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6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改造传统文化的三个难点
在中国近代史上,传统文化对现代化进程发生顽强的阻碍作用,而对其改造又极其困难,这可能与以下三个方面的难点有关。
第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已经整个地意识形态化了,这就使它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不容怀疑,不许改变。我们往往给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加上“马列主义”、“社会主义”这两个神圣的标签。相反,凡是与我们文化不合的东西,都被扣上“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吓人帽子。这样,就造成一种双重的结果,旧的传统文化由此获得政治上的庇护,而任何对文化的变革及创新,都可能要被斥为异端。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全盘道德化的。任何对这种文化的背离都被看作是不道德的,而对这种文化的循规蹈矩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这样,传统文化就借助于一种盲目的道德力量而得到自我保护。相反,任何对传统文化的挑战都会在伦理上被置于一种劣势的地位。“资产阶级思想”可与道德败坏划等号,反对封建主义又似乎要搞资本主义,不要社会主义。一个为追求爱情而离婚的人,总要遭到道德上的非议。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个性。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在一种封闭性的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极强的个性。一种文化的个性越强,与其他文化就越是格格不入,就越是难于理解其他文化,要借鉴其他文化对自己加以改造也就越是困难。这种个性不仅产生一种文化上的民族中心主义,即从自己的标准出发,对其他一切文化彻底批判之,而且总是在“国情特殊”、“爱国主义”等借口下,对自己的文化一概保护之。最近常听到一种说法,叫作“愈是具有民族性,就愈是具有世界性”,这可真叫人莫名其妙。在我们的文化中,还有比男人梳辫子、女人裹小脚更具有民族性的吗?难道这些东西就真的“愈是具有民族性”吗?这种说法可以说连“中体西用”的观点都不如。它只表现一种隔膜,即由于我们文化极强的个性而与其他文化存在的隔膜。如果不消除对自己文化的虚荣心,不打掉罩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道德的灵光和意识形态的保护色,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就难以实现。
(摘自5月29日《经济学周报》 孙立平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农村“厚道大叔”交椅不稳
“老实巴脚、稳当不出事就是好干部”这一旧的用人观念,在山东高密县受到了冲击。今年初,这个县根据群众意愿,果断地调换了一千多名工作平平的村干部,让一大批勇于开拓创新的能人走上领导岗位。
近几年,高密县多数农村已开始由产品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的轨道。但是,一些“安稳守摊子”、“平庸不出错”的干部,长期在其位而不善谋其政,广大群众很不满意。为此,去年底,这个县组织县直有关部门,通过解剖典型、与群众对话、入户谈心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到确有部分干部的思想观念落后于形势。结果,这些村旧貌未变。
为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县根据群众意愿,重新调整农村基层领导班子。他们在全县村庄普遍进行了民意测验。结果,一些过去是群众拥护的“庄户老把式头”、“稳稳当当的厚道大叔”因工作平平而在群众中失去了威信;反之,许多过去被人们认为“不安分”而信息灵、有知识、懂经营、致富有方、有开拓精神的人受到了群众的拥护。这个县果断地做出决定,调换了一千多名政绩平平的村干部,把群众心目中的能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几个月的实践证明,新领导上任伊始,就显出驾驭商品经济的能力,各项工作顿现生机。
(摘自5月25日《中国乡镇企业报》 张志孝 孙巍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经典古籍的漫画化
以漫画的形式编绘连环画,在海外已风行多年。前不久赴港,朋友送了一本蔡志忠先生编绘的《漫画庄子》,并告诉说,此书从1986年推出后,已连续印行了14版,迅速登上香港畅销书排行榜之榜首。
在图书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一本港币定价达20元的小册子一再抢手,也许这可以归结四个字:别开生面。在海外,漫画连环画大凡充斥暴力和消遣一类,而《漫画庄子》独辟蹊径,把中国经典古籍漫画化。二千年前的古书往往令人望而生畏,于是作者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即用漫画来改编古书,引起读者的好奇,进而翻阅,进而详读,进而对该书原文感兴趣。古老的智慧,轻松幽默的表现,使读者畅快步入中国经典古籍艰深的殿堂。
