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我代表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呼吁
  纠正世界经济结构性不平衡
  恢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新华社日内瓦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钱嘉东7日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夏季例会上发言指出,由于结构性不平衡的长期积累,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个动荡不稳的时期,纠正世界经济结构性不平衡,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恢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
在分析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时,钱嘉东说,近几个月来,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比预料的快些,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失衡略有改善,但是,结构性不平衡仍旧未能消除,种种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金融的波动、贸易的冲突、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和发展危机,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危险的火山口。
他指出,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性不平衡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中国家的停滞或倒退。
钱嘉东对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形势和非洲地区的经济状况表示尤为关注。他说,去年以来,债务国、债权国、国际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在缓解债务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办法,但至今收效不明显,沉重的债务负担已经影响了债务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他指出,应根据新的情况,对目前的债务战略进行调整、改善和补充。他代表中国政府呼吁债务国、债权国、国际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本着共同承担责任的精神,认真进行对话,在相互接受的基础上寻求一切切实可行的、有助于减少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的解决方案。
对国际社会应如何采取措施减轻世界经济结构性不平衡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钱嘉东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说,在贸易方面,发达国家应扩大对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优惠,遏止和减少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并在新的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充分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资金流入方面,发达国家除了继续扩大官方资金的渠道外,还应鼓励商业银行、私人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种种资金。此外,发达国家在制订经济政策和加强国际协调的同时,应考虑它们的行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采取措施减轻由于利率、汇率的波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额外负担。


第7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指出
  环境保护是世界最紧迫问题之一
新华社赫尔辛基7月10日电 奥斯陆消息:历时两天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今天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结束。
这次会议是应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邀请召开的,联合国24个专门机构的负责人参加了这一会议。
据报道,会议着重讨论了环境污染和第三世界贫困等问题。会议认为,加强环境保护,尤其是对空气和海洋的保护是世界共同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应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和布伦特兰夫人在会议结束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强调,环境污染和贫困是人类面临的除核战争威胁以外的最重大的问题。
联合国秘书长昨天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要求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采取更多的实际行动。他批评了一些国家把经费用于军备而不是用于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环境状况。
世界银行行长科纳布尔发言指出,发展第三世界的经济是保护环境最好的方式之一。
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今天在会议结束时宣布,联合国已成立高级工作小组,以对付环境污染和贫困的工作。


第7版(国际)
专栏:

  南斯拉夫总理强调坚持经济体制改革
  表示决不因出现涨价和罢工而惊慌动摇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电 南斯拉夫联邦政府总理米库利奇强调指出,南今年必须制定和通过完整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以便从明年年初起就能贯彻落实。
据南通社8日报道,米库利奇是昨晚在向萨拉热窝电台发表谈话时说这番话的。
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和加快经济发展,南党政领导机构早就决定要对现行经济体制进行深刻的改革,并于今年2月成立了以米库利奇为首的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改革将涉及扩大再生产、所有制关系、物价体制、金融体制、计划体制、收入分配、对外经济关系等领域。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尊重经济规律,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市场调节,减少行政干预,克服经济建设中的唯意志论,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和加强企业的责任。
米库利奇说,为了保证及时制定出经济体制改革所需的法律草案,联邦政府及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将在休假季节继续加紧工作,而且把制定经济体制改革方案与修改宪法的工作同步进行。在谈到最近发生的工人罢工和到联邦议会请愿的情况时,米库利奇指出,这种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某些企业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不可能在大街上或联邦议会大厦的台阶上解决,而必须在企业内解决。
米库利奇表示,不能因出现涨价和罢工风潮而惊慌失措,更不能因此对经济体制改革发生动摇。他强调:“即使在社会动荡面前,我们也不能放弃改革,因为如果这次再放弃改革,那就看不到我们的前途了。”


第7版(国际)
专栏:

