良和他的伙伴艰苦奋斗6年多,搬去了一座渣山,回收各种废旧金属数十万吨,节约和创造价值上亿元。他说:改革不是比谁“手大”,看谁洋气;改革是创业,创业就得吃苦耐劳。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今天,这种精神更不能少。有些人以为生产发展了,东西丰富了,滋长了怕苦畏难情绪,甚至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之风蔓延,出现了一些糟蹋国家财产的败家子。他们毫不珍惜国家财产,一些进口设备在码头、工地任凭日晒雨淋,工厂仓库里堆满了不合格产品和污损的原材料;还因包装出口货物疏忽大意,一年损失数以亿计美元的外汇,如此等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事实说明,孟泰、焦裕禄、王铁人和李双良等先进模范人物身体力行的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中不是过时了,而是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这是古人的治国富民道理。今天,要把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生活提高到小康水平,进而进入中等富裕国家之列,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历史决定我们必须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人人身体力行,使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成为更加勤俭、更加进取的民族。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厂务公开 职工参与
  秦皇岛市推行企业公开化建设
  顾日涛 柴树茂
今年,秦皇岛市在150个大中型企业中实行公开化建设,重大事情让职工知道,重大决策让职工参与,加强了民主管理,增强了职工主人翁责任感。
要不要进行公开化建设,秦皇岛市委在职工中进行了一次万人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广大职工对实行厂务活动公开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们尖锐地指出,企业管理工作神秘化,是腐败现象的防空洞;少数人只凭经验决策,是造成决策失误的根源。于是,市委根据职工的要求和《企业法》有关规定,制定和印发了企业推行公开化建设的意见,对公开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公开的内容与形式、应遵循的原则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
一些企业的党政干部对公开化建设有“三怕”思想:一怕公开后“做茧自缚”,自我捆住手脚;二怕“出头的椽子先烂”,自找麻烦;三怕扩大了民主,自己“大权旁落”,以后说话不灵。针对这些思想顾虑,市委组织介绍了柳江煤矿、市棉纺厂等6个试点单位的经验,说明厂务公开,不是捆住领导手脚,而是增加领导的智慧,防止权力滥用;不仅不会搞乱企业正常秩序,而且会促进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不是动摇而是巩固了厂长的中心地位。接着,市委要求各企业以招工就业、住房分配、奖金发放、户口“农转非”、领导者个人收入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作为突破口,逐步拓宽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凡是有关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经营方针、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企业内部重大改革措施、管理规章制度、机构调整和干部选拔等重要决策以及企业党政领导个人收入、住房等情况都实行公开。
秦皇岛市推行企业公开化建设时间虽然不长,却收到可喜的效果。
首先,促进和加强了企业的廉政建设。企业提高了办事透明度,使弄权营私者不敢在大庭广众的监督下违法乱纪,一些不正之风得到纠正,一些不廉洁行为有所收敛。柳江煤矿绝大多数职工家属都在农村,解决子女农转非只有走招工的路子。因此,每次招工时你争我抢,互不相让,影响干群关系和生产发展。前不久,该矿招收150名带户粮关系的合同制工人,由于实行了公开的办法,无一人争吵和上访,第一次做到了主管部门、干部、职工三满意。
企业重大决策进一步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失误。市造纸厂、玻璃纤维厂、车辆厂、一建公司等企业,把企业发展长远规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承包经营方案,诸如此类的重大决策内容、决策依据、决策内外条件、决策过程,都向群众公开,广泛征求意见,吸收合理建议,最后经职代会通过确认,形成决议。市造纸厂把劳动优化组合方案公开,许多职工提出了应当治懒不治老,治滑不治病,男女平等的意见,经过修改方案,使140多名编余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各得其所。
