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随笔

  “风云之星”的联想
刘水明
如同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位母亲一样,人类也只有一个地球。在群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目前唯有地球是已知的生命摇篮。
据有幸上天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太空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蓝白纹痕相间、周围包裹一层薄薄水蓝色“纱衣”的玻璃体。它晶莹透亮,闪烁着斑斓的光环。目睹如此美丽壮观的人类故乡,宇航员们往往心潮澎湃,顿生怜爱之心,觉得我们这个星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宇航员们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严酷的现实表明:哺育着50亿人类的地球由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而变得异常脆弱了。当人类迈向20世纪最后的10年之际,美国《时代》周刊再次打破了每年岁尾评选政坛巨子作为“风云人物”的惯例,而把受水旱灾害、环境污染等危机困扰的地球列为1988年“风云之星”,并呼吁人们“开展一场世界性的运动,以拯救地球”。
为了突出强调一个面临可怖命运的星球的形象,今年1月2日出版的这家杂志还匠心独具地设计了这样一幅封面:一只满目疮痍、周身缠满透明胶布并捆绑着绳索的地球,被抛置在遭受严重药物污染的长岛沙滩上,远处背景是夕阳西沉时血色黄昏的天幕(见照片)。这幅寓意深长的构图无非想警醒世人:地球病了!
几十亿年来,地球在日复一日沧海桑田地变化着。与亿万斯年的地球年龄相比较,人类可以说还处于极不懂事的“幼童”阶段。然而,自从这个半径6300多公里的小小寰球上印下人类的足迹以来,地球的容貌很快由美变丑了。特别是随着一次又一次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和那些“万物之灵”器官的延长,人类拥有了向自然界“开战”的巨大能力。为了应付人口不断增殖带来的种种难题和满足要求更优裕生活的企望,人类竟以“征服者”的姿态,对无私奉献一切的大地母亲“恩将仇报”:他们长期地滥垦、滥伐、滥牧,致使具有“人类肺叶”美称的原始植被几乎破坏殆尽,留下无边无际的荒野和大漠;他们一方面肆无忌惮地掠夺性地索取地球资源,一方面又随心所欲地倾泄现代工业社会生产的数以亿吨计的废气、废料和废液,将蔚蓝色的天空涂抹成一片灰蒙,把明镜似的江河湖海搅得浑浊,不仅使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础物质——水资源(现每天约1.6亿立方米)遭到污染,同时还使许多不会叫苦的人类天然朋友——飞禽、走兽、鱼类、昆虫和植物含冤默默地过早消亡,有人估计到本世纪末,地球上1/5的物种将惨遭灭绝的厄运……如今,自然界逐渐失去了平衡,大地披着的那层薄薄“纱衣”出现了黑洞,整个生物圈找不到应有的和谐,地球的忍耐超过了极限,它已开始无情地嘲弄和戏谑人类的过失。那些接踵而至的大面积干旱、洪泛、地震、林火、飞蝗、飓风等自然灾害的降临,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令人不安的是,根据科学家的预测,由于各种排放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如果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在50年内地表温度将上升1.5℃—4.5℃,从而加快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升高,那时候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
