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痛失良师益友
——悼陈翰伯同志
冯亦代 袁鹰上篇:
噩耗传来,翰伯同志竟撇下我们撒手西去了。他悄悄地去正如他悄悄地来,然而他留在世上的业绩却是永远磨灭不掉的。可是也得感叹于人世的无常。因为就在8月25日他去世的当天上午,他还出席了《读书》服务日介绍浙江文艺出版社《学术小品丛书》的座谈会。他对于这套丛书的设计很是欣赏,他说“现在出版界正面临着一个困难时期,有这样的丛书出版,是会给出版界以启发的”。那天他说话不多,但是从老人的眼光里,可以看到他为之辛勤一生的文化和出版事业的忧虑。我问到他的病体,他说最近只是觉得乏力,我劝他要珍摄,他默默地看了我一眼,神情似乎比前一星期出席《读书》编委会时为低沉,那天他还发表了不少意见,今天除了我们的对话外,他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我心里一阵凄楚,这哪里是当年的翰伯!他老了,他病了;但是我没有想到他会这样迅速地当天晚上就离去了。
半个世纪多来,我曾经两次和他在一块工作。第一次在1946年上海的《联合晚报》,第二次则是1978年的《读书》杂志,这也是我生命中的两个顶点。1946年秋天,他和冯宾符来找我,要我去晚报编副刊《夕拾》,从此我们是天天见面,他编头版写社论,报上“天窗”之多,可以看到他笔下的斗争,1947年的愚人节他还和反动派开了一个玩笑,以美联社的名义写了一段假新闻刊在头条,搞得反动派晕头转向,这说明他的机智。除了编《联合晚报》,他还为其他报刊写国际论文,“梅碧华”这个笔名,时常流传在青年读者的口里。如果说一位作家也是培育人才的,那末翰伯曾经抚育了整整一代的人。那时《联合晚报》是一支文化轻骑兵,为反动派所头痛、所扼杀。但这不是无望的斗争,它的被扼杀正说明这支轻骑兵的辉煌战绩。
我在《夕拾》上写《灯下随笔》,这还是我第一次写这样形式的杂文,他总是鼓励我。我们常常在报纸付印后,一边喝酒剥花生,一边倾谈国家大事、反动派的困境和中华民族新生的希望。谈话之间,报纸言论的方针也就此形成了;我便照此方针写我的《灯下随笔》。同时,这样的谈话指导了幼稚的我,使我形成并巩固一己的世界观。所以翰伯虽以朋友视我,我却视之为师,因为他引导我走上进步的道路。人生得一知己并非易事,翰伯确是我的知己,我在今日之略有所成,受惠于翰伯者多多矣。下篇:
接到翰伯同志猝然辞世的噩耗,悲痛之余,亦代同志和我就立即想到应该为文悼念。原来拟定两人合作。但他写的前半篇,已很完整,我无法“合”进去,只得改为上下篇形式,续貂一段,以志哀思。
1947年1、2月间,亦代同志另有工作,将《联合晚报》副刊《夕拾》的编务交给我。我年轻幼稚,独自编副刊,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好在《联合晚报》是上海地下党直接领导的报纸,上有陈翰伯、冯宾符、王纪华、陆诒等老同志把关,编辑记者中的谢公望、蒋经逸、杨学纯、翁郁文、姚芳藻、冯皓等多是熟人,大家挤在延安东路172号一座小楼上,团结奋斗,互相帮助,以紧张艰苦为乐。战斗的指挥员,团结的核心,就是总编辑翰伯同志。
关于翰伯同志在“一二·九”运动中以及抗战时期的战斗经历,我都是后来才陆续听说的。当时只看到他既能指挥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才智,将报纸编得旗帜鲜明、有声有色,为上海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所喜爱;又能机智大胆地从容对敌,应付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种种打击和迫害。而且,每天在紧张繁重编稿、审稿的间隙中,仍然手不停笔,写社论、写时评,以至写指导青年修养的文章。他的办公桌在靠窗口的一个角落里,我的办公桌就在他背后,言传身教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这样一个踏进新闻界不久的年轻编辑,直到四十年后的今天,也是铭记不忘的。
1947年5月24日,《联合晚报》同《文汇报》、《新民晚报》同时被反动当局勒令停刊。大家都怀着悲愤的心情,依依不舍地离开那座小楼。但是翰伯同志没有停止用笔战斗,他仍然用各种笔名继续在其它进步报刊上写时评、写指导青年学习、写历史知识的文章。在任何险恶环境中,他始终是文化战线上一个冲锋陷阵的猛士。
解放前的两年,由于都住在虹口,我也常到他长春路寓所,听他分析时局,纵谈天下大事。1948年初一个寒夜,还一起围着收音机听陕北电台广播毛泽东同志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当时在座的还有冯宾符、郑森禹、胡塞及翰伯同志夫人卢琼英同志。上海政治环境日益险恶,但是大家心情却兴奋开朗——胜利在望了!
这三十多年来,都在北京,也常在一些开会场合相遇,但像当年小楼上畅谈的机会很少了。未必是“涸辙之鲋,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吧,有时简短几句问讯,倒也能交流彼此的心曲,我也由此继续获得这位当年的领导、这位敬爱的良师的支持和鼓励。
他的年龄虽已过七旬,但以他的胆识和才华,也还算尚有可为之年,然而长年颠踬,终致身心俱瘁,也是势有必然吧。不是有不少比他更年轻的有为之士也不免于英年早逝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三诵此诗,不胜凄然。