《漫画庄子》的作者蔡志忠先生是台湾彰化县人,现年40岁,被称誉为“台湾漫画王”。他17岁就开始画连环漫画,目前已出版的漫画单行本有70多册,并且有漫画在海内外20多种报刊出现。《漫画庄子》是他改编历代经典名著的第一本。此后,他又编绘了《智者的低语——老子说》、《御风而行的哲思——列子说》等书。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第161期 郁椿德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上海与广东商品经济观念比析
本文就上海与广东的商品经济观念作一分析,以供思考。
时间价值观念在广东(特别是特区),同样的日用商品在一个城市里会有好多种价格。广东人购物是图近、省时,价钱贵些无妨。他们认为,舍近求远去买便宜货,占去了干活的时间。所以在广东看到的是大家拚命干活挣钱,却很少去计较价钱。上海恰恰相反,时间不值钱,马路上交臂擦了一下,可以争吵不休;农贸市场买青菜,差几分钱也要争个面红耳赤;在争面子、拣便宜上,不知耗费了多少精力和时间。
间接管理观念上海整顿出租汽车,各级主管部门多次巡查,耗时费力,且许多正常的出车也被反复查问,耽搁了很多时间。过后舞弊照常。在广州,有关部门严格管理的事只有一桩,那就是采用计程(计费)器,凡允许营业的出租车,一律必须安装,乘客也放心和方便。上车见有计程器就能判别是否“黑车”,下车看计程器就知道该付多少钱。
科研效益观念科研,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首先要为发展生产力服务,这是广东人明确的观点。他们说商品经济社会里可没“皇粮”,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谁养活你?因此,科研十分讲究效益,他们认为效益越高就是社会对知识价值的承认度越高。对知识分子有没有水平,广东有个没有明文规定的社会评价标准——搞研究有效益;搞实务,能当经理、厂长、能赚大钱;得是两用人材。上海知识分子吃“皇粮”的习惯还远没改过来,印数只有一两千册的书,还卖不掉,自我感觉却良好,认为学术水平高。
互惠互利观念广东人善做生意,原因在其先考虑对方是否有利可图。对方能获利,生意能成。上海人则是“精明”之极。
(摘自五月十九日《社会科学报》 王大悟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仅有八期的《上海人民》报
《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49年南京解放的次日,周恩来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一批即将南下的文化界人士时郑重宣布,经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批准,将《解放日报》的报名交给上海。《解放日报》在上海创刊之前,曾发行过总共八期的《上海人民》报,报道自5月12日开始的解放大上海的战况,图为《解放日报》创刊前一天,即1949年5月27日发行的第八号《上海人民》报的报头,是由冯宾符同志题写的。第8号《上海人民》报和创刊号《解放日报》都是我当时买而珍藏至今的。
在即将迎来上海解放39周年之际,发表这篇文章,作为对历史的回顾,也为广大集报爱好者提供一点新鲜的内容。
(摘自《上海商报》第208期 王杜麟文)
(附图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世界最大的十个油田
对世界最大的10个油田各说不一,根据最新的资料及各种资料相互核对,世界最大的10个油田应是:①加瓦尔油田(沙特阿拉伯,原始可采储量107.4亿吨);②大布尔干油田(科威特,原始可采储量99.1亿吨);③波利瓦尔油田(委内瑞拉,原始可采储量52.0亿吨);④萨法尼亚油田(沙特阿拉伯,原始可采储量33.2亿吨);⑤鲁迈拉油田(伊拉克,原始可采储量26.0亿吨);⑥基尔库克油田(伊拉克,原始可采储量24.4亿吨);⑦罗马什金油田(苏联,原始可采储量24.0亿吨);⑧萨莫特洛尔油田(苏联,原始可采储量20.6亿吨),⑨扎库姆油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原始可采储量15.9亿吨);⑩哈西梅萨乌德油田(阿尔及利亚,原始可采储量15.6亿吨)。
(摘自5月25日《中国石油报》 龚畅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关于“老年迪斯科”对话
小W:您对老年迪斯科大为推崇,我却不以为然,因为它有点像“文革”中的“忠”字舞。
老L:想不到我们的认识差别如此之大。其实,老年迪斯科和“忠”字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忠”字舞是封建迷信的产物;今天的老年迪斯科热潮,是改革开放年代在外来文化影响下自然形成的,只是一种健身娱乐活动,不含政治色彩。
小W:老头老太太扭腰扭屁股,有伤大雅。
老L:我第一次看到老年迪斯科,是在美国电影《金色池塘》里。女主人公由凯·赫本饰演,她把一位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情的老人演得活灵活现。女主人公的丈夫则对生活漠然、冷淡,懒于行动。两人成了鲜明对比。女主人公的健身舞蹈表现了她优美的身材和举止,展示了她美好善良的心灵。
小W:为什么看中国老人跳就觉得别扭呢?
