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真改革带来真变化
——临沂地区电业局写意
傅溪鹏
1988年初,37岁的刘振亚出任山东省临沂地区电业局长后,与新任局党委书记杨玉珊紧密配合,带领干部职工坚持改革,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取得了显著成绩。过去每次开局职代会,各种批评意见不少,可是,今年上半年召开的一次局职代会上,代表们的发言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条:一、请局领导和中层干部们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二、请领导千万不要因为为职工谋利益而违反国家政策,犯了错误……。
临沂地区电业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他们的一些作法也许能给人一点启示。
刘振亚局长上任后,在电业局里不断更新观念,大胆进行改革和探索。他首先提出“岗位竞争”的口号,即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因事制宜地采取聘任或招标的办法配备干部。聘任中,冲破了年龄、资历、学历、工人、干部等传统的条条框框,形成“能者上、平者让”的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格局。在重新聘任的中层干部中有9位是从工人和一般干部中提拔上来的。与此同时,他们还严格加强内部约束机制,认真开展反腐蚀斗争,一旦发现职工干部有受贿行为,组织上立即批评处理。为了接受群众监督,全局实行“供电政务公开”,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与用户对话。上述这些改革措施认真贯彻实行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临沂地区电业局的整体素质很快得到提高。
为了进一步调动职工积极性,电业局在分配制度上也进行了相应改革。他们把过去的综合奖、安全奖、节能奖、效益奖“捆”起来使用,尽量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使分配办法更加合理。同时,在电业扶贫致富的工作中还注意抓多种经营,先后投资建设了铁合金厂、化工厂,生产的硅铁、草酸产品已由省内打出省外。
如今,临沂电业局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去年,全局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今年,形势更好,正向着更高目标前进。临沂地区电业局的变化,引起当地干部们的深思:无论什么行业,也无论什么单位,只要认真坚持改革,就会带来变化。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局康乐餐具厂以质量求生存,产品被日本三棱公司誉为免检产品,连续五年超额完成任务,今年已创外汇60多万美元。图为该厂工人在检查装箱。 史柏田 摄影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买烟筒的联想
路华
去年抢购风潮中的种种现象,有些至今记忆犹新。其中北京居民抢购过冬烟筒的长龙,就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就在这场抢购风中,北京卖出的烟筒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超过了往年销量的一倍;同时,国家因此而增加了数百万元的补贴。即使如此,需要更换烟筒而没有买到的大有人在,不需要更换烟筒的又抢购了一大堆。
时过境迁,今年北京买烟筒的情况大不同于去年。
李某今年再想买几节烟筒,其妻再三催促:“别耽误了,去年迟了一步差点没买上,今年要早买,还得想办法多捎几节存着。”
日前,老李果然赶个早,可眼前的情景令他一愣:商店里堆满了一大堆烟筒,价格和去年一样,但购者寥寥,就是买的人也是挑三拣四。老李松了一口气,向售货员说:“我就买1节。”
市场的稳定,与价格涨落、人们对价格改革的适应力等都有密切关系。人们又习惯于买涨不买落。前些年,在多次价格调整和价格放开中,都曾在各地引起不同程度的抢购风。排队争购彩电、冰箱、棉布、毛线、盐、锅以及烟筒等情景均有所见,日用品一买就够全家人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也并不鲜见。人们在价格改革面前出现的心理上的失衡,继而引发出购物行为的异常,并不难于理解。
今年以来,随着治理整顿措施的见效,国家宏观控制能力增强,消费基金增长势头减弱,全国物价出现了稳定的趋势。细心观察的人认为,今天的市场与去年冬季相比,主要变化有三:大抢购变为大甩卖;排队争购加价货变为挑挑拣拣买让利货;提款购物保值变为存款保值。烟筒商店门前的不同情景,就是这些变化中的一支小插曲。
买烟筒还给消费者一些启示,冷静购物就是最主要的一点。如果有人经常被不正常的“消费热”所左右,误入盲目购物行列,那就难免吃亏上当。在市场动荡中,谁善观风云变幻,谁就可能成为聪明的消费者。买烟筒也给生产者发出信号:安排生产要慎之又慎。看到热销货,一哄而上要吃亏;缺乏应变观念,照去年市场不正常的需求盲目生产,也会自食苦果。今天的经济活动中,市场机制往往起重要作用。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能降耗,适应市场变化,才能把生产经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服务大众志不渝
