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未来研究与“全球学”的崛起
  沈恒炎
最近,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第十届世界大会在我国举行。来自世界40个国家的400多位学者、专家聚集北京,与我国科学工作者共同讨论世界未来的发展问题。
新兴学科——“全球学”的崛起
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展新技术革命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很多科技领域出现了崭新的景象。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生产的工艺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直接生产的各个环节,采用物化知识的职能来代替人,使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质变,从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转变为主要负责控制生产。体力劳动的比例减少,脑力劳动增加,社会劳动不断智力化;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产生了不少消极现象,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出现了西方所谓的“生态危机”,加上人口爆炸、粮食短缺以及其它的社会问题,从而给人类社会的发展笼罩了一层阴影,构成了全球性的对人类社会的威胁。
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针对这些问题,向世界各国提出了警告,以促进公众对当前全球性的危机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依存关系的了解,因而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社会学家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研究。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全球学,便在70年代应运而生。
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那些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切身利害关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对今天,而且对子孙后代都至关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性的协作,也就是说,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共同负起责任来。如人口爆炸、生态危机、经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问题,不进行真正世界性协作,就不可能得到很好解决。
全球学以全球性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系统科学的方法为研究手段。由于这门学科与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休戚相关,同时又与广泛的科学技术相联系,因此被看成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较高层次上的结合。近年来,全球学研究发展迅速,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尽管对这一学科的名称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不少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都投入对全球性问题的研究。
人类的困境与“全球学”研究
罗马俱乐部前主席A·佩切伊把当前世界出现的严重病态和人类系统的失调称为“人类的困境”。如:失去控制的人口增长,社会的不公正,普遍的贫困,失业,通货膨胀,能源危机,文盲和不合乎时代的教育,青年的反叛、异化、犯罪和吸毒,愚蠢的核军备,政治的腐败,官僚主义,环境的恶化,道德价值的下降,信念的消失,等等。在这些问题中,要确定单个的问题并提出单个的解决办法是困难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了一种全球性的总问题。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由许多层次的子系统构成的,既有平行的关系,又有上下联系的关系,同时又有互相交叉的关系。只有对这些联系进行考察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例如世界是由地球上所有国家组成的,其中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有发达的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有些国家所以贫困,除了其本身的原因(政体、资源贫乏、政治腐败等)外,也有外在的原因(殖民者的榨取、外国资本的剥削等),如此等等。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全球问题进行研究,既不会忽视任何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能从外部世界广泛领域考察问题,就可以得到较为正确的结论。
全人类问题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们紧密相联,彼此相互作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与解决粮食问题以及克服落后、贫穷的根本措施有着密切的联系。离开广泛有效的生态政策,就不可能克服人对于自然环境日益变化着的条件的适应的困难。所有这些问题的联系是很明显的,这反映了世界上经济、政治、社会关系之间急剧增长了的相互作用。
科学技术的“限度”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科学技术,但是科学技术也不是没有限度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的皮特·西沃滋等人在《探索未来的危机》一文中指出:过去产生的许多问题往往认为可由技术来解决,现在发现,有些问题不是单靠技术就可以解决的。他说:人类活动的环境日益扩大,无法更新的资源日渐减少,贫富之间的差别日益增大,全人类的活动日益趋向于工业化和技术化,资本生产率不断下降,失业与就业不充分的现象日益增多……等等。一言以蔽之,由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有限,就必须不断设法应付自己所造成的技术环境。这些都是带有全国甚至全球性的问题,有些问题目前尚不明显,因而还未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有可能发展成未来几十年的主要社会危机。
