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什么性质的“掌故”
米博华
苦战了十七八年、差不多就要登上金銮宝殿的“大顺天子”李自成那段冤哉枉哉的掌故,被人们格外厚爱。似乎李自成的教训就是革命的殷鉴。我看电影《双雄会》的情怀,几乎要把李自成引为革命的同类乃至同志。 
报上又有人疾呼,当今还要大演《李自成》这出戏。当然不是为了看戏,而是为了教育。论者极其明确地指出:演这出戏,对于从严治党,使干部廉洁奉公,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意义的。摭拾掌故,策励今人,用心当然好;但我觉得李自成那段故事似乎离我们所进行的治党相距太远,甚至文不对题。
很遗憾,我没有被《甲申三百年祭》对李自成过多的遗爱所左右。据我看,李自成和小无赖刘邦、小和尚朱元璋并没什么大的区别。不过是刘、朱成了霸业,当稳了真龙天子;而李自成在风雨飘摇中只称了四十天的王,却因内讧加剧的裂隙,功败垂成。李自成似乎还未来得及从容地建元改号,脱去征袍,就完蛋了。刘邦、朱元璋都是响当当的农民领袖,仿佛朱的成分还可以划在“贫下中农”一类,然而他们也都是不折不扣的镇压农民、盘剥百姓的刽子手。而李自成倘成功也不过是改朝换代的公例,那套藏弓烹狗的“德政”是断无例外的。
然而“史镜”还是泛着幽光,挥之不去,驱之不散,浸淫着我们。
不仅是李自成式的“同甘共苦”,不仅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也不仅是清宫御前的一片“万寿无疆”。有人雄辩地论证吕不韦、申不害的思想乃是我国法治的滥觞,今天的法制固必严刑峻法;有人相当自豪地指出,“封书还诏”乃至犯颜直谏正说明我国历史一向有民主传统;会不会把武则天称帝比附为开妇女解放之先河,却也说不定。然而,这些掌故有的被久久地把玩,有的竟在一个时期与革命同荣,而更多的则隐蔽在人们的骨子里,与现代化作对。
中国革命始于农民运动。尽管这场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其政纲而区别于历史上的农民运动,但并不是一开始就摆脱了“不纳粮”的局限。也没有因为这场运动的胜利而彻底驱除以往农民运动的鸿爪遗痕。这样看来,过分倚重李自成们的经验恐怕也是事出有因,其来有缘的事。革命的领袖不能与开明之主同日而语,民主政治不能和“贞观之治”同日而语,革命的政策不能同欲擒先纵等等的权谋同日而语,而国家公职人员更不应与为民作主的“父母官”称谓相混同。然而这份与革命格格不入的遗产却混迹其间,成为经验,成为教训,被到处传扬。
话说到这里,可能会引起历史虚无主义之嫌,所以必须要补充几句。我们对祖先并非不敬,我们尊重他们在历史上的功绩和地位,也愿意汲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但时代毕竟不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革命是一篇大文章。我希望从事文化思想史研究的学者专家先把那种注经式的文章停一停,直面现实,直面改革,直面现代化事业,把那些滞碍社会变革的坏死的文化细胞剥离出来。看一看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是不是“何必曰利”的翻版,看一看“狠斗私字一闪念”是不是“灭人欲”的翻版,看一看古之“遗诏”与文革中以党法形式确立接班人的作法之异同……总之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取得成功经验的同时,又是怎样被中国文化“化”了,又是怎样被扭曲和被阉割的。这种文化的比较研究,功德无量。
当然要从严治党,当然要使干部廉洁,当然也可以演《李自成》、《将相和》等等的戏。但治党致廉这种事还是请唐太宗、李自成、朱元璋先休息休息为好。革命原是神圣的事情,它永远是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但愿它不要和“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一类的陈腐的政治主张合流。


第8版(副刊)
专栏:

飒爽英姿女武生
——看邓敏演出的武生戏
钮骠
曾记得去年11月,出差至武汉,闻王金璐老师在京收武汉汉剧院青年女武生邓敏为徒的消息,当时深为没能亲往致贺而感歉憾。正好身在汉剧兴盛的所在地,就便向湖北的同行们请教了:过去汉剧是否有过女武生的事。回答说:自本世纪20年代,汉剧出现七龄童(叶慧珊)等第一代女演员后,至今倒是还没有出过女武生。报纸上介绍邓敏为“姑娘演武生,汉剧第一人”,所言不谬。于是,我便存念:有机会定要看看这位女武生的戏。
不想,半年之后,我的愿望得偿了。最近,邓敏在北京上演了两出大戏:一出箭衣戏《八大锤》,一出长靠戏《挑华车》。前者为金璐老师亲授,后者是王先生为之加工砻磨的。邓敏演得确乎不错,展示了她潜心求艺、勤修苦练的学习成绩。作为一个武生演员,至关重要的腿功,她是出色的。她演的高宠,无论在“起霸”中,或是在〔石榴花〕、〔黄龙滚〕、〔上小楼〕、〔叠字犯〕几段曲牌的且歌且舞中,一招一式,都能一一有交代,下下走到家,看得出老师的严格要求。
她演的陆文龙,似乎更对她的戏路子。在少年英雄的勇武隽秀气概中,又带有几分稚气和骄气。这是一出功夫戏,演员身着箭衣,足蹬厚底,加之头上的翎尾、盔头的双穗、手中的双枪,一举一动,牵动全身,有一处顾不到就会乱作一团。在车轮战的几番对打和独舞中,邓敏都能做到身手干净,繁而不乱,洵属不易。左右两番的扳朝天镫三起三落,走得更是稳稳当当,游刃有余,不让人悬心。演武戏,要让观众于轻松、舒坦中去欣赏演员的技艺,才称得上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让观者手里攥着两把汗,尽为演者的安危成败而提心吊胆、走神担忧,这戏就不如不看的好。邓敏演的《八大锤》,没让人有那种吃力感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老师的指授精到和学生的功夫瓷实。学生在台上显露的精采,是老师在台下所倾注心血的结晶。
邓敏幼入武汉市戏曲学校,学汉剧旦角,演过《挡马》的杨八姐、《打焦赞》的杨排风、《木兰从军》的花木兰、《坐楼杀惜》的阎惜姣和《二度梅》的陈杏元。因腿功好,兼演武生,曾以《挑华车》一剧连获本省中青年汇演的银牌奖和新闻杯奖。她曾看过王老师演《挑华车》的录像,去年11月又在荧屏上看到了王老师所教的《八大锤》,仰慕不已,便让父亲带她进京投师。正当苦无门路之际,打听到王老师因任“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选赛”的评委,正住在海军系统的一处招待所里开评选会。他们父女,人地生疏,遍访了五个海军招待所,最后终于遇见了王金璐老师。在中国戏曲学院俞琳等同志的热诚支持下,王老师收下了这个自远方来专诚投师的女弟子。半年来,邓敏不离乃师左右,把两出戏扎扎实实排了出来,演出得到好评。
邓敏年方十九,在艺术的征途上,前程是无量的。今后若能在短打剧目上多下功夫,继续学些《探庄》、《夜奔》、《乾元山》一类剧目,在表演上注意气势和神韵的追求,加强显示刚健、挺拔之美,定能展其所长,艺术更臻佳境。(附图片)《挑华车》中的邓敏 吴 钢摄


