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8-06-15

1988-06-15新闻联播 文字版

秧苗记得大地

第8版(副刊)<br/>专栏:我与副刊的情谊<br/><br/> 秧苗记得大地<br/> 未央<br/> 35年前,1953年春天,《人民日报》副刊发表了我的一首小诗。我终生难以忘记。<br/> 1952年冬天,我们一些年轻人从朝鲜前线回国学习。经历了“烽火连三月”的出国作战,对“祖国”这个字眼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亲切感。当汽车从鸭绿江的冰面上开过的时候,大家都要求停下来,下车看看。打量一下母亲的面容,观察一下两岸的景色。一面是战火硝烟,一面是车水马龙。战争与和平在这里划出了一条鲜明的分界线,使人震惊。大家感慨万分,说不出话。当时我被眼前的景象和同伴们的情绪所感染,很是激动。后来,写成诗,投给了《人民日报》。因为我常看《人民日报》的副刊,喜欢上面的作品,所以自己写了稿首先就想寄给他们。当时竟有胆量向全国一家大报投稿,大概是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懂世事的缘故。全国那么多作家、高手为他们写稿,一个无名小卒的几句歪诗能引起注意吗?这几句歪诗能登大雅之堂吗?当时我没想这些,只觉得心里有话要说,有热乎乎的感情不能自已,写出来了,就寄出去。虽然幻想发表,但也没抱多大希望。写出来就算了,登不登无所谓。稿子用的是笔名,没写本名和地址,没贴邮票,往军邮箱里一丢,万事大吉。没想到,不久诗就刊了出来。在报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时,真不敢相信。诗做了修改,变动了个别句子和韵脚,使其完整。原题为《车过鸭绿江》,改为《祖国,我回来了》,显得响亮了。使我惊讶的是,题目下面还有一段编者按语:<br/> 这是本报编辑部收到的寄自开原的一首诗,作者没有写真实姓名,但在稿末附言中说:“我是一个志愿军战士,回到祖国,真是有很多话要说。”我们认为这是一篇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热情的作品。编者按语对一首小诗如此过誉,当然不是因为这首诗有多么高的艺术价值,而是它所表达的那种感情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我清楚这一点,不会忘乎所以。编者给我这样大的鼓励,我当然很感激。但那时太不懂事,不曾写封信去表示谢意,也未探问是哪位编辑同志对我垂青。那时候已实行稿费,我因没写地址,稿费无法寄来,我也不去管它。过了几个月,我去北京学习,寄上第二篇稿子,这次写了真实姓名和地址。副刊部当即热情回信,表示很高兴知道了我的下落,并要我去领稿费。那时我仍不懂礼貌,没有去副刊编辑部拜访,也没打听是谁发现、修改和发表我的拙作。又过了半年,我给《人民文学》投稿后,收到诗人袁水拍的信,才知道是他处理了我的小稿。他的信热情洋溢,还寄赠了《马凡陀山歌》。他很忙,我不善交际,我们只通过两次信。我虽然去过几次北京,始终未去拜访,未能见面。但我和《人民日报》副刊的情谊却日渐加深,我寄去的稿子不多,大都采用了。发表了一些诗和散文,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东西,辜负了他们的期望。<br/> 《人民日报》发表我的第一首诗,使我鼓起了跋涉文学之路的勇气。他们认真阅读万千群众来稿,像园丁一样辛勤劳动,令人起敬。几十年来,每一想到《人民日报》副刊,我就油然而生一种亲切之情。