英国M·佩鲁茨在《科学的未来如何?》一文中说:从全球看,未来的前景更为暗淡。一方面是人口的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市场粮食销售状况所显示出的粮食的短缺。事情正变得越来越清楚:科学这一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我们不能指望它无限制地带给我们更高的农业生产率、更充足的能源和更好的药物。我们必须学会最有效地利用科学已经提供给我们的东西,学会采用危险性小的方法去获得科学的利益。
科技的运用是有限度的。如果盲目地依赖于科技和新的发明,就可能产生一种危险的副作用,例如使用廉价化肥是引起农业生产革命的一个因素,但流入河里的硝酸盐等化学物却是造成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不仅如此,长期使用化肥不当,还可能造成土地板结,不再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因此,未来发展的方向必须控制技术的盲目运用,加强科学评估,以达到指导发明和革新的目的。
积极开展“全球学”的研究
近年来,全球大气和气候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由于大气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受到影响,空气质量在逐步恶化。据报道,目前全世界的工厂和电厂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有50多亿吨。在下一个世纪前50年内,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现在增加一倍。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增加,将使地球温度升高,导致极地冰雪融化,使海洋平面升高,因而给全球气候、农业生产、土壤等带来影响。
澳大利亚环境保护人员研究证明,近年来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逐渐变得稀薄,紫外线对地球的辐射增加,地球上的生物将因此受到影响。现在南极带上空的臭氧层比1975年时稀薄了30%—40%。就澳大利亚来说,紫外线对地球辐射的增加,已经造成一些海洋生物的绝种和谷物的歉收。尤其是在被称为“阳光州”的昆士兰州,因患皮肤癌而丧生的人数比例已居世界之冠,预计在未来20至30年内,该州死于皮肤癌的人将会更多。专家们指出,近年来,世界各地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正以每年11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森林面积减少的严重后果将使一些地区沙漠化,农业减产,淡水减少。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87年6月22日报道,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和澳大利亚政府的一项调查表明,全世界每年有21万平方公里土地变为荒地,不宜耕作,另有6万平方公里土地变成沙漠,每年因风沙造成的损失达260亿美元。
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灌溉不当导致水的含盐度增高,工业废水的污染,使世界水资源的质量严重变坏。国际供水协会发言人1982年10月26日在维也纳说:在全世界因与饮用了污染的水有关而死亡的,每天约有三万人左右,每年有一千多万人。
保护生态循环系统,使之处于健全的状态,是每一个决策人员、科学工作者、经济工作者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必须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待宏观世界(宇宙、社会)和微观世界(人)的相互关系。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不要轻易改变生态环境。同时,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节省资源和能源,尽可能地减少废弃物,净化环境。否则,随意改变生态环境,或者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节制,必然要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加强生态环境的研究关系到人类社会的今后发展,它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都有直接的联系。面对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各国的生态学研究正从区域或个体的小生态日益向全球性的大生态过渡。例如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前景对生态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社会的后果,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增长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等等。在研究大生态意识的影响下,出现了如生态地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美学、环境生物学等新兴学科。这些学科的建立,在消除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问题,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年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有些农村环境污染严重;有些地区滥伐森林,使得生态环境恶化。如不及早注意和改变,危害将会逐年增加,后果不堪设想。
应当看到,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只要真正重视起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有关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先进经验,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就能够迅速改变目前的面貌。更需注意的是,作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我国生态环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将对其他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实际上也是为改善全球大生态环境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正因为这样,我们应该树立起“全球意识”,积极开展“全球学”的研究,为建立幸福、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一个可供选择的改革思路
  ——评《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
