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9-10-19

1989-10-19新闻联播 文字版

我的祖国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我的祖国<br/> 潘维疆<br/> 人人都知道<br/> 是你灿烂的生日<br/> 这一天——你度过了40周岁<br/> 我为你歌唱,新中国,<br/> 你赐与我们光明和希望……<br/> 40年光辉岁月<br/> 你自力更生<br/> 勤俭建国<br/> 把一个半殖民地东亚病夫<br/> 变为科技普及的世界强国<br/> 看<br/> 从大兴安岭到天山南北<br/> 从科尔沁草原到青藏高原<br/> 我国锦绣山河上产生多大的变化<br/> 沙漠中崛起的油田<br/> 一个个崭新的石油城市<br/> 象征了我国天然气石油广阔远景<br/> 还带动了大规模石化工业区域的兴建<br/> 你精心勾画出我国新的钢铁长城<br/> 有了年产几千万吨钢铁<br/> 飞机船舰汽车工业起飞得到了实现<br/> 40年来你为我们<br/> 开了千百个煤炭金属矿区<br/> 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水坝和发电站<br/> 煤和电双重推动下<br/> 工业现代化开展得又强又快<br/> 过去一片片荒废的土地<br/> 沼泽滩涂荒山沙地丘陵荒原<br/> 如今已逐渐形成为我国粮油丝茶的基地<br/> 治淮疏黄引滦入津<br/> 你不但立足中华<br/> 还放眼世界<br/> 沿海开办了晶晶闪闪的经济特区<br/> 建设了大规模新的海港<br/> 吞吐货物运送佳宾……<br/> 如你眼睛能明察秋毫透视浮云<br/> 你一定惊喜看到<br/> 天空中多了20余颗明亮新星<br/> 那是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威震世界杰作<br/> 一位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驼商对我说:<br/> “我经常看到西北上空<br/> 奇异巨型菇状云昙……”<br/> 那是我国科学家正在试爆氢弹<br/> 让我们庄严向全世界人民说<br/>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br/> 数不尽你为中华民族的辛劳<br/> 说不完你为祖国建设的巨大转变<br/> 40年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啊——<br/> 你紧紧牵着各民族的手<br/> 大家一起走向<br/> 更富裕更强大更美好的明天……<br/> 1989、9、17<br/> 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打衣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打衣<br/> 王影<br/> 云南宣威是我的第二故乡。1959年2月,我告别军校同千万名铁道兵战士一道,云集这里,修建贵昆铁路。我怀念那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更怀念那里的父老乡亲。<br/> 驻地后边有条小河,河面不宽,水清见底。星期天人声沸沸,当地的婶子、大娘、姐姐、妹妹端着盆子,提着篮子,到河边洗衣、洗菜。<br/> 我这个北国冰城人,洗衣用手搓,凉晒靠草窝(就是把被单放在河边的草地上)。汽车兵有的是肥皂,洗将起来也快当,时不时地连洗带玩。<br/> 同我挨着的,是一位50岁左右姓李的大娘。她洗衣的方法不是搓,而是拿着一个棒子,把衣物放在青石板上,扬起胳膊,一上一下地打。只听得叮咚叮咚,水花四溅,在阳光下闪出五颜六色的光环,煞是好看。<br/> 熟悉了,也常拉拉呱。大娘不苟言笑,用眼神看看你,就等于说话了。渐渐地我也就习惯了。忽一日,大娘击打着衣服,哭了起来,先是啜泣,后是放声,整个河边都听到呜呜的哭声。什么事使大娘这么动情和伤心呢?事后才知道,那一日是重阳节,十多年前,她的儿子正是在重阳节被号上兵,开拔了。她从河边洗衣回来,把晾干的衣服还没送到儿子手上,队伍已经开往曲靖了。以后呢?据说是赴东北作战,再以后呢,听说去了台湾,没有了消息。<br/>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大娘对我们这些当兵的,特别亲近;也由于这个原因,她也不敢十分接近我们。那种军民鱼水情,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她似乎有所悟又有所疑。有一次洗衣,我看大娘用草木灰,知道她生活拮据了,我顺手递给她一条光明牌肥皂。她苦笑着:“要不得,要不得。”用她干裂的手又退给我。我的眼圈红了,难道就因为她那无消息的儿子,连“光明”也不敢要么?!<br/>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我的战友们为宣威父老留下一条闪光的铁路,队伍也要开拔了。大娘听说我们要去四川修建成昆铁路,一天中午,来到连里,找着我说:“我给你洗洗衣服可要得?”望着大娘,我久久地说不出话来。连里几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一个劲地推着我,连声地说:“去,去,这里有我们了。”<br/> 我同大娘来到河边,大娘挽起袖子,把衣服泡在水里,她用光明肥皂在衣服上搓来搓去,然后用棒子打将起来。叮咚,叮咚,水花和皂花在阳光下光芒四射。这时,我看见大娘清瘦的脸上渍出汗来。我用手帕轻轻为她擦汗,她仰起头看着我,喃喃地说:<br/> “老班长,你会记得我们宣威吗?”<br/> “记得,记得,我还会唱云南花灯咧!”<br/> 大娘笑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笑得这么开心。忽地,她立起身用湿乎乎的手抱住我,端详着。像企望她久别的儿子一样看呀看,大娘没哭,我倒哭了,那哭声就像脚下的流水。<br/> 如今我用上洗衣机了,但怎么也忘不了云南宣威河边的那一幕幕打衣……