关于装帧艺术的理论研究

第8版(副刊)<br/>专栏:品书札记<br/><br/> 关于装帧艺术的理论研究<br/> 王子野<br/> 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源远流长,特别是近百年来出现了现代的出版业之后,这门艺术发展得更快,实践经验很丰富。可是理论研究却显得落后,至今未见有系统的理论著作出版问世,当然,半个世纪以来,毕竟还是有不少热心人士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写出了为数可观的评论和专论文章。郭振华、余秉楠、章桂征三位同志辛勤劳苦将散见数十年报刊上已发表过的文章和作者手中的新作收集起来,汇编成书,为书籍装帧艺术的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真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br/> 书籍装帧艺术的理论研究如何开展?我想无非从三个方面下手:<br/> 一是研究历史;二是研究现状;三是研究外国。<br/> 研究历史。可以由近及远,先研究“五四”以来的书籍装帧艺术较易着手,也更有现实意义。从“五四”到抗战前是书籍装帧工作相当活跃的时期,出了陶元庆、丰子恺、钱君匋等一批著名的装帧艺术家,形成了很多流派,很值得认真研究。<br/> 研究现状。解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书籍装帧艺术也有了新的突破和创造。在两届全国性的展览会上出现了很多现代风貌和民族风格融为一体的优秀作品。这些书籍的装帧艺术闪耀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把书籍装帧推上新的艺术水平。成绩当然应当肯定。但是艺无止境,永远不应满足于现状,而应不断找差距。找出了差距和不足之处,就找到了新的起点,就会有新的进步。现在还有一些书籍的封面设计过于花梢,花花绿绿,千篇一律,缺少个性。这样的作品很难令人满意。浓抹不能一概反对,但是淡装也应占一定的位置。鲁迅的书籍装帧以淡雅为主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丰子恺的设计也以淡雅见胜,往往是寥寥几笔漫画,再配上他那别具风格的书法,使人玩味无穷。<br/> 研究外国。我们现正处在对外开放的时代,不但科学技术要引进外国先进的东西,书籍装帧艺术也应向外国优秀的作品学习。向外国学习决不能简单照搬和模仿,而应加以消化和改造,使它同我国的民族风格融化为一体。外国的装帧艺术有的该学,有的不该学,要善于区别好的和不好的,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br/> 此外还可以作许多专题的研究,可以按图书分类来作研究,也可以按书的装订形式(平装、精装)来作研究。<br/> 书籍装帧艺术是一项专门而又是多科的学问。装帧艺术家不但要能画能写,而且还应当懂得装帧艺术的理论,否则就创作不出多姿多彩、魅力感人的作品。