深化了企业内部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山海关桥梁厂把医疗改革方案公开之后,多数职工提出不同意见,厂领导及时作了修改,修改后的方案既治了泡病号的、浪费药的,又使真有病的人保证得到治疗,继续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企业公开化建设,增强了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广大职工更加关心企业发展。市耐火材料厂货款收不回来,生产资金严重短缺,面临减利危险。公开化使职工与企业患难与共,职工主动集资200多万元,支援生产急需,使厂子一举渡过难关,经济效益增长幅度位居全省同行业之首。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无限风光在桃山
  傅刚 冯泰
十年前,北国桃山林业局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桃山穷,桃山苦,能人不落桃山户”。当时,黑龙江省伊春林区在“大木头”挂帅的思想指导下,年复一年地生产原木,资源危机、经济困难的局面已经初露端倪。身在其中的桃山林业局也难逃厄运。国家要木材,地方要税利,万名职工要饭吃。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到一九七八年底累计亏损近五百万元。
十年后的今天,桃山林业局已跻身于国家二级企业行列,成为黑龙江小兴安岭上的一颗明珠。十年巨变,原因何在?桃山人说,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晶,是林业带旅游,旅游促各业的结果,走上了繁荣林区经济的一条新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东风吹到了小兴安岭,桃山人也很快活跃起来。
“我们林业局有十八万公顷地盘,四季都有大自然赋予的北国林海特有景观,可以发展旅游,为什么非盯着砍几根大木头不可?”“发展旅游,可以广交朋友,沟通信息,吸引外资、技术和人才,还可以扩大外贸出口,有百利而无一害。一业促百业,何乐而不为?”一场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大讨论,使桃山林业局的决策者们终于下定了决心:打开山门,发展旅游。
说干就干,在上级的支持下,桃山宾馆挂出了国旅桃山支社和桃山中旅的牌子。对占地五万平方米的桃山宾馆进行了改造,院内有高楼,有平房,虹桥碧水,湖亭相映,夏秋柳绿花红,冬春冰雕处处。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们精打细算,逐年投资,对坐落在林海深处的鹰嘴岩、相思山、悬羊峰、石塔青松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逐年进行修饰;修建了滑雪场和靶场;开辟了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天然野生动物饲养狩猎场。旅游旺季,还有东北大秧歌队与游人同乐,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美国游客迪克先生在一次狩猎结束后对导游员说:“我到过六个国家狩猎,设施像你们这样齐全,营地像你们这样豪华舒适,我还没有见过。”
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八年,桃山已接待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二万多人,创汇一百多万元;接待内宾十四万余人,收入二百三十多万元。
旅游业的发展,开通了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的渠道。他们已与新加坡、香港的客商分别达成了利用本地资源联合建厂的协议,引进西德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地板块厂。他们先后与省内外的三十八家企业联营开发新产品。多种形式的引进联营,为桃山林业局增值二千八百多万元,利润七百八十多万元。
开展旅游,使桃山人开拓了眼界,深刻体会到增加森林资源是林业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了以营林为基础的思想,更新造林速度加快。开展旅游八年来,更新造林保存面积达四十七万亩,等于建局后十九年造林保存面积的总和。
旅游还带动了饮食服务业、交通业、旅游商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木耳、人参、松仁、鹿茸、山野菜等土特产品加工业也纷纷兴起。全局呈现出多种经营、百业争辉的喜人局面。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祁连山南新牧歌
