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和蔼·沉稳·坚毅·博学
——我所见所闻的胡萨克总统
师秀峰
1978年5月,一个落霞漫天的傍晚,布拉格总统府西班牙大厅灯火辉煌,衣香鬓影。捷克斯洛伐克国庆的盛大晚宴在这里举行。胡萨克伫立厅前,满面春风,亲自迎客。当他的助手将我介绍给他时,他握着我的手热情地说:“非常欢迎你们来我国工作,祝你们的工作卓有成绩!”几句话,说得人心里热乎乎。酒宴间,胡萨克又来到我身边问长问短,娓娓寒暄。这位年长我几十岁的“一国之尊”的到来,起初令我有点受宠若惊,词不达意。然而,他那微微浅笑的音容,他那轻松幽默的谈吐,犹如和暖的春风将我的拘谨溶化了。
此后我有幸在各种不同场合多次目睹他的身影,聆听他的讲演,拜读他的著作。他举止有度,从从容容,一派学者风度。他在群众中享有颇高威望,被尊为“和蔼、沉稳、坚毅而又博学的总统”。
1913年1月10日,胡萨克诞生在斯洛伐克地区的一个工人家庭。饥寒交迫的童年生活,使他从小立志从政,救国拯民。他16岁投身革命,是冲击旧势力的年轻勇士。20岁考入大学,攻读法律,同年加入共产党。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他是斯洛伐克民族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战后不久,正当胡萨克同人民一起分享胜利的欢欣,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刻,他却突然被指控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而锒铛入狱。10年铁窗生涯,身心备受摧残。平反出狱后,他又被遣送到建筑工地。历史对他虽不公平,但他从未失去信心和勇气。他一边劳动,一边写出《斯洛伐克民族起义见证》一书,有力地批驳了强加于他的莫须有的罪名。他夜以继日地坚持读书学习,1966年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法学副博士学位。
饱受磨难、坎坷的胡萨克,在1968年4月,终于重返政治舞台。此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处于动乱年代,他毅然挑起捷共中央第一书记的重任。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他以国家和民族的大局为重,以坚定的信念和有效的措施,很快使国家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在他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年上升。1975年5月,他又光荣地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多年来,胡萨克不辞辛苦,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深入基层与普通群众谈心,阐述党的方针政策。他坚决主张经济改革,尊重知识,坚持原则又注重实际。他倡导干部年轻化,并以身作则,于去年12月毅然辞去总书记职务。
年逾古稀的胡萨克,生活简朴,几十年如一日。他在布拉格北郊的住宅,外表与普通人家毫无差异。他的妻子在70年代末的一次飞机空难中逝世,他至今未再结婚,一直过着淡泊的平静生活。他的爱好,就是读书、写作、听音乐和散步。胡萨克作为国务活动家广为人知,而作为知识渊博的学者,却鲜为人晓。工作之余,他笔耕不止,著述甚丰。他的文章逻辑性强,富于哲理;语言生动,很有文采。
访问中国是他多年的宿愿。他自幼向往中国的灿烂文化,渴望登上万里长城,一睹人类古代文明的风姿。他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情感,早在青年时代就阅读了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书籍,他为红军的壮举所激动,而钦佩。近年来他为中捷两党两国关系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对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各项成果深表赞赏,并对中国的改革给予极大关注。
北京的秋天是美丽的,美丽的秋色给胡萨克总统的中国之行增添了风采。


第7版(国际)
专栏:

里根自荐拍片
这是震惊美国的一幕:1981年3月30日下午两点半,美国总统里根在华盛顿康涅狄格大街希尔顿饭店附近不幸遇刺,但因伤不重,不久便康复了。可是,他当时的新闻秘书布拉迪却因头部中弹,后虽挽回了生命,却终生残疾,不得不在轮椅上过日子。
最近美国一家制片公司计划将布拉迪的遭遇搬上银幕和屏幕。据报道,此事被里根得知后,他立即致电这家制片公司,自荐参与该片的拍摄,而且表示他将演自己——遭枪击的总统。
里根自1966年退出影坛以来,再也没有拍过影片。人们正怀着很大的兴趣,待看明年他“息影”白宫后,是否真会客串担任这部影片的重要角色。
·李马四·


