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法国通讯

融科普、研究和生产于一园
——法国普瓦蒂埃科学公园见闻
  《文汇报》记者 王双泉 本报记者 马为民
最近,我们采访了法国西南部普瓦蒂埃市北郊的“未来科学公园”。这是近几年在法国“科普热”中涌现出的“科普公园”之一。
站在公园高地上眺望,只见园内建筑造型奇特,人工湖水平如镜,音乐喷泉随着乐曲的旋律时起时落,“水晶石”影院耀眼夺目,“革新向导学院”好似一架停在草坪上的三角翼飞机,随时准备冲向天空,“未来展望与革新国际研究所”则如一枝莲花,象征着智慧的火花在迸发……
这座公园是地方议会、经济组织和私营企业集资兴建的,计划投资10亿法郎,1984年底破土动工。公园由三部分组成:科普游乐区、教育培训区和工业生产发展区,共占地220公顷。目前60%的项目已经建成,其余的将在明年竣工。届时,这里将成为欧洲第一个以展示现代通讯技术为中心的现代科学公园。
“未来科学宫”是公园的中心建筑,内设“探险博物馆”。“讲解员”是模拟新大陆发现者哥伦布的蜡象机器人和一只会说话的“鹦鹉”。在它们引导下,人们走下哥伦布的“圣塔玛利亚”帆船,又登上了探索宇宙空间的航天飞船。它们从无限小讲到无限大,介绍着粒子元素、细胞和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空间。在“儿童乐园”,孩子们犹如“艾丽丝漫游奇境”,能见识70多种游乐项目。许多游乐方式采用了电子、电脑、现代视听和通讯技术,孩子们在游乐中感受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
电影欣赏是科普游乐区的强项。五种不同的影院预示着电影事业的前景。立体和环形银幕两座影院正在建造,动力模拟式影院、水平视觉影院和超广角影院已经开放。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要数动力模拟式影院了,据说它是世界第一家。影片采用美国的“肖斯坎”技术拍摄,胶片宽度增加到70毫米,每秒过片60张,比普通电影的过片速度快一倍多,光、色和立体感突出,形象逼真。当天我们看的是《汽车大赛》,它记述一辆参加蒙特卡罗汽车大奖赛的赛车误入公路,与警车展开追逐的情景。观众座位下的模拟装置随着赛车的飞奔、急停、后退、转弯而同步工作,观众视觉同驾驶员的完全相同,体验着身临其境的“参与意识”,动作感十分强烈、刺激。难怪影院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心脏病患者和神经脆弱者不得入内”。也难怪开映前观众座位前都护上两根粗粗的保险杆,而且影片的放映时间仅两分钟。
教育和培训是公园的一大支柱。未来展望和革新国际研究所是高级研究机构,它既是研制新产品的实验中心,又是各国研究人员和高级职员进修的地方。研究所分设新产品研制中心、革新中心和新企业中心,直接为厂家服务,推动科研同生产挂钩。革新向导学院则打破了中学和大学之间的间隔带,是一种技术高中、大学和研究生班三合一式的学校。它专修通讯、信息和自动化等专业,优先为公园内的企业培养人才。目前正在就读的第一批有400多名高中生和大学生。他们用3/4时间学习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其余时间接受信息学方面的专业培训。
在公园西侧的一片繁忙工地上,工业生产发展区正在兴建。一期工程的主要项目是法国的第一个“通讯港”,定于今年年底落成。“通讯港”是以发展现代通讯技术为中心的自由工业区,享受税收优惠,带有特区的性质。它将首先建成光纤通讯网,并装备卫星传送远程文图通讯、可视电话网等第一流通讯手段。科学公园的工业区所有企业均享受国家邮电部门的优惠服务。它将成为一个发展现代通讯事业的生产基地。
普瓦蒂埃的这座未来科学公园是大区议会主席、前教育部长莫诺里先生倡导兴建的。他说,公园要从某些侧面勾勒出21世纪的生活轮廓,把科普性的游乐同教育培训、科研生产融成一体,以迎接未来的挑战。(附图片)
图为未来科学公园一角:右侧是水晶石电影院,左侧是未来科学宫。


第7版(国际)
专栏:

  接受美日信息工业挑战
  欧共体落实158项研究计划
新华社布鲁塞尔7月29日电 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发言人今天宣布,共同体委员会批准了欧洲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以下简称“埃斯普里计划”)第二期计划的158个研究项目。
第二期计划中,微电子和边缘信息技术项目以及数据处理系统项目各占30%,电脑辅助设计项目和办公室自动化项目各占20%。
计划着意加强欧洲在下列几方面的研制能力:特殊用途的集成电路,超高速双极集成电路,暂留记忆的光电元件,高性能并行电子计算机以及能利用声音、数据、文字和符号的新型工作机。
第二期计划中还有一批新的基础研究项目,其目的在于开发欧洲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能力。
“埃斯普里计划”第二期计划是今年4月经共同体理事会审议批准的,它是共同体科研总体规划中最重要的科研计划。这项从1987年12月付诸实施的5年计划,总投资为32亿欧洲货币单位(约合36亿美元),由共同体和研究单位各承担一半。
共同体委员会发言人说,欧洲企业踊跃参加第二期计划的招标活动。投标数目之多足以说明“欧洲信息工业已经接受了非共同体国家(主要指美日两国)的挑战”。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美将联合开发超导技术
新华社东京电 日本和美国将于明年春季开始联合开发超导技术,合作项目包括交换研究人员,建立情报库等。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美两国政府都将超导技术研究作为国家科技重点,因此超导开发成为日、美前不久签订的新日美科技合作协定提出的第一个合作项目。
合作项目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每年交换20至30名研究人员;二是建立超导情报库,用电子计算机系统收集、管理和检索;三是在两国之间建立电脑网络,相互提取情报。这一合作项目计划实行5年。


第7版(国际)
专栏:

  充分开发通讯社信息资源
  法国创办有线电视新闻台
新华社巴黎7月30日电 法新社和法国储蓄银行今天联合发表一项公报说,根据双方签署的一项协议,法新社将与储蓄银行共同创办有线电视新闻台。
这是法新社自1984年开办为电台服务的录音新闻节目以来,采取的又一项通讯社多样化经营措施。这反映了在文字市场饱和的情况下,通讯社努力冲击音像市场的总趋势。
这家将于12月1日正式开播的有线电视新闻台除直接向有关用户播送新闻以外,将充分利用各机关、企业、团体的闭路电视网作为新闻传输“底座”,每天连续播送18小时图片和录相新闻。
据报道,有线电视新闻台将充分开发法新社的文字和图片新闻资源,用解说和画面向用户报道当日国内外的新闻,并随着事态发展不断加以补充。此外,该台还配合动态新闻播放有关专题或录相报道。


第7版(国际)
专栏:

  地铁火灾何原因 电脑模拟能分析
新华社伦敦7月29日电 英国健康和安全执行委员会的爆炸和火焰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最近用克雷2号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去年11月18日伦敦国王十字地铁站发生火灾的情景,并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查明了这次火灾造成人员死亡的原因。
他们在模拟中发现,地铁内的气流把火焰保持在电梯的坑道内,这样在“坑道效应”的作用下,就形成一股强大的气喷,它像一个巨大的喷灯,以每小时64公里的速度,沿电梯的30度斜坡射入售票厅,使一个小火球在2分钟内变成致命的飞弧。
爆炸和火焰实验室副主任约翰·巴顿昨天说,在国王十字地铁站电梯坑道实际大小的1/3的模型上再现当时火灾蔓延的情景是重要的突破。


第7版(国际)
专栏:美国通讯

  电脑暗码阅读器问世
  本报记者 刘开宸
小型电脑在美国政府机关、企业、报社的办公室里相当普及。两三年前,又有一种电脑暗码阅读器问世,更使这种电脑效益倍增。只要把一张印有条纹暗码的纸张放入阅读器,30秒间,电脑的荧光屏上就会显示出一页页文字材料。
最近,纽约“外国记者中心”组织记者参观了美国一家创造这种阅读器的高技术公司。公司座落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城。厂房是一座外观很不起眼的又小又旧的楼房。这幢3层高的建筑,原是150年前的军队营房,经过修建,楼上两层做为车间,底楼是公司的接待室和会议室,窗明几净,清洁安宁。
在车间里,约60名技术人员和工人正在制作插入阅读器的暗码纸片,安装阅读器。这是公司产品的两个部分。暗码纸片先把文字材料译成暗码,然后印在纸上,成为磁性条纹。这种技术并非首创,现在美国普遍使用的“信用卡”和杂货的商标纸上,都印有条纹暗码,可以表达数字和文字。但是它们的容量少,只有10—50暗码。而这家企业创制的同样大小的长条纹却包含500暗码,容量增大十几倍。这种暗码纸片的另一特点是,它可用一般纸张制作,成本很低。
暗码阅读器内装一个可以移动的光学—电子扫描机,包括一组镜片,一个伺服电动机,一个集成电路。印有磁性暗码条纹的纸张放进阅读器,通过扫描、解译、输入几个程序,材料的原来文字立即在电脑的荧光屏上复原。现在这种阅读器已在美国各地出售,并将推向国际市场。
公司董事长杰克·戈尔德曼在接待记者时详细介绍了该公司艰苦创建、逐步发展的过程。他本人原是美国一家大电子公司“埃克塞劳克斯”的副总经理,几年前已退休在家。1983年,他的朋友、电子专家鲍勒·布拉斯向他提出制造电脑暗码阅读器的设想,以适应小型电脑发展的需要。于是,他们两人携手合作,在康州诺瓦克城租了一间阁楼,雇用了一位技术员兼管采购。就这样,从1983年11月开始了电脑阅读器的研制工作,1年内制出了样品,吸引了美国几个大电子公司的投资,得到资金650万美元。1984年11月,他们搬到现在的厂址,正式成立了公司,把样品投入成批生产。今年,公司为增大储量,制作了激光资料,可把10页标准打字纸的英文材料微缩到一页的暗码条纹上。阅读器的问世,为保管和查阅材料提供了方便,文件档案、医院病历,都可以用暗码缩印在纸上。原来储存电脑通过人工打字需两小时的材料,现在译成暗码后,只需90秒就可储入电脑,而且不会有打错字母的现象。随着电脑应用的推广,阅读器也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7版(国际)
专栏:

  向火星进军
七月七日和十二日,苏联先后从拜科努尔宇宙发射场向火星的一个卫星—火卫1发射了两个星际空间站,分别取名为“火卫1—1”号和
“火卫1—2”号。这是苏联考察太阳系行星采取的一个新的重要步骤,也是人类向火星一次有意义的进军。
星际空间站的任务是,通过靠近观察,拍摄火卫1照片,以获得土壤成分和内部结构等方面的资料,以便对一些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星际空间站飞行约二百天后,到达火星附近绕火星飞行,考察火星,同时测量空间站自身和火卫1的运行数据。地面处理系统收到数据后发出指令,让星际空间站进入与火卫1同步的轨道。空间站到达火卫1最近距离时,将用激光和离子光线照射火卫1的表面,在被照射的地方,岩石汽化,蒸发形成微粒,质谱仪等仪器将测定尘埃粒子的成分。空间站还要在火卫1上放置两个探测器。一个叫“长命”,上面安装有测定土壤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的科学仪器;另一个叫“跳虫”,形状如球,通过一个特殊装置,每次可跳数十米远的距离,在火卫1表面进行移动测量。
火卫1是火星两个卫星中较大和较接近火星的一个。一些学者认为,火卫1是太阳系最初的小行星之一,了解它的产生、年龄、构造和成分,将有助于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历史。
太阳系中,火星是地球“近邻”。火星对许多科学家来说,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因为同其它行星相比,火星表面的自然条件与地球相似,最有可能存在生命。人们迫切希望揭开火星上到底有无生命的奥秘。
自一九六二年十一月苏联向火星发射第一个星际探测器以来,苏美曾先后发射过十多个探测器。这些探测器,尤其是美国发射的“海盗”号飞船在火星软着陆后,发回了大量的资料,使人们对火星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探测器发回的资料表明,火星极度寒冷荒凉,没有水,只有二氧化碳,也没有生命的迹象。科学家们从大量火星照片看到火星上巨大的火山、白色的极冠、呼啸的沙暴、深邃的峡谷和干涸的河床。由此,他们推论,十亿年以前,火星上的大气要比现在稠密得多,到处是水。他们认为,火星上曾经有过生物,而且现在可能还有生命,也许是藏在靠近遍地是冰的两极表面以下更深层的水中。因此,苏联这次发射空间站将为上述的推论寻找依据。
苏联的这项太空活动是由美国、匈牙利、捷克、奥地利等十几个国家参加的国际星际空间联合研究计划《火卫1》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火卫1》的考察计划,今年一月底曾在苏联科学院航天研究所召开了《火卫1》航天计划会议,十几个国家的有关专家出席了会议。在会上,讨论了实施方案的准备工作,检查了对航天器及其所携仪器的试测情况。一九八七年十一月,苏美两国还签订了共同观察飞向火卫1的两个星际空间站运行情况的协议。这项协议规定,在苏联发射空间站后二百天,两国开始共同观察,利用空间站发回的信息,共同研究火卫1表面的化学及矿物组成成分并为编制热量图共同收集有关数据。美国将负责对空间站的无线电跟踪。
联合考察火星和火卫1是国际合作的一个良好开端。据苏联航天研究所所长萨格杰耶夫院士不久前对记者说,把人送上火星考察要花费五百亿至一千亿美元。这不是哪一个国家所能胜任的,只有国际合作,才能实现人登火星的考察计划。
(元 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