老L:中国传统文化对老年人的行为举止“规定”了一种固定模式:稳重迟缓,“太极拳式”,拄拐杖,提鸟笼,我们不反感。而穿运动衣、紧身裤,又蹦又跳,我们就会产生一种疯癫、“老来俏”、不安分的感觉。这实在是一种要不得的社会心理和舆论压力,既害老人,也害自己。我们也会老的。老年迪斯科是外来文化,和传统习惯不同。开始学得不准不像,不足怪,逐渐会越跳越美的。
小W:我担心老年迪斯科会像“红茶菌”、“打鸡血针”、“甩手操”,成为一阵风,现在吹得凶,将来又烟消云散。
老L:这不必要。做为群众体育活动的手段,它必然要遵循产生、形成、传播、流行,以至被取代的规律。人是不会满足于单调的运动方式的,新的体育方法总会创造出来。只要它有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群众性,就能形成一种固定的形态,保留下来。老年迪斯科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还是让人民大众来判断,让实践来检验。不要泼冷水,也不要大轰大嗡。
(摘自《新体育》第4期 卢元镇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神秘的合金——超低温钢
南朝鲜科学家金泳吉博士等开发出一种新型合金,被命名为CAM—2。这种极超低温合金具有温度越低,强度越高,延展性越好的特性。这一成果目前尚属初步实验阶段。
当前的理论是温度下降,金属的强度和延展性也随之降低。这次开发的超低温合金CAM—2,推翻了上述理论。当温度降到摄氏-100°的超低温时,金属的强度成比例增加。
CAM—2超低温钢的主要成份是铁,加上25%的锰、5%的铝、5%的镍,及少量的碳和铌。
金属的延展性,在常温下是30%的话,到摄氏-196°时可达70%,即长度可增加70%而不断裂。
这种新开发的合金可以用于核反应堆、磁浮列车、依靠磁发电的船舶推进器,还可以用于宇宙空间和月球表面等所需物品。
(摘自《世界科技译报》第147期 陆维琴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胡愈之与《西行漫记》
胡愈之在斯诺家里看到一本刚由英国航空寄来的斯诺新著《西行漫记》,立即为这本书的内容所吸引。
国民党蒋介石反共十年,封锁苏区,使人们无法正确理解共产党。抗日战争后,虽然共产党坚持团结、坚持抗日的主张逐渐为人们所了解,但是人们对于共产党、红军和苏区究竟怎样,还是个谜。《西行漫记》是详细介绍红军长征的第一本书,而且是一个外国记者公正的、客观的报道。胡愈之意识到,假如这本书能在上海及时出版,它将对人们了解共产党有极大的好处。于是,他决心组织力量把这本书翻译出版。
当时,每逢星期二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地下餐厅,救国会的一些同志自愿组织了一个“星二座谈会”,参加的有文化界、教育界、工商界等各方面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借八仙桥青年会聚会,宣传救亡抗日,交流思想的碰头会。胡愈之就是在这个会上,把《西行漫记》向朋友们作了一番介绍,并提议尽快翻译出版。
他的朋友们听了都很兴奋。于是,胡愈之把翻译这本书的任务交给了胡仲持和他的朋友们。
没有出版社,胡愈之就提出自己办个出版社,取名“复社”,由救国会张宗麟当经理,胡仲持参加筹备。“复社”就设在他的家里。
抗战开始,商务印书馆内迁,但印刷厂还没有搬走,厂里的工人失业了。胡愈之向他们提出印这本《西行漫记》,并向他们讲清,他们的工资要等书出了以后付清。工人们很高兴地承担了排印的任务。为了解决钱的问题,胡愈之估计出版后定价1元,就向广大读者征求预订,一下子就征得了1000元订金。胡愈之就用这笔款去买了纸张。
(摘自5月25日《今晚报》 田实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