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苏联努力克服财政困难
王崇杰
当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变革正面临复杂局面。既有明显的进展,也出现一些矛盾。
总的来看,最近4年苏联坚持改革经济体制,积极扭转70年代和80年代前半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和危机状态,使工农业生产、企业利润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以前加快,工资和社会福利基金也有了提高。但与此同时,国家的财政收支和市场商品的供求关系失衡,通货膨胀加剧,国债增长,外贸状况恶化,外债额超过警戒线。种种迹象表明,苏联的财政形势是严峻的。戈尔巴乔夫指出,“国家的财政体系严重瘫痪,消费市场紊乱”。部长会议副主席、经济专家阿巴尔金强调,“国家现在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处于危机状态”。经济专家什梅廖夫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言时说:“如果我们不制止像雪球一样不断增长的通货膨胀、消费市场的衰落、以及巨大的和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在世界上是创纪录的预算赤字,那么我们在两三年内就可能遇到经济崩溃。”
苏联发生财政困难的原因何在?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说,1985年4月以前遗留下来的“把国家拖进危机谷底的沉重负担”,比人们设想的严重得多;在1986—1990五年计划的头4年,国家收入减少约400亿卢布,支出却比计划增加620亿卢布。这无疑对财政平衡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基本建设突破计划畸型发展,巨额军费开支和国家管理费用庞大等,也是造成国家入不敷出的重要原因。
针对现存的财政困难,苏联政府制定了使财政经济健全化的计划。其核心是,根据需要重新考虑对现有资源的再分配,并坚定不移地通过改革走向新的经济模式。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说,该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今明两年分别使预算赤字减少290亿和340亿卢布;第二阶段,在下个五年计划(1991—1995)期间切实消除财政赤字。
为实现既定目标,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比较重大的有:
大大压缩基本建设,坚决刹住“建设风”。压缩的重点是那些不直接用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生产消费品的投资。从明年开始对新开工的生产性工程项目取消国家无偿拨款,各单位用自己赚的钱和贷款投资,严格使基本建设的规模同现有实力、物资和劳动资源相适应。
削减军费开支,使军工部门增加民用产品的生产。1990—1991年的军费计划再削减14%,到1995年军费将减到占国民收入的6%至4.5%。今年军工部门民用产品和消费品生产的增长速度将比军事产品提高1倍多,民用产品和消费品在军工部门的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将达到40%,到1990年末将占46%,1995年将达60%。
减少国家各方面的管理费用。对中央一级的管理机构已实行改组,取消一系列部和主管部门,精简60多万人,相应削减了预算拨款。精简地方管理机构以及联合公司和企业一级的管理人员也提上了日程。
挖掘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潜力,迅速增加消费品和食品的市场供应量。通过实施轻工业技术改造计划和使一批重工业企业转产,保证今年增加370亿卢布日用消费品,明年将比今年再增加450至500亿卢布日用消费品,这比过去3年的增长速度快4倍。多年来农产品在运输、加工和储存等环节的损失高达1/4,国家计划通过提高管理技术和使这些环节的设备现代化,争取到1995年多获得价值达400亿卢布的食品,1991—1995年期间使食品的平均年产值达2000亿卢布,即比1988年增加700亿卢布,这要求每年至少增加5%。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向新经济模式过渡。近4年苏联在经济改革进程中已采取一系列重大步骤,目前,国营企业法、合作社法和实行租赁制法令等都在贯彻实施。在完善管理组织结构方面,已对中央管理机构实行改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公司等。近期内改革经济体制的措施还有:在利用各种所有制形式和新的结构形式的基础上完善经济核算模式,为在竞争基础上发展各种管理形式创造平等的条件;形成管理和调节市场的有效机制;制定税收政策的新原则,确保国家、加盟共和国、地方、企业和居民之间公正的财政关系。