月是故乡明(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月是故乡明 (中国画) 孟欲晓

梵净山《禁砍山林碑》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梵净山《禁砍山林碑》<br/> 陈世海<br/> 在万木争荣的春天,我随友人来到自然保护区梵净山。登上海拔2492米的绝顶,但见四周群峰耸翠,林海莽莽,一片无边无际的绿色世界,万物的生命仿佛在新绿中跳动。空气清新极了,全山充满了生机。<br/> 在金顶北侧老山脚下滴水岩绿茸茸的芳草丛中,我们发现三块碑石。仔细辨认,中间一块是《敕赐碑》,碑上雕有腾龙拱护,上罩祥云。1349个字,对梵净山的地形地貌、名胜风光、历史沿革、重建金顶,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br/> 然而,最有价值的,还要算《敕赐碑》两侧的《禁砍山林碑》。左边的为贵州巡抚麟庆的通告,右边一块为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的通告。两碑均立于清道光十二年。<br/> 麟碑说:“灵山重地,严禁伐木掘窑,以培风脉事。照得铜仁府属梵净山,层峦耸翠,古刹庄严,为大小两江发源,实思铜数郡保障,自应培护。斯居其地者,咸享平安之福。”说出了保护森林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br/> 李碑说:“前于道光三年,因寺僧私招奸徒,在彼砍伐山林,开窑烧炭,从中渔利……为此,示仰梵净山寺僧及该地方乡保军民人等一体知悉:嗣后该山场及附近四周一切山林木石,务须随时稽查,妥为护蓄……”<br/> 梵净山有森林面积290700多公顷,森林植被覆盖率达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是一座“绿色的宝库”。它又是一座“天然的水库”。由于森林植被保存完好,雨天,林冠截留雨水,保持水土不受流失;晴天,树木又像一台台“抽水机”,把土层里的水分通过树木的根、茎、叶,缓缓蒸发输送到空中,使周围空气湿润,形成气候小循环,易于成云降雨。据科学家推算,梵净山由于森林覆盖的作用,地层蓄积水分大约有8000万立方,相当于一座巨大的天然水库。由于森林调节气候,梵净山周围广大地区雨量充沛,年年风调雨顺。<br/> 据报载,近年来,梵净山区砍树严重,区内有的农民靠砍树卖致富;有的变卖青山,砍树烧炭;有的蓄意破坏,放火烧山。有这样一种奇谈怪论:“要想富,就砍树。”偷砍树木的人气焰十分嚣张,护林员发现制止,他们竟敢行凶杀人。当地政府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令行禁不止,砍伐树木的事件时有发生,且越演越烈。梵净山造福于人类,是古人保护森林之功!今人应比古人更加爱护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笼在钟罩”里的女诗人

