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新的组合
——“江高体系”评介
本报记者 陈健 刘允洲
这还叫“小生产”吗?
面前是广州市江高镇26岁的农民徐照,小伙子身后,大群“咯咯”不停的鸡。
“你这一年养多少鸡?”记者问。
“五六万吧”,徐照不无自豪。
“好厉害!得几个人干?”
“4个,全是家里人。”
“你们以前养多少?”
“干了三四年,开始才五六百只。”
这样的规模,这样的发展速度,都使记者感到吃惊。
(一提农户,人们习以“小生产”相称。徐照的养鸡业,还能叫“小生产”吗?看来是不能了。过去老太太式养鸡,大不了几十只,像徐照起头那样养五六百只,已是不敢想的事,谁料能养到五六万鸡?还是一家一户干,“小生产”却成了“大生产”。看来,家庭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真还估不透呢!)
规模、组合与吸引力
徐照家还是徐照家,不过添了个把人手,凭什么能养这么多鸡?时间不长,又靠什么使规模扩大上百倍?
记者探寻的目光扫视徐家鸡舍——棚下墙内,散养鸡群,既无笼箱迭架,又无恒温设备,一切都寻常而已。鸡多,只是场地大些。徐照说,这里原是村里的猪场,散摊后,由他家租下。
那么,新的规模究竟如何造就的呢?
“靠他们啦”,徐照指指陪同我们采访的镇畜牧水产公司经理苏廉说,“进鸡苗,进饲料,防疫治病,卖鸡……他们都管,我们就敢多养了”。
年过半百的苏廉解释说,“我们有个‘体系’,专业户需要什么,尽量给以保证,他们多养多挣钱,风险又不大,当然敢干了”。
苏廉所说的“体系”,有一张简明的图:镇畜牧水产公司(原来的镇办鸡场)江村鸡场——村办场——专业户——农户——联合体——农户——重点专业户——农户——先行试点户——农户
这是一个多层次联合、初步集团化的家禽生产网络,现有8个家禽大场,下面集结千百农户。充当“龙头”的公司和江村鸡场,前者拥有镇办鸡场、孵化场,科研、技术服务机构——镇畜牧兽医站;后者拥有孵化场、饲料厂、运输队,两个集团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
徐照们是心甘情愿加入这个“体系”的,因为加入后有明显的利益,而利益的吸引力则远胜过种种说教。
好种苗,吸引不吸引人?现在镇种鸡场每年生产竹丝鸡苗就30万只,这个品种优质快长,惹人喜爱……鸡的品种是不断更新的,到现在已换了4代,名贵的雉鸡、珍珠鸡种苗也已批量生产……
稳定的销售渠道,吸引不吸引人?由镇办鸡场和240多个运销专业户,加上出口贸易部门,组成了内外畅通的销售系统,农民不愁“卖禽难”。
还有,供料系统,有两家大饲料厂、4家小饲料厂、43家饲料销售店,可以定期送货上门;屠宰加工系统,有12个屠宰场、100多个屠宰户;技术指导和防疫治病、屠宰检疫系统,有镇兽医站、村畜保员,进行技术指导,免费巡回防疫治病……这些,怎么能不吸引人呢?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数经济效益了。徐照说,他家五六万鸡,一年怎么也有五六万元的纯收入。
怪不得,“江高体系”形成这三四年,与“龙头”挂钩的农户越来越多,单个家庭的生产规模和江高镇总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1983年,全镇家禽上市量仅有30万只,1986年增至290万只,今年上半年104.4万只,比去年同期增加42.9万只。全镇通过合作体系组织,年产三鸟(鸡、鸭、鹅)千只以上的专业户近2000个,其中过万的有100多户,五六万只的6户。
(“江高体系”的功能与效益,令人耳目一新。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不仅不否定家庭经营,相反深深植根于农户这个极富生命力的基础上。徐照们并不是在行政号令下去合成什么组什么社,而是在能提供有吸引力的服务的经济实体如公司、场、所、站之类的带动下,使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这是一条新的路子。
有人提出,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千家万户小生产同大市场的矛盾,把市场波动等种种问题归过于农户,甚至急着要通过动摇家庭经营这个基础去解决上述矛盾,循用这种思维路子去面对千家万户辛勤劳作的农户,恐怕只会更加困惑。
“江高体系”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以服务来吸引农民,靠吸引力来组织人。这种组织法,说到底是追求经济利益,贯彻自愿原则,是“你要我组织”,而不是“我要你组织”,强行让农民加入,因而是平等、互利,能顺利地实现经济实体间的优化,体现经济民主。既然搞商品经济,就来不得强制买卖、强制合作,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真正的组织者
“江高体系”是如何生长起来的呢?
地处广州北郊、人口6万的江高镇,农民历来有饲养家禽的传统。80年代初,镇里就设想把畜牧业当作当地的优势产业来抓,并发动农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自我发展。
勤劳的农户真想多养畜禽,发家致富。可是难哪。
买也难,卖也难,七长八短,种种风险,怎能不叫人望而生畏!1983年,鸡瘟袭击江高镇水沥村,数万只鸡倒毙舍内外,小本农户叫苦连天。
与此同时,市场对畜禽产品的需求却潮水般地在上涨。用广州市领导的话来说,国际市场、广州市场和外埠市场,像三个大磁场一样强有力地吸引着生产。一个广州市场,不说市民食品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广州人自夸“吃在广州”,“敢吃、能吃、会吃”),单算外地临时移居和流动人员,每天就添出100万张嘴,要吃,要喝……
生产要求扩大,把希望寄托在搞大型机械化鸡场,行吗?镇里的同志说,大鸡场不是不能办,问题是资金短缺。再说,镇里也办过大型鸡场,可是因为管理不善,长期亏损,成了令人头疼的大包袱。看来,离开千家万户力量去搞大鸡场,并不精明。我们力量的基点在哪里?还是在千家万户。这是镇党委、镇政府逐渐明朗化的答案,也是“江高体系”的指导思想。
新组织形式的孕育,还得归功于一个“包”字。1983年,镇里将长期亏损的镇办鸡场承包给镇兽医站,并完善了江村鸡场的责任制,使可以在“江高体系”中当“龙头”的这两个经济实体焕发了活力。有事业心、有技术又勇于开拓的兽医站站长苏廉,抓住这个时机,面向农户,开始用包种苗、包防疫、包销售等办法同农民“挂钩”,“江高体系”就在这样的基点上发育、成长起来了。
