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喝下这杯“苦酒”
  ——记沈阳钢管厂厂内劳务市场
  新华社记者 刘欣欣
没有欢笑,没有喜庆,气氛铅一样的沉重。面对着一张张布满愁容的面孔,沈阳钢管厂劳资科长杨士恩宣布厂内劳务市场成立。这是今年3月初的一天。
与会者有四五十人,都是在工厂重新进行劳动组合中的落聘者。这中间有工人、干部,有党员、大学生,有年轻人也有老职工。他们成了厂内待业者,有的耷拉着头,有的抽着闷烟,有几位女同志忍不住哭起来。
改革献给人们的不只是蜜糖,还有苦酒。
“苦酒”难咽
“这简直是对人格的侮辱,叫我怎么见人!”一位30多岁原在总工程师办公室工作的女技术员,一向好强,在部队受过高等教育,可转业到工厂无用武之地,只好改行。去年下半年又赶上一场大病,不能顶岗,这次落聘了。在劳务市场的3个月,每月发生活费35元。每当熟人问起她的工作时,泪水便止不住往下流。
25岁的中专毕业生张连吉,好学,上进心较强,可他读函大误工多,被车间组合下来了。开始感到委屈,可后来冷静一想,以前吃“大锅饭”,车间多一个少一个人无所谓,现在搞责任制,一个萝卜一个坑,他惶惑了……
赫晶,26岁,今年4月刚歇完产假,一上班就被车间解聘来到劳务市场,她说:“我有气管炎,在车间喷漆的活干不了,领导照顾让我看仪表,我又是散光眼,我在这等待适合我做的工作。”
受震动最大的要算8名落聘的中层干部。46岁的原二车间党支部书记赵玉升,落聘后到车队当了一名年纪最大的装卸工。一种说不清的失落感纠缠着他。他当过兵,上过战场,是一位有泪不轻弹的男子汉。他对眼前的变化有些迷茫:“20多年都是党安排我工作,党叫干啥就干啥。到了劳务市场,让我自己找工作,我只好当装卸工。”
各种各样的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了劳务市场的过客,品尝了“失业”的苦酒。他们几乎都对自己的处境忿忿不平,然而令记者惊讶的是,被采访的十几名待过业的人员,无一例外地对这一改革持肯定态度。他们并没有因为“酒”苦而丧失理智。
醉翁之意
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几乎是中国企业的通病。厂长肖建华早就在想:能不能在厂内建立一种失业机制,形成竞争局面,激励职工勤奋工作?
去年底,工厂开始改革劳动制度,车间科室重新定员定编,面向全厂招标,然后将点兵,兵选将。结果53名干部工人被组合下来。厂内劳务市场应运而生。
肖厂长说,劳务市场不是临时措施,而是常设机构。今后凡被解聘人员都到这里注册。失业期间停发奖金,不保留原岗位原工种待遇,从第二个月开始只发35元生活费(国家规定的各种补贴照发)。这笔失业金由工厂出。在劳务市场,本人和用人单位双方同意才能重新上岗,劳动工资科无权向各单位安排人员。有了这种机制,车间、班组以及科室可以随时解聘表现不好或不需要的属员。劳务市场成立4个多月来,这个千人工厂几乎每天都有上10人注册待业,但又有不少被聘走。
“失业是痛苦的”。肖厂长很动感情地说:“‘铁饭碗’养懒汉,‘苦酒’可以治懒病。”他认为,出现一定的失业率,人们有一种职业危机感,比奖金激励更见效。厂内劳务市场告诉人们:不论干部还是工人,谁不努力工作就会砸谁的饭碗。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过去清扫工历来无人爱干,如今这个职业竟走俏了。行政科长说,实行厂内待业以来,先后有上十人找他要求做清扫工。可他只能说:对不起,没空额了。
就业竞争促使人们勤奋地工作。职工们感受最深的要算是后勤的变化。过去工厂的茶炉8个人烧,一天只早上供一次热水,现在6个人烧,昼夜保证热水开水供应。食堂炊事员过去是哄着干,现在工作态度大变,积极改进饭菜,色香味好了,还比过去便宜,到食堂就餐的职工比过去增加了一倍。
一“流”则活
劳务市场给每个人提供了过去没有过的重新择业的机会。
还满脸学生气的李春英,是大连外语学院日语专业毕业生。1986年她被分配到钢管厂,专业在这里用不上。毕业时她满怀热情要干一番事业,万万没想到一年后竟失了业。她恨,以不参加劳务市场的会表示抗议。工厂让她自己到外面去找工作。4个月中,她参加了社会上三次招聘考试,最后被急需外语人才的省建材局选中。记者采访时她正在办理调转手续。“还恨么?”她笑了:“我还得感谢这次失业,否则我也许永远是所学非所用。”
小伙子冯国江,在三车间当电焊工干得不错,可是他更爱干木匠。在劳务市场呆了几天后,终于如愿以偿,被行政科聘去当了木工。
劳务市场不仅帮助许多人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化解了一些人际关系矛盾,使人心情舒畅地工作。
43岁的张凤兰,是全厂最好的电焊工。她同原车间领导脾气不和,于是主动辞职要求流动。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行使选择岗位、选择领导的权利。她来到劳务市场,像她这样的技术尖子车间争着要,没几天,她就应聘到了四车间。
人们对于失业人员的看法也正在改变。四车间主任阎平很有些新思想。他说:“到劳务市场也没什么丢人的,即使在原单位消极,换个环境就可能积极。几个月来,我已从劳务市场聘用了5个人,现在个个干得都不错。”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2版(经济)
专栏:

加快技术设备更新 重视提高产品质量
  乡镇企业上半年出口创汇势头可喜
外贸收购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0%,但问题仍不少
本报讯 记者蒋亚平报道:被期望成为出口创汇生力军的我国乡镇企业,今年上半年出口创汇呈现非常可喜的势头。到6月30日止,全国乡镇企业外贸收购额比去年同期增长约50%。其主要特点是“三来一补”业务进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以合资方式活跃在出口创汇舞台。
乡镇企业这种出口创汇好势头,因其是在去年较高起点基础上获得的,显得更加可贵。去年,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达5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17%。若能保持上半年势头,预计今年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将占全国总额的20%左右。
乡镇企业在出口创汇工作上的进展,是在我国从今年开始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这一大背景下取得的。为实现
“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各地、尤其是沿海省市充分发挥乡镇企业机制灵活的特点,重视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积极主动开展和参加各种对外贸易的宣传、展销活动,了解国外标准,搜集各方信息,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
与此同时,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政府部门,开始重视乡镇企业的出口创汇工作,积极为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创造条件。年初,由计委牵头联合有关部委,专门成立了以扶持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为主的“贸工农办公室”,将工方、贸方和金融部门组织在一起,开展横向联合,共同扶持,避免相互矛盾,各自为政。为引导乡镇企业生产国际市场适销的商品,国家拿出一亿元的贴息贷款,采取招标办法,扶持经济效益好的企业。
该负责人还向记者透露,有关专门支持乡镇企业出口创汇的一系列政策即将颁布,届时乡镇企业在留汇标准和税收优惠上,将享受和国家企业同等的待遇。有关部门在发放出口许可证上,也将对乡镇企业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乡镇企业出口创汇还处在起步阶段,对国际市场不甚熟悉。由于原材料上涨,企业创汇成本增加,出口产品大都是中低档产品,创汇率不高。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家六个专业投资公司已成立
  当前主要任务是压缩基建投资
本报北京7月15日讯 记者鲁牧报道: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能源、交通、原材料、机电轻纺、农业、林业6个专业投资公司今天正式成立。
最近,李鹏总理两次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投资管理体制近期改革方案,该方案即将由国务院下达出台。
国家专业投资公司具有控股公司和国家政策性投资的双重职能。对其任务,在投资管理体制近期改革方案中规定了10条。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今年的建设工作抓好,同有关部门搞好交接;着手清理在建项目,摸清底数;研究明后两年以及“八五”计划的安排;加强自身建设,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建立正常工作秩序。要特别注意压缩基本建设投资;不再开“大锅饭”,严格核算,分清轻重缓急,该保的保,不该保的坚决不保;打破老比例,调整投资结构。


第2版(经济)
专栏:

  优势明显 潜力巨大
农垦企业大步走向国际市场
本报讯 我国农垦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令人瞩目,“六五”期间累计出口总额33亿余元,平均每年递增13%,超过同期国家出口总额的平均递增速度。1987年农垦出口产品总值20亿元,比19 86年增长38.4%,出口商品达279种。有不少产品如黑龙江的大豆、新疆的长绒棉、江西共青的羽绒制品、上海的长毛绒玩具、吉林的参茸和湖北的生猪及麻鸭等,在国际市场上都有一定的竞争力。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农垦企业的经济实力十分可观,特别是近十年来,年年盈利,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很多优势。他们不仅拥有千万亩以上的耕地、水面、草场和森林,有年销售额达88亿元的农产品,还有能生产数百种轻、重工业品的综合型工业经济实体,工业年总产值达118亿元。地处沿海和边疆地区的农垦企业更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1987年新疆地方贸易公司同苏联进行边界贸易,大部分货源是农垦企业提供的。目前,农垦企业出口产值只占总产值的9%,大多数出口产品还属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边疆的农垦企业生产条件差,交通不便,经济效益不高。他们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调整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管理机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贾大明)


第2版(经济)
专栏:

  推进“两个选择”
  本报评论员
用工制度改革,说到底是要实现“两个选择”,即企业选择劳动者,劳动者选择企业。而旧的用工制度,像“凝固剂”一样,把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给凝固住了。企业对一个不合适的人员,别说调出工厂,连调换一个岗位也非常困难。
沈阳钢管厂建立厂内劳务市场,科室车间实行招标管理,将点兵,兵选将,多余人员进劳务市场,真正实现“两个选择”。这对落聘者虽说是杯难咽的“苦酒”,但对于企业,从此却生发出极强的活力。
企业普遍实行承包以后,旧的用工制度弊端暴露得更加明显:冗员众多,人浮于事;结构失调,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队伍素质下降,懒散成风,等等。据调查,全民所有制企业80%以上有多余人员,一般占职工总数的15%—20%。也就是说,全国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现在约有1500万闲人。实行厂内劳务市场,把企业富余人员从各个岗位“挤”出来,可以起到消“肿”的作用,为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条件。这是一层意义。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把劳动竞争的机制引入劳动力管理,进一步打破铁饭碗,谁能干谁干,劳动者既有选择权,也有了职业危机感:不发奋工作不行了!
其实,企业这种臃肿的现象早就存在了,只是过去不愿意正视它,甚至把高就业、低效率当成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这就使我们的企业越来越臃肿,“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形成一支变相“失业”大军,严重障碍着企业管理的改善。
随着改革的深化,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正如沈阳钢管厂在改革中表明的:改革献给人们的不只是蜜糖,还有苦酒。经济要发展,必然有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在劳动力问题上出现“就业——失业——再就业”现象不可避免。关键是要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劳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开辟就业门路,帮助暂时没工作的人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
当然,企业内部的劳务市场,还只是“两个选择”的第一步,将来企业内部劳务市场多起来,必然促进一个市、一个地区以至跨行业、跨地区的劳务市场的发育,为“两个选择”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第2版(经济)
专栏:

  海峡两岸争购“戴氏提琴”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通讯员陈国英、梁华京)最近,一对从台湾来京旅游的夫妇用4万元购买了著名提琴制作大师戴洪祥制作的一把高级小提琴。就在这同一天,海峡两岸提琴爱好者共买走了三把“戴氏提琴”。
那对台湾夫妇买走的这种“戴氏提琴”曾在1980年第一届全国提琴制作比赛中获音质金奖和评比总分第一名。在那次提琴制作比赛中获第3名的“戴氏提琴”,被内地一位提琴爱好者出高价购去。据厂家介绍,一年来已高价售出10把“戴氏提琴”。
谈及此事,北京提琴厂厂长杨树林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为海内外艺术交流搭上了桥梁,也给厂里带来了经济效益;忧的是这些名琴毕竟是国宝,我们希望首先应让全国广大音乐爱好者听到它的美妙声音,但是,我国一批著名提琴演奏家和他们所在的文艺团体目前却无力购买。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家计委、化工部联合召开电话会议
  抓好下半年化肥农药生产供应
本报北京7月15日讯 记者江绍高报道:受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化工部联合召开电话会议,动员有关部门和化肥、农药战线广大职工,千方百计抓好下半年的化肥、农药生产和供应,有效地支援农业,争取秋粮丰收,以补夏粮之欠。
今年上半年,化肥产量4298万吨,完成奋斗目标的50.4%,比去年同期增长8.1%;农药产量8.7万吨,为年计划的48.3%,比去年同期增长16.5%。上半年生产总的形势不错,但问题也不少,如原料供应不足,大化肥装置欠产较多,磷肥产量下降,农药未能完成生产计划;一部分企业管理不善,成本严重超支,直接影响生产和经济效益。
电话会议要求各地政府更加重视化肥、农药生产,继续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不断调整、完善,形成制度;要确保化肥、农药生产所需原材料、电力供应,保证磷、硫两矿的运输。
化肥、农药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生产和增产计划组织生产,加强企业管理,严肃劳动纪律,落实增产措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化肥装置为了满负荷生产,提倡和油气田联合,计划外增供天然气,增产化肥,双方共同分利。
根据农业部提供的化肥、农药需要数字,对照组织生产情况,产需基本平衡。然而,买肥、买药难的呼声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流通环节过多,谁经手都想抓一把,形成“商品大旅游,价格滚雪球”;同时,还没能很好解决季节性紧缺问题。
电话会议强调产销直接见面,减少中间环节,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化肥、农药,对那些倒卖化肥、农药的“官倒”要依法惩处。
现在正是用肥旺季,商业库存化肥反而比去年增加,这是不正常的。商业部门要真正起到蓄水池作用,淡季增加库存,旺季压缩库存,补充市场供应,缓解供求矛盾。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美经济合作讨论会在京开幕
  两国经济界进行高层次的对话
本报北京7月15日讯 记者计泓赓报道:为促进中美投资与贸易而举办的中美经济合作讨论会,今晚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幕。讨论会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集团)和美中协会共同发起主办,是中美经济界一次高层次的讨论会。美国新泽西州州长托马斯·基恩、世界著名的美国11位大公司的企业家以及加拿大铝业有限公司企业家出席会议。中国方面出席会议的有国家计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特区办等9个部委和11个沿海省市的代表。
中信公司董事长荣毅仁欢迎美国朋友在中美建交第10年之际来中国开这个讨论会。他说,我们既为中美经济合作的进展感到高兴,又感到它同两国的人口、资源和总的生产水平相比还很不相称。他希望通过这次深入广泛的研讨,为把中美经济合作推到新高度贡献力量。
美中协会主席基辛格在致词中说,中国正在把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这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发展道路有起有伏,他说:“我对中国前途十分乐观。”他表示将在这次会上与中国代表坦率交换意见。


第2版(经济)
专栏:

  寻找自己的轨道
——射阳县发展外向型经济纪实
  本报记者 朱维群
滨临黄海的江苏省射阳县被国务院列入沿海开放地区,但它海内外知名度并不高。虽然去年工农业总产值已超过10亿元大关,但比起苏南和珠江三角洲各县来只能算小弟弟。这样的县,该怎样往国际大市场上挤?
抓住“特有优势”作足文章
“依我们的条件,照抄广东以至苏南的办法,显然不行。”37岁的县长王占成对记者说:“但我们有特有优势,这就是104公里海岸线上的107万亩滩涂”。
全国海岸带数江苏省滩涂面积最大,而射阳滩涂又在全省数一数二。至今长江、淮河、黄河的下泄泥沙仍不断向江苏沿海淤积,使射阳滩涂以每年增1万亩的速度向黄海延伸。
过去射阳人踩在宝上不识宝,百万亩滩涂只割点茅草而已。从1982年才逐步转向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建设性开发。初步建成了海淡水养殖、高产芦苇、林业果品、海盐、畜牧和以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旅游业等基地。几年来国家、地方累计投资7000多万元,而仅去年一年产出总值就有8700万元,出口创汇559万美元。
射阳滩涂迄今利用不到一半,海堤内外大片滩涂还是一望无际的青青茅草。这是压力,又是潜力。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今后开发的几项主要原则:第一,下决心搞产出型的外向型经济,扎扎实实建好粮食、棉花、蚕茧、生猪、特种水产等20个创汇农业与原料生产基地。第二,加速农副产品加工生产系统的建设,形成种养加工一体化、贸工农相结合的配套体系,通过深加工提高创汇率。第三,利用遗传育种、生物工程、细菌肥料等现代农业技术,从开始就实行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方针。
如此大规模开发,资金从何而来?王县长说:还是要多渠道。比如射阳现有为数众多的小鱼塘、小虾池、小养殖场,就是农民集资搞起来的,甚至一些“万亩虾池”、“万只鸭场”、“万只貂场”,也是私营或农民承包经营的。今后在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的同时,还要继续挖掘农民的潜力。
以一县之力搞中外合资,眼下吸引力有限,射阳就同国内大企业先联合起来,共同吸引外资。目前已与国家石油管道局、仪征化纤公司、徐州煤矿等先后合股、联营,进而实现了与世界银行、美国美中农业发展公司等合股。
全力解决钳制点
外地到射阳只有坐汽车一途。从南京出发,一路要颠七八个小时。交通困难是钳制全县发展的关键因素,县领导认为,与其坐等,不如自己在海上打一个出口。
县领导四出向省和中央主管部门摆射阳港的客观条件,宣传加快开发射阳港的必要性。嘴上叫着,手里干着。县政府两年中从十分紧张的地方财政中投资520万元,加快整治港口的内河配套工程。
开发射阳港,终于被省政府列为“加快发展苏北”战略方针的一项重要任务。港口过驳平台和港口电站已在国家七五计划中正式立项。
一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一个县,从传统经济转变为外向型经济,本身就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射阳县委、县政府反复向各级干部强调,在转变中一要重视总体布局的科学性,避免领导决策的主观随意性,二要注意实施中的阶段性,防止盲目地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
从1978年起,县科委就动员了本县农业、水产、水利、财政等专业人员对全县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许多科技人员成年累月跋涉于泥淖之中,沐海风,喝咸水,提供了不同地域数万亩滩涂的植被、土壤水文系统资料,还成功进行了“耐盐林木”、“河蟹人工养殖”、“沿海芦苇高产”等具有出口前景的项目实验。为县政府制订总体开发规划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国家科委决定,将射阳定为全国滩涂开发重点试验示范县。
如今,40多所高校、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已是这里的常客。一批来自美国、日本、荷兰的海洋、生物、养鳗专家,也把足迹印上了射阳滩涂。科技人才,只有用,才会感到不足。今年5月,县政府在人民日报刊登大幅广告,以优厚条件向全国招聘36个专业的科技人才。县长说:“由狭小生产规模和单一种植业传统养成的重财力、重劳力而轻智力的习气,到此为止啦!”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美合作开发崖城天然气田
本报北京7月15日讯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钟一鸣先生今天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美国大西洋富田公司兼阿科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库克先生。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阿科中国有限公司已经原则上同意,共同开发位于海南岛南方的崖城13—1天然气田。
崖城气田是阿科中国有限公司在1983年发现的。预期天然气日产量可能达到5亿立方英尺,各方将合作建造一条在海南岛南部海岸登陆的海底输气管线。


第2版(经济)
专栏:

“乐声”力度电子钢琴在沪问世
本报上海7月14日电 记者萧关根报道:音量能随着弹奏力度而变化的“乐声”牌力度电子钢琴已在上海问世,今天通过技术鉴定。研制单位决定,首批生产400架钢琴送给上海市区、县的中小学和幼儿园。


第2版(经济)
专栏:

鞍钢无缝钢管引进项目合同签字
鞍山钢铁公司从意大利皮昂蒂公司引进大型无缝钢管项目合同7月14日在京签字。这个项目是目前中意最大合作项目,合同总价为6.4亿多西德马克。这套大型无缝钢管设备是利用意大利政府贷款引进的。项目建成后可年产50万吨无缝钢管。姚依林副总理出席了14日的签字仪式。


第2版(经济)
专栏:

上海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开业
中国和联邦德国合资的上海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7月14日在上海正式开业。这家合资企业的总投资为4250万马克,注册资本为2000万马克,中德双方各出资一半。合资期限为25年。公司将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国内尚属空白的等速万向节传动轴。(据新华社)


第2版(经济)
专栏:

济南铁路局徐京265/266次列车第二包乘组针对炎夏高温行车特点,增设防暑应急水壶和为老弱重点旅客送毛巾等服务项目,每趟收到群众表扬信300多件。
凤梧 体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