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随感录

文学与自我
魏明伦
这座圆溜溜的星球上,人类堆积太多,只好用几何板块划分人的脑袋。矮子们往往把自己弄丢了,又常常不甘示弱,像拿破仑一样踮起脚尖,骚动着,呼喊着,想把自己寻找回来。
我比拿破仑的个子还矮,只与鲁迅、曹禺身材相当。反复衡量,没力气玩枪,有条件摸笔,于是便操了文学。
文学就是我,七情六欲皆有,强烈度超过一般人。多梦,神驰八极,喜欢自由自在,第六感觉特别敏锐:风吹竹,雨打萍,疑是民间疾苦声。联想无边无际,没完没了,越是讳莫如深之事,越想弄个水清石现。
文学应似我,不信任何宗教。文学使人陶醉,宗教使人麻醉,两者都能引得芸芸众生着迷,但迷的后果大不相同。低档的文学也比高档的宗教更好,出一大群金庸迷、琼瑶热有什么要紧?出一帮子挥舞红宝书的宗教狂可就要命了。
文学是狡黠的情人,话不说透,让你自个儿猜测。她用遮掩来突出,用省略来增添,用一支鹅羽在你心尖上轻轻撩拨,撩得妙不可言,撩得人用呻吟来表达快感。
文学是唠叨的老奶奶,成天发牢骚,看不惯的事儿可多哩。她嘴上骂着,心里疼着,不断数落,不断干活。
文学是调皮的小孩子,不踱方步,爱跳,爱跑,有时跑出格去,被人揪着耳朵抓回来,挨一记耳光仍不老老实实,一眨眼,一溜烟,又跳出了跑道的白线。
文学不是50年代人人皆适的干部服,是80年代时装展览会的模特儿。专门从事“喜新厌旧”,比陈世美勇敢,毫无内疚地遗弃布衣荆钗,并且不满足金枝玉叶,一夜之间轮换三千粉黛,公开反对“从一而终”。
文学不是老少咸宜的白水饮料,是我家乡土产的五粮液。文明者喝了更加文明,不文明者喝了也许更不文明,难免有“副作用”。有人借酒装疯,有人酗酒误事,罪过不在酒厂酒家。
诚然,国家兴亡,文学有责,然而能力有限。抒情咏志,顶多几句逆耳之言,信不信由你。文学不是武学,绝没有铁腕陷鉰驼于荆棘,更没有巨手挽狂澜于既倒,作不了救世菩萨,当不了乱世奸雄。吾国十年取缔文学无伤宏旨,吾民十天不吃饭就得饿死。世间没有文学,没有我辈书生,人类照样吵架、斗殴、杀人、打仗;也照样邦交、社交、性交、繁衍子孙……只不过少了一些情趣,多了一点枯燥而已。
啊!我从文学中寻找到自己。
在千姿百态的文学“瞳仁”里,反映出一个风格独特,性格模糊,资格浅薄,有为而无能,可爱而可恶,瑕瑜并见,美丑混杂的“我”来!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漫话昆剧老生
吴白匋
昆剧表演艺术中,生、旦、净、末、丑,各有各的专工,各有各的重头戏。其中“末”行又分老生、末、外三个家门,尤以老生最重要,以他为主的戏特多。老生唱、做、念、打的功夫和生旦一样地繁重。
“传”字辈里,有一位施传镇,专工老生,能戏很多,光彩照人,可惜在30年代病故了。幸而和施同一师傅吴义生先生传授的郑传鉴和倪传钺健在,直到今天,还能授徒,经他们培养出来的后起之秀,上海有计镇华,南京有黄小午。这是值得庆幸的。
最早京戏由老生当家,程长庚、谭鑫培都有深厚的昆剧功底,可是京剧和昆剧的表演艺术体系有个主要的区别,即昆剧虽把唱工放在首位,却没有只唱不做的所谓“安工戏”,都是载歌载舞。过去北京人都讲“听戏”,如果有人说“看戏”,就被嘲笑为“外行”。但是,太湖流域、苏杭地区的广大群众对于昆剧,都说“看文班戏”,从来没有说“听”的。这是由于:京剧老戏唱词通俗,易懂易记,是件好事,但同时存在着重复松散,且有文理不通之病。观众根本不管它的文学性,只欣赏音乐性,因而能够闭起眼睛来,品尝行腔的韵味。昆剧剧本出于文人手笔,典雅深奥,有的不但一般群众听不懂,连一般读书人也听不懂,要查书后才懂的。这是坏事。然而却逼得好演员为了出“戏”,不得不尽量利用表情和动作,来刻画出角色的内心的思想感情,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使懂曲词的文人看了,感到声容并茂,吻合文情;不懂曲词的,只要知道故事梗概,也能了解剧情和人物,并产生美感。坏事就变为好事了。现就最近看到的黄小午所演的《酒楼》一出戏来作说明:
《酒楼》原名《疑谶》,是《长生殿》的一折,写郭子仪不得意时,在长安酒楼上,亲见国舅杨国忠和杨妃的三个姐姐竞造府第,大兴土木,造成之后,一班趋炎附势的官员前往送礼贺喜;又见安禄山进封王爵,招摇过市等情景。不由得不痛饮浇愁,拔剑起舞。最后接到圣旨,授他军职,他立志要尽力扶唐。这出戏用〔商调集贤宾〕一套10支曲子,由郭独唱,一向称为名曲,要求唱得慷慨悲壮。可是只在曲友“同期”里清唱,并不常见于舞台。黄小午这次演出此戏是在“传”字辈指导之下,一半是自己捏出来的,值得称赞。它的好处,是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政治腐败,造成安史之乱,鲜明地塑造出郭子仪这位历史人物立志报国的可爱形象,是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郭子仪的戏,常见的是《打金枝》,这出戏京、晋、越等剧种都演,是出优秀的传统剧目、历史喜剧,我不用多介绍,但里面的郭子仪是配角,无多表演机会。《酒楼》则以郭为主,完全通过唱做,表现他英俊不凡的气概。按照《长生殿》原本,郭是由外扮演的,可是无论清唱与扮演,现在都用老生路子以高亢清亮为主,因为不如此,显不出郭的悲愤填胸、壮志凌云的。黄小午嗓音又高又亮,非常对工。特别唱到〔醋葫芦〕“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一句时,字正腔圆,沉着有力,是很有感染力的。
昆剧老生做工,最讲究运用眼神。唱到某种事物,眼神里就显出来好像真看到了这件事物。衡量一个演员的本领好坏,就要看他的眼睛里是否有“戏”。黄小午眼大有光,自然条件很好,就要看他是否善于运用。《酒楼》现在演出本,比较洪升原本有所改动。原本对于太监、官吏到杨家送礼拜贺,以及安禄山前呼后拥,在楼前走过,采用的是实写,人扮。实在是浪费时间与人力。现在改用虚写,没有人物上场,完全通过酒保叙述,郭子仪左右环顾交代出一切情况。这样,就比原本高明,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也符合了昆剧表演艺术以虚为实的优秀传统。可是这样一来,就更加重了演员眼神的运用。黄小午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加上演酒保的林继凡,口齿清楚,说得活灵活现,“戏”全部演出来了。观众觉得郭子仪眼里,真个看见了一大群权贵和安禄山蝇营狗苟地活动的。
总之,唱得有感情,眼神运用得当,是昆剧老生表演艺术的重点,演员吸引观众首先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至于其他身段如饮酒的姿态,舞剑的边式倒还是次要的。黄小午能够初步掌握这两点,可以说,是取法乎上,路子很正,继续努力下去,前途无限。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高帽儿
罗绍书诗 华君武画
卿卿来自远古,
今我兴味尤浓。
有时自作自戴,
有时承友加封。
或得意于小巷斗室,
或忘形于大庭广众。
戴了十顶百顶,
从来不觉头痛。
讥笑其奈我何?
洒家自有妙用。
只怕清风乍起,
还我武大真容。