当然,面对多种危机的困扰,人类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地球的危机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危机,而且与人类的生死攸关。因此,自负的人类已经到了非反躬自问不可的时候了。人们必须以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地球,审视自己。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社会名流乃至布衣百姓都开始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在人类拥有足够毁灭地球多次的能力的核时代,要保护好地球这个宇宙中生命的“诺亚方舟”,求得人和自然的共存与发展,首先必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合作与协调,这就需要人类摒弃眼前的贪婪与愚昧,将全人类的长远利益置于优先地位。应该说,这种共识的产生是人类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愿全人类能将这种共识变为共同的行动,这样,地球母亲才会感到欣慰。
(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旧案重提 疑团难解
鲍世绍
26年前的11月22日,美国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近来,美国一些主要传播媒介旧案重提,试图揭破20多年来人们心头的疑团。一张重新刊登的当年现场拍摄的照片特别引人注目,《纽约时报》的照片说明是:“肯尼迪总统遇刺不久,记者们站在得克萨斯教科书仓库大楼前。正是在这里,凶手哈维·奥斯华德的枪射出了子弹。”该报重登当年的说明时,特意把后半句排成斜体字,示意读者它对图片说明的真实性存疑。看来,人们对1964年9月沃伦调查委员会公布的调查报告提出了新的挑战。
沃伦调查委员会当年是在美国总统约翰逊授意下成立的。经过10个月的紧张工作,它先后审问了552个证人,同有关人员作了2.7万人次的谈话,最后提交了一份有数十万字的报告。该报告的结论是奥斯华德枪杀肯尼迪、鲁比枪杀奥斯华德都是单干的。委员会在调查中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证明有任何人同奥斯华德策划和进行这次谋杀。至于谋杀动机,报告认为“无法明确作出断定”。当时为了平息对此案的种种猜测,《美国之音》用37种语言向全世界播发了该调查报告。与此同时,它还被印成小册子,由228个美国驻外机构散发了2.5万册。尽管如此,有关案情的疑窦并没有在人们的头脑里消失。相反,在过去20多年里,不少人仍在继续对肯尼迪被刺案收集材料、分析研究,作出了种种新的判断。
青年作家詹姆斯·雷史敦在他的新著《对约·康纳利的祈望》(将于今年出版)中,引用大量材料说明,凶手奥斯华德射击的目标本是当时得克萨斯州州长约·康纳利,而并非肯尼迪。从苏联回到家乡沃斯堡的奥斯华德因受海军处分,落得个身败名裂,当地报纸称他为“变节分子”,因而找不到职业,也无力养活妻子和女儿。他曾写信请求既是同乡又是当时的海军部长康纳利出面干预,以便挽回声誉,但遭到拒绝,从此对康纳利产生仇恨,进而发展成暗杀康纳利以泄私愤的念头……作者从这些事实中得出结论,奥斯华德枪杀目标是对着康纳利,但康纳利侥幸没有被击中要害,只伤了肋骨。 
英国独立电视公司去年10月播放的一部有关肯尼迪遇刺实况的纪录片,推翻了沃伦委员会的调查报告,认为当时向肯尼迪的座车开枪射击者中,奥斯华德不是唯一的凶手。纪录片里有一个画面是当时离肯尼迪座车不远的一草地高坡,它断定有个射手就从那里向肯尼迪射出子弹。影片的编导还特地援引当时站在草地上的证人戈登·阿诺德的话,说他曾听到一颗子弹从他耳边掠过的声音。还有人反问,仅一颗子弹怎能同时打死肯尼迪又击伤康纳利呢?!
另有一些人认为凶手奥斯华德和后来杀死奥斯华德的鲁比都与新奥尔良的黑手党头目卡洛斯·马塞罗有交往。肯尼迪政府当时把黑手党作为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主要对象,从而招致黑手党人把肯尼迪看成眼中钉,非把他拔除不可。就在肯尼迪遇难当天早晨,当地报纸《早晨新闻》刊登一则欢迎他的广告竟特地加了黑框,这使肯尼迪预感到一种不祥之兆,他不无悻悻地对妻子说:“今天,我们去的是疯人区!”
去年11月,《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举办的民意测验表明,66%的人对沃伦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桩谋杀案是事先阴谋策划的,调查委员会有意把真相掩盖起来,只有13%的人完全相信该报告。然而,也有些政治分析家认为,沃伦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是“解决问题”最简便的办法。由于不少人曾对案件提出许多疑点,而现在越分析疑点又越多,美国《新闻周刊》对此指出,即使政府再组织一个调查委员会,也未必就能把肯尼迪遇刺真相查个水落石出。这种说法并非毫无道理。对于多数美国人来说,还是希望让时光的流水将人们对此案的兴趣冲淡吧!