——港澳中银集团见闻
本报记者 计泓赓
公正的评价
在港澳采访期间,有位银行界人士对我说:“港澳中银集团过去偏于‘保守’,近几年开拓创新,形象大为改观,已经是这里公认的仅次于汇丰的香港第二大银行集团。资力厚,信誉好。中国银行澳门分行更是澳门一家最大的银行。中银集团的发展动向已成为这里报刊经常报道的热门话题。”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特意翻了翻近两年香港报刊有关报道,又去中银集团几个银行转了转,深感此话不假。
请看香港多家报纸曾发表在显著地位的大字标题:
“成为银行界另一王国,中银集团积极进取”,“中银势力锐不可当”,“中资银行经营多元化”,“业务重点集中本港,中银集团增长理想”,“高耸入云中银新厦(按:指即将完工的70层大厦)势力象征,中银集团锐意发展港建根基”……舆论评价可谓高矣。
香港一位记者写道:
“今天,虽说不上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配合明亮一新的营业大堂,人们已看到一张张笑脸和亲切的招呼,更重要的是效率快了和服务项目多了,受客户赞扬多了。”今年3月2日,香港某报在题为“中银集团推出‘外汇宝’,多元化服务更进一步”的报道中,开头就说:“中银集团向以雄厚之实力为基础,服务大众为己任,竭诚为广大市民提供多元化服务。”
不错,“以服务大众为己任”“发展港建根基”,正如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主任黄涤岩说的:“根植于斯,服务于斯”,这是中银集团为什么能在今年6月一场空前的挤提风暴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深层次的因素。在香港开业已有70年历史的中国银行(其他姊妹行最年轻的也都有30年以上历史),已深深根植于港澳经济这个大有机体中。中银集团的14家银行,近300家分支行遍布香港、九龙、新界、澳门各个角落。中银集团犹如有机体中一根主动脉,港澳经济少不了她。建国4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10年来,她为港澳经济血液循环畅通无阻而忙,为服务大众、繁荣和稳定港澳经济而忙。
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三个轮子一起转,服务大众矢志不渝。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银行林立,百舸争流。现在你随便走进中银集团哪家银行,其门面,其内部设施,工作运转,业务素质,均有明显的改善。这是他们近几年来励精图治的结果。耗费巨资建设、去年开通使用的中银新电脑中心,在目前香港银行业中规模最大,设备也很先进。现代化的电脑联网,你在一家存了款,等于在13家银行、近300家分支机构都有了户头,走到哪都可取可存。业务量不断增长的存款、放款、汇款、保险、信用卡、代客买卖黄金、股票等等,均由电脑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遍布街头的700多部“银通”自动提款机网络,除为本集团服务外,还与香港30多家同业连成一体。现代化的设施,为业务多元化、国际化,为服务优质、经济高效创造了条件。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中银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有柜台服务、大堂服务、电话服务、上门服务、邮递服务。自动转期存款,到期银行可给自动转期,客户免办手续,还可免遭利息损失。今年一季度推出的“外汇宝”,一个存折,最多能处理18种外币存款,存户毋需带多本存折。在一些分支行营业厅,常常可以看到顾客们注视电脑终端屏显示的外汇牌价变化,他们会视行情立即决定由何种外币转存何种外币。存户非常欢迎这种“外汇宝”。再如中银集团开办的楼宇分期贷款,期限长达20年,支持市民安居乐业。现在中银对市民购买住宅等楼宇的贷款总额已超过300亿港元。“宝生黄金足九九,港九新界到处有。”中银集团成员之一的宝生银行,是香港代客经营贵金属的权威银行。它不满足于搞单一贵金属业务,立志使自己变成金融超级市场,客户来后犹如进入百货公司或超级市场,可以任意“选购”。
对外贸易和制造业是香港的经济命脉。因此贸易融资和工业贷款,也是中银集团业务发展的重点。近几年,中银集团的贸易融资业务增长幅度最大。工业贷款则从1983年的3000多笔增至1988年的1.6万多笔。中银还给香港的大型公用事业如海底隧道、地铁、电厂提供了巨额贷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10年来,中银支持大批港澳客商走向祖国广阔天地开拓、赚钱。君不见,在珠江三角洲,在沿海开放地带,在长城内外以至天山脚下,到处都有港澳客商的踪迹,投资办厂,加工装配,补偿贸易,搞得红红火火。这是一举三得的大好事啊!对港澳投资者有利,对繁荣港澳经济有利,对内地建设有利。中银集团在近10年中为港澳商人到内地投资及搞“三来一补”提供的融资累计达180多亿港元。
凡此种种,种种,更不用说中银集团在香港发生银行风潮、股市风潮时参加的“救市”活动,不是最好说明中银集团确确实实是港澳社会中的一员,是真心诚意地为港澳经济的稳定和繁荣而尽心尽力的吗?