  张卓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已有十年了。改革初期出现难以避免的撞击反射阶段已经过去。改革的深化要求总体设计,目标明确,分步实施,配套进行。理论研究的深入,改革经验的积累,不同的改革思路应运而生,并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鼓励。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的吴敬琏、周小川等同志撰写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一书,向我们贡献了一个颇具特色和可供选择的改革思路,很值得一读。
本书汇集了目前在我国经济改革论坛上较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协调改革论者”“整体改革论者”——的代表作。据笔者所知,本书作者在改革理论和战略选择方面至少作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贡献。
首先,本书作者是在中国经济改革论坛上最早提出并一贯坚持改革需要有整体设计、配套进行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周密地规划,而不能零打碎敲。1984年10月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本书作者在1985年就提出了改革的总体规划,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要在企业、市场和宏观调控三个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其它改革也要配套进行,如“价税财金”联动配套改革等。这是有关我国经济改革整体设计较早和较完备的规划,当即引起了经济界和理论界的重视。
其次,坚持用经济学原理指导经济改革思路的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据此,理论的逻辑自然使作者十分重视价格改革和建立竞争性市场,并对忽视和贬低这种观点,而单纯依靠放权让利、忽视机制转换的主张和做法表示异议,因而有时人们称他们为“价格改革中心论”者。其实,他们是市场取向改革论者,他们是从扩展商品货币关系、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强调市场——价格改革的。重视理论对改革思路的指导作用,必须重视比较研究。本书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比较深入地研究和比较了东欧等国进行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例如,理论探索和比较研究使作者坚决反对行政性地方分权化倾向和市场分割主张,坚持经济性企业分权和建立统一的竞争性市场的主张。作者的这一观点是值得重视的。
再次,强调改革和发展的配合,强调良好的经济环境对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经济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建立起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的模式;同时,改革又要求有比较良好的经济环境。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供求基本协调、供大于求的市场态势,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也是商品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商品的卖者之间展开竞争,才能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质量,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讲究经济效益。
作者在研究从各方面推进市场化改革时,一再强调要治理环境,为改革的深化、为增强市场协调功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作者较早地提出要正确处理工业发展速度、生活水平提高和改革这三方面的关系,并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论述。
我很赞赏本书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愿意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与此同时,我也担心作者大步配套改革、短时期实现体制转轨的主张风险太大,虽然合乎逻辑,但可能因难度过大而无法付诸实施。这个问题,有待今后实践作出判断。


第5版(理论)
专栏:

  乡镇企业要在竞争中求发展
  毛国强
前不久,我在无锡市调查研究,有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乡镇企业必须在竞争中求发展,也只能在竞争中求发展。无锡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1987年,全市工业产值263亿元中,乡村两级工业产值达152亿元,占58%。面广量大的无锡市乡镇企业,就是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
与前几年相比较,乡镇企业面临着日益尖锐的竞争形势。各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相互之间的竞争强化。城市国营大中型企业搞活,新的强大的竞争对手出现在面前。市场销费结构变化越来越大,对产品技术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乡镇企业在生产技术和产品销售方面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国家在信贷、税收方面的优惠相对减少,增本减利因素增加。乡镇企业原有的某些优势正在削弱或消失,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等自身的弱点愈益暴露。面对这种严峻的竞争形势,乡镇企业不应当害怕竞争,而应当在竞争的冲浪中学会竞争。