第8版(副刊)
专栏:

倾斜
朱谷忠
送走客人,晚间10点多了。回到房里,望着那一桌狼藉的碗碟,我忽然感到一阵难忍的疲惫。忙了半天的妻子,此时正蜷缩在沙发的一角,怔怔地凝视着我,好久好久,才笑了一下。
“你先去睡吧,我来收拾。”她说着,委顿地将身子往后倒了倒,便又立即打起精神,站了起来,把丢在一旁的围腰重新系上。
“不不,一起来!”我连忙装作振奋的样子,一边说,一边动手把碗碟垒叠起来。
“嘻,别逞能了!”妻子赌气地走了过来,按住我的手,“去睡吧,明早还要赶车呢!”
哦,明早,我又要出差了!
我不胜负疚地走向卧室,妻子在背后轻轻地但又固执地推着我,像母亲推着一辆婴儿车。等到我的身后响起了妻子转身出去把门带上的声音时,妻子那一贯的、无所不至的贤慧,依然像温暖的波浪一样包容着我。此刻,我清醒地感觉到,我又欠下了一桩对妻子须待履行的“爱的责任”。
厨房里,响起了妻子洗抹碗碟的声响。
“洗不完的碗/抹不尽的油渍/无数岁月/磨在厨房里……”
平常,我是那样专心致志于工作,“忘掉”了所应当承担的家庭的义务。“忘掉”了爱。但在任何时候,妻子都站在我的身后,如同影子一般,默默地跟随着我,陪伴着我。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真诚,那么柔情蜜意,令人涕涟……于是,你脸上的好气色消失了,淡淡的睫毛周围出现了明显的墨晕。你用女性特有的柔情滋育着我,期望我快乐,期望我幸福,期望我成功……妻子,你永远像一段音乐,纯洁地、没完没了地为我抒情!
我,可算得是一个现代的男人?
不,妻子,我得好好想一想。真的,我已经感觉不到我是多么自私!已往的甜蜜、感激和那使我自豪又负疚的幸福感,顷刻远去……
我想起一位青年诗人在一首诗中所写的,只有在“楼梯拐弯处,才挎住她的胳膊,这个从没被阳光晾晒过的动作,使……亲昵已经生霉!”
我不胜迷惘,感到一阵从未有过的悲哀!在今晚,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从厨房里传来的每一声细响都使我心惊肉跳。我无法睡下去了,我理不清纷乱的心绪,打开卧室的门,窥视着厨房里妻子那忙碌的身影,不知所措……


第8版(副刊)
专栏:

西藏速写:阳光 作者易凯(中央民族学院)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传统的与现代的
——读李元洛的《诗美学》
潘吉光
李元洛的诗论专著《诗美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它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诗歌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作者在“后记”中说:“在这本《诗美学》里,我试图从美学的高度解释诗歌创作这一文学现象,我从诗的审美主体的美学心理机制出发,探讨诗歌美学中一系列重要问题,最后归结到诗人与读者的共同审美创造。”作者正是从美学本质这一主要规定出发,阐述了诗歌美学中诸多带根本性的问题。
作者把诗的语言美升华为“语言的炼金术”,强调提出诗的语言,是至精至纯的文学语言;诗的语言艺术,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认为优秀的诗人在诗的竞技场上,其语言之矢都力图射向一个美的红心,这个红心,是由具象美、密度美、弹性美、音乐美所构成的。于是,作者就从这四个方面条理分明而又颇具深度地逐一予以论述探研。例如诗的“密度美”,它对“密度”这个词汇的来历,“密度美”对诗歌语言的极端重要性,“密度美”所表现的各个方面,以及诗歌语言“密度美”之如何获致,均心裁独具地予以论证剖析。论证过程中更是征引丰赡,引例古今中外,并吸收了港、台和美籍华人学者如黄维梁、杨牧、刘若愚等人的见解,对诗歌的“密度美”做了相当精辟独到的研究。
论意境,作者对“意境”说在中国的源远流长做了详尽精密的阐述之后,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证了它的普遍性——诗歌美学的共同规律,并论述了独创美、想象美、综合美,是“意境”的三大特征。总之,即使是对“意境”这一个古老的美学命题,作者也有自己的发现,从而使这部书颇具新意。
浏览李元洛此前的诗论著作和这本《诗美学》,不难发现,它们的立足点无不是面向当代诗歌创作的。正如他的诗论所云:“中国新诗应该纵向地继承传统,横向地向西方借鉴,以中为主,中西合璧;解决好社会学与美学、大我与小我、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再现与表现、作者的创造与读者的再创造的辩证关系;力求民族化、现代化、艺术化和多样化。”(《诗美学》后记)他的这一诗艺宗旨,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诗美学》之中。当今的诗学专著大多局限或偏注于论述某一类诗歌现象,鲜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者。李元洛这种追求,自显难能可贵。
《诗美学》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援引了古今中外的诗作诗论,力求全面辩证地论述、分析和看待诗歌的发展道路问题,既坚定不移地继承民族传统,又大胆开放地借鉴外来的新鲜而有艺术生命力的东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