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书简

  沈从文致萧乾信
  萧乾同志:
得近信,谢谢关心。并得知一家情形大略。孩子们是新一代人,天地广大,因此也用不着为之过分担心。……
我这廿年来,凡事得党照顾,工作又得种种鼓励和支持,也老老实实就条件许可,把坛坛罐罐、花花朵朵,学了廿年。似乎这一行也有了较多发言权。社会变化过大,像是又不免有“前功尽弃”势,也不碍事!因为物有成毁,新陈代谢,十分自然。或许还可望争点时间,把待完成的几分工作,约有60万字稿件重抄一过,配上千把图,向上有个交代,也就可告一段落。有些工作,或许和小说不同,大致对同行后来者还有点益处。如无机会,也就罢了,不勉强。好事让后来人再去摸索了。因为人到了70岁,宜记住“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教训,求多做事如不是时候,也会成差错的。至于是否还有第三回改业可能或必要,大致也看明天机会了。大有可能倒是写诗,似意外,又非意外,因为50年来谁也不想到我还会做点旧诗,而且还有点风格什么!到井冈山后,适巧有四五个“大作家”同行,都在作诗,因此拾起16岁在军队中学了几个月平平仄仄,加上近几十年过“文字关”的长期欣赏训练,写出来,大家倒以为满还像一回事!也算得是奇闻!
这次疏散下来,因血压常在200,心脏又膨大,已不能劳动,多半躺在床上。既无书可看,且不明本地语言,向乡中人学习也难具体,因此又写了些诗,试图在“七言说唱文”和《三字经》之间,用五言旧体表现点新认识,不问成败得失,先用个试探态度,去实践,看能不能把文白、新旧差距缩短,产生点什么有新意思的东西。或许还可以搞出些“样品”,对多数影响不可能如何大,对学了点文史的,或对旧文学新文学有点爱好的少数人说来,大致是点头的。能继续下去,一定还会有些新的发现。只是可用的时间,大致已不会怎么多了。因为体力表面还好,事实上主要机能已近报废程度,会忽然在小小故障中完事的。近年来有不少“联大”熟人,即于二三天中完事的,平时似乎还比我强得多!我从运动到目前,也即可说完全近于保护下来,不然小小冲击,或三五天强劳动,也就完了。直到现在,以百万计知识分子在下乡“再教育”过程中,我还能比较从容在床上写诗,和写这种信,应当说是万幸!住处在一丘陵高处,环境似比过去桃园住处美观。区中不到300人,大致数我年岁最大,因此事事得到照顾,平时去区委取饭,即已省事甚多。经常还有点糖和蛋供应。有一份报可看。有个小收音机可听听重要新闻。住处是个四无居人乡村医务所,一天有时说不到十句话,清寂可想而知。房子似乎适应“窄而霉斋”称呼,虽不太窄,湿得可称全区首一位,平时雨中不过四五处上漏,用盆接接,即对付了。这月大雷阵雨加五级北风,三次灾难性袭击,屋里外已一样不分,但屋外易干,屋中永远不干。每次扫除下浸积水到三四十盆,雨后过于泥泞,即用百十断砖搭成跳板,有时半小时得扫除积水二盆,才不至于漫入隔屋。全区住处只我一房这样,倒真是一生所未遇,即小时在军队那五年也未有过。偏偏就照顾到我这70岁的人身上,我倒也出现了奇迹,一面扫水,一面写了几首还像个诗的好诗,而且十分高兴。因为过去10多年,住八大处写不出什么,住颐和园也不成,住青岛大连四五次,一次必两月,只是在海边消耗了,通通不曾写过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只上井冈山写了几首诗。这次在这么一种相当离奇不可设想狼狈情况下(全房地下只床下不湿),却十分从容写了好些诗,可能有几首还像是破个人纪录,也破近廿年总纪录的。你想想,多有意思!人的适应力真是不可设想的。本地医生通说这么环境太不宜于心脏病。我既无法转移(也回不了北京,去不了四川),自然就还是毫不在意地过下来了。主要自然也还是吃得较好,因为小龙和梅溪有吃的接济,加之需要量有限,本人平时吃的文化又不高,所以别的同事每月吸烟的钱,我用到副食补充上,就已很显得丰富了。只要不出意外事故,就这么在潮湿中我大致还是可以很好活下去的。日前来了次急性关节炎,止住了。现在是慢的,不在乎。还会出点“奇迹”,在试探中写出很好的诗的。因为前两次业务也同样是在试探中得到进展的。不存成败得失心,即可一直向前。……徐盈夫妇似乎还在沙阳,徐或在看守木料。子冈患关节炎,有退休计,说来也近60了。近得小龙信,说看过成昆路新电影,千多里路中竟有400里是桥渠和隧道,隧道且有盘山绕过一周后再从原处20米高出来的,真是人间奇迹。从这一点看来,就可知新社会建设如何伟大,人间奇迹不断在中国毛主席思想指导下和万千人民群众努力中一一出现!……时代多伟大,个人实在小得可笑。正因此,既然让我好好活下来,总还得尽可能想出点办法,做点有益于后人的事才合理!因为有限生命重要是把还有益有用的知识支出,而不是什么经济名位收入。事实上50年——即近廿年得到的已过多了,工作可还做得极不够。特别是有经上面点头交给我,却因时间过于迫促未能较好完成,新运动即已到来,终于不能不停顿的。或许还有个一二年机会,迁到个稍微比较干燥住处,将努力来完成它。通过我自己近50年几次“由无到有”又“由成而毁”的学习工作经验说来,也可说天待我太厚,因为同时或较早熟人中,似乎还无一个和我有相同情形,而把许多不同工作学习经验集于一身,而到70岁还有可能会再转用到一新工作中的。这种命运之离奇,如实写来,孩子们也不易理会了,何况他人?望好好工作和生活,到乡下一久,才明白书本以外可学的还真多!并候双好。
从文1972年9月22日熟人统致致意
(按:此信写于咸宁干校,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供稿。
本报有删节。)