第8版(副刊)
专栏:风华杂文征文

伐木者醒来了吗?
熊宇帆
今年1月18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发出《林业的警报》后,接连发表4篇记者述评。与此同时,《新观察》第二期以整期篇幅刊登长篇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3月,《人民日报》就林业问题又连续发表5篇评论员文章。于是笔者不免喜形于色,广而告之了。我想以如此集中的舆论监督为契机,我国森林的复兴有望了。
然而,且慢高兴!到4月11日“沙尘暴”无情地袭击小半个中国,就在文饰“金雾罩京城”,北京“沉浸在金色的寂静的海洋之中”的这一天,地球上又有500平方公里(比泰山面积还大)的森林被毁,我国的丁丁伐木声仍然响彻东西南北。而且噩耗不断传来:在南方,继武夷山告急之后,江西武功山连遭大规模哄抢盗伐,仅4月19日就有2000多人参与哄抢。地处川、黔、湘、鄂交界处的武陵山苦捱刀斧之灾,使该区森林覆盖率比解放初减少了42%。广东的白云山发出呼救:不出三年山林将被摧残净尽!在北方,黑龙江国有林区年林木消耗量仍大于生长量的一倍。长白山森林每年以500万立方米速度消失的现象不见改观。一个惊人的数字正在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下降到8.9%(遥感测定结果)。于是乎,我的兴奋灶又一次被悲哀笼罩了。
唉!伐木者怎么千呼万唤醒不来呢?就我观察,伐木者群体中可分为三种人。一种是盗伐林木者,他们是罪犯,这种人醒不来,当头棒喝镇醒来就是了,对于有罪的抓起来就行了。然而,像已经变成了“麻将铺”的河南项城县林业局那样,有工夫去抓吗?像指使人打砸银杉保护区的湖南新宁县林业局那样,他能去抓吗?像先写条子批给几个县领导40或20立方米木材之后,再去砍伐自然保护区林木的桑植县林业局长谷臣举那样,你敢去抓吗?第二种是滥伐林木者,他们大抵以“合法”的身份出现而大施杀伐。南方一些集体林区乱砍滥伐案例80%以上经过地方领导批示或默许就是明证。这号人有恃无恐,利令智昏,有权人不醒来,他们是不会清醒过来的。第三种是职业采伐者,笔者不幸就是其中的一员。国家计划按森林法安排的年采6000多万立方米木材全由他们去砍,每年超量采伐的7000多万立方米木材的绝大多数也要他们去伐,于是这支昏昏沉沉的砍伐大军便成了破坏森林的主力军了。但平心而论,他们只是“刀斧手”,是奉命开刀的,不把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决策者叫醒,他们也是醒不来的。
由此看来,要伐木者醒来,恐怕不是几声温和的呼唤或一阵严厉的叫喊所能奏效的。说直白一点,伐木者的醒来有待于权势者的醒来,后者才是问题的症结。设想如果在惩治盗伐者的同时,使那些纵恶的官僚也受到惩治;在处理滥伐者时,凡点过头的、写过条的都受到处理;在责难采伐者时,首先责难决策者,那末,伐木者的醒来就不致于这么难了。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松花江林业管理局)


