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实行干部计划管理效果明显
我国干部增长减慢结构趋合理
本报讯 全国干部统计年度报表表明,1987年国家实行干部计划管理之后,干部增长速度由“六五”期间的每年增长6.98%下降到年增长5.11%,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之内,干部队伍的总体分布也随之趋向合理化。
对干部实行计划管理,主要是控制干部员额增长和对新增干部进行合理调配。这项决策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针对过去较长时间内,我国干部队伍出现的盲目增长、急剧膨胀、部门配置严重比例失调和行政经费逐年增长的状况作出的,并于1987年付诸实施。
这项工作展开后,国家人事部门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需要有计划地下达增长指标,并对干部计划执行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在宏观上加强了控制。各地方人事部门严格手续,对无计划增干或超计划增干,有的地区财政、银行不支付工资,公安、粮食部门不办理户口、粮油关系,职称改革办公室不纳入专业技术职称聘任范围,工资改革办公室不予改定工资级别,有效地限制了干部的盲目增长。与此同时,各地还对用人制度进行了改革,乡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除接受统配人员外,实行了聘任制。去年聘任干部占新增干部的35.7%,这些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使干部队伍流程加快,减少了人员膨胀的现象。
去年我国部队转业干部量大,大中专毕业生较多,但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缩减了从社会上招收干部数量,促进了离退休制度正常化,使干部增长数控制在计划之内。
实行干部计划管理,使干部队伍的总体分布也趋向合理。去年,我国行政机关干部只增加19万名,增长率为3.6%,大大低于“六五”期间年均增长9.8%的速度,其中中央和省级机关分别下降了3.3%和3.2%,与之相应的是乡镇机构、事业单位和教育部门的干部得到充实和加强,增长率分别为7.1%,6%和6%。部门干部的增长也得到了合理调配。在党政机关增加的干部中,需要加强的政法和经济监督调节部门所增干部占76%,而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干部得到有效控制,下降了4%。这是前所未有的。另外,由于指标和政策的控制,还使新增干部的流向得到了疏导,过去大中专毕业生和部队专业干部大都愿分配在城市,使“热门单位”人满为患,实行计划管理后,各地采取了相应对策,使干部指标使用做到了优先考虑边远区县,加强了边远艰苦地区的干部队伍力量。
人事部有关人士认为,实行干部计划管理,是人事制度的一项改革,效果是明显的。但在管理体制和制度上还存在着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张心阳 曾毓敏)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漫话

“收入透明度”呼唤法规
齐殿斌
写罢《且说“收入透明度”》一文(见6月17日本报第四版),觉得言犹未尽。倡导增强干部的“收入透明度”固然必要,但是,真正实行起来肯定会遇到诸多的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恐怕莫过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了。
可以设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有关部门根据群众的反映,去核查某个干部的收入和财产,即使能够顶住四面刮来的“说情风”,也会受到干部及其家属的责难:“查我们,依据是什么?”“你们有什么权力干涉我们的‘内政’?”等等。是啊,没有什么章法做依据,怎么能去查他们的收入和财产呢?事实上没有相应的章法,“收入透明度”只能是说说而已。让某些干部自觉地“透明”是办不到的。
据说有些国家的法律明文规定哪一级政府官员的私人财产要登记注册,个人的收入也要公开,财产和收入的增减要及时到有关部门申报。如果我们也能从国情出发,制定相应的法规,领导干部依法公开自己的财产和收入并接受核查,经济犯罪就会大为减少。“收入透明度”呼唤着相应的法规。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济南天桥区法院设立街道法庭
把民事纠纷解决在群众家门口
本报讯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人民法院由点到面地设立街道法庭,把解决纠纷和预防纠纷结合起来,为切实做好民事审判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拥有33万人口的济南市天桥区,人口流动量大,人员成份复杂,民间纠纷多,近几年来各类民事案件又呈增加的趋势。民事审判干部尽管加班加点工作,但仍难从积案缠身和群众告状难的窘境中摆脱出来。1986年5月,区法院决定在民事纠纷占全区35%左右的北坦地区试办街道法庭,办理4个办事处的民事和简易经济纠纷的案件。这一招果然很灵。于是,经上级人民法院批准,于1987年9月首先在北坦成立起街道法庭,接着又在洛口、药山相继成立了街道法庭。这样,使全区3/4以上的民事案件和简易经济纠纷案件就地得到了解决。仅去年,各街道法庭共处结民事案件200多起、经济案件40多起,把大量民间案件解决在群众的家门口。
天桥区各街道法庭办案人员直接接待来访群众,凡是符合立案标准的就当即立案,这样简化了手续,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方便了当事人的投诉。此外,法庭在群众家门口办案,便于摸清当事人的思想反映,了解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和偿还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疏导和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调处民间纠纷,迅速完成调解后的执行工作。北坦中街王某与三个儿子因析产发生纠纷,多年来经常吵闹,街道居委会无法解决,闹得四邻不得安宁。王某想到法院起诉,但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他诉到街道法庭后,审判员在不到一周时间内经3次调解,就解决了他们之间的争执,并合法合情地析开了他们的财产。