竞争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动力。竞争使目光投向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竞争促使商品质量提高,推动生产者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竞争改善流通环节,减少流通费用。竞争推动技术进步,经营完善。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总之,竞争是一种动力机制,依靠竞争,商品经济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乡镇企业怎样在竞争中求发展?根据无锡等地的经验,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现在,广大内地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迫切希望发展乡镇企业,但苦于没有生产门路,这主要是对本地的情况及各地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缺乏具体分析的缘故。乡镇企业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各种产业,不仅仅是乡镇工业,也包括某些种植业、养殖业。乡镇企业也有多种层次,目前乡镇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也有少量的资金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从经营方式说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乡办的、村办的、家庭办的,有集中经营的,也有分散一家一户经营的。举办乡镇企业,发展什么产业,采取什么技术层次及经营方式,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在大城市郊区、沿海地区优势可能多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内地特别是边远山区也有自己的优势。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森林覆盖率低,农产品、林产品、畜产品的供给,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不足而不大可能过剩,价格都是看涨而不大可能下跌,发展这些产业前景很好。我们应当看远一点,不要过于急功近利。
第二,要密切注意市场信息发展适销对路产品。发展乡镇企业,既有生产问题,也有市场问题。从许多地方的情况来说,更重要的是市场问题。许多地方苦于没有生产门路,实际是没有找到哪种适销对路的产品可以生产。解决这个问题,要靠对于市场信息的捕捉与分析。现在许多地方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和研究都很不够。他们得到的信息,常常是已经大量发展起来的并且赚了大钱的信息。在这些信息面前,只能是投入羡慕的目光,而不能照仿。从实际情况看,现在的商品市场上,既有已经大量占领市场的产品,也有尚未发掘的产品。很多市场上脱销的产品,不少人不愿生产。发展乡镇企业,首先要考虑选择这样的产品进行生产。还要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及时转产新的商品。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商品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质量的竞争,成本的竞争。发展乡镇企业,也要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所谓拳头产品,就是物美价廉的能占领市场的产品,很多乡镇企业发展不快,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在质量成本上下功夫。质量低劣,在市场上叫不响。物美价廉是打开市场的重炮。发展乡镇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搞这一套是站不住脚的。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就要提高技术,加强管理。提高技术不能盲目追求高技术,但必须追求适用技术。加强管理,主要是完善乡镇企业自己的好的管理机制,而不是照搬大企业的正规化。
第四,要全面开放。所谓全面开放,对一个地区来说,也包括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对内开放,就是向广大群众开放,放手让农民自己动手办企业。凡是农民能办的企业就让农民自己办;凡是可以分散搞的生产就不集中搞。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主要是为农民办企业服务。要鼓励和促进家庭工业和私人企业的发展,不要简单地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对外开放,就是要加强横向联合,既与工业企业联合,也与科研单位联合。原料出产地要与加工地联合,供给生产原料,引进资金技术,以求共同发展。同时可以走出去办企业,也可以搞劳务输出。只要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形式就可以多种多样。


第5版(理论)
专栏:

  赵振宇谈
解放思想是一项长期和普遍的任务
《长江日报》理论部赵振宇撰文说,解放思想是一项长期的普遍的任务。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总是由不认识到逐步认识,由认识不多到认识渐多,由认识肤浅到认识深刻,在这个无限循环上升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和发展。人们在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每一步征程,都与思想解放密切相关。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的科学文化知识要不断更新,自然界也不会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不是在某个短暂的时间里所能完成的。
解放思想又是一项普遍任务。在现实生活中,思想解放与思想不解放常常是伴生的。有些人对某些问题比较敏锐,思想较为解放,而对另些问题则可能表现出某些迟钝;有些人对较多的事物、较大的问题思想较为解放,但对某些事物、某些问题表现出保守性;有些人在较大的范围内认识比较拘谨,但在某些事物上思想比较解放;有些人在较长期的人生旅途中表现为思想解放,而有些人则恰恰相反。在改革的实践中,有些人开始表现出思想解放,一旦职务、地位发生了变化,做出了一些成绩,又有可能表现出某些不解放,甚至还可能压抑思想解放者。总之,思想解放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的,伴之终身的,表现于人的一切活动时空的。


第5版(理论)
专栏:

  钟少华在香港一学报撰文说
清末出版过一些百科全书
钟少华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上撰文对“中国过去没有出版过完整的百科全书”的说法提出异议。作者搜集到二十余种清末百科全书式的书籍,经过研究指出,清末十几年间,出版过一批完整的百科全书,这二十余种书籍仅是清末百科史的一部分。
清末百科全书是从中国类书方式或丛书方式过渡到近代百科全书的工具书。它们以《西学启蒙十六种》、《西学二十种萃菁》、《策府统宗》、《编译普通教育百科全书》、《新学大丛书》、《时务通考》(一八九七)、《时务通考续编》(一九○一)、《时务通考》(一九○一)、《万国分类时务大成》、《分类时务通纂》、《新辑增图时务汇通》、《万国政治艺学全书》以及百科辞典型的百科全书《新尔雅》、《博物大词典》、《普通百科新大辞典》等为代表。
清末百科全书大量介绍了外国的政治体制、法律的情况和外交、经济、军事、教育方面的各种新知识,引进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应用技术知识以及一批西方人文科学的知识,对戊戌变法以及中国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思想准备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