  ——海北藏族自治州畜牧业十年稳定发展纪事
  本报记者 郅振璞
中秋时节,我走进被称为“中国乌拉尔”的祁连山。祁连山南,白雪像条条哈达。雪线下,数百万亩分隔围栏里秋草如禾。驾摩托的小伙,策骏马的姑娘,欢笑地携带帐篷衣粮,赶着肥壮的牦牛、羊群,正由夏季草山转往秋季草场……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府浩门镇,藏族副州长智华对我说:“尽管今年春寒雪灾,夏秋载畜量仍达316万头,总增率28.5%。风霜雪冻的海北牧业,1980年以来的10年,创了历史最好水平。”
“共产党领导下的牧民真幸福”
我从史料中获悉:海北州畜牧业长期处于徘徊停滞状态;1970年至1979年的十年间,年末存栏牲畜在173万至239万头
(只)之间涨落,一直是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仔畜繁活率低,成畜损亡率高。1985年冬季雪灾、今年春寒雪灾并未放过海北,不过这两年涨落现象不见了。
这个县海拔3200米至4000多米,在青海湖西北侧。今年灾情最重的是泉吉乡,党委书记贾玉仓说:“去秋今春乡里落实饲草60万公斤,比1987年多29万公斤,两次防疫驱虫,接着喷雾杀虫、调剂草场。谁知3月底到4月,隔天一场雪,最厚的地方1米多,5个牧业村12万头牲畜都困在环湖冬窝子里,有四天四夜,又是雨,又是雪,又是风,仔畜死了13529头(只),成畜损了4139头。我们分头骑马下去,雪太深,马不走,我们就趟雪进村,牧民们的口粮都当饲料了。我们赶紧从各农饲队和附近农场集中91辆拖拉机和汽车,雪野上大车开路小车跟,牛驮人背学生送。三天就送了53万公斤饲草饲料、上千斤粮食,缓和了灾情。今年仔畜任务还超额122头哩。”
7月上旬,默勒牧场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横贯默勒的热江公路,6处被大水冲毁,流失土石18900立方。早来的牧民粮尽柴绝,机械剪毛难以开展,羊毛等畜产品积成堆。这时,山上各指挥部深入牧业户排忧解难,山下县委书记和县长们抽调60名干部,调动人力、机械上山抢修公路。伊克乌兰和泉吉两乡几十名干部,也带着锨镐工具和数万斤颗粒饲料、白面、青稞,排险进入瓦岩山。绝望中的牧民感动地说:“共产党领导下的牧民真幸福啊。”
“只有改革,才能提高牧业生产层次”
牦牛、浩门马、草地型藏羊,是先后游牧在海北的羌人、吐谷浑人从野畜类长期驯养而来的。至今人们还自豪地称牦牛为“雪山之舟”、浩门马为“龙驹”。
当代海北人为振兴民族经济,敢打破老祖宗留下的坛坛罐罐。在牛、马、羊的改良中,他们做出了突出成绩。新疆细毛羊、茨盖羊、罗姆尼玛许半细毛羊和海晏藏羊“结亲”已30多年,毛肉兼用的“青海半细毛羊”已由此繁衍全省。
祁连是“西宁毛”品种藏系羊保留县,也在着力改革出效益。路子是从平均海拔3600米的峨堡乡趟出来的。问起“峨堡经验”,憨厚的乡党委书记尕索巴说:“过去藏族惜售牲畜,每年就宰杀20来只牛羊吃,其它老畜往往冬瘦春死亡,落不下几张皮,1979年人均收入才210元。1980年黄草沟几户,把各家瘦、老、病、残、毛质差、过不了冬的牲畜单独组群,七至十月在冬夏草场结合处百日育肥,再上交出售。这样,牧民增收,还减轻草原压力。接着又有牧民实施羯羔育肥出售或屠宰;减少成畜死亡,提高母畜比例。就这三条。”
从峨堡出来,我体会到,畜牧业由数量型到效益型,从传统型到现代型,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实现这三个转变,要有多少勇气和实践啊。
干群讲奉献
连年牧业丰收,海北人首先想到的是给他们送来好政策、好生活的党和国家。不到10年,全州已交售国家373万头(只)牲畜,年商品率平均15.5%,是前10年的一倍多。同时,年售羊毛150万公斤,皮张50万张,也大大高于前十年。
在冶合茂村党员俄日洛家,我深感今日牧民胸怀比青海湖还宽广。俄日洛的妻子达日卓玛在客厅笑吟吟地用藏语告诉我:“牧民都富了,多亏党的好政策,去年他交售羊毛1500斤,超额任务530.7斤,全按国家排价,比私人收购要少得2800元;今年已交1416斤,又超额任务600斤。我家吃穿不缺,得多想想国家的难处。”
在同州委书记卓玛交谈感受时,我发现州、县干部同自己牧民兄弟一样,富有可贵的奉献精神。卓玛在海北工作28年了,当年骑马走遍山山水水,现在县乡之间道路畅通,他要求州、县常委建立联点责任制,乡干部包片驻村。全州牧业十年丰收,可卓玛说:“今年9月底,我们已收购羊毛147万公斤,完成任务的98%。省里还要来州上开畜牧庆功会。我们却在想如何取得下个10年的稳定发展,1990年和‘八五’期间,要上牧区牧业生产、农区畜牧业、生产条件、服务工作和牧民生活五个新水平,还要让祁连山的‘八宝’都跳出山门。”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与共和国同步前进
  ——记鞍钢四十年的建设成就
  本报记者 段心强
鞍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岁。
40年前,一位日本专家预言:“中国人只能在这里种高粱。”