第8版(副刊)
专栏:

  感同亲历
  ——看卢沟桥事变半景画馆
  李松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半景画馆,心情无法平静。
始看时,冰轮在天,星光闪烁,夜色中朦胧可见宛平城的门楼、横卧的卢沟桥。大地一片静谧。天色渐渐由晦而明,晨光熹微,枪炮声响起。日本侵略军发起攻击,宛平城北,永定河东岸,中华健儿奋起抗敌,在硝烟烈火中展开惊心动魄的肉搏,其时为1937年7月8日凌晨5时,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一页民族痛史。
卢沟桥事变半景画馆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画面高16.5米,长50米,半弧形,视角为150°,上接天穹,下直连观众足下,方圆几十里的景色尽收眼底。处于前景的是400多平方米地面塑型,房屋、人物都是立体的。立体的塑型与平面的画面衔接得了无痕迹。由于是塑型、绘画,有灯光音响相互配合,给观众造成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觉。卢沟晓月和七七事变两段相衔接又相映衬的情景,映出时间合共11分钟,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却是难以忘怀的。
半景画、全景画创始于18世纪末的欧洲,20世纪中期盛行,很多国家都已有了。在我国,这还是第一个。
半景画馆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纪念物,也是一件硕大的艺术珍品。参加卢沟桥事变半景画创作的是七位有丰富创作经验的军史画家。完成这样的创作任务是很艰难的,头发花白的何孔德也爬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和大家一起绘制。(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现代环境艺术新观念
  亚理
“环境”加“艺术”,不就是广场上立个雕像,屋子里挂张图画,或者院子里种点花草什么的,何新之有?
难怪,这种说法还真有不少现实根据:
你看,街头那只母羊领着小羊,被圈在铁栏杆里,脚下没一棵青草,身后更无小树林。幸好,石头雕的,饿不死!
那哥儿们的食品柜里,笑哈哈的弥勒佛在向断臂的维纳斯传授真经,长脖子大酒瓶靠在精装书的身上……
时髦女郎般的摩天大楼,周围永远是垃圾堆一样的脏乱,真应了那句俗语,好花插在牛屎上……
花了近百万元搞成了说不出名堂的玩意儿,明天看着不顺眼拆了重建,说不定后天又要拆的事,岂止一桩!城镇建设无长远规划,杂乱无章,怪设计师?怪施工队?怪行政领导?
曾经流行过的“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的口号,留下了不少永远如未完工的工地般的厂区、城区。如今想改善改善,装饰装饰了,可是效果尽如人意的不是很多。
我们总想把生活的环境弄得好一些,可是往往发现,我们自己创造的环境成为我们自身的祸害。
也该正确地引进“环境艺术”这一观念了,何况不用花多少外汇。本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包豪斯”(德文音译,建筑者之家的意思)建筑和工艺美术学校成为当时最激进的美术和建筑运动的中心,就提出要把建筑、雕塑、绘画包容在一个整体当中。由此发展而来的当代环境艺术观念,则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联系起来考虑,认为房屋、道路、广场、园林、雕塑、绘画、音响以及家具陈设、服饰打扮等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求格调一致和与时代精神和谐,构成一个整体,给人以美的熏陶。
人自身之外的光、声、色、形象等等构成了环境,而环境的美缺了哪一样都不成。有些东西孤立地看也许是美的,但失去了相应的环境,就失去了其审美价值,甚至令人反感。中国籍的“和平女神”雕像送到日本显得神采飞扬,安居在本国本土的则黯然失色。强调环境的整体美并非要求“清一色”,而排斥对比、对立。“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古希腊数学家斐安的这句话,可以用作环境艺术的注脚。
人类依赖环境而生活,人类在创造新的环境中发展。使物质的环境、视觉的环境、生态的环境、社会的环境和精神的环境和谐地构成统一的环境,这一更高层次的要求已经提了出来。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设计师们不仅考虑工程和艺术的结合,而且考虑建筑物内外空间的布局,要照顾到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者的爱好,甚至调动声、光、色和最新材料等现代科技造型手段,创造富有现代情趣的环境美;室内陈设则将家具与地毯、床上用品、灯具、窗帘、壁饰、墙纸等统一起来设计,环境艺术从社会深入到了家庭。我国也有了一些成功的作品,如北京的香山饭店、福建的武夷山庄等,体现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但总的来说,环境中的互相隔绝以至杂乱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不过,改革开放的时代唤醒了人们沉睡已久的愿望,特别是那些穿上了崭新时装的青年人,谁不愿意告别封闭、狭小、呆板、单调、杂乱无章和死气沉沉的环境呢?已经有一些人在为环境艺术这个观念的深入人心而努力了,确立这种新观念,实在不仅仅是建筑家、艺术家的事。