(贾建舟 王建国)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编稿有感

当“官”要凭真本事
维伟
陈广成落聘不落志,通过平等竞争,再次走上领导岗位,靠的是真本事。
现在也有那么些同志由于工作失误或不称职,被免职、降职或调离工作岗位。他们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到处发牢骚、写告状信,表示不满;还有的到处找“靠山”、拉“关系”,靠“门子”、“条子”来恢复所谓“名誉”和地位。这些做法未免太不明智了。
我们的组织人事制度做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可以说,凭本事“当官”,凭竞争“当官”,已经是我们时代的主流。当然,这个“本事”是指德、才、能、绩,而不是嘴皮子能吹,不是“关系”、“后门”。
能看清潮流的人,是明白人;凭真才实干竞争的人,是有真本事的人。我看,陈广成就属于这样的人。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陈广成落聘不落志竞争终获胜
副行长降为办事员再升副科长
本报讯 最近,江苏省淮阴市农业银行爆出一条新闻:副行长陈广成落聘不落志,在市农行科级干部招聘竞争中被招聘为副科长。
陈广成原是淮阴市洪泽县农业银行副行长兼县信用合作联社主任。他熟悉业务,勤于钻研,在省举办的“全国行长统考”中成绩名列省第三名,受到全国统考委的嘉奖。一九八四年和一九八五年他所负责的县信用社被市评为先进单位,农村储蓄工作名列全市第二。
但是,由于陈广成领导经验不够丰富,造成某些失误,在一九八八年三月县农行试行行长负责制招聘中落聘,被临时安排在市农行当一名办事员。
落聘无异于是一次思想上的大“地震”,经过认真反思,陈广成摆脱了“失落感”,没有消沉、颓唐,而是振奋精神,同他人一道比较好地完成了全市信用社一千三百多人的职称申报评审工作。
六月初,市农业银行实施干部体制改革,陈广成毅然应聘参加竞争,再次走上了领导岗位。他应聘后说:“我会吸取以往工作上的教训,扬长避短,努力搞好工作”。
(李辉 薛涛)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政协经济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
确定工作重点放在研究物价、工资问题上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七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今天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原则通过了经济委员会工作简则,并确定1988年度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上,尤其是物价、工资问题。
根据工作简则规定,政协经济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宣传和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方针及其有关政策、法律,广泛联系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就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开展座谈讨论、专题调查等活动,向国家机关及其有关组织提出建议。经济委员会的活动实行议事民主、平等协商、广开言路的原则。
这次全体会议还通过了经济委员会分组名单。委员会下设工业交通、财政金融贸易、农村发展、体制改革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5个常设组,以及物价工资和三峡工程问题两个专题研究组。会议确定1988年度常设组工作要点是研究国营企业亏损及提高企业效益、基建规模过大、交通运输业发展、贫困地区扶持和环保与生态等问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经济委员会主任谷牧主持了今天的全体会议。委员们在讨论时,就能源交通、流通体制、控制计划外基建项目和三峡工程等问题发表了意见。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巴西总统萨尔内将访华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李肇星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应国家主席杨尚昆的邀请,巴西联邦共和国总统若泽·萨尔内将于今年7月3日至7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他还宣布,应外交部长钱其琛的邀请,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外交部长萨哈卜扎达·雅各布·汗将于6月26日来华进行友好访问。应外交部长钱其琛的邀请,葡萄牙外长若昂·德德乌斯·皮涅伊罗偕夫人将于6月30日至7月6日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应外交部长钱其琛的邀请,澳大利亚外交和贸易部长比尔·海登偕夫人将于7月10日至20日来华访问。
应中国政府的邀请,泰国王储玛哈哇集拉隆功殿下将于7月7日至17日对中国进行私人访问。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中埃两国政府签署四个文件