第8版(副刊)
专栏:展览掇英

现代感:在对传统的开掘中深化
——四川省诗书画展观后
刘正成
传统不等于模式。传统是具体的。
除了四面环山、蜀道难和爱吃辣椒外,四川还有些什么传统呢?
在“大杂烩”式的展览已经腻味的现时,四川省诗书画展在京城亮相,并获得一片喝彩,它迫使观众从群体的角度进行思考。结论当然是多种多样的,我却偏爱这个古老的论题。
“巴蜀从古多豪俊,扬马李杜争奇雄。”诗人刘君惠大约和我一样,也在作关于传统的思考。四川人实在眼界不宽,这是自然条件之蔽。然而,四川的文人,一举首,一抬笔,却难得逃出“扬马李杜”般巨匠们的笼罩。要想绕道是不行的。就这么一道夔门、一道剑门。不论笔、墨、线、色,不论形、神、意、韵,不捶打捶打,早起晚睡练练基本功,是难以在场面上争一席之地的。当然,现实远非仅此而已,传统也远非仅此而已。
四川人从呱呱坠地起,便接受了一个分不清是神话还是历史的教育,叫“湖广填四川”。大家都相信,谁也不是这里土生土长的老祖宗,地盘是各人自己占的。当年,郭沫若、巴金、张大千、谢无量、陈子庄在这里鼎足而立之时,不管得势不得势,谁也不自封“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这种“移民精神”,除了它的开拓性外,便是自由竞争的精神。用西方美学范畴来注脚,可以叫作艺术创作个性化原则的彻底性。
同样是一碗“大杂烩”,在四川是不许放淀粉的,因之“杂”而不乱,“烩”而不混。同样醉心于历史人物的悲剧精神,彭先诚表现以喜,戴卫表现以忧;同样是蜀乡山水,李华生出之以韵,刘朴存之以气;同样的飞禽走兽,张士莹尽其变,秦天柱尽得奇……同时代的中青年啊,他们却面目全殊!
古老的论题决不排斥时髦的论题。我们也要谈论现代感。年轻的创作主体,朝气蓬勃与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生活,“西体中用”或“中体西用”哲学原则指导下的情感体验,在创造现代感中都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我在这里所要谈到的现代感,是指从历史得来的一种转换。没有这种转换,历史是历史,现代是现代,其实是谈不到现代感的。不能简单地说,个性与多元化是古已有之的东西,因为它有层次的定性。然而却可以说,它是从历史转换来的现代感,至少从四川人创造文化的历史来看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从四川省诗书画展中所领略到的“现代感”。
显然,转换是一种过程。从历史来看,诗、书、画可说是老夫老妻。在今天,只能让它们“自由恋爱”,不能简单地捆绑起来完事。四川省诗书画院的建立和诗书画展览,为它们“自由恋爱”提供了最好的场所。这也是一个转换的场所。我们将不断看到传统艺术在这里萌发新的生命。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七下西洋与郑和纪念馆
江宗荣
由太仓城内东行30里许,便来到郑和出使西洋的入海处刘家港。这里,北枕长江,东傍大海,娄江缓缓穿越其境,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坐落在此的灵慈宫(又名天妃宫),原建于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经近年来的修缮,现已辟为郑和纪念馆,面貌壮观,游人不绝。
在装饰古朴的大殿前,置有一组高达4米的大型石雕,以铁锚、罗盘、礁石为主要图案,东侧的廊壁内陈列着13块石碑,分别记载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事迹。大殿正中,是一尊身穿白色金花蟒袍、手执航海图的郑和彩塑座像,两侧壁上题有“鹏起浏港”的巨幅磨漆画,展示了郑和航海前后的雄伟壮观场景。楼上陈列有当年的航海图、宝船模型等实物和图片资料。
自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到过亚洲、非洲的30多个国家。《明史·郑和传》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
据近年来从当地发现的文物史料分析,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均选择太仓刘家港为出海启碇港口。由郑和所撰的《通番事迹碑》碑文记载:“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轮百余艘,自太仓开洋。”
《太仓州志》也有记述:“太宗皇帝命太监郑和等统官兵二万七千有奇,驾海船二百八艘,赏赐东南诸番,以通西洋。每岁九月,娄江口发舟,回日仍泊娄江口”。


第8版(副刊)
专栏:

全总话剧团公演
《所有人反对所有人》
法国著名的荒诞派剧作家阿尔蒂尔·阿达莫夫的作品《所有人反对所有人》,最近由全国总工会文工团话剧团搬上首都舞台。法国著名导演勒内·卢瓦荣特意前来北京执导。
该剧讲述了两个可怜的人的故事,共同的苦难使他们接近,非理性的仇恨和荒谬的思想冲突又把他们分开,使他们成为对方的迫害者,最后,两人在一场荒谬的死亡之中接近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世界的思考,以及人们接受自身和接受他人的困难。 (宜风)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元帅·故乡
王晋军 摄影并诗
贺龙元帅铜像,高耸在他的故乡湖南省桑植县风景秀丽的天子山上。坎坷的征程何等漫长您终于回到阔别久远的故乡仿佛是又一次战地小憩赤子炽情融进母亲的胸膛喜剧与悲剧都已成为历史战马却还在麾下咴咴鸣响哦,握烟斗的开拓者把故国山河深情瞩望。(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