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从中学生到大学生
——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严正
教育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系统工程。在提高民族素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中学与大学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但这是统一教育过程的两个互相联系、互相衔接的阶段。中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继续与发展。研究青年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阶段所碰到的矛盾和问题,对于探讨怎样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怎样进行教育改革,是有所启示的。
新生入学后的心态
中学毕业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上了大学,环境、地位、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和思想状态不能不发生很大的影响。刚入学的大学新生,颇有光荣感、新奇感和责任感。应当肯定,这是一些积极的心理状态。但是,也存在着若干消极的、不健康的心态。例如:
1、优越感。有的学生从小就是家庭里的“宝贝”、学校里的“尖子”,一贯受到宠爱。他们感到自己是剧烈的高考竞争中的“胜利者”、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种优越感使他们飘飘然,使得原来已经存在的“骄”、“娇”二气有了进一步的滋长。
2、失落感。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有的还是受器重的学生干部,入学后在人才荟萃的同学中却显得平平,内心不服气;也有些学生对学校或专业缺乏兴趣,认为“走对了路、进错了门”,心里郁郁不欢。这些都会使某些大学新生情绪低落,思想苦闷,锐气顿消。
3、安全感。有的大学新生认为,上了大学,拿到了“铁饭碗”,进了“保险箱”,不仅未来职业有了保障,而且“前程似锦”。这种安全感使他们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念头,学习上得过且过。
青年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阶段,积极面和消极面有时还是交织存在的,需要通过教育与引导,扬其所长,弃其所短。
特别应当指出,一些青年学生从中学的比较封闭的环境进入大学的比较开放的环境,心理上缺乏承受力。精神生活领域的骤然扩大,面对知识的海洋,使一些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为好。加上青年人有猎奇思想,他们对过去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发生了探索的兴趣。但由于马列主义水平不高,缺乏正确的鉴赏能力,往往容易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以及其他错误思潮的影响。例如有的学生对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不加分析,欣赏备至;有的读了资产阶级人物的传记,无比佩服,以此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有的在书本中接触到宗教的人生哲学,盲目相信;也有的读小说着了迷,以致废弃专业学习,出现几门功课不及格的现象。极个别的被外国小说和情趣低下的刊物中的一些消极情节弄得神魂颠倒,盲目仿效,以致走上了邪路。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学生进了高等学校,同学来自四面八方,许多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在那里交汇,但由于他们知识、经验不足,阅历不广,主见不多,有时就分不清是非曲直,既容易受社会信息中积极因素的影响,也能为其中的消极因素所左右。有时面对复杂的情况,感到无所适从,甚至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盲目自信,孤芳自赏,导致思想上的片面性与情绪上的偏激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走到邪路上去。
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教育探索
从高等教育的规律来看,大学低年级的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起着奠基的重要作用。这里,就如何改善和加强大学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谈一些看法: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
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与革命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当前,来自中学的大学新生,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贫乏是一个普遍现象。这同中学的政治课教学存在的缺陷有关。因为有不少中学高中的政治课教学往往只考虑同高考
“对口”,而忽视同学生的思想“对口”。其结果出现了学生高考的政治科成绩与实际的思想表现大相径庭的不正常现象。