第8版(副刊)<br/>专栏:域外文谈<br/><br/> “笼在钟罩”里的女诗人<br/> 黎华<br/> 希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美国“自白派”代表诗人之一。出生于波士顿,父亲是归化美国的波兰籍德国人,波士顿大学生物教授。她8岁就开始习写诗歌和短篇小说,少女时代就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她毕业于斯密斯学院,旋即又获奖学金去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56年她与英国著名青年诗人塔特·休斯结婚,婚后生一女一子,60年代初因丈夫另有新欢而凄然分居。<br/> 普拉斯是“自白派”诗歌创始人洛威尔的高足,曾在波士顿大学听他讲诗歌写作课。1960年她出版处女诗集《巨大的雕像》,得到文学批评家们的重视。此后她就步入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在洛威尔的影响下,创作了一批“自白派”的作品,收入《爱丽尔》一集中出版。这本诗集曾7次再版,并获1982年度的普利策诗歌奖。她的诗风直率坦诚,清晰明白,很少隐喻,恰似亲人间的促膝谈心,日耳曼血统也使她的诗歌带上了一定的思辨特色。<br/> 普拉斯对死亡问题有特殊的兴趣,不少诗作主要描写自杀者反常的心理状态。她性格忧郁内向,心灵敏感多思。她曾说:“我的一生都是笼在一个钟罩似的环境中晃过来的。”她曾写了一本描写自己内心生活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书名就叫《钟形的罩》(1963)。心理压抑和精神紊乱像恶魔一样纠缠着她,然而这种混乱的心理在她诗歌中又以清晰的笔调保留了下来,这正是构成普拉斯诗歌魅力所在。据说她几次自杀未遂,而在1963年2月11日她30岁时,终于在极度的精神错乱中吸煤气自杀身死。<br/> 她的遗稿陆续编成《爱丽尔》、《渡湖》、《冬树》出版,在美国诗坛上激起了热烈的反应,成为自白诗运动的又一个高潮。近几年来,她的声望日益升高,被公认为当代世界英语作家中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哲蚌寺

第8版(副刊)<br/>专栏:山川风物<br/><br/> 哲蚌寺<br/> 叶君远<br/> 西藏寺庙之多举世闻名,其中最大的,要数哲蚌寺,据说香火最盛时,喇嘛多达七千七百多人。<br/> 出拉萨城,往西几十里,便是哲蚌寺。“哲蚌”,藏文的意思是“堆积大米”。这个寺是由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得意弟子绛央曲杰于公元一四一六年(明朝永乐十四年)兴建的。建成后,绛央曲杰任首任法台,此后,法台共延续了二十三任。<br/> 寺庙是倚山而建的,群楼层叠,宛如一座小城。白色的僧楼和红色的殿宇错落参差,一直绵延到山腰。殿宇的金顶熠熠闪光,一些巨大的山石上彩绘着释迦牟尼像,建筑物间的石砌小径弯曲而幽深。<br/> 寺内最主要的建筑——错钦大殿是喇嘛集体诵经的场所,雄伟壮观,进深几十米,几十根合抱的大柱矗立其间,喇嘛诵经用的坐垫一条一条从进门第一排柱子一直铺到佛像前。按照藏族习俗,进寺庙,遇宝塔,必须循顺时针方向绕行。我们从左转起,所以首先看清的是壁画。研究西藏寺庙的壁画,有利于了解西藏的历史。殿内保存较好的是那些塑像,包括大殿中间的和厢殿的。厢殿有好几座,供奉着宗喀巴、无量寿佛、观音以及绛央曲杰等许多塑像。这些塑像,各具神态,生动极了。特别是大殿中间的大文殊像和白伞盖像,精妙传神。<br/> 当然,寺内最有价值的还要算珍藏的几百部佛教经典了。这些佛经很多是用金粉手书的。每一部佛经,都用两块镌刻着花纹的象牙板上下夹护着。这批价值连城的著作,不仅包含着对佛教精义的阐释、佛教发展的述说,而且包含着对西藏政治经济的记载,风俗文化的介绍。<br/> 党和国家对各民族的历史文物向来都是十分重视的。像哲蚌寺这样的中外闻名的圣地早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几年,政府多次拨款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