第7版(国际)
专栏:

色彩纷呈的印度
李南友
印度是个多彩的国家。
在高楼林立、繁花似锦的街衢,伫立着赤身露体的虔诚的苦行僧;在现代化的电脑操作台旁,安放着印度教的神龛;种族差别、等级森严、歧视妇女、几代同堂的家长制大家庭等现象,又同西方的自由制度并存。尽管社会的巨大反差使人眼花缭乱,但近年来,印度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的。
印度拥有发达的工业和众多的科技人员,很多著名的大学正在一代又一代地培养出新的科技人才,仅班加罗尔大学就有20万大学生。印度能自制各种机床、精密仪器、汽车、飞机、远洋海轮,建造了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电子产品自1985年以来以年均40%的高速度增长。
最令人注目的是在印度的大街上,我们看到极大部分小卧车是印度自己制造的。有人说,在印度公路上走上几千公里,见不到一辆外国卡车,而随处可见的则是塔塔牌重型柴油卡车。车身高大,色彩鲜艳,最大的可达20吨,有“公路大王”之称。生产这种卡车的塔塔机械和机车有限公司,坐落在比哈尔邦的詹谢普尔,原先那里空旷无人,一片荒凉,而现在已成了有二三万工人的汽车城,一年产值接近10亿美元。年产6万辆汽车,汽车零件几乎全部国产自给。
印度十分注意保护国内市场,凡是国内能生产而且能满足需要的东西,则严禁进口。
我在印度公路上行程几千公里,他们的国家公路、邦公路,甚至地方公路质量都是相当不错的。路面宽阔,平坦笔直,不少路旁设有夜光路标。据说全国高标准的国家公路有50条左右,连接了全国所有重要的城市。在公路的两旁,高大乔木树郁郁葱葱,猴子、松鼠,有时甚至还有孔雀遨游在树丛里,农舍、庙宇错落其间。印度几乎到处是旅游胜地。
印度经济的发展,并非轻易得来,靠的是人民的勤劳与创造。这几年来,印度基本上实行公、私营企业并举的“混合经济”和“计划经济”。30多年来,印度的经济有了相当发展,农业由严重缺粮达到基本自给,每年的粮食总产量由1966年的6000多万吨达到目前的1.5亿吨左右。工业生产比1951年时增长4倍。
当然,不少印度朋友也看到印度面临的问题。他们见到我们,总是坦率承认印度有贫穷、落后的一面,但同时对眼下进行的经济改革总充满希望。他们相信,印度将会日益富裕起来。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影坛

谁是日本第一红星?
孙珊珊
谁是当今日本最红的女星?现年13岁的后藤久美子。用日本人的话来说,从小孩到老人,全日本没有人不知道她。
“天之娇女”——后藤久美子出生东京都。秀发长垂、明眸皓齿、记忆极强、理解深刻……人们无不赞叹她秀外慧中。甚至当她噘起小嘴时,一副少女的天真娇态,确实令人又爱又怜。
日本舆论普遍认为,这颗3年前刚刚升起的童星,有不可思议的神秘性,有未可限量的潜力。她的性格既外向又内向,既明朗又深沉,因此她的表演特别富有魅力。迄今,她已主演过10部电视剧,同时还为10家日本大企业拍电视广告。短期内如此“生意兴隆”的景况,连日本影坛巨星松田圣子和松坂庆子都望尘莫及。除了电视剧及广告影片外,后藤久美子也进军电影和歌坛。今年3月份,她主演的影片《给你一个爱的故事》和她灌制的唱片在市场上推出后,顿时畅销。在和中山美穗一起主演的《我的妈妈是歌星》中,她风头之健,甚至超过中山美穗。
日本当今的“后藤久美子现象”,甚至使NHK广播电台为她拍摄了一个影集《女星的诞生》。朝日电视也为她设立了一个专题节目《美少女学园》,由她演出第一集。此外,她还成为日本23家杂志的封面女郎。
后藤久美子从小就立下当影星的志愿,她感情十分丰富,据说在拍哭泣场面时从不使用眼药水。有意思的是,这位“青春影星”在摄影记者面前却难得露出笑容,因此对她又有“一笑千金”之说。


第7版(国际)
专栏:

当代欧洲音乐神童
陈鸿斌
谈到“音乐神童”,人们很容易想到名耀世界的莫扎特。而目前在国际乐坛上,则有三名蜚声全球的欧洲神童音乐家,他们是16岁的苏联钢琴家叶甫盖尼·基辛、13岁的苏联小提琴演奏家马克西姆·温格洛夫和18岁的英国歌手阿莱德·琼斯。这三人均在幼儿时期就展现了非凡的音乐才华,曾多次举行公演、灌制录音带,并以专业音乐家的身份从事音乐活动。人们还预言他们将成为“21世纪的乐坛大师”。
音乐评论家对他们的评价是:从这三人的音乐表现能力和技巧来看,很难想象他们是尚未成年的孩子。以温格洛夫为例,他12岁就与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同台演出。他第一次亮相就演奏了难度很大的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由此征服了莫斯科的听众。
至于歌声优美的琼斯,有人甚至赞扬他是“百年一遇的男童高音”。他在英国灌制的古典歌曲唱片名列英国歌坛最畅销的唱片。
这三个音乐神童的音乐才华都令人惊叹不已。据说,当琼斯还睡在摇篮里时,只要大人唱一遍摇篮曲,他马上就能重唱一遍。小基辛则在一岁之前就能跟随他当钢琴师的母亲哼曲子,两岁便能用钢琴弹奏出从收音机和唱机中听到的乐曲,再过一年竟能自己作曲。
如果说基辛和温格洛夫还有个理想的音乐家庭环境,父母中至少有一个是音乐家的话,那么,琼斯的父母则是普通的公司职员,他们只不过爱好音乐而已。
这样的音乐神童是如何出现并被培养起来的呢?
在苏联的教育体系中,有专门将才华出众的孩子集中在一起施以“早期英才教育”的体制。基辛6岁就上了一家中等音乐学校。温格洛夫5岁就进了新西伯利亚音乐学院的附属中学,而苏联政府则将世界上最昂贵的斯特拉迪瓦利小提琴提供给他,使他能早日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英国的琼斯则至今仍在普通的高中就读,但他从8岁开始就加入圣歌演唱队,从此崭露头角。
关于对这些孩子的教育,培养了包括温格洛夫在内的众多音乐人才的布隆教授指出,重要的是能发现这些孩子的禀赋,并使他们用对艺术家的要求对待自己。而基辛的教师非常注意让他得到全面发展,使人们感到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普通的人,因为他毕竟还是个孩子。而琼斯的父母则始终让他和其他男孩子一样生活。


第7版(国际)
专栏:

拳击机器人
近年来民主德国的拳击运动有很大发展,据介绍,这与机器人的功劳有关。
拳击机器人由贝尔格齐赫龙格工厂设计制造。它外面包上一层皮制外套,通过无线电遥控,可做前、后、左、右的拳击运动。训练时,教练员在操作台上发出各种指令,它就能与运动员作各种认真的较量。
由于拳击机器人身上附有传感装置,所以它能显示出被运动员击中的次数,以及被击中时的力量。当运动员和拳击机器人对抗训练时,可以培养拳击运动员的技术、速度、反应、力量和灵敏度等素质。
1956年奥运会拳击冠军、现任民主德国拳击教练的贝连塔,在使用拳击机器人训练运动员后,对这种现代化的训练机器相当满意。据说在1984年莱比锡秋季博览会上,这种拳击机器人曾荣获金奖。
·周陆路·


第7版(国际)
专栏:

珊瑚,给萨瓦金以厄运
朱启
百年前,苏丹的萨瓦金曾是一个大港口,同时,也是奥斯曼帝国以至整个非洲十分活跃的商业中心之一,曾有“红海地区的威尼斯”的美称。可是,如今它却变成一座人迹罕至的荒岛,昔日成百艘轮船进出的港湾,已无处寻觅了。谁会想到,给这座城市带来如此厄运的,竟是人们心目中玲珑可爱的珊瑚。
从飞机上眺望这座过去的城市,仅见一片大沙漠。曾经是富丽堂皇的数百座房屋和宫殿,如今留下的只是片片废墟和棕红色土壤上勉强可辨的瓦砾场。
19世纪60年代,这里的人们开始使用珊瑚块建造各种房屋。这些珊瑚块来自红海的各个地区。大批珊瑚运来之后,被堆放在海湾的水域中,既不加工也不经过干燥处理,就直接用于造房屋。就这样,人们万万没有料到,一场在劫难逃的灾祸便很快降临这座城市。那些使用易碎珊瑚砌成的墙壁不久就变成了碎块,堆放在港湾的珊瑚也都很快地在海上四处漂浮蔓延,面积越来越大,甚至在海湾周围构成一大片“栅栏”,所有的轮船无法驶入港口。萨瓦金,这颗本来镶嵌在红海岸边的珍珠,竟从此失去它那璀璨的光泽,终至在红海的大潮和历史的大潮中萎缩。


第7版(国际)
专栏:

雨林奇景
丛英如
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位于南美洲的赤道区域、亚马孙河流域。这里的森林面积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一半。宽广茂密的雨林里繁衍着古木奇树、珍禽怪兽。世界80%以上的植物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有一种罕见的毛竹,每天能长高1/3米。一种玫瑰花,能长到3米多高,可称为玫瑰花王。有一种百合花,叶子特别大,两米多宽,儿童可坐在叶子上玩耍。
这里的野生动物种类多,颇奇特。亚马孙河定期泛滥造成水淹,所以这里的动物为了生存大都学会爬树。它们体形较小,且多是树栖的,像美洲豹、虎猫、犰狳等,爬树本领高,生性凶猛。最令人生畏的是蟒蛇、蜘蛛、蝎子和食肉蚂蚁。食肉蚁长度5厘米左右,集体出动时,数以万计,浩浩荡荡,所经之处,“鸡犬不留”。它们能在不长时间内把一头动物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所以每当食肉蚁驾到,当地居民便像躲洪水一样,全家扶老携幼,四处逃命。这里的大蟒蛇长达17米。还有一种被称为“莫”的怪物,身长如马,体胖如猪,且有马鬃,近似牛、马、猪的混合体。这里的水獭都3米多长。至于奇异鸟类则更多,有一种叫“金鹰”的怪鸟,重量可达10公斤左右,翅膀宽约5米,大概可列为世界最大的飞鸟。


第7版(国际)
专栏:域外杂谈

如此常识水平
陈封
在一次对九个国家成年人的常识抽样测验中,美国人的成绩排在倒数第一。这次测验是由美国的国家地理学会举办的,八月上旬公布结果。测验采取家访形式。接受测验者共计一万零八百二十人。他们的国籍为瑞典、西德、日本、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墨西哥和美国,都是十八岁以上的成年男女。八十一个测验题中,除地理知识外,尚有关于时事和历史等问题。半数以上的美国受测者不能及格。有一幅标有三十个号码的暗射世界地图,要求写出其中十六个号码所代表的国家名称,受测试的美国人只有百分之十四能认出美国在什么地方。
国家地理学会会长吉尔伯特·格罗斯温诺苦笑着说,这些受测试者大致能代表全美国成年人地理常识的平均水平,因此可以说,今天在美国有二千四百万人不知道自己的祖国在地球上哪个角落。
接受测试的美国青年(十八岁至二十四岁)的表现更使美国教育界吃惊。他们有百分之三十二举不出任何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的名字;百分之十六把苏联列为“北约”成员国;百分之五十说不出华沙条约国家的名字;近百分之十一竟认为美国是华沙条约集团的一员;百分之五十五认为纽约中午时,巴黎也正当中午;百分之五不知道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百分之五十不知道桑地诺和反桑地诺分子在哪个国家打仗;百分之五十五不知道南非执行种族隔离政策。
这次常识测验的结果使美国教育当局感到必须加强中学地理课和其他社会学科的教学。使很多美国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是美国在一九八三年的人均教育经费就达九百六十六美元,占世界第一位,却得到如此令人沮丧的结果。美国《新闻周刊》以讽刺口吻说,在很多美国人心目中,“日本资金,南朝鲜汽车,法国美酒,英国贵族的派头以及中国佳肴,在美国要什么有什么,谁操心哪个国家在哪儿”?


第7版(国际)
专栏:世界艺苑

全球和平的命运,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民主德国宣传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