在单个农户、整个江高畜禽生产力迅速膨大的同时,身为“龙头”的经济实体们也在壮大。原来打不起精神的镇办鸡场,今天已成为一个小“托拉斯”——江高畜牧水产联合公司。所辖除了鸡场、兽医站,还有水产养殖场、瘦型肉猪场、种猪场、饲料厂等。去年,公司创产值达1000余万元。这样,“龙头”为农户服务就更有力量了。
(“江高体系”活得起来,关键在“龙头”,即那些经济实体——公司、场、所、站等;“龙头”之所以能把整个体系带起来,关键在有实力、服务功能强(有资金、技术、人材、设备等)。不少同志一说农业生产服务,马上想到(或只想到)按行政区域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但在不少地方,这些组织的服务作用发挥得并不算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经济技术实力。有的专家认为,农村经济组织应当多样化发展,不能只限于地区性合作组织“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一种模式;新组织的生长点到处都有,关键看我们能不能锐敏而大胆地去发现它,扶植它。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有希望的生长点
记者高兴地看到,“江高体系”的经验突破畜禽业的框架和江高地域,正在农业其他产业领域,在更多的地区推广。
白云区及时总结了江高“以家庭为基础,以场带户”的经验,在全区普遍推广。区委书记李治元说,“搞大规模的商品经济,小打小闹不行,零敲碎打不行,必须在农户的基础上搞集团化”。现在,白云区仅畜牧业就形成10多个“龙头”。
更令人注目的是,江高镇的蔬菜行业,仿照畜禽业的经验,也干起来了。江高果菜公司、广州市兴中公司等“龙头”,用“江高体系”的方法,带动5000多蔬菜专业户发展种菜业。1980年前,这个镇只有2000来亩菜地,1986年扩大到1万多亩。生产规模何以这么快扩大5倍?主要是公司在生产与市场间架起了桥梁。
公司正在替代传统的行政系统组织生产。它通过销售合同与品种、技术等服务,联系千家万户,使农民按公司的要求生产。于是,张家种七分青椒、李家种八分蕃茄、王家菜7月采、赵家瓜8月摘,难以形成批量与期货的格局起了变化。公司根据市场要求安排农户生产的品种、规格、供货期。成百上千亩生产同一品种的菜地出现了,成火车成火车一次拉走的运销规模形成了。记者在火车站看到,公司组运北方的一筐筐鲜菜,正在装车。发运人说,“没有批量生产,大规模的外运是不可能的”。
广州市农委副主任王沾湄,是“江高体系”的热心支持者,又是“开发埠际市场”主张的提出者。早在1987年,他就认为,南菜、南果、南鱼挺进北方市场,说明广州市农副产品进入全国统一市场,农业开始转入大规模商品生产新阶段。他断言,象“江高体系”这样以供销合作为主兼以技术合作的形式,把分散生产的农户和有计划大批量商品生产结合起来的组织形式,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王沾湄对记者说,北方市场简直是个“无底洞”。广州冬季粮田休闲,可以大种其菜,这时华北、东北、西北正愁鲜菜少,管保敞开口子要南菜。衡广铁路复线的“关口”大瑶山隧道一打通,运输量成倍成倍增长,广州菜北运就更有戏唱了。因此,他们要瞄准“埠际市场”干。“不过”,王沾湄强调说,“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越来越多的‘江高体系’,这是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新型组织”。
(“江高体系”的伸展,说明了它的生命力和普遍意义。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是否一定要打破家庭经营,才能扩大商品生产规模?江高的经验,给我们作出了有力的回答。家庭经营+社会化系列服务=社会化大生产,看来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子。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要实行多方面的探索,要解放思想,大胆创造。改革和发展需要创新,没有创造,就没有改革,没有发展。任何停滞的观点,僵化的观点,一个模式定天下的观点,都是无益于改革和发展的。)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张彦宁提出
通过承包兼并破产解决亏损企业问题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记者朱幼棣)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张彦宁提出,今后所有亏损企业都要实行招标承包,并通过承包、兼并、破产等方法解决我国长期存在大批亏损企业的问题。
张彦宁是在今天召开的有关宣传贯彻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企业破产法(试行)的有关会议上讲这番话的。
据了解,目前全国预算内企业约有17%亏损,亏损企业7000多家,年亏损额达数十亿元。这些企业中除少数生产原材料的企业因价格关系没有理顺,造成亏损外,大多数是由于经营不善造成的。如何解决这些企业的亏损问题,是当前改革面临的难点之一。
张彦宁说,如不采取坚决措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亏损面还要扩大,亏损额还要增加,对国家财政造成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我们不能再为严重亏损企业提供避风港。对所有亏损企业都要放开经营,除企业的所有权外,厂长(经理)应有更多、更活的企业生产经营权。要鼓励先进企业来兼并落后的企业。亏损企业职工的安置是个较难处理的问题,通过兼并的办法可使这一问题同时得到妥善解决。
张彦宁指出,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今后对那些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要依法宣告破产。通过破产、兼并、淘汰落后企业,使绝大多数的企业通过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处于良好的竞争状态。要建立解决社会主义国家中亏损企业的机制,以便最终消灭亏损企业。