“中银是我们自己的企业”
中银集团的当地员工多。无论是老一辈的银行家还是年轻的员工都自豪地说:“中银是我们自己的企业。”
在1.3万多名职工中,中银集团内地派出人员大约只占1%。职工队伍本地化,各姊妹行的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绝大部分均从当地人中选拔,大大增强了中银集团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本地人在这里工作,都感到心情舒畅。最明显的有两条:这儿人际关系平等,“小伙计”和“大经理”职位有区别,但无贵贱之分,人格受到充分尊重;另一条是中国人的归属感,同胞如手足,亲如一家人,在中银工作安全、和谐。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6月挤提风暴中,他们如此爱国爱行,坚守岗位,风雨同舟。因为,他们最明白中银集团是为谁辛苦为谁忙的,中银的一切都凝集着他们的心血、智慧和劳动,他们对客户的解释和劝导也是最具说服力的。
水乳交融,不仅表现在内部,也表现在社会生活上。近几年,中银集团很重视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积极参与并支持社会公益活动。如中银连续四届独家赞助香港中银杯国际田径“金—哩”邀请赛,独家赞助香港工业总会评选青年企业家活动,参加公益金百万行,国际龙舟赛等等。黄涤岩说得好:
“作为扎根港澳的银行,要为港澳社会所认同,就必须尽力为当地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同当地社会生活溶成一片。”他们正是这样做的。
可喜的是,港澳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乱了中银集团,也就是乱了港澳金融。中银吸收的存款,取之于港,绝大部分用之于港。近期中银集团存款已有明显回升。不少工商企业和市民已转回存款或要求中银提供各种服务。中银系统1万多名员工正以新的姿态开拓新的局面。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述评

价格·收入·心理
——市场疲软面面观(上)
本报记者 潘岗
谁能料到半年前还那么走俏、炙手可热的一些商品,一下子变得疲软、呆滞。
在上海、北京以至全国各大中城市商店柜台上,过去难得一见的彩电、冰箱、录相机等耐用消费品,如今因少人问津只好躺在仓库睡大觉。酬宾、让利、贴息、买一送一,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全用上了,但销势仍然平平。
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今年3—8月,社会零售商品增长额直线下降:从3月份的26%,4月份的20.2%,一直跌到7月份的7%,8月份的出现负增长0.7%。
捉摸不透的今日市场,似神秘的“百慕大”,引起人们种种议论。有人说,今年的市场疲软是相对去年的抢购风潮而言。去年,全国范围的四次“抢购风”,“刮”得全年社会商品零售额,硬是比上年增长27.8%。有人说,今年以来,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整治措施见效,如,半年间砍掉公司3.7万家,铲除了市场若干梗阻;银行开办保值储蓄,前8个月就吸收了高达900余亿元社会游资,减轻了市场压力。而物价的逐月回落,也无疑缓和了居民的争购紧张心理。也有人说,去年城乡居民超前、超量购买的高档消费品和一般商品,尚需要一段时间消化等。
这些分析都可信,但不很全面,实际上还有更深的原因。
今年以来,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涨,使农民现金收入增幅明显减缓。各企业控制滥发奖金和名目繁多的补贴等,减少了职工的额外收入。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城镇3万余户居民家庭货币收入调查,上半年家庭生活费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实际下降2.6%。湖南省统计局对1000户城镇居民抽样,7月份人均生活费收入107.47元,扣除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实际比上年同期下降5.6%。陕西农民上半年人均现金收入增幅,剔除涨价因素,实际比去年下降9.4%。安徽省7、8两月,农民出售给国家农副产品现金收入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9.1%和9.1%。
与城乡居民收入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商品在近两年,特别是在去年的几次大涨价中“身价”日高。彩色电视机,一年内两次调价。1988年3月份还是1400元一台的彩电,到1989年3月就翻了一倍,达到2800元。电冰箱、保温瓶、毛毯等价格也是翻番上涨。有人经过调查发现,对有钱的人来说,他们已拥有了彩电、冰箱,而对钱不多的职工来说,要购买比去年同期价格高出这么多的商品,确实难下决心。