第7版(国际)
专栏:

  女性为何比男性长寿
世界人口统计资料表明,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
最近,联邦德国医学界就此进行探讨,一部分医生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别:一、人体内的一对性染色体,女性是XX,男性是XY。X染色体上附有若干免疫基因,女性的两个X染色体如其中任何一个遭病毒破坏后,另一个可以及时补偿。而男性只具有一个X染色体,如遭受意外侵害时,则无法补偿。二、女性分娩和月经来潮时的失血为男性所无,女性这种失血现象反使女性的造血机能更为旺盛。三、全球公认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病症是心血管疾病。男人的性激素阻塞血管的物质增加了心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而女人的性激素具有保护血管、脉管等作用,因而女性患心脏病者也少于男性。
另一部分医生虽同意上述观点,但觉得决不能忽视社会、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一、男性酗酒、吸毒的人比女性多,这些不良嗜好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二、男性好胜、逞强,一般小病不愿求治,结果小病拖大,耽误了治疗。三、女人容易将悲伤、惧怕、愤怒流露于外,而男人则不然,男人精神抑郁时更多的是抽烟或喝酒。四、女人的生活能力比男人强,而男人丧失配偶后,单独生活会感到困难较多。     
         步青


第7版(国际)
专栏:

  漫话钻石城
王淑娟
我第一次见到花样奇多的钻石首饰,是在比利时北方的安特卫普市。安市的钻石加工遐迩闻名,磨琢水平堪称天下第一。笔者参观过加工厂,看到每道工序的操作要求极其严格。进厂的宝石先接受检验看有否疵点,接着送进锯割车间。然后,粗磨车间的工人把它磨成需要的形状。最后一道工序叫磨琢,经验丰富的匠人竟能在一克拉的钻石上磨出五十八个面,真叫“鬼斧神工”!
加工后的钻石需经过鉴定方可进入交易市场。安市钻石最高理事会颁发的鉴定证书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证书之一。鉴定包括荧光度、颜色、纯度、磨琢质量四项内容,每一项又分成若干等级。
安市是钻石加工的历史名城。早在一四八三年,一位名叫沃特·博韦尔的钻石工,办起了当地首家家庭作坊。至十六世纪,手工艺品的蓬勃发展带来钻石业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加工钻石与金银首饰的能工巧匠。如今,注册从事这一行的就有一万五千人,全世界共有二十个钻石交易所,四个就在安特卫普。中心火车站附近二十平方公里内,宛如一片钻石世界,那里有钻石博物馆,钻石俱乐部,还有数不清的首饰店。
今天,安市不仅是世界首饰钻石中心,同时也是工业钻石的加工与交易中心。一九八七年,进出口总额超过九十亿美元,居世界之冠。在安市的钻石博物馆,每逢星期六下午,钻石工为观众作现场表演。近年来,钻石也作为最美好的象征进入了体育、文艺比赛等活动。譬如,每年秋天在安市举行的国际网球赛,有一件非同寻常的奖品:一块镶有钻石的网球拍,上面的ECC三个象征欧洲网球赛的英文字母是用一千六百块钻石组成的。谁在五年内三次荣获冠军,谁就可得到这块珍贵的球拍。


第7版(国际)
专栏:

  奥莉加死亡以后
邓兆熊
去年9月5日,29岁的列宁格勒妇女奥莉加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成为苏联第一个艾滋病牺牲者。奥莉加生前,曾在列宁格勒热能托拉斯当操作员,1988年2月至8月她因身体不适到该市第30医院看过23次病,领过6次病假证明书。半年之内,体重下降了12公斤。
8月19日她住入列宁格勒第一医学院附属医院。在那里曾验血,但没发现艾滋病毒。给她下的诊断是肺炎。
8月30日,她的口腔、上呼吸道出现大量红疹。她被转到医师进修学院附属真菌病院。医生诊断是扁桃体炎、双侧肺炎、药物中毒。9月2日,她的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十分困难。把她转到内务局附属医院复苏科,又一次验血,在她9月5日死后确定是艾滋病。
奥莉加死后,医生进行尸体解剖,才得知这个独身妇女已怀孕4个星期。据查明,她10年前就已经开始卖淫。她不仅与苏联人同居过,而且还经常与外国人鬼混。
奥莉加的死像一颗无声的炸弹在列宁格勒开了花。自愿要求验血者猛增10倍!人们惊呼:苏联染上艾滋病毒者的数目从现有的83人至少要增加一倍!
舆论对此反应强烈,有人甚至提出了如下疑问:奥莉加第一次验血为什么没发现艾滋病毒?是试剂欠佳、还是化验人员失职?
一些人还责怪医生验血过迟、忽视患者体重急剧减轻这个艾滋病的明显症状等。有人发问,要是没第二次验血呢?要是第二次验血也失误呢?那奥莉加的死至今还是个谜。有人甚至根据奥莉加的遭遇来推测,在苏联,奥莉加也许不是第一个艾滋病牺牲者。
奥莉加事件发生后,列宁格勒卫生总局副局长鲍里索娃、卫生防疫站主任医师库尔恰诺夫受到记过处分,第30医院科主任拉德凯维娜也被撤了职。
奥莉加死后不久,敖德萨的一个4个半月的男婴成了苏联第二个艾滋病牺牲者。据说他的母亲就是一位染上了艾滋病毒的暗娼。这一事实,给人们在道德、法律方面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第7版(国际)
专栏:海外游踪