第2版(经济)
专栏:

80年代是信息时代,各类广告充满了整个社会,人们从广告中获取各自需要的信息,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广告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你看,这个来太原出差的东北人,正驻足大幅广告牌下,认真地寻觅着,寻觅着他所需要的信息。
刘连民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上海宝钢成立工人交流所 组织离岗者从事厂内劳务
据新华社上海7月26日电 (记者陈雅妮)目前,许多企业一方面有大量冗员“在职失业”,一方面又有许多岗位要请农民工来承担。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的工人交流所在“富余”和“短缺”之间搭起一座“桥”,为解决这对矛盾作了有益的探索。
今年4月成立的宝钢总厂工人交流所,已先后接纳了124名未被组合而下岗的人员。他们当中有些是劳动纪律差、出勤不出力的,有些是在原单位人际关系紧张的,有些是调整劳动组织后被减员的。这批人年龄都在30岁上下,如管理得好,仍然是一支劳动生力军。而宝钢总厂每年要花一大笔费用聘请农民外协工完成一些厂内劳务,于是,他们将离岗人员组成厂内劳务队,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务项目。
厂内劳务都是一些粗重脏杂的活。这些在原单位习惯“白相相”的工人,参加厂内劳务队后一反故态。7月13日下午,劳务队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清理一堆建筑黄砂。领队的同志怕他们中暑,宣布坚持不了的可以回家。但从下午1时干到晚上8时,中间没有一人离开。
到总厂工人交流所来的人员,都是在原单位学习培训3个月后再行组合仍未能上岗的人员。他们除被停发奖金外,还降低工资标准一级半;如果在工人交流所仍然不服从分配,还将降低一级工资直至除名。劳动岗位的竞争造成无形的压力,强化了这批人的劳动观念;同时,劳务队实行多劳多得,也使这批人感到虽苦却有奔头。3个月中,一些表现好的工人,除补齐原来停发的奖金和工资外,劳务收入达200余元。工人交流所又根据这些人的表现,向缺员单位推荐,力争让他们重新上岗。


第2版(经济)
专栏:

防止乱砍滥伐不靠硬性手段
小陇山兴林富民青山常在
本报讯 记者李而亮报道:当全国不少地区哄抢山林、乱砍滥伐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的时候,地处甘肃东南部的小陇山林区依靠兴林富民政策,生产安定稳步上升。
小陇山林区是全国用材林基地之一,而附近的近百万农民大部分较为贫困。过去国营林场与当地农民矛盾尖锐。
为了将国家与林区群众对立的利益统一起来。林场积极引导群众造林。近几年来,无偿为林区群众提供1亿多株树苗,谁种谁有,造林一亩由林场补助10元。林场还广泛吸收林区群众参加林业生产,去年从林区群众中吸收民工3000多人,林场付出劳务费220万元。林场还注意引导群众在林区搞种植、养殖、采矿等生产项目,帮助林区群众从事竹篦加工、药材挖制等农副业生产,利用森林资源办厂和发展第三产业。去年林区内群众从事林副业生产和劳务的总收入达566万元。
郁郁青山,成了国营林场与林区群众共同的劳动和利益所在。从1985年以来,全林区21个林场,9个实现无森林火灾、无乱砍滥伐、无毁林搞副业、无毁林开荒的“四无”,18个林场无森林火灾。


第2版(经济)
专栏:

发挥群体优势 立足于深加工
蒲圻市工业创汇大幅度增长
本报讯 湖北省蒲圻市36家出口企业互为依托,形成群体优势,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去年,全市出口总额达到1.5亿元,比1986年增长40.9%,今年1至5月,外贸出口额又比去年同期增长41.5%。
蒲圻市36家出口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采取合作生产、补偿贸易、技术联营等形式,建立竹制工艺、苎麻加工、造纸、服装等10个出口生产体系,品种多、规格全、批量大,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羊楼洞镇是湖北省外贸竹制工艺品生产的重要基地,该镇以扇筷厂为龙头,将竹器、工艺、柳编等7家企业的产、供、销联起来,开展技术协作和技术服务,同时,采取扩散技术和半成品等办法与300多户农民联合进行外贸生产,既解决了企业场地、人员、资金不足等困难,又形成了竹制工艺品生产的规模优势。去年,这个镇人均出口额达到700多元,今年1—5月,外贸出口成交额相当于去年总额的80%。
建立外贸生产群体,立足于深加工,出口产品结构也得到改善。目前,蒲圻市出口的720个品种,80%以上的是制成品和精加工品,畅销亚、非、欧、北美四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功立 廖耀林)