门格斯图离京赴沈阳访问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中国政府和埃塞俄比亚政府关于建设埃塞俄比亚国家体育场项目议定书和两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今天上午在北京签署。
经贸部部长郑拓彬和埃塞俄比亚对外经济关系委员会主任阿克利卢·阿弗沃克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上述两个文件上签字。
根据议定书,中国政府同意帮助埃塞俄比亚政府在亚的斯亚贝巴建设一座规模为6万个座位的国家体育场。
此外,中埃两国政府间还签署了文化协定和经济贸易合作混委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海尔·马利亚姆出席了签字仪式。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海尔·马利亚姆一行今天上午由轻工部部长曾宪林陪同,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沈阳访问。
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国家主席杨尚昆到钓鱼台国宾馆为门格斯图送行。
李鹏说,中埃双方对门格斯图总统这次访问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这次访问和双方签署的协议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他说,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的一个大国,在政治上获得独立后,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任务。他希望两国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门格斯图说,他这次中国之行虽然时间短,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对此感到非常满意。他说,他的这次访问是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开端。他希望李鹏尽早访问埃塞俄比亚。
门格斯图抵达沈阳时,辽宁省省长李长春等到机场欢迎并设晚宴招待。
今天下午,门格斯图总统一行参观了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和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摩托车厂。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政协学委和祖国统一联委分别开会讨论今年的工作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和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今天上午在政协礼堂分别举行会议。
会议讨论了各自的工作简则和1988年度的工作要点。据介绍,学习委员会在本年度将配合中共十三大文件的学习,编辑《学习参考资料》,介绍有关理论、政策方面的重要报告、文章和资料,供全国各级政协委员参考,并加强与各民主党派中央的联系,共同组织好报告会、专题讨论会,交流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简则明确它的经常任务是:学习、宣传党和国家有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了解研究有关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海外华人社会的重要情况;开展对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外籍华人的联谊活动,广交朋友;促进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等多种形式的交往,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献计出力;反映有关祖国统一的情况、意见、建议等。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李肇星驳斥美国《华盛顿邮报》
“中国同意波尔布特到中国避难”报道毫无根据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李肇星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美国《华盛顿邮报》前几天关于“中国同意波尔布特到中国来避难”的报道是“极不严肃的,毫无根据的。”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李肇星说,“最近我们注意到《华盛顿邮报》发表过一篇报道。这篇报道说,一旦有关各方就解决柬埔寨问题达成协议,中国愿意接受波尔布特到中国避难。”
这位发言人说,“当前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关键是越南尽快从柬全部撤军。越南撤军后,柬内部的问题应由柬人民自己协商解决。我们赞成在西哈努克亲王领导下的柬埔寨四方联合,不赞成任何一方独家掌权,也不赞成排除任何一方。中国的上述立场是众所周知的。”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中国要求日本政府
依法惩处扯落中国国旗肇事者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李肇星今天下午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对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在日本歧阜县厅扯落中国国旗这一卑劣行径表示愤慨,并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及有关当局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依法惩处肇事者。