40年来,鞍钢人以7000多种规格的钢材作笔,蘸着1.81亿吨铁水,1.86亿吨钢水,写下钢铁的事实:“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会种高粱,还能管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不管是纵向比较的思维方式,还是横向比较的思维方法,鞍钢的巨变有目共睹——
1988年与1949年相比,生铁产量由10.16万吨上升为780万吨,钢产量由9.97万吨上升为800万吨,钢材产量由7.76万吨上升到560万吨;
1988年利税已由1949年的500万元上升为24亿多元;
鞍钢的红矿选矿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双球烧结技术是炼铁史上的一次革命;
近10年炼钢成材率由75.05%上升为85.94%,比日本同期多增加0.53%;
今年困难很多、很大,鞍钢人仍要让利税比去年再增加10%。
是代价,也是财富
鞍钢坐落在铁山上。战国时期这里就生产铁器,秦汉时代出现冶铁业。日本在这里经营29年,满打满算产钢570万吨。国民党
“恢复生产”只停留在嘴上,实际上鞍钢变成荒地。
1949年,一批穿黄衣服的军人走进鞍钢的办公室,许多满头高粱花子的农民来到钢铁工地。这些人能不能搞好大企业?确有许多人捏一把汗。不久,他们炼出的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实际上是一篇宣言,声明他们开始了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探索。
无需掩饰,探索的道路不是一条直线,但这条曲线的总趋势是向上的。50年代初,鞍钢外请苏联专家,内聘中国能人,领导人既当官,又当学生,小生产的紧箍咒迅速裂变,工业化大生产意识逐渐在头脑中刻下印记。钢铁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57年,生铁已达到336.1万吨,钢达到291.07万吨。1958年,急于求成,组织家属“工业抗旱”,建土高炉砸锅炼钢,结果破坏了设备,出了废品。但是,鞍钢由于开展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仍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他们的经验总结被毛泽东同志称之为“鞍钢宪法”。1960年与1957年相比,生铁产量增加53.5%,钢产量增加92.8%,钢材翻了一番。
1961年以后,鞍钢总结“大跃进”中的失与得,钢铁生产稳步发展。1966年钢产量达到505万吨,生铁460万吨,钢材267万吨,金属回收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很可惜,好景不长,十年动乱把鞍钢抛进灾难的深渊。
打倒“四人帮”以后,鞍钢钢铁产量迅速回升和发展。
1986年,在鞍钢成长起来的专家李华忠,从宝钢回来担任公司经理,张羽从省里回来出任党委书记。他们站在历史功过沉积起来的高地上,用横向比较法取代纵向比较法,看到鞍钢的问题,不要说在世界上,就是在国内,这位“钢铁元帅”是落后了!他们到联邦德国、法国、美国考察,在马克思和爱因斯坦的故乡和成功的地方,接受一次次现代化大生产的洗礼,对照鞍钢反思:社会主义确有资本主义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像社会主义的工人是企业的主人,这就决定在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上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只是我们探索的时间还短,没有寻找到让工人充分发挥主人作用的途径。鞍钢两位最高指挥官走出困境的对策不谋而合:“改革”!
李华忠和张羽,如同圆规的两条腿,谁离了谁也划不圆。他们配合得珠联璧合,在40里钢城发动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
逐级承包,让生产者的权、责、利结合,强化主人翁责任感。他们从美国引进一套加工线材的二手设备,要建年产50万吨的线材厂。这种办法取得成效。这个厂在国外要33个月才能建成,他们只用了13个月,而且产量和质量都超过原来的水平。每人每年创利税70万元。
管理本是一种劳动,可一些非劳动的因素——权力、血缘、关系学、等级制度……都掺和进去,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却被僵固了。李华忠和张羽商议,领导干部由招聘代替任命。无缝钢管厂厂长几次任命都不理想,公开招标,何廷贵投标得中。他加强管理,努力调动工人主人翁的积极性,仅用4个多月时间,建成年产10万吨无缝钢管新厂,当年提供利税4000多万元,被称之为“无缝模式”。
鞍钢坚持改革不改道,使社会主义企业不断完善,优越性得到发挥,连续4年,利税以10%递增,职工收入大幅度增长。
不是魔术,是魔力
日本人给鞍钢留下的设备本来就落后,鞍钢人实际上是在一张污染的图纸上绘制自己的蓝图。几十年修修补补,鞍钢超负荷运行,再不改造,就开不动了。但是——
改造资金哪里来?技术设备从哪里引进?指导思想是什么?统配材占全国的1/4,因为改造减了产怎么办?