第2版(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李经伟与“魔水”健力宝
张建玲
他不是驰骋赛场的体坛名将,但同样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曾是一家作坊式小酒厂的厂长,却领导研制生产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魔水”——健力宝。他,就是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经伟。
李经伟今年49岁,原是广东三水酒厂厂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他大胆改革,勇于开拓,使一个原来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作坊式小酒厂发生了巨变。就是在那里,他跨出了三大步,留下了三个脚印:研制生产了三水金牌米酒,进入了香港市场;生产了“强力”啤酒,创建了三水啤酒厂;研制生产了运动饮料健力宝,开办了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所以人们说李经伟编了一支和谐而又动听的饮料三部曲:米酒、啤酒、健力宝。
当国际上饮料事业发展迅猛,产品五花八门时,我国的含碱电解质饮料却是空白,而我国体育事业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急需它。李经伟在当酒厂厂长前,当过13年三水县体委副主任,深知运动员需要一种营养型饮料。他看到国际比赛中中国运动员得了冠军,升国旗奏国歌,可是捧饮的却是外国饮料,心里别扭。他期望能有一种中国饮料。1983年,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受国家体委委托,试制一种含碱性的电解质运动饮料。试验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当时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饮料厂都不愿去承担这个风险。李经伟得此信息后,本能地意识到这个产品研制成功将会使他的酒厂产生巨变。他及时地抓住这个机遇,毅然承担起这副重担。试验没有场地,便在家中摆开瓶缸锅盆,他带领科研人员不分日夜,历时10个月,经过120多批次反复试验,终于把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级新型饮料健力宝研制成功了。经专家鉴定,健力宝清香适口、风味独特,具有解除运动后疲劳、补充体内能量、调解酸碱平衡的功效。
健力宝研制成功后,李经伟又以现代企业家的远见和魄力将它推向世界。他有三个信条:信息、判断、行为,三者合一便是抓住机遇。众所周知,奥运会不仅是一次体育竞技大赛,也是一次工商企业界的“争霸战”。大凡有抱负的企业家,谁不想自己的产品能在“争霸战”中夺得一席之地。1984年7月,300箱健力宝作为我国参加第23届奥运会的首选专用饮料随中国健儿运抵美国洛杉矶奥运村。在赛场内外,中国运动员饮用的不再是美国的可口可乐,而是中国自己制造的健力宝。当中国女排荣膺“三连冠”时,日本记者看到中国姑娘畅饮健力宝,《东京新闻》刊出特派记者专电《中国靠“魔水”加快出击》,并称“很有可能在运动饮料方面由此引起一场革命”。“中国魔水”从此飞扬起来。
李经伟的脚步追随着他的眼光迈向更远更新也更艰难的未来。被他看作竞争对手的不是国内某家企业,而是有百年历史的可口可乐。他提出要建造全新的现代化生产厂房,要让全世界的人喝了这个厂出的饮料完全放心而不起疑问。他认为,厂房破旧,工艺落后,再好的饮料,只要从这样的厂房里出来就叫人皱眉头,外国人的一张照片就可以打败你。李经伟苦心经营,一座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的完全按照国际饮料生产标准设计的新厂房拔地而起,并安装了5条从国外引进的生产线,能年产高、中、低档系列运动饮料10万吨以上。
健力宝在第23届奥运会上的成功给了李经伟一个启示:运动饮料首先要为体育运动服务,并通过在体育比赛中亮相,使它名扬四海,树立起企业与产品的良好社会形象。他不失时机地将健力宝推向国内外每个赛场。第10届亚运会上健力宝作为我国代表团的首选饮料在汉城出尽了风头;第10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健力宝作为指定饮料伴随中国女排夺取了“五连冠”;第6届全运会上健力宝又获得运动饮料专用权。健力宝还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运动饮料评比总分第一名,并被指定为人民大会堂国宴饮料。
现在,李经伟的目光又盯在少年儿童身上,他说少年儿童是健力宝潜在的、未来的主顾,我要让健力宝在他们心中扎根,让他们要喝饮料,首先想到的是健力宝而不是可口可乐。李经伟还有一个幻想:全国男女老少每人每年喝上一罐健力宝,一年就得生产10多亿罐,这可是个大数字。他相信这个幻想总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辽宁省锦州市近日查获大批假冒鱼粉
辽宁省锦州市不久前查获了二百六十吨含有有毒物质的假冒鱼粉,日前这些假冒鱼粉已被全部销毁。
据辽宁省饲料办公室调查,目前假冒鱼粉尚在大批涌入,一批鱼粉生产和销售单位见利忘义,鱼粉质量难以保证。这些假冒鱼粉大部分从广东省购进,为此辽宁省已向全省发出通报,要求各市县认真检查,以杜绝假冒鱼粉流入。


第2版(经济)
专栏:

马尔赤被评为国际烟草业的风云人物
中国烟草总公司副总经理马尔赤最近被美国《国际烟草》杂志评选为一九八七年度国际烟草业风云人物。他接受了这家杂志颁发的水晶石镶嵌的奖章。
据中国烟草总公司政策研究室介绍,《国际烟草》是世界烟草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杂志之一,它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世界烟草业的年度风云人物评选,以褒扬在世界及各国烟草工业发展中具有重大影响并做出特殊贡献的人物。马尔赤是我国第一个被选为世界烟草业风云人物的人士。
(据新华社)


第2版(经济)
专栏:

华容县石首市近日发生罕见蝗虫灾害
本报讯 湖南、湖北两省交界处的华容县、石首市最近突发罕见的蝗虫灾害,目前已有近四万亩竹林受到蝗虫危害。
蝗灾发自湘鄂接壤的桃花山脉。华容县受灾严重的竹林区,有虫株率超过百分之八十,每株蝗虫达三百至五百只。毗邻的湖北石首市灾情更为严重。
(杜若原 李华锋)


第2版(经济)
专栏:

湖南工业生产实现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本报讯 湖南省进一步推进、完善和发展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工业生产今年上半年连续保持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的好势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全省完成工业总产值一百八十四点三四亿元,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一,全省预算内的工业企业产值增长百分之十五点一,实现利税增长百分之二十三点七,上缴利税增长百分之十八点七。
(吴兴华)


第2版(经济)
专栏:

兰州成立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工程集团
本报讯 一个具有我国石油钻采、石油化工装备技术和制造优势的集团——兰州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工程集团公司,二十五日在兰州正式成立。
(张亮)


第2版(经济)
专栏:

北部湾一油田作业者工作由中方接管
本报讯 中国南海海域第一个投产的油田北部湾10—3油田,近日经中法双方研究决定,由道达尔中国公司将该油田的作业者工作移交给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北部湾对外合作公司接管。更换作业者后,双方合作关系不变。(梁兆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