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第三届裁军特别联大开幕
一百五十多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出席
本报联合国5月31日电 记者刘开宸报道:联合国第三届裁军特别大会今天下午3时半在联合国大厦开幕,150多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和200多个民间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场气氛热烈。
本届会议是根据1983年第38届联合国大会的决议召开的。具体日期是由去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确定的。
大会一致选举42届联大主席、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副外长彼得·弗洛林为本届特别会议主席。弗洛林发表了长篇讲话,强调现在世界上军备竞赛尚未停止,仍严重影响全世界的和平、安全和发展,所以裁军问题与世界各国有关。他指出,本届特别会议的任务是,指出走向最后消除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和消除使用武力威胁的世界安全之路。他认为,42届联大关于裁军问题的决定是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今天的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在讲话中指出,最近美苏中导协定和目前美、苏首脑会晤中涉及削减战略核武器问题,是令人鼓舞的,但这仅仅是核裁军的开始,国际社会应大力鼓励两个主要军事大国继续这种势头。它们停止军备竞赛的双边行动应产生多边的响应。他指出,全世界去年的军费开支高达1万亿美元。
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呼吁各国代表“以创造精神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制定出未来数年国际裁军的行动纲领。
大会通过的实质性议题是:审议和评价当前国际形势;审查第一届和第二届裁军特别联大通过的各项决定和建议的执行情况;审议并通过综合裁军方案;评价裁军过程有关的发展和趋势;审议联合国在裁军领域的作用;审议裁军与发展间的关系。
中国外长钱其琛率团出席了会议。他预定在6月2日发言。中国代表团还提出了关于裁军问题的工作文件,供会议参考。
大会定于6月1日起开始一般性辩论,约于14日结束,然后进行实质性讨论,预计大会到25日闭幕。


第6版(国际)
专栏:

图为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前排右一是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长钱其琛,右二是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鹿野。
高学余摄(新华社稿)


第6版(国际)
专栏:

钱其琛外长就世界形势阐述我对外政策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个积极的发展
据新华社纽约5月31日电 到美国参加第三届裁军特别联大的中国外交部部长钱其琛,今天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发表题为《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演说,就世界形势、裁军、地区冲突、世界经济及中美关系等问题阐述了中国的对外政策。
钱其琛说,当前,“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趋势正在发展”。中导条约的签署,战略核武器谈判的继续,使裁军取得进展成为可能。
钱其琛认为,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从军事上看,美国和苏联所拥有的实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它们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把世界毁灭多少次,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根本没有核武器。人们常说有5个核大国,实际上另外3个国家的核武器,加在一起也不到世界核武器的5%,同美苏两国根本不成比例。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情景就有些不同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下降。苏联在经济上本来就有很多困难,现在同美国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现在苏联领导人也承认,苏美都不能指挥世界。
钱其琛说,“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一个积极的发展。世界是属于世界各国的。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商量着办”。
他强调,中小国家的意见和利益应当受到尊重。他说:“这么大的一个多样化世界,由一二个国家说了算,不好。由少数几个国家说了算,也不好。美国人喜欢讲民主、讲人权。在我们看来,国际关系很需要民主化,在国际社会中需要尊重各国主权。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些。”
在谈到裁军问题时,钱其琛说:“裁军事业尽管已经有所进展,但是军备竞赛还远未停止。武器的更新换代正在加紧进行,高技术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新型武器的研制。现有的战略武器还没有裁减,新型的战略武器又已出现。地球上的军备竞赛还没有停止,外空领域的军备竞赛已经开始。常规军备的裁减还没有着落。裁军谈判如果越谈武器越多,当然不好;越谈武器越精,也无助于世界和平。要实现裁军的理想,还需要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他说,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不能建立在为数众多、旷日持久的地区冲突的基础上。他对苏联终于开始从阿富汗撤军表示欢迎,并指出,还有一系列的地区冲突有待解决。钱其琛说:“特别是越南,至今还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要求,顽固地赖在柬埔寨不走。”“中国认为实现政治解决的基础是制止侵略,外国军队必须撤走,各国的主权必须得到尊重”。
钱其琛认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不能建立在南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基础上。他呼吁北方采取有远见的政策,帮助南方的发展。他说,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最终结果很可能是损人又不利己。
钱其琛说,中美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占重要的位置。中美之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正在稳定发展,并有广阔的前景。保持和发展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对双方都有利,而不只是对一方有利,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但是,他指出,中美关系的发展,“还存在着障碍和困难,不时地受到干扰”。美国有些人,“总想要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企图把中美关系的发展放在中国接受美国价值标准的基础上,显然是行不通的”。钱其琛呼吁美国各界人士“破除不符合时代的陈旧观念,顺应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使中美关系今后发展得更加顺利。