苏联要扭转当前的财政困难,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的各个方面,任务无疑是相当艰巨和复杂的。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苏联正利用其巨大的生产能力,想方设法克服财政困难,使社会生产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个体送货车
超级市场占据西德各大城市许多年后,那些被排挤掉的个体小商店终于想出了一记高招:重新采用传统的销售方式,穿街走巷,送货上门。
在今日西德,一天走几处干计件活的大有人在;有的干脆在家里操纵电脑;日益增多的老年人深感出门购物之累;因此许多城镇居民希望有人上门送货。尽管个体送货车的东西较贵,但让人不费抬脚之力,相当便利,因而颇受青睐。
去年,一辆日用品送货车的年销售额高达60万马克,大致为同等规模却“守株待兔”的商店的两倍。那些由“小面包”或公共汽车改装的送货车,分门别类装着某种商品,日夜不停地穿行在大街小巷中。据统计,这类送货车目前在西德已发展到6万辆。
送货车的商品各具特色。有的满载生活用品,有的供应医疗保健药品或器具,有的专售新鲜鱼、虾或水果,还有的干脆将一个书店搬上车,成千上万本书一式排开,开架销售。为了便于市民识别送货车,大部分货主都巧妙地在车身标上记号或写明店牌。有辆称作“3F”的送货车,在车体四周画上供应的各色商品,令顾客一目了然。(王建勋 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外剪影

美国一大社会难题——
无家可归者
本报记者 仓立德
在美国各大城市,无论是首都华盛顿、金融中心纽约、中西部重镇芝加哥,还是西北角的西雅图,不时会遇到一群群四处流浪、居无定所的穷人。
从记者的住地步行到联合国大厦用不了10分钟,路旁有个公共网球场。每次往返,几乎总能看见几位男女正在球场边忙忙碌碌地安置自己的“家”。那是用废弃的硬纸包装箱勉强拼凑起来的,高不及肩,外面掏了通气孔和小门。不用说,出入都得佝着身子。在萧瑟的秋风中,几座纸棚显得摇摇欲坠。
在纽约市中心的宾夕法尼亚火车站等候夜车时,巡警不时前来盘查人们的车票,无票者被立即赶走,据说是不让流浪者在那里过夜。记者见到一位精神似乎不大正常的妇女同一位男子争执起来,上了车恰巧和她同在一节车厢。检票员验过票后,列车驶进宾州纽瓦克站。此时忽见一名腰间别着手枪的警察走来,将那位女士带下车——看来又是个浪迹天涯的无家可归者。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无家可归者在当今美国已有数百万,而且还在日益增多,城市的公园街头、高速公路、桥下弃置的破汽车……都是他们的栖身处。据报刊披露,这一全国性社会问题目前有3个趋势:
——过去认为无家可归者只是一种“都市病”,但现在已蔓延至中小城镇,甚至乡间。最近,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26个主要乡村居民区中,要求提供紧急住所的人增加了5—100%。
——无家可归的家庭激增。在某些大城市,无房户在无家可归者中的比例高达1/3以上。例如芝加哥,临时住所的床位被无房家庭占用了60%。
——无家可归的下层低薪者数量不断增加。他们虽有工作,却无力支付昂贵的房租,只好在临时住所藏身或露宿街头。
无家可归现象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原因。面对这一难题,近几届联邦政府均无良策。尽管白宫及各州当局不断表示要增加建房补贴,但对日益庞大的无家可归者队伍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些联邦住房部高官甚至还利用住房发展计划审批权营私舞弊,大发横财。何况在一些大城市的无家可归者中,估计有三成到一半人为吸毒者、酗酒者、精神病患者,这就不单单是个住房问题了。一位美国社会工作者最近悲观地表示,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已经努力了25年,很可能还得再干25年。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阿根廷通讯

布市的出租车
本报记者 李志明
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素以雕塑多闻名于世,然而,该城还有一多鲜为人知,就是出租汽车多。布市共有四万五千辆出租车,平均六十六个居民一辆,超过了巴黎(一百四十八人一辆)、马德里(二百零六人一辆)、米兰(一百六十八人一辆)等欧洲大城市,居世界各大都市前列。