由此看来,市场疲软的原因还有两点:居民收入增加不多甚至下降;商品价高不下。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销售疲软,推迟了购买力的实现,而购买力推迟的背后,很难说就没有非正常的购买心理萌动。安徽省商业厅调查发现,许多消费者之所以持币踌躇,一是眼下名烟酒和大件家电商品市价回落,使得过去大家看作是“保值商品”的,现在难以“保值”。一般日用工业品,工商企业也纷纷让利出售,或优惠出售,更使持币者滋长了期望再降价心理。当然人们“购物保值”期望并未完全消失,今年上半年,人们用于购买金银珠宝的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2.7倍,就是实例之一。
市场由“热”变“冷”,原因错综复杂。眼下,社会结余购买力已达6000多亿元。在即将来临的元旦、春节市场上,很难断定人们的“购物保值”神经不会再度紧绷。抢购风波是否再起,主要取决于治理整顿的成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传统产业的新篇章
——记农业的对外开放与合作
本报记者 江夏
在许多人眼中,我国的农业是最古老、最封闭的产业。可是谁能想到,在对外开放方面,农业,居然成为起步最早、成就最显著的部门之一!不过10年功夫,中国农业已经走出“房前屋后”的狭小天地,向全世界敞开了交流合作之门。
(一)
农业也要利用外资、争取外援?!改革开放之初,不少人对此疑虑重重:泱泱农业大国,难道侍弄庄稼,还要“洋”人教,喂鸡养鱼还要用“洋”钱吗?
尔后,大门渐启,人们的眼界也随之开阔。30年独立于世界农业体系之外的结果是,当我们的大部分地区还用“一把锄、一把籽”的传统方式耕作的时候,遥感技术、生物工程等一系列层出不穷的科技新成果正给世界农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创造的生产力天差地别。要缩小距离,只有下决心学人之长,奋起直追。
开放之后,我国陆续从国外引进了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网箱养鱼、胚胎移植、塑料大棚、秸秆氨化、高效低毒农药、滴灌喷灌等许多先进技术经验。有不少技术已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地膜覆盖技术,本世纪中叶就已经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兴起。可是直到70年代中,我国多数农民还不知道地膜为何物。1979年,我们才从东邻日本引进了这项技术。几百亩,几万亩,几百万亩,不足10年,我国目前年推广面积已达数千万亩,并且广泛应用于玉米、花生、瓜菜、棉花等40多种作物。这场“白色革命”,使我国处于干旱、高寒地区的大片中、低产田以30%以上的幅度增产,获得从未有过的好收成。
池塘养鱼,一般亩产500公斤以上就算高产,大水面养殖,亩产才几公斤、几十公斤。而网箱养鱼,这种世界近20年来新出现的养鱼技术,像笼养鸡一样地把鱼高密度地养在网箱内,用自动化投料等方式,提高饲料的利用率,目前亩产最高纪录已超过9万公斤。我国引进这项技术也不过10年,现在已经在19个省、市、区推广。北京海子水库网箱养鱼亩产超过7万公斤,居全国之首。
(二)
加强农业,要开发资源,改善条件,引进技术,更新设备。可是钱从哪儿来呢?10年动乱之后,国家大病初愈,百废待兴,能有多少钱用到农业上?要使我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外力不可不借。
我国农业较大规模地利用外资自1980年始,现在,已与90多个国家有了经济技术方面的交往,先后与一些国际专业机构和20多个主要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到1988年,农业通过多条渠道、多种方式利用外资总额达30多亿美元,其中仅农业部牵头利用和接受的外资、外援就达18.6亿美元,而且大部分是无偿援助和中、长期优惠贷款。这笔数量可观的“洋”钱,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因大多外资都需要国内一定数量的配套资金,所以外援又促使分散的国内资金在一定时期内,集中用于某个地区某个项目,从而明显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与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重点地区的宏观战略相结合,数百个项目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实施,涉及农林牧副渔、城市供应、乡村建设、智力开发等各个方面。许多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农业基本建设的骨干项目。黑龙江、内蒙古、河北三省(区)8个县(旗)严重退化草场的大面积改良;湖南南山、海南东方、广西黔江、山西沁水四大示范牧场的建设;三江平原低洼易涝的百万亩沼泽、荒地开垦改造;甘肃大型水利工程的渠系配套;江西红壤土地带的开发;陕西米脂的流域治理;还有广东的橡胶项目、8大城市的淡水养鱼项目……每个项目的实施都给这些地方带来明显变化。