第8版(副刊)
专栏:

  父亲
李自国
  你把树的影子留给我
  渐渐远去
  山风带走你的嘱咐
  落叶迷乱了离离的星河
  多少岁月失落了
  心中依然是
  远离林子的感觉
  一次心悸一回灵魂的颤动
  呼唤我栖息你的枝头
  向你倾吐心事
  或是采回不该陨落的野果
  你是一棵过早佝偻的树
  父亲是你
  母亲是你
  被你放走的笼中小鸟
  却是我你的前面是秋
  年轻时爷爷就说过
  我们都是捕获秋天的好猎手
  冬的私语从树梢上滑过
  你用宽厚的影子护卫我
  在深邃的天空为了赶路
  我不得不匆匆飞走
  当地上有暗箭射来
  当夜色覆盖我的额头
  我留给大森林的人字剪影里
  有你生命不朽的潜流


第8版(副刊)
专栏:风华杂文征文

  风华杂文征文启事
为繁荣杂文创作,人民日报文艺部和航空航天工业部贵州风华机器厂(风华电冰箱厂)将联合主办风华杂文征文活动。
鲁迅精神是杂文高扬的旗帜。欢迎征文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积极反映现实生活,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为民主、科学鼓与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鼓与呼。
我们既强调内容的深刻、敏锐、犀利,也欢迎征文在形式上、风格上、语言上不拘一格,刻意求新。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征文活动,出现一些在内容和形式结合上堪称精萃之作的杂文,并希望新的杂文作者脱颖而出。
欢迎所有喜爱杂文、关心杂文和有志于杂文创作的作家、各条战线的业余作者和广大读者参加征文。征文字数一千五百字以内。来稿请寄北京人民日报文艺部杂文征文组(勿寄评委),怒不退稿。
征文将择优刊出,并聘请全国著名作家、评论家担任评委,评选出优秀奖若干名,给予奖励。
征文时间:七月十一日——九月三十日。
欢迎踊跃参加本报第一次杂文征文活动。谢谢!
人民日报文艺部 一九八八年七月
风华杂文征文评委名单
  戈扬 刘再复 严秀 范荣康柯 灵唐 因唐 弢 秦 牧黄秋耘
 黄裳 舒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