  热浪袭击埃及 淡水资源告急
本报开罗7月10日电 记者林皎明报道,目前异常高温热浪正袭击埃及。开罗气温已超过40摄氏度。上埃及沙漠腹地城镇,灼热的太阳光能在10分钟内把沙砾中的鸡蛋烫熟;家家户户的水龙头只能放出涓涓细流。这是20多年来埃及出现的少有高温天气。
盛夏时节,也正是尼罗河的枯水季节。不断有消息传来,埃及淡水资源日渐告急。纳赛尔湖水位若干年前一直保持在170米至183米之间,而上月水位已降到153米。据估计,7月份水位将下降到150米。阿斯旺高坝发电站正常发电所需最低水位是147米,也就是说,现在只剩3米水位差维持发电机运转。
电力和能源部长阿巴扎宣布加快火力发电站建设速度,并决定在亚历山大市附近抢修一座新水坝,拦截流入地中海的80亿立方米尼罗河淡水。


第7版(国际)
专栏:

  温室效应 全球变热
  本报记者 刘开宸
最近,世界上气侯异常,一些地区出现干旱、热浪,引起了各国关注。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大气层污染,引起“温室效应”所致。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甚至提出警告:“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可能比人类所遇到的除核战争威胁以外的其他任何挑战都更大和更厉害。”
某一地区出现热浪或干旱,可能是一种特殊情况。但近一二十年来,全球气温有明显的升高趋势。有的气候学家阅读了全球2000多个气象站每月的记载,发现100年以来,气温最高的4年都在80年代,今年头5个月的全球气温,比80年代任何一年同期的气温都要高。数据还表明,气温上升的情况,冬季比夏季高,高纬度地区如纽约、巴黎等,比靠近赤道的地区高。美国的气候学家汉森预测,今年将是有记录以来气温最高的一年,在80年代余下的两年以及90年代中,一些地区的干旱和热浪,将呈上升趋势。
一些科学家还指出,过去一个世纪,在正常情况下,地球气温应上升0.4华氏度,但实际上升约1.2华氏度,如继续发展,到2050年,地球气温可能增加3到9华氏度。若出现这种情况,则可能产生两种后果:第一、半干旱的热带地方变得更干旱,热带的潮湿地区可能有异常暴雨。第二、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冻土带溶化,使海平面增高数尺,许多低洼地区如孟加拉、尼罗河三角洲、北美洲的海湾沿岸,许多土地要遭海水淹没。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十分明显,首当其冲的将是农业,甚至可能打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地球变热的原因何在?许多科学家归之于“温室效应”。这种“温室效应”,是人祸带来的天灾。有的科学家指出:“我们在谋求经济利益时,正在破坏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造成的灾难,还得靠人类自己来处理。从长远来看,应发展“关心气候的全球经济”。从短期来看,应尽快采取措施,扭转全球气温升高的趋势。
为此,人们提出了一些方案,首先,是加强国际间对废气散发的控制。如冻结氯氟碳的使用量,然后再逐渐减少;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以便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第二,节省能源,并多使用新能源,如太阳能、安全的核反应堆等。第三,保护森林,因为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本报纽约航讯)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元跌价的缘由和担忧
  本报记者 于青
6月下旬,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刚结束,日元汇率突然下降。在十天里,日元兑换美元的比价从125日元等于1美元,下降到135日元等于1美元。
一般认为,某国家的货币对外币是坚挺,还是疲软,是表示该国经济力量的标志之一。以当今日本经济实力而言,日元下跌似乎令人不可思议。
然而,时过不久,人们就看到日元跌价毕竟事出有因。简言之,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美国近期贸易收支状况改善,失业率下降,经济增长有力;二、由于美国经济回升,大批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市场,金融市场活跃,对美元需求增加;三、美国总统竞选中,执政的共和党力图以坚挺的美元作后盾增强竞争力,一改主张美元疲软的策略,不断放风表示希望美元汇率上升,而在美元升值后,继续持默许静观的态度;四、西德经济不景气,马克兑美元比价不断下降,影响了日元和美元的比价发生变化。
日元跌价对日本是喜是忧,已成为东京人们的热门话题。眼下日本人倒不是简单地以是否有利于出口评价日元贬值的利弊短长。日本经济界担心日元跌价引起进口物资提价,市场物价上涨,可能使日本企业为适应日元坚挺、扩大内需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前功尽弃;还担心势头良好的经济景气受影响。去年日本经济主要依靠扩大内需实现了多年罕见的较高增长(实际增长率为4.2%)。今年1至5月经常性收支黑字连续减少,增长率为2.7%,换算成年率则为11.3%,是11年来首次实现二位数高增长。
近几天,日元汇率略有回升,兑美元比价在132日元上下波动。前景如何,关心者大有人在。从中长期看,日元升美元降的趋势似难改变,这主要取决于美日两国经济实力消长的变化和景气走向。美方一位前总统经济顾问认为,3年内日元汇率可能上升到100日元等于1美元。
假定日元继续下跌,下限是多少,美国方面也亮出了底牌:兑美元比价在135—140日元之间,不致影响美国贸易收支的改善。