高等学校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当代大学生的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课作认真的改革。在大学低年级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应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既要了解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实际水平,又要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与加强低年级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第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中学生,特别是学业成绩比较优良的高中毕业生,未入大学前,很多人有一个奋斗目标,那就是“考大学”。进了大学,下一步该怎么办?今后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对此,不少人是模糊的。为此,在政治上,要教育学生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的理想。对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还要引导他们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对那些政治上一贯表现好、积极要求进步的共青团员,应鼓励他们申请入党。除了政治理想之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学工科的要立志做一名称职的工程师,学师范的要立志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学医学的要立志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政治理想与职业理想为动力,来规划自己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既有近景目标,又有远景目标。
第三、坚持思想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新生入学后,由于许多主客观的原因,会碰到不少矛盾与问题,需要教育者予以及时的指导与帮助。例如有的学生一贯依赖家长,入学后不会独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有的由于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而成绩下降;有的对所学专业缺乏认识与志趣,在学习上内驱力不足;还有的由于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生活小圈子而产生了孤独感,等等。这些,都需要及时地掌握情况,予以指导与帮助。
在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把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对学生既要坚持正面疏导,又要申明纪律,使学生知所趋避,自觉遵守。如果对大学新生中违反纪律的现象放任自流,不加过问,其结果就会导致是非不分,正气不伸,良好的班风、校风就无法形成。在纪律问题上,从新生抓起,从低年级抓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第四、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实际,并适当地参加社会实践。
当前大学生都是通过高考直接进入高等学校的,他们从“家门”到“校门”,一直在比较狭小的圈子中生活和学习,对社会了解甚少,对民情和国情知之甚微,没有尝过各种艰难困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弱点。因此,在大学期间,引导学生看看社会,见见世面,是十分必要的。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教学,要切实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社会科学各个专业的教学,更要紧密地联系社会实际。学教育理论的应当知道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学经济理论的应当了解我国经济改革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克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不良学风。
走出“家门”“校门”的小圈子
高等学校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应适当地参加社会实践,如进行社会调查,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利用假期举办各种学习班,用专业知识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等等。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完善与充实自己的知识,增长才干,获得经验,并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思想水平。也只有接触社会实际,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使只有书本知识的年轻的大学生,认识自身的弱点和不足,考虑问题更实际些,思想上更成熟些。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南京大学抽样调查表明:学习风气明显好转,校园生活丰富多采