他说,一个时期以来,日本国内连续发生破坏中日友好的事件不是偶然的。这些事件积累起来就代表了一股破坏中日友好的倾向,不能不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警惕。
他说,中国希望日本政府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今后再发生类似事件。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农业部原副部长
刘瑞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刘瑞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今天下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部原副部长刘瑞龙在广州主持全国农史学术讨论会期间,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猝发,抢救无效,于1988年5月25日不幸逝世,享年78岁。
刘瑞龙同志1910年10月3日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县。1925年就读于南通师范,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共产党。同年,秘密组织共产党南通特别党支部,任支部书记,是党在南通地区早期创始人之一。1930年,他任中共通海区特委书记,参与创建和领导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同年,他被调到江苏省委工作,先后任省委外县工作委员会委员、副书记、宁沪线巡视员、省农委书记兼省军委委员。此后,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刘瑞龙同志先后任红军第29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长、红军第4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长、豫皖苏区党委副书记、苏皖军政委员会书记、淮北行政公署主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委员、民运部部长、苏皖边区政府第一副主席、华东野战军第二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豫皖苏分局财经办事处主任、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兼政委等职。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刘瑞龙同志任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农委书记、华东土地改革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刘瑞龙同志被调国家农业部任常务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
刘瑞龙同志是我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参加过举世闻名的长征。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他做为第3野战军后勤司令参与了动员和组织起几百万人的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奋勇支前的工作。在淮海战役和横渡长江战役的两大战役中,刘瑞龙同志建立了功勋。
建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刘瑞龙根据中央指示,起草《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初稿)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建设方案(初稿);并参考古代与近代的农书,广征博引,撰述了《农业增产的八项措施》。
“文化大革命”中,刘瑞龙同志遭到残酷迫害,被非法关押达5年之久,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后,刘瑞龙同志得到彻底平反,调回农业部,先后任顾问、副部长、党组成员等职务。1984年,他还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任。
刘瑞龙同志参加革命半个多世纪,襟怀坦白、坚持原则、生活简朴、严于律己、为人表率,受到大家的普遍推崇和尊敬。
在今天下午刘瑞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上,送花圈的有:赵紫阳、邓小平、杨尚昆、陈云、李先念、彭真、徐向前、聂荣臻、乔石、乌兰夫、田纪云、江泽民、胡耀邦、肖克、杨得志、彭冲、韦国清、陈俊生、朱学范、胡厥文、王恩茂、王光英、张震、肖劲光、廖汉生、胡绳、杨成武、李一氓、雷洁琼、王鹤寿、严济慈、陆定一、荣毅仁、刘澜涛、宋时轮、叶飞、张劲夫、程子华、杜润生等。
参加安放仪式的有:李鹏、姚依林、万里、王震、秦基伟、薄一波、宋任穷、李德生、余秋里、张爱萍、陈丕显、胡乔木、段君毅、黄华、习仲勋、周谷城、王汉斌、王任重、方毅、谷牧、康克清、钱正英、洪学智。(附图片)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雾,消散在身后
本报记者 向兵
清晨,云南省西盟阿佤山寨笼罩在袅袅涌动的浓雾之中。就在这迷茫的雾中,岳宋乡大寨村38岁的岩克出了茅屋,溜下栏杆式的晾台,来到牛棚,牵出了那头老水牛。他蹑手蹑脚走出了几丈远,回首看了看茅屋,门关闭着,慌乱的心才安定了些。父亲要是已醒来,死活不会让他今天把牛牵出寨子的。老水牛脖子上的铃铛已卸了下来,一路上静悄悄的,但岩克仍不停地四处张望,他不愿有人看见——“牵牛出去杀了卖?西盟佤家人祖祖辈辈没干过这事!”