东风夜放花千树——北京北海龙灯会侧记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东风夜放花千树<br/> ——北京北海龙灯会侧记<br/> 易凯<br/> 6月的北海,莺鸣雀啭,红瘦绿肥,以名闻中外的自贡花灯为主体的北海龙灯会,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br/> 入夜,登上琼岛之巅的白塔,凭栏俯视,一股巨大的灯的热浪扑面而来:永安桥侧,金龙昂首,追波逐浪;荷花池里,仙子踏花,翩翩起舞;五龙亭畔,五龙戏水,金碧辉煌;太液池中,画舫泛舟,灯火点点;环海十里,彩珠如串,金焰煌煌;琼岛上下,霞隐虹现,幻影迷离……偌大一座皇家名园,顷刻淹没在一片火树银花、如诗如画的灯海之中。<br/> 灯彩,象征着吉祥如意和繁荣兴旺,灯彩艺术和灯会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的一个独特的贡献。早在西汉初年,灯会就见诸于文字记载。唐宋时代,灯节更是遍布民间,成为人们一年一度寄托理想、祈祷丰年的必不可少的文化盛事。自贡市的灯会历史可上溯至唐宋,水丰火旺的自贡井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给了灯会的发展以推动;明清时代,自贡便出现了“狮灯场市”、“牛儿灯会”、“提灯会”等颇具规模的灯会。解放后,从1964年起,自贡市已举办了九届灯会,尤以近年“国际恐龙灯会”最为壮观。灯彩,已作为自贡城市的象征之一,在我国众多的城镇中独树一帜。此次,自贡集历届灯展之精华,移师北海,组成一座神奇美妙的灯彩艺术画廊,人们徜徉流连其间,不仅可以赏心悦目,而且可以浏览我国灯彩艺术发展的大潮。<br/> 自贡的灯彩,艺术品位高是其一大特色。例如陈列在“小西天”里的瓷器灯《二龙戏珠》,可称为当今灯彩艺术中为数不多的最佳创作之一。2万余件普通的景德镇瓷器餐具,无非是碗、碟、杯、勺、瓶、盆之类,并无十分过人之处,然而在自贡市供销社4位捆扎大师的手下,它们却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有了踏波蹈浪之雄姿,吞云吐雾之神韵,珑玲剔透之玉骨。那倚天的龙角,飘然的龙须,矫健的龙爪,锋利的龙鳞,无不是利用各种形状不同的瓷器餐具巧妙搭配组合,特别是那根一波三折、蜿蜒起伏的龙的脊骨,是用一对对对扣的玲珑青花碗排列组成。灯光透过那米粒般的孔洞散开,宛如脊髓在流动,热血在沸腾,给人以勃勃欲动之感。令人惊异的是,整条龙不用胶粘,不用钉连,全凭着一股股棉线细细捆扎。当数以千计的小电珠同放光芒时,熠熠的灯光被万千瓷器所折射、所辉映、所透视,整条龙显得是那样的典雅晶莹、流光溢彩。“能以精诚至魂魄”,白居易的这句名诗恰好是此处此景的生动写照。<br/> 融传统的花灯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于一体,是自贡灯彩的又一特色。参展的37台大型灯组,大多已突破了传统花灯小巧、单一、静止的格局,而向着大型、综合、联动,“形、色声、光、动”统一的方向发展。在保留了传统花灯的民族风格、审美情趣和扎糊技巧等基础上,自贡灯彩大胆引进了现代光电技术,如激光全息片、逻辑集成控制器、数控器件译码器、计数器、声控、光控等。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使古老花灯面貌焕然一新。例如《自贡恐龙》灯组,他们利用多种科技工艺,使生活在一亿六千万年前中侏罗纪大山铺的恐龙群体重新复“活”起来。一池碧水中,四条恐龙安详自得地潜水漫游;长满蕨类植物的湖心小岛上,凶悍的霸王龙口喷烈焰,“挑逗”着水中的草食龙……整组造型栩栩如生,原始古朴。<br/> 情趣是自贡灯彩又一个追求的目标。一个普遍的灯组《连年有余》,题材是老套子,人物造型也司空见惯,然而由于创作者别具匠心地安排了一个闭目撒尿的胖娃娃的形象,恰若画龙点睛,使得整个灯组情趣盎然。取材于古典小说《镜花缘》的大型活动灯组《女儿国》,幽默诙谐,自备一格。男子林之洋被女儿国国王选中“王妃”,他在一群男扮女装、故作窈窕的“宫女”的伺候下,被强行穿耳、缠足、梳妆打扮。这强烈的男女意识颠倒的荒诞场面,使人忍俊不禁之余,不乏深深的联想。<br/> 自贡灯彩的选料也别具特色,除了上述的瓷器灯之外,尚有用废旧玻璃药瓶灌制彩色水捆制的药品灯,用细竹篾精编的竹编灯,用玻璃吹塑而成的吹塑灯,以及绢灯、纸灯、塑料灯、有机玻璃灯等等。这些普通的材料,在制灯艺人手里,一个个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表现出自贡人创造性智慧和精湛的工艺水平。<br/> 东风夜吹花千树。自贡彩灯之花,将永远留在人们美好的记忆之中。人们有理由相信,自贡的灯彩必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岁月里的音乐(三首)

第8版(副刊)<br/>专栏:大地<br/><br/> 岁月里的音乐(三首)<br/> 晓晴<br/> 不遇<br/> 彼此熟悉的石头<br/> 一块块卧着<br/> 散落在各个角落<br/> 它们并不相互往来<br/> 望着太阳<br/> 望着星月<br/> 风雨将它们老化<br/> 它们会走路<br/> 也会高高飞翔<br/> 只是不愿离门而去<br/> 丢弃那一丝暖火<br/> 相见时<br/> 各自问安<br/> 脸上堆着一团笑容<br/> 心里却冰冷冰冷<br/> 哪儿也不如巢里温暖<br/> 叠<br/> 在岁月的尽头长眠<br/> 不知为了什么<br/> 花儿仍然开放<br/> 草儿依旧发芽<br/> 苏醒中长眠长眠中苏醒<br/> 生命叠印着绿色<br/> 高树上只留下一个空巢<br/> 枯枝交织成一只黑网<br/> 居民已经迁移<br/> 攀上远方另一棵大树<br/> 不知为了什么<br/> 在岁月的尽头长眠<br/> 征服<br/> 风带着声响<br/> 滚过起伏的森林<br/> 于是每枝斜伸的细杈<br/> 弹出奇妙的音乐<br/> 淹没了鸟儿的歌<br/> 吞噬了山泉的歌<br/> 它自诩为强者<br/> 几百块石头投来<br/> 它未低下头颅

瓷器灯《二龙戏珠》(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瓷器灯《二龙戏珠》<br/> 余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