校园里吹进了清新的风
方延明
《南京大学报》编辑部最近对本校8000多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风已有明显好转,校园文化生活依然丰富多采,学生精神面貌有改观。不少学生在反思中重塑自我,还有的写了入党申请书。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事情,主要集中在优化育人环境、健全育人机制上。
调查发现,学习风气日渐浓厚,玩棋、牌的明显减少,搓麻将的几乎很少看见。晚自习的人数在90%以上,不乏“挑灯夜读”者。南京大学有八间简易平房,专供同学们夜读用,在平时,几乎每天都有300来人读书到夜里12点,即便是周末晚上,也仍然有150来人经常看书到夜里12点。在回收到的200份夜读同学的问卷中,经常坚持看书到“0”点的有137人,占68%;其中看专业书的有162人,占81%;看外语书的100人,占50%;把夜读当作一种追求的有120人,占60%。
调查表明,最近一段时间,校园文化又热闹起来了,有歌曲、有影视、有研讨会,形式多样、各取所求。周末舞会、卡拉OK歌曲赛、新生百科知识竞赛、革命传统影片汇演、经济问题探讨会等,吸引了几百人参加。
学生精神面貌有很大转变,特别是经过军训的基础学科强化部110位学生,回校后至今坚持出早操,销声匿迹20多年的出操声又在校院内响起来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集中学习四中全会文件,不少同学在反思中清醒、成熟,开始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塑自我。10月初在新同学中开展的“重塑自我”大型系列活动,旨在让每一个新生建立起大学生活的正确导向,受到许多同学欢迎。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通知精神,哲学系有8位新录取的研究生,一开学就到南京第二机床厂实习一年。他们深感从工人中学到不少东西,几个人正在合计着为厂里的干部职工办一个哲学讲座。有20几位大学生在反思中坚定了对党的信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仅中文系就有7位同学交了入党报告。这些同学既有真诚要求,又有实际行动,在最近的义务献血活动中,仅四年级就有1000多同学主动要求献血。
数字告诉我们的事实是令人欣慰的。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厌学风虽有好转,依然有极少数人在玩棋、牌;虽然学校三令五申,可仍有个别同学在经商;违反校纪校规的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对今年春夏之际的动乱,有些同学存有模糊认识。
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健全育人机制,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建议

农村建校舍应重视质量
近几年,广大农村通过集资办学,新建、扩建了许多校舍,大大改变了乡村学校校舍破、旧、差的状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部分新建校舍仅仅在两三年之内就又变成了危房,有的地方发生坍塌甚至砸伤砸死学生的事件。
记者最近在山西一些乡村采访,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农村新建校舍两三年内就变成危房的现象比较普遍。
榆社县西马乡中学1984年由群众集资两万多元新盖了17间校舍,师生迁入新居,喜上眉头。然而,没想到新上的大梁、檩、椽一年以后就被虫子蛀出许多孔洞,到1988年房顶开始下沉,大梁眼看就要断裂,只得重新翻盖。
长治县桥上村小学1984年新盖的校舍,盖成不久便顶陷墙裂,今年在一场大雨中坍塌,砸伤两名学生。
新盖校舍为何很快变成危房?原因是一些领导敷衍了事,仓促动工,甚至有些地方建新校舍连图纸也没有。
施工质量差和无验收制度也是新房成危房的原因之一。如绛县某镇1984年集资20万元,新建镇初中校舍154间,由于上述原因,现已有130间成为危房。
集资办学、新建校舍,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可是,我们不能光图形式上的一时风光,忽视房屋质量,对师生的安全漠不关心。
现在是重视新建校舍质量问题的时候了。
李仁虎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她,已届中年,家财逾万,夫贤子娇,有个幸福的小家庭。然而她渴望的是——
陈巧荣携子自费上大学
刘金英
20年了,她一直在做着“大学梦”。如今,已是37岁并有一个缠手的3岁孩子的母亲,居然把梦变成了现实——她成了河北师范学院的自费生,不久前已携带孩子到石家庄报到学习。
她叫陈巧荣,河北省武强县豆村乡西岔河村的一位农民。她从小酷爱读书,学习非常刻苦,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尖子。1969年,由于“文化革命”的错误路线,她就学的公社中学瓦解了。从此,她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带着破碎的“读书梦”回村当了农民。
20年来,巧荣梦寐以求的就是读书。为寻找读书机会,她把婚期一拖再拖,直到25岁才结了婚。她虽然读书之心不死,但“大锅饭”带来的紧巴日子,使她终难如愿。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给农村带来了希望。巧荣在村上率先搞起了商品生产,靠仪表加工,短短几年就成为村上的万元户,盖起了新房,家中组合家具、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照相机……应有尽有。为跑业务,她还周游了大半个中国,饱览了不少名胜古迹。