牛,是佤家人地位的象征,财富的标志。佤家人离不了牛,犁地、运柴禾要牛;祭祖先、求鬼神也要牛。佤家人的牛是要杀的,但不论以什么理由宰杀,从来都是要把牛肉分给全寨人的。听永龙寨的岩捆老人讲,这些规矩大约在他前十代的祖先那里就有了的。先人们为了求得无处不在的鬼神的保佑,每年播种时除了猎取人头祭鬼外,还要剽牛。人病了、死了、生孩子、结婚、和外村械斗、解决村内纠纷也都得祭鬼,祭鬼就得剽牛。牛是为鬼而杀的,但牛肉最后都是分给全寨人吃了的。这样下来,寨子里一年至少有160个剽牛的日子。岩克记得,他10岁上下,晚上还不敢一个人出去。那时寨子住房周围到处竖着剽牛后栽下的牛角叉和牛尾巴桩。
想到这些,岩克禁不住往路边雾朦朦的寨子看了一眼。记忆里那些阴森森的木桩子没有了,它们在60年代就慢慢消失了。但牛要杀给全寨人吃的习惯,这些年来并没多大改变。1969年,正在“九大”召开之时,西盟阿佤山,便牵牛拆圈,并村搬寨,七天之内全县一下进入了人民公社。没了牛的阿佤人家不再养牛,而队上每年还得杀上10来头牛,分给一年到头只能用盐巴、辣椒拌饭的社员。岩克没有忘记,到1980年大包干时,他那个寨子只剩下20头牛了。近几年寨里才又到处能听到“哞哞”的牛叫了,他一家就养了5头黄牛、3头水牛。牛多了,杀牛陈规又冒出来了。婚丧嫁娶,播种开镰,盖房子等都要杀牛;有人从境外搬回来,要想在寨子里站住脚就得杀牛;为了充“汉子”,没有牛的人家卖谷子借了钱也要买牛来杀。如今杀牛虽不都是为了祭鬼,但牛肉仍是寨子里男女老少都有一份。几年下来,岳宋又成了远近闻名的杀牛之乡。1985年省上研究民族问题的人还专门跑来调查。他们发现从1982年到1984年全乡宰杀的水牛就有340多头,占全乡水牛的40%多,最多的一户,3年杀了11头牛,值4000多块钱。岩克家在1985年也杀了2头牛。照说,能这般大量杀牛,寨子里的生活该是比较好的了吧?但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寨里人除在杀牛当天能饱餐一顿肉外,从第二天到下次杀牛,就看不见一点腥荤了,拌饭当菜的仍只有一撮盐巴、两三个干辣椒。寨里人的住房也依旧是四壁竹篱墙撑着一顶茅草,茅屋里除了一堆早些年的救济棉毯,和火塘边的一两口铁锅,几乎一无所有。有人说,如果有一梭子枪弹穿过屋子,不会打着一件东西。这话不算夸大,一些人的家里也只有屋梁上几根长竹筒里的几百斤谷子值点钱。
岩克想着心事,不知不觉就到了寨子头。不远处的树林里,一堆白花花、亮光光的东西吸引他拉住牛,站了下来。他知道那是做房顶用的白铁皮,他在县城边上的寨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佤家新住房,听说那儿的佤家人如今不再杀牛了。去年以来,乡上也多次讲,还在乡上开办了集市,动员人们要杀牛就拉到集上来,卖了钱改变生活条件。
“岩克大哥”,路边竹丛里传出一个中年妇女的声音,“这牛的铃铛摘掉了,是要牵到哪儿去呀?”这突来的询问使岩克一怔,不知说什么好。他看清说话的是正在水槽边接水的小欣寨的娜洪。前些天寨子里就有人传,说这个1969年打残匪立了功的红旗民兵排长,把牛杀了在寨子里卖。“我也卖牛去!”岩克冲着娜洪,冲着他前边的阿佤村寨,终于喊出了这句今早他一直害怕想的话。
“早该这样啦!”娜洪说完抬起头看时,岩克已快要消失在雾中了。岩克去了,朝着乡上的集市。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最落后的岳宋乡,他不是第一个赶着牛走上这条路的,后面也必定会有更多的人走上这条路。在他的身后,那层笼罩山寨的雾霾,正一天天散去。
(附图片)
图为西盟阿佤山上的年轻人。曾理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