第8版(副刊)
专栏:美术欣赏

张怀江与他的黑白版画
翔方
张怀江,是擅长黑白木刻的我国当代著名版画家。最近他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了个人作品回顾展,以200余幅作品展示着他往昔的思痕木迹和对未来在艺术上的探索。
他在以往的岁月里,参加过浙南游击战争,后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他学习研究过西欧版画、延安时期的木刻以及苏联版画的刻法,求索黑白构成及其构成的规律。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崭新的风格。在五十年代刻制的《同心协力》、《鲁迅与方志敏》等组画,当时以形象深刻、艺术完美和刻制上技法独特而引人瞩目。
近年来,他激情满怀,不断有新作问世。如《狂人日记》木刻连环画、《黑白分明》、《阳光下系列》(见左图)等作品,都显示着他自己艺术之长处,他创作的基调是尚实、黑白和描绘江南景色,即以江南生活为基础,以独特的黑白艺术语言去揭示现实生活的美。他的作品构思深刻、造势不凡,形象生动、意趣无穷,既富有时代的、民族的和地方的特点,更长于表达版画特有的刀味木味,发挥了黑白木刻的艺术魅力。


第8版(副刊)
专栏:

谈谈藏书票艺术
杨可扬
藏书票是外来的艺术形式,是贴在书上作为藏书的一种标记而被使用,因此,它具有审美与实用结合、图象与文字并重的艺术特点。
我国有自己创作的藏书票,开始于三十年代,但当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整整冷落了半个世纪,直到八十年代才又重新兴起。这回的兴起,出人意料地受到版画界普遍的青睐,在短短的几年中,各种创作研究组织就遍布全国许多省市,作者队伍兼及新老版画家以及少年儿童。作为文艺活动的一个方面,这种情况是令人欣喜的。
由于藏书票要求有重复使用的功能,而版画的一版多印条件,又保持原作的艺术价值,是最理想的品种,因此,中外藏书票大多采用各种不同材料的版画来制作。现在通行的藏书票,实际上都是版画藏书票。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藏书票是一种微型版画,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版画,它除了幅面很小以外,更主要的一个特征是它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是藏书票制作的目的和出发点,也是区别于别个品种的根本所在,如果离开了实用,那么也就失去了作为藏书票的存在意义。当然,藏书票巧妙的构思,含蓄的寓意,鲜明的色彩和精到的刻作所赋予的审美实质,它同时又是一种具有欣赏与收藏价值的袖珍艺术品。
藏书票既是书籍持有者的标志,又是书籍的美化装饰,它不仅有增进人们读书的兴味,也能加深爱书藏书的情感,因此,藏书票的普及,将有助于读书活动的开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一项值得提倡推广的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活动。
藏书票在许多国家早已广为流传,拉丁文的EXLIBRIS已经成为藏书票的国际统一名称。它除了用于藏书外,也成为收藏、交换、展览、出版的对象,有的国家还出现了庞大的收藏家协会之类的组织,进行国际及人际之间的交流交换活动。我国藏书票以其富有民族民间特色而受到国外同行的重视和赞誉。但是我们现在的状况却是“创作很活跃,使用不普遍”,这当然不是藏书票本身的缺点,而是时间较短、接触较少的暂时现象。我相信一旦人们认识到藏书票艺术的作用和价值,它就将为众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附图片)
王叠泉作
张家瑞 陈正海作


第8版(副刊)
专栏:

危岩
孙晓杰
仿佛再有一滴雨的敲击
一丝风的摇撼
这铁青色的悬念
便会骇然飞落
大自然的妙笔
凝写下最奇谲的情节
五千年吸引你
让你如幽深的谷底
等待揪心的结局
仿佛构建于山崖的茅舍
一如斜逸的苍松
用粗韧而发达的根系
搂抱着山
只有兀鹰栖落其上
辉煌的彩霞
背景成大山绝境


第8版(副刊)
专栏:

夏天
段和平
仿佛走在时光的尽头,
眩目的太阳烧焦了正午。
手臂如双浆划动季节,
头顶是卷缩的树叶。
在无风的白天和夜晚,
感觉奔走于七月流火。
即使面对宁静的湖泊,
也无法熄灭灼人的火焰。
走过灌浆的夏日,
就是收获的金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