这样红火的小日子谁人不夸?谁人不羡?而陈巧荣却别有一番情思在心头,她总有一股不足之感。爱人不解地问她:“吃,喝,玩,样样不愁,你还想啥?”巧荣不假思索地回答:“想上学!”多年萦怀的“大学梦”此时越发强烈了。
1985年,巧荣到东北跑业务,从报纸上看到自修大学长春分校招生的消息,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赶去长春报名。
工作人员吃惊地看着这位30多岁的农妇,不解地问:“你报名?”“不,给我妹妹报。”她编了个谎话,掏50元钱买了一套教材,一有空子就认真地学起来。
但是,她文化底子毕竟太薄了,有时看几遍也看不懂,常急得她“巴嗒巴嗒”掉眼泪。
去年11月,巧荣被选为武强的妇女代表到省参加妇代会,结识了在省妇联工作的一位同志,向她倾吐了渴望读书的心声。那位同志被巧荣的精神所感动,先后为她联系了几所院校,最后与河北师范学院达成自费上大学的协议。
多年的读书梦就要变成现实了,巧荣高兴地几乎手舞足蹈。但和家里人一说,一家人都摇头。爱人说:“你去上学,孩子怎么办?”村里人也大为不解地说:“不愁吃,不愁喝,鬼迷心窍上大学,简直是神经……”而巧荣却是铁了心,她说:“手头富了,心里总觉得空,说啥俺也要补上文化这一项,花多少钱俺也不心疼,受多少苦俺也心甘情愿。”
她说服了家里人,两次赴省城,在师院附近租赁了一间房子,又给孩子联系好托儿所。
9月6日凌晨,迎着霞光,巧荣满怀信心地登上了去石家庄的长途汽车……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部长如今执教鞭
——记工程兵某部后勤部长邓舒仁
苗尤志
豫东有句俗话:“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而今却有一个具有37年军龄的工程兵某部后勤部长欣然做了“孩子王”,为家乡小学义务执教,他叫邓舒仁。
今年60岁的邓舒仁,原籍河南省永城县陈集乡贾庄村委邓庄。1984年离休后,在济南分得一套漂亮的住房。戎马一生,也该过几天清闲日子了。可他总觉得闲着难受,他说:“我青年时在老家当过两年小学教师,参军后又自学了英语,肚里还有点知识,还是回老家教书吧!”小学教师出身的老伴张玉敏大力支持。于是,老两口掂着简单的行李卷,说服了为他身体担心的亲友,1986年回到了阔别39年的故乡。
从此,陈集乡贾庄小学来了一位身穿褪色军装的邓老师。他一人担四门课:数学、地理、自然常识和英语,每周20多个课时,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白天讲课,夜里还深一脚浅一脚地去家访。星期天或节假日,他还要给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开小灶”。张玉敏——这位当年的“后勤部长夫人”,如今却做了名副其实的“后勤部长”,她承担了全部家务,还抽空帮助老伴辅导学生,批改作业。
远在济南、西安工作的儿子和女儿来看父母,见妈妈正蹲在土灶前用树叶烧锅做饭,因为没风箱,还不时用嘴吹风,呛得两眼泪花,都觉得鼻子酸溜溜的,劝他们回济南。老邓说:咱老家比济南强多了,空气新鲜,环境幽静,还能延年益寿哩!女儿生孩子,打电报请妈妈去西安帮助照料一下。张玉敏正准备起程,忽又一想,不行!我走了,岂不断了老邓的“粮草”?老两口一商量,决定每月花50元给女儿家雇个保姆。张玉敏含泪西望长安,硬是没离开老伴一步。
今年暑假前,儿子、女儿和女婿又来看望他们,见爸妈身板硬朗,谈笑风生,生活过得很愉快,谁也不再劝他们回济南了,而是纷纷请战:“爸爸,您太辛苦了,让我们替您教几天课吧!”邓老师喜得不行,连夸孩子们有进步。但他又不放心地说:“教小学可也大有学问哩。你们别以为自己是大学毕业,又是大学教师(女儿、女婿均为西安工学院讲师),马虎应付,耽误人家的孩子!”
教小学有大学问,邓老师的教学质量在全乡是出了名的。许多家长托人说情,千方百计把在外校上学的孩子转到贾庄小学,以致邓老师所教的三年级一个班达62人,严重超员!但乡里历次统考,他所执教的学科考绩均在第一或第二。今年暑假,他让学校用小学升初中的数学试卷对三年级全班进行测验,结果,及格率达70%以上。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为患者觅回青春容颜
——记斜颈病专家左玉增
刘振起 鲁恺
李秀英是个纯朴的农村姑娘,从小患有先天性斜颈病,影响容貌的美观。父母亲带着她四出求医,却没有办法矫治。就在她万念俱灰之际,遇到了军医左玉增,治好了她的斜颈病,也抚平了她心头的创伤。她投书《大同日报》,感激解放军同志的恩情。
左玉增是地处山西省大同市的52875部队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他1980年开始研究治疗斜颈病,先后成功地治愈1500多例。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院长、一级教授宋儒耀这样评价左玉增:“你对斜颈病的研究和治疗,在国内独一无二,手术之多、成功率之高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逼出来的第一刀
左玉增研治斜颈病的开端,颇具喜剧性,然而又带有庄重的色彩。
1980年春,正值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潮。受部队驻地政府之邀,当时任卫生队长的左玉增带领医疗队到农村做绝育手术。
“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像链条一样紧箍着农民的头脑,尽管他们挨家串户反复宣传,三天内仍未获进展。第四天,他们来到农民杨某家,杨某夫妇生有三个孩子,符合绝育条件。一番宣传后,万没想到杨妻一口答应:“可以做手术,不过,先要治好我男人的歪脖子。”
好一个交换条件!杨某歪脖子30多年,多方求治不愈。这给他们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左玉增在教科书上没学过,实践中没做过。但一个共产党员为落实“基本国策”作贡献的使命感,一个医生解除病人痛苦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下决心攻克这一难关!