过去,我国一些大城市牛奶供应紧张,连病人、老者、婴孩的用奶都难于保证,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提供了价值6400万美元的奶粉、黄油,我们用这批物资的销售收入扶持农场、农民发展奶牛,扩大乳品加工能力。几年时间,京、津、沪等一些大城市郊区奶牛业迅速发展,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吃奶难”问题已基本解决。
黄淮海平原大片低产田易旱易涝,群众生活长期窘困。有关方面利用世界银行的6000万美元贷款,加上国内配套资金在山东、河南、安徽的3省9县,组织群众打井、挖渠、建排灌站、造桥修路、植树种果,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改造了300万亩盐碱地和砂礓黑土。5年间,粮、棉、油亩产提高了1倍,农民人均收入从不足200元增加到400元以上,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目前,他们又用回收的9000多万元资金,搞起了新的农业开发项目。
与资金同时引进的还有大量高效化肥、农药,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养鸡、养兔等设备以及瘦肉型猪、长毛兔、非洲鲫鱼、扇贝等良种。
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在全国重点装备了9个农业科研中心和7个重点农业院校;2600多名留学生、近500名农业访问学者被派到十几个国家学习、进修和合作研究;在实践中,我国自己的项目管理队伍也在成长……这些虽然难以用一时的经济指标衡量,但必将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影响。
(三)
开放合作,并非单向引进;农业对外开放也是有进有出。改革10年,我们把大笔外资用在农村的同时,农村各业自身的创汇能力也大大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在总量基本自给的情况下,开始参与国际交换,进行品种调剂。以各种名、特、优、新产品为主的出口农产品(包括畜产品、水产品)基地星罗棋布,遍及全国。
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出口已占国家出口贸易收购总额的44%。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乡镇企业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一支重要力量,成千上万种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到1988年,全国乡镇企业直接或间接出口创汇额和劳务收入已达8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16.8%。
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向外向型转化。沿海一些省市农口的“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业务发展很迅速。
我国输出的不仅是“硬”件,而且有“软”件。特别在生物技术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日本与我合作,在品种资源丰富的云南进行水稻杂交,选育高产、抗病、耐寒的新品种;我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作为专利转让给了美国;中国种子公司与国外合作繁殖瓜类、茄果类杂交种子,向第三国销售。
为了让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独特技术造福于人类,我国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等合作,在国内建立了一些农业专业技术国际培训中心,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专门人才。
有的国家已出现了中国农民办起的农场,苏联也留下了我国种菜种瓜能手的足迹。我国先后派出数千名常驻专家和工作人员,在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承担、实施了数百项农业发展项目。我国的生物防治、茶叶栽培,间作套种制等许多技术已经在不少国家推广。
中国农业已走出封闭,向天宽地阔的新时代迈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