布市的出租汽车一律漆成黄顶黑身,在川流不息的汽车洪流中十分显眼。虽然布市有近百万辆私人轿车,还是有很多人愿乘出租车,一图方便,二图省心。特别是在停车困难的中心区,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莫过于出租车了。这里的出租车都是沿街兜揽生意,没有固定的停车点,在偏僻的街区也不时有出租车驶过。出租车司机多为“个体户”,少数车主有一辆或几辆车雇人驾驶,收入四六分。市政府规定出租车最高车龄十一年,无论何种车型一律按市政府公布的统一标准收费。因此,多数人是买二手车、三手车,喷上漆就得,车型也是选经济省油的,全市找不到几辆带冷气的。若是结婚或送葬,专有一种庄重的大型高级车供租用。布市的出租车可用破旧二字形容。不过旧虽旧,却很方便。无论在哪儿,招手即停,上车后司机先问好,车子启动后才问乘客去哪里。
如果因时间或地点问题叫车不方便,可以打电话给调度中心,不到十五分钟便会有辆车开到指定地点。另外,还可电话预约。这种二十四小时服务的调度中心并不归出租汽车公司管,个人自己花钱在车里装一部无线电报话器,按月向调度中心交费,就可以加入这个系统。一般出租车司机都是态度和蔼,收费合理,至多要求你不要抽烟,下车关门轻点儿。
开出租车的收入高于熟练工人的一二倍,不交税,又不需专门技术,因此愿干这行的人很多,当然首先要投资买车。为了保护从业者的利益,市政府颁发出租营业执照是有控制的。目前在政府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有三万五千辆,但在街上兜生意的远远超过这个数。据交通管理局估计,全市约有一万辆无照营业的。同行把他们称作“游鱼”。据出租汽车业主协会主席透露,相当数量的“游鱼”是警察,他们因经济状况不好,以开出租车为副业。大量“黑车”的出现,侵犯了合法从业者的利益。现在布市议会已把解决出租车过多问题列入议程,准备采取必要的措施。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意国窃贼何其多
每年夏季是意大利的盗窃案频发期,吸毒者的增加使盗贼队伍进一步扩大。据意大利社会经济研究所透露,在5700万人口中竟有100万人涉嫌参与犯罪活动。他们中不乏神通广大的“三只手”、神出鬼没的飞车掠物帮和胆大包天、将居民住宅洗劫一空的江洋大盗。
今夏,42名法国游客去名城威尼斯观光。他们的车厢被注入“睡气”,一觉醒来,发现身上的珠宝和贵重物品统统不翼而飞。从慕尼黑到罗马度假的某西德旅游团在下火车后发现行李全部丢失,原来行李车被人脱了钩,车中物品一扫而尽。
洗劫度假者住宅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所以意大利人对外出度假的行期一向严守秘密。意大利消费者协会建议度假人在房间显眼的地方至少留下10万里拉(70美元),以防盗贼因找不到值钱的物品而对住宅施虐。一家联号百货商场乘机招徕顾客:在旅游旺季光顾该店并至少花掉3万里拉(21美元)者,可从该店获得免费住宅保险。 (新华社)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日本的厕所改建热
当前,一股小小的“厕所热”正在一些国家悄悄兴起。在这股潮流中,日本走在了最前列。
日本现有公共厕所约三万多处,平均四千人一处,其大部分设在公园、咖啡厅、饭店附近。经过近十年的改造,日本的公厕大多一改过去的脏乱臭,变得美观、清洁、舒适了。
一九八五年,日本成立了全国厕所协会,会员多为学者、建筑家、环卫专家和市政人员,总数逾三十万人,会长是手纸收藏家、大学名誉教授西冈秀雄。该协会每年召开学术讨论会,探讨厕所学,有的人因此获得了“厕所博士”头衔。协会每年组织一次“最佳厕所”评比,评出十佳给予重奖,借此推动全国的厕所改革向纵深发展。去年,协会还创办了“厕所博物馆”,陈列各种厕所模型和厕所用品。厕所协会还决定每年十一月十日为日本的“全国厕所节”,开展广泛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包括举办大型厕所展。这一活动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预料今后将有更多的国家或地区走上厕所改革之路,目前已有人建议成立世界厕所协会。
近几年,日本涌现出愈来愈多的专业厂家,生产厕所用具,其中包括许多高技术产品,诸如风干机、自动冲水马桶、遥控微机等。日本的厕所正逐步实现艺术化、保健化和旅游化。各地的厕所建筑形式不同,风格迥异。有的厕所内挂着壁画,播放音乐,文化色彩愈来愈浓。一位日本女画家已成名为“厕所画家”。一些厂家还生产或即将投产与卫生保健相结合的厕所设备。如有的马桶本身就是一组医用器械,能自动记录人的血型、心率、尿常规等化验数据,有的能检测出一些病症;有的装有专供痔疮患者冲洗患处的设备;还有的能把粪便加工成颗粒状无臭味肥料。厕所的这些卫生保健功能颇受人们的欢迎。(余洋)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卡萨兰尼》在非开拍
讲述中非友谊的电视剧《卡萨兰尼》在非洲开拍后,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和好评。图为一些扮演群众角色的肯尼亚工人和女主角萨仁高娃(前排戴白铝帽者)一起观看试拍效果。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