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英《银行家》公布世界500家大银行名次
中国银行跨入世界银行前列
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 (通讯员韦学军)世界著名金融刊物英国《银行家》杂志今年7月号公布了按资产排列的世界500家大银行名次表,中国银行由去年的第51位上升到46位。
这一名次表在单项指标排列中,中国银行税前利润由去年第15位上升到第8位,存款额排列为世界第49位,税前利润与资产之比为世界第49位,利息收益与资产之比为世界第23位。
另一世界著名杂志《欧洲货币》今年7月号也公布了按资本排列的世界大银行名次表。按资本将中国银行排列为世界第23位大银行。
中国银行近年来经营稳健,成果显著。1987年底资产总额达4419.68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8.09%,纯收益达38.75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8.8%。
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的形势下,中国银行作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努力壮大资金实力,扩大对外联系,开拓业务品种,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以稳健的步伐跨入了世界大银行前列。


第7版(国际)
专栏:

莫尔贡说苏联环境污染严重
新华社莫斯科7月3日电 苏联国家自然保护委员会主席莫尔贡在第19次全苏党代表会议上发言说,今后在生产中应采用不污染环境的、无废料的工艺,以改变目前许多城市不愿建立新工厂的状况。
莫尔贡指出,苏联目前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平衡问题,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从100年前的10%至14%下降到3%至4%,在总人口为5000万人的102个城市上空,空气污染程度超过规定的9倍,里海和波罗的海海水中的酚含量分别为允许值的8倍和4倍。伏尔加、第聂伯、顿河、乌拉尔、黑龙江、锡尔河的河水水质不断下降,若不采取措施,在这些河流的某些水域中,河水将不能饮用和灌溉。
莫尔贡说,造成空气、河水和土壤污染的主要部门是化学工业部、黑色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动力和电力化部以及国家农工委员会所属的生产企业。他认为,今后凡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关人员,从科学院院士、设计师、工厂厂长到工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国会研究处预计到1995年
美国外债将超过2万亿美元
新华社华盛顿7月3日电 美国国会研究处2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计,到1995年,美国的外债总额将超过2万亿美元。
报告说,尽管美国的外贸逆差在连续6年恶化之后,今年终于将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可能是短暂的。它预计,今年美国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将从去年的1540亿美元下降到1510亿美元,明年下降到1290亿美元,但从90年代起,经常项目逆差将急剧上升,到1995年可能达到3260亿美元。近几年,美国连年出现巨额外贸逆差,使其从世界最大债权国沦为最大债务国。到去年底,美国的外债总额已达到3682亿美元,是第三世界最大债务国——巴西所欠外债的3倍。
国会的研究报告预计,到今年底美国的外债将增加到5760亿美元,到1991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到1995年将达到2.06万亿美元。
报告说,到那时,美国每年的偿债付息额将达到960亿美元,相当于预计的199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1.2%。


第7版(国际)
专栏:

全英中国学联在伦敦成立
本报伦敦7月3日电 记者陈特安报道: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今天在伦敦成立。
100多位来自伦敦、牛津、剑桥、伯明翰、爱丁堡等地区20多所大学的留学人员代表出席了成立大会。他们代表着遍布英伦三岛50多个城市的2000多名中国留学生。全英中国学联的宗旨是团结、爱国、民主、求实。就读于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董明当选为首届全英中国学联执委会主席。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南两国科学院签署合作议定书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7月3日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科学艺术院委员会代表团昨天在斯科普里市签署了科学院之间合作议定书。
中南两国科学院是10年前开始进行合作的,每3年签署一次合作议定书。这次在合作议定书上签字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科学艺术院委员会主席约·波普约尔丹诺夫。双方对1985年至1987年两国在科学方面的合作表示满意,认为这3年的合作富有成效,体现了中南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由李慎之率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代表团是6月23日开始对南斯拉夫进行友好访问的。代表团将于4日离开贝尔格莱德前往保加利亚访问。


第7版(国际)
专栏:

爬楼梯机器人
美国一家公司新研制成能爬楼梯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未经预先训练”就会沿着不平坦的地势爬行,能够爬上六十多厘米高的桥垫或雕像底座而不失去平衡。机器人自身重一百六十八公斤,可搬动重七百六十公斤的物体。负重时,机器人身高可降到九十一厘米,如需越过障碍物,则可以升高到一百九十八厘米。
(张)


第7版(国际)
专栏:

剪羊毛机器人
澳大利亚新制造出一种能用“双手”剪羊毛的机器人。
它装有带遥控设备的电脑系统。剪羊毛前,先用专门设备给羊电麻,使它不乱动,然后机器手贴着羊皮滑动,剪一只羊毛仅需两分钟。据报道,这种新型机器一九九○年可以大批生产投入市场。
(桂)


第7版(国际)
专栏:

喂乳猪机器人
加拿大发明了一种可以代替母猪喂奶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同时给八头小猪喂奶。在机器人喂奶之前,把小猪放进隔间内,隔间角电灯开亮后,放出“温柔的母猪的哼哼”声,这时把灯放在奶槽上给奶加温。奶被温热后就自动流入橡皮奶头,小猪就开始吸吮乳汁。
有趣的是如果让小猪在母猪和机器人的乳头之间选择,有百分之四十小猪会选择机器人。
(香)


第7版(国际)
专栏:

节能车辆新发明 冰作能源无污染
生活中机动车辆的燃料通常是油料、煤炭或电力,后来有人研制成太阳能汽车。目前,人们又开始研制用冰作能源的车辆了。
据民主德国报纸报道,瑞典北部吕勒奥工学院的专家研制成一辆小型车辆就是以冰作能源的。这是一种像赛车的车辆,试行400米路程,时速为50公里。据报道,原理并不复杂:当车内一个封闭的容器里的水结冰时,膨胀产生压力,用液压的方法使压力转换为动能,启动汽车的发动机,车就开始行驶。车上有一个25—1—压力罐,几小时内,车就被“加足了燃料”。一旦车辆行驶,发动机的温度又会使冰融化。如此循环,10升水就足够用了。在冰资源丰富的北极地区完全有可能实际应用。这项试验如成功也许还适用于千斤顶、呼救收发报机等。
(叶)(附图片)
图为瑞典北部吕勒奥工学院的专家研制成的以冰作能源的小型车辆。


第7版(国际)
专栏:

未来国际关系与美国对策
——综述美国部分专家、学者的看法
王保勤 刘连弟
近来,美国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正在讨论今后一二十年国际局势的走向、美国地位的兴衰及其对策。他们感到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正在“剧烈变动”,美国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分析和规划未来。
今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这些专家学者的一个看法是:一二十年后国际局势可能发生“重大变化”。“新军事大国和新技术”的出现,必将产生“新的冲突根源”和“新的合作机会”,世界将变得“更加紧张和复杂”。今后的国际格局大致是:
“多极世界”的特征更明显、更突出。多数学者认为,“多极世界”将代替“两极世界”,美苏虽有重要影响,但不会再处于“支配地位”。世界可能出现美、苏、中、日四强或美、苏、中、日、西欧五强并列的局面。
美苏关系会有所缓和。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对美国可能产生何种影响,则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估。保守派以及尼克松、基辛格等温和保守派认为,从长期看,苏联不可能改变扩张政策,将继续加强军事力量,也不会轻易从第三世界得手的地方撤退。戈尔巴乔夫倡导外交“新思维”并不是超级大国对抗时代的结束,而是一个危险的新阶段的开始,一二十年后美国将面临一个“生产水平更高和更可怕的苏联”。而耶鲁大学历史教授保罗·肯尼迪等主张对苏缓和的学者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预示着苏联对外政策将“发生质的变化”,他的一系列外交政策讲话和倡议,特别是今年开始从阿富汗撤军,表明苏联优先考虑国内经济问题而逐渐奉行战略收缩政策,有同美国“保持低水平军力平衡”,在第三世界“放弃追求势力范围”的意向,今后在第三世界有可能出现美苏结束对抗,进行“国际合作”的新局面。
亚太地区重要性呈上升趋势。今后世界经济和政治活动中心将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有人提出,在亚太地区,“地区主义”今后会有很大发展,当地国家将“越来越多地摆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响”。苏联将更多综合利用其外交、经济和军事手段,使其亚太政策变得“更富有攻击性”。这种态势会对美国构成“严重挑战”。
欧洲的独立色彩更浓。西欧今后一二十年发展的“根本倾向”是进一步“相互靠拢”和逐步实现“一体化”。西欧将在经济上越来越成为美国的“强劲对手”;在政治上,极力试图恢复往昔的大国地位和在美苏之间发挥愈益独立的作用;在军事上,“靠美国监护的格局”将逐渐消失,成为“不再接受美国领导的西欧”。东欧各国将继续改革,与西方(特别与西欧)的关系将“更加密切”,它们“要求平等与自由的倾向”会继续发展,苏联将更难控制,从而为美国提供了机会。
第三世界的形势将“更为复杂、紧张”。一些大、中国家将建立起庞大的军事工业,成为“新兴的军事大国”;一些小国将购进大量先进武器。预计将有40多个国家具有制造原子弹的能力。美苏干预第三世界事务的能力将“进一步削弱”,而当地国家之间的战争、恐怖活动和其它“低强度”冲突势必增多。
政策调整的建议
美国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为了减缓美国地位的下降,使之不致像历史上的大国那样迅速崩溃,且能成为“多极世界”中最强的一极,美国今后要审时度势,制定出明确的、能适应各种变化和对付各种冲突的战略。
(一)“最根本的途径”是保持技术优势,减少海外义务,增强经济实力。许多人强烈反对里根政府强调美国拥有全球利益,必须履行“国际义务”的政策,提出美国在21世纪能否处于强大而安全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不再充当世界警察”和说服盟国更多分担防务责任。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等人指出,美国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巨大的海外义务和有限的国内经济能力太不相称,这和“历史上大国战略战线拉得太长”而最终导致崩溃的先例相同。主张对苏推行强硬政策的人认为,美国除了“作为一个全球军事大国外,别无选择”,若减少海外义务,就无法“保卫自己的基本利益”。
(二)认为苏联的对外政策有重大变化,主张同苏联结束冷战。尼克松等人提出,美国今后的对苏战略应仍是极力遏制苏联的扩张,主张利用美国的经济技术优势同苏联进行无限制的竞争。但是,耶鲁大学教授肯尼迪和专栏作家哈施等人认为,美苏几十年争夺的结果谁也无所谓得失,现在既然两国的地位都在下降和陷入经济困难,苏联对外政策又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双方应停止激烈竞争(特别在第三世界),寻求“共同利益”,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以便美国大量减少海外义务和削减军费。
(三)顺应各地区未来形势的变化,利用“新的机会”和“新的矛盾”,妥善处理地区关系,创造有利于维护美国大国地位的国际环境。在亚太:经济学家威廉·奥弗霍尔特、布热津斯基和詹姆斯·蔡斯等提出,为对付各种挑战,防止美国在该地区成为无足轻重的“澳大利亚式的巨人”。在西欧:威尔逊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肯尼思·莫斯和前国务卿基辛格提出,美国对西欧的政策目标是,“不降低美欧安全关系”,使西欧为共同防务“多干点事”。为此,美国应同西欧“重新划定各自的作用和应尽的义务”。在第三世界:面对将会继续“动乱”和“不稳定”的局面,美国部队“不要直接卷入当地的冲突”,“不致力于控制那里的政治变化”。
(四)军事战略思想需作较大转变。一些学者强调,随着“多极世界”的发展,美国应采取步骤关注在第三世界更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而不只是注意战后一直强调的华约对中欧的大规模常规进攻和苏联对美国的核进攻;积极建立攻防兼备的核武器系统;着力发展射程远、准确度高、能有效打击敌方领土纵深目标而又不伤害平民百姓的新型常规武器,从以核威慑为基础的战略逐渐转变为以新型常规武器为基础的战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