  内格罗河记趣
吴志华
一、气象万千的“黑河”
内格罗河在葡语中意为“黑河”,它全长2000多公里,是亚马孙河左岸最大支流。内格罗河水质呈浅黄透明,远远望去则黝黑发亮,故因此而得名。河水的清亮、平滑,使蓝天白云以及两岸翡翠般的森林清澈地倒映其中,景色格外秀美。
内格罗河水道宽阔,两岸相距数公里。从马瑙斯出发,我们乘船溯河而上航行5个多小时,就到了内格罗河景色最佳处“千岛之湖”。这里岛屿星罗棋布,以至于航行其间竟辨不清主河道在哪里。内格罗河落差变化极大。雨季时,河水能在昼夜之间上涨一米多高;旱季时,河水又会陡落十几米。河道附近是水淹林,落潮时,林木冒出水面,成为宽阔河道上的无数绿岛;涨潮时,绿岛又淹没于水中,所以,当你路过此地时,认准是航行于两岛之间,归来时,眼前则是汪洋一片的湖面。
    二、奇异的浮生稻
在内格罗河的支流、河汊两旁,常常可以看到聚生的浮生稻。说它是稻,因为它具有水稻的一般特性,叶子、稻穗与普通水稻极为相似。不同的是,它结的实不能供人食用,而且90%的穗子是空瘪的。它最大的特点是,不管潮水涨落,它总能露出水面半米左右。其奥秘在于,它的根部扎于河床淤泥中,稻茎能跟上河水上涨的速度而伸长。落潮时,稻茎又盘旋弯曲,使上半部枝叶始终高出水面半米。由于这一特点,当地人常常用它测量河水的深度。巴西朋友说,当你航行到内格罗河支流,欲知道水深多少,只要拔出一棵浮生稻一量就行。听他们这么一说,我们随手从船舷边轻轻拔起一棵浮生稻,只见细细的稻秆缓缓升出水面,最后一丈量,竟有6米多长。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真叫人惊叹不已。
    三、习性暴戾的食人鱼
内格罗河中有一种鱼叫食人鱼。巴西的食人鱼有白色的、红色的、黑色的、杂色的4个品种,其中黑色的个体最大,可长到50厘米长左右。
食人鱼习性暴戾,常聚群而游。它有锋利的牙齿,喜食血腥动物。当鸟类、牲畜甚至人不慎落入水中,它们便会群起而攻之,你一口,我一口,不一会竟被咬得只剩下一把骨架。因此,当地居民是绝不在河中游泳洗澡的,而且还常告诫异乡人不要轻易下水。
但是,食人鱼肉质细嫩,又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同船的巴西朋友中有一人曾在内格罗河岸的密林处开辟一个橡胶种植场,从附近雇了十几名印第安人种植橡胶树。曾有一段时间,食物供应不上,于是他带领几个人到内格罗河上放钩钓鱼。前面一只船,边走边放下浮钩,后面一只船即可收钩取鱼。因为食人鱼见食就猛捕,当然也就容易上钩,如不快收网,活着的食人鱼还要吃上钩的同伴呢。


第7版(国际)
专栏:

  会结果实的“墙”
赵士英 文并图
远远望去一片绿色的屏障,漫漫长长、厚厚实实,像一幅现代派线和线、面和面连接组成的油画,既有造型错落有致的形式美,又有笔触坚实的质感。这实实在在是人为种植的“墙”,或挡风沙、或围院切割空间,突尼斯人告诉我那是仙人掌。
一个个比人的脸还大,形似乒乓球拍的仙人掌,左掌挨着右掌、右掌靠着左掌,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地攀生在灰色粗大的枝干上。掌上还点缀着许多鸭梨大小像菠萝状的果实,杏黄中带一点粉色或红艳,把皮剥开那肉甜甜的,真是实用、观赏、食用“三全其美”了。
突尼斯的仙人掌墙,我看它的自然观赏价值胜过实用价值,要论坚固它不如木桩,要说防盗它不及铁丝网。
会结果实的“墙”——你是大自然赋予突尼斯人民的一幅奇美的风景画卷。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