第7版(国际)
专栏:

  保护水源即保护人类自己
——瑞典亨利斯达尔污水处理厂访问记
  郭季华
古瑞典文中,斯德哥尔摩有“桥桩城堡”之意,因为这座城市建立在众多岛屿之上,整个城市被碧波环抱着。斯德哥尔摩的水资源是丰富的,然而,水多也珍惜,我参观了斯德哥尔摩最大的污水处理场——亨利斯达尔厂以后,对瑞典保护水源的工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亨利斯达尔厂日处理污水37万立方米,占全市污水总量的一半以上。来到厂区,主人领我们走进一个岩洞,我们才意识到污水的净化工作都是在绿树覆盖的小山岩洞中进行,除了高矗的烟囱和三两个圆仓,这座小山与周围其它小山丘并无差别。
进洞顺梯而下,我们隐隐闻到一股淤泥味。主人介绍说,这里的工作环境是比其它厂差一些,但为改善工作环境,洞内所有的车间里都安装了大功率通风设备,空气几分钟即可更换一遍。在第一车间,我们看见混浊污水拥进一座数米高的铁栅栏,一只机械臂不停地将杂物抓起压干放入一节专用车厢。百米多长、人工开凿的岩洞车间里,两旁是深不可测的净化池,污水在其中翻滚冒泡经历着一番净化。经过几道机械、生物、化学程序处理,水质得到极大改善,再经粗消毒即可“回归”大自然,这时水中含氧量增加了,病毒、细菌等污染物已大大减少。净化过的水离开工厂被输送到十多米深的郊区湖泊。至于各道程序中清出的杂物,肥料公司有办法“化腐朽为神奇”:将它们发酵,变成为改良土壤的上等肥料。
在洁净的接待室主人介绍了全市水源保护的历史和现状。早在1557年市政当局颂布了有关保护水源的第一项条例,要求沿岸的所有居民保持水源的清洁。400多年来,在这一条例基础上各种措施不断完善了。1955年7月1日,瑞典的第一部水法正式生效。1970年水法再次修定。水源法庭依法惩处违法排污行为,解决各种水源冲突。
目前,斯德哥尔摩已建立了4个大型污水处理场,解决了140万市民的生活用水和雪雨水的净化问题,每日处理总量可达59.3万立方米。虽然市内的居民人数在下降,但人均用水量却在上升,据统计,1987年每个居民日排污水600多升,预计2000年将达800升以上。水源保护部门面临更为繁重的任务。主人告诉我们,从大自然中净化一立方米饮用水,仅需1.5瑞典克朗,而净化同样数量污水的费用高出一倍,但他们仍然坚持污水处理工作,因为这样做值得,保护水源即保护我们自己也是保护子孙万代。瑞典的水源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面对着重金属、细菌病毒、放射性物质和有毒物质污染日趋严重的现象,水源保护部门一点也没有懈怠,人们正考虑提高污水处理标准。
参观完毕走出厂区,看着澄清明澈的湖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我不禁想道:为报答大自然的恩赐,瑞典人民默默地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第7版(国际)
专栏:

英国曼彻斯特《丝语》杂志总编辑、“华人信息中心”负责人钟玺铭,1982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系,曾在一家美国公司任职,酬劳优厚。但他向往中国,不久便辞去“金饭碗”,致力于社会服务事业,潜心为华人奔波,深受在英华人的赞赏。 新华社记者 陆运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