两派意见打了十年的“持久战”,仍是两军对垒。1986年3月,鞍钢绿树红花中的大白楼201会议室里,经理李华忠拍板,结束“十年内战”,推出技术改造的历史决策:要求——一不停产,二不减产,三要增产;方针——能下蛋的鸡不杀,该更新的设备一步到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做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一般水平、尚能发挥作用的原有水平“四世同堂”;办法——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李华忠认为,学习外国不能东施效颦,还是要抓住自己的优势——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的主人翁精神。他在两个轮子——管理和科技一起转的基础上,提出增加一个轮子:思想政治工作,而且把这个轮子叫“导向轮”。鞍钢的技术改造搞出了中国特色。半连轧是鞍钢最大的一棵“摇钱树”,一天能摇下100多万元,但由于长期不培土施肥,树已老化。他们靠着三个轮子一齐转的办法,在1986年只用25天的中修时间对它进行了改造,当年产量比上年增加10%。
继半连轧技术改造后,五号高炉、一薄板厂、焊接钢管厂,一个个紧步其后……
这一时期,鞍钢技术改造的速度比世界上同规模的改造一般所需的时间减少60%。有的外国专家看到这种速度吃惊地说:“简直是玩魔术。”可鞍钢人说:“不是魔术,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魔力。”
是工人,也是主人
滚滚的钢水铁流,造就着鞍钢一代又一代工人。
鞍钢指挥中心——大白楼前,车水马龙,上下班的人都看到,鲜花、松柏簇拥着一个塑象,他就是鞍钢人世代引为自豪的工人阶级杰出的代表——孟泰。这位老英雄虽然长眠于九泉,但他的精神哺育着代代鞍钢人。不论是在这里工作多年的
“老鞍钢”,还是刚进厂的小青年,只要看到这塑象慈祥的面容,脑海中就浮现出他那不知疲倦的身影……
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爱厂如家——孟泰精神如同一笔丰厚的遗产,在鞍钢一代一代传下来。
“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继承孟泰精神,创造着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个刨床工人坚守工作岗位,为国家刻苦钻研技术,发明“万能工具胎”,由一次生产一个部件变成生产几个,1年干了4年零17天的活。接着他把越来越多的技术骨干团结在工会周围,开展技协活动……
历史进入80年代,鞍钢人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和准备,使孟泰精神得到升华和发展。他们抛掉亚细亚作坊的影响,越过泰勒的“定额管理”,迎接“未来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工人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更自觉地当企业的主人。“独臂英雄”赵成顺是一个典范。他60年代在一次大修中失去左臂。肉体上的疼痛和心灵上的苦痛折磨着这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但没压灭他心中理想的火炬。手脚方面的劣势已成定局,大脑方面的优势还可争取。他孜孜追求,苦苦拚挣,在洗脸室,在锅炉房,有时在厕所里,他读完了辽宁函授大学数学系,接着获得鞍山钢院电子计算机系的毕业文凭。他边学边用,和同事一起先后搞成技术革新128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讨论半连轧如何改造时,他以自己的方案参加议论,并得到公司和工厂的支持,带领职工完成连轧机自动化控制、卷板机自动化控制、整个生产过程自动化等三大技术改造。人们称他是——
“八十年代新孟泰”!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天下第一大塘
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境内,塘面积34平方公里,塘周长26公里,塘坝用毛石护坡,绿柳垂荫,水闸林立。安丰塘古名芍陂,它兴建于春秋时代,距今约2500余年,是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兴建的,直到解放前夕灌田仅8万亩。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淠史杭灌区,它成为一个反调节水库,蓄水1亿立方米,水源充足,可灌溉四周农田67万亩,塘面舟船来往,渔歌晚唱,塘外沟渠纵横,水丰粮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联合国大坝名誉主席、荷兰大坝专家托兰曾来安丰塘参观,赞叹道:“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塘,世界上最大的塘。”图为安丰塘月下的景色。 田准 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