好下的决心,难干的事业。治疗斜颈病要在颈部手术,颈部神经丰富,血管集中,加之农村医疗条件差,人命攸关!左玉增含辛茹苦走访医院,拜师求教,查找资料,潜心钻研,手术方案改了修、修了改。多少个日日夜夜苦思暝想后,他凝神聚意,划开了治愈斜颈病的一刀。
他成功了!
杨家感动不已,杨妻第一个施术绝育。这消息就像顺风刮过来的叶子,呼啦一片,全乡绝育任务超额完成。
斜颈病较为常见,但致病原因并不尽相同。左玉增常年累月牺牲休息时间,常常顾不上吃饭、休息,成功地摸索了一整套医治肌性斜颈病的新方法。以后,他又闯入痉挛性斜颈病的研究中。痉挛性斜颈的治疗难度远远大于肌性斜颈病,但他靠着顽强的毅力也攻克下来了。
患者痛苦重于医生名声
云南省某县水利局陈工程师突然患了痉挛性斜颈病。作为一个靠眼睛测量的人,这个病得的真不是个地方。脖子歪了,颜面畸形,视线不能按测量要求聚焦,只好歇工跑医院。北京跑了,上海跑了,昆明、广州、武汉也跑了,手术也做了,病仍未治愈。还是左玉增使他颈正如初,重新扛起了测量仪。
国内外专家认为,成人斜颈不宜治疗,如治将易出现复视,左玉增不囿于专家之说,勇于探索,对手术精益求精,先后治愈成人斜颈病600余例,经过追访,无一人出现复视。
斜颈病人由于不能及时治愈,多数伴有颜面畸形。脖子正了,颜面畸形得不到根治,仍不尽如人意。为此,左玉增把探索的目光对准了斜颈病人颜面整形的空白点。1987年,左玉增应邀到桂林、无锡讲学。甲天下的山水失去了诱惑力,左玉增一头扎进美容医院,足不出屋,虚心学习。回来后,借鉴整容美容技术,他首次使斜颈病人颜面畸形得到治疗。
为患斜颈病的婴儿作手术要冒很大的风险,一但出现意外,就会名声扫地。但左玉增考虑的是尽早解除患者的病痛。他说:“名声无所谓,为后人趟条路子,为医学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是我应尽的义务。”
他就是以这种高尚的职业情操,为前来求医的一个个幼小儿童成功地做了手术,并总结出宝贵的治疗经验。
用金钱无法计量的
治病救人,左玉增不分贫富。
21岁的女青年赵德芬患先天性斜颈病,母亲瘫痪,嫂子瘸腿,哥哥双目失明,沉重的生活负担全落在赵德芬身上。她带着一袋干粮求医左玉增。左玉增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免费为她治好了病。
香港富商曾某夫妇携巨款为其子求医,左玉增因病而医,一视同仁,治愈后不多收分厘。富商夫妇感慨不已:“孩子脖子歪是我们全家的心病,在国外花两万元没有治好,在你们这里用300多元就手到病除了。”
左玉增医治病人成千上万,从不接收病人送来的任何礼物,却收到了一封封饱含真挚情意的来信。
包头一女青年和新婚丈夫坐了一天的火车,专程给他送来了喜糖。
孝义一青年手术后,按家乡风俗补照了结婚相,寄给左玉增。原来他结婚时脖子歪,顺其脖子歪的方向变换了照相位置;如今才得已“拨乱反正”。
13人手术前被拒于高校门外,手术后在大学给左玉增寄来了感谢信。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济南军区第145医院手术室医护人员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并开展经常性的医德教育,31年来做各种手术10万余例,没有发生任何医疗事故。
这是医护人员精心检查葡萄糖注射液的情景。
储祥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