第6版(国际)
专栏:

苏美首脑第四轮会谈讨论地区冲突
戈尔巴乔夫向里根介绍苏联改革情况
新华社莫斯科6月1日电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里根今天在克里姆林宫的叶卡捷琳娜大厅举行了第四轮会谈。这是苏美首脑莫斯科会晤的最后一轮会谈。
据透露,这轮会谈主要讨论了地区性冲突问题。双方就中东、中美洲、南部非洲、阿富汗、柬埔寨以及朝鲜半岛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主要分歧没有消除。
戈尔巴乔夫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关于地区性冲突问题的会谈是“最深入的”。
戈尔巴乔夫和里根今天下午分别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这次苏美首脑会晤的结果等问题发表了看法。戈尔巴乔夫披露,他和里根总统的每次会晤都是困难的,在今天第四轮会谈中,甚至在最后几分钟的意见交锋也是“尖锐的”。戈尔巴乔夫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表示,同下届美国总统会晤是“迫切需要的”。
此间今天晚些时候还发表了长达24页的联合声明。声明总结了去年12月华盛顿首脑会晤以来和这次首脑会晤所做的工作,确定了今后苏美对话的日程表。
据新华社莫斯科5月31日电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里根今天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第三轮单独会谈,双方讨论了经济合作等问题。
戈尔巴乔夫在会谈后对记者说,在经济上,苏美两国并不相互依附,但
“如果从两国人民的利益和其他国家的利益出发,我们应当合作”。他说,当两国及其人民相互合作,发展贸易、经济和其他友好联系时,就会更好地相互了解。戈尔巴乔夫批评美国总统和国会在发展经济合作的道路上“制造了许多障碍”。
里根也表示要改善美苏两国的经济关系。
据悉,两国领导人今天还讨论了地区性问题。
据新华社莫斯科5月31日电 (记者竺承军)出乎人们的意料,戈尔巴乔夫和里根今天没有按原定计划讨论地区冲突问题。苏联国内改革成了今天苏美领导人第三轮会谈的重要话题。
苏联外交部发言人格拉西莫夫在吹风会上说,因为里根总统对改革感兴趣,所以戈尔巴乔夫向他介绍了有关苏联国内经济生活、民主化进程以及制订法规等情况。美国新闻发言人菲茨沃特说,里根对苏联领导人下一步的改革计划尤其感兴趣。
苏联的美国问题专家阿尔巴托夫认为,今天之所以没有按计划讨论地区冲突是由于在解决了苏联从阿富汗开始撤军的问题后美国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讨论地区冲突的兴趣”。而苏共中央负责官员希什林则表示“不完全同意”阿尔巴托夫的这一看法。他认为,是由于美国对地区冲突的态度“在具体情况下大大有别于苏联”。
有记者问格拉西莫夫如何评价最近三天苏美领导人的会谈,他回答说,如果你抱过大希望,那确实有些失望;如果你从现实出发,你可以看到确有进展。菲茨沃特认为,会谈进行得很好。


第6版(国际)
专栏:

里根总统举行答谢宴会
美苏首脑承认两国有严重分歧但都表示要继续对话
据新华社莫斯科5月31日电 (记者唐修哲、李惠生)在美国总统里根和夫人今晚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和夫人举行的答谢宴会上,里根说,在许多非常重要的问题上“两国仍存在严重分歧”;戈尔巴乔夫说,直到现在有时还可以感到在吹“冷风”。但双方都表示要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继续对话。
宴会是在美国驻苏联大使的官邸举行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葛罗米柯和雷日科夫夫妇,以及其他苏联党政官员应邀出席了宴会。
里根在宴会上首先致辞。他通过美苏建交55年来美国大使官邸的变迁,回顾了两国关系的冷与热。他说,他同戈尔巴乔夫已经4次会晤,这比以前的任何一位总统和总书记的会晤都要多。“虽然我们的讨论有时足够尖锐,甚至紧张,但现在已经更好地相互了解”,“我们就某些具体的政治问题取得了进展,有时甚至是历史性的进展。”
戈尔巴乔夫在宴会上致辞时强调,苏美关系不应建立在威胁和完善军事潜力的基础上,而应建立在裁军、利益均衡和全面合作的基础上。他认为,两国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只要现实地估计和考虑对方的利益和打算,就能实现各自的利益。戈尔巴乔夫说,虽然大家都呼吁合作与信任,但竞争仍然存在,首先是在军事方面。


第6版(国际)
专栏:

钱其琛说中国欢迎美苏对话
认为美苏莫斯科首脑会晤不会有重大突破
新华社联合国5月31日电 (记者洪允息)外交部长钱其琛今天在这里说,中国欢迎美苏对话,但他认为正在莫斯科举行的美苏首脑会晤不会有重大突破。
钱外长在接受全美有线电视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说,“对话总比对抗强,但是我认为,这次首脑会谈不会有重大的突破。”
钱其琛是在5月28日抵达纽约参加联合国第三届裁军特别大会的。他说,近年来,在裁军领域取得一些成就,但是军备竞赛仍在继续,地区冲突还存在,战争危险并未消除,裁军的任务仍很艰巨。他认为,联合国召开这次大会意义重大,希望大会能通过一个较好的文件。
在谈到一些西方国家希望发展中国家也为裁军,特别是为裁减军费作出努力时,钱外长说,中国已经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裁军的行动,两年来中国军队削减了1/4;中国的军事预算只有55亿美元,按人口平均每人只有五美元。
钱外长说,发展中国家愿为裁军作出努力,但是他们的自卫权利也应有所保障。


第6版(国际)
专栏:

齐亚·哈克总统接见我大使
说明推迟访华的原因
本报伊斯兰堡6月1日电 记者任毓骏报道:今天中午12时,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在伊斯兰堡新总统府单独接见了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田丁。
哈克总统向田丁大使说明了推迟访华的原因,并表示歉意。
哈克希望通过田大使转达他对中国领导人的问候,并说他将要亲自写信向中国领导人解释他推迟访华的原因。
田丁大使向哈克总统转达了中国领导人对他的问候,对他推迟访华表示理解。
田丁大使邀请哈克总统在他方便的时候访华,哈克表示愿意在双方都方便的时候访华。


第6版(国际)
专栏: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
△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5月31日说,他将出席下周在阿尔及尔召开的阿盟特别首脑会议,这样,北非5国的领导人自他们的国家独立以来将首次共同出席首脑会议。
△秘鲁有4000名警察要求辞职,原因是害怕日趋严重的恐怖活动。
△丹麦首相施吕特5月31日受命组织新政府,从而结束了长达3周的政府危机。
△北大西洋议员大会第34届春季年会最近在葡萄牙马德拉群岛的首府丰沙尔举行,有16个成员国的200名议员参加了这次年会。  (本报讯)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一架西德运动飞机飞入苏领空
一名西德运动飞机驾驶员上周末两次驾机从挪威进入苏联领空。人们认为此事同一年前西德青年鲁斯特驾机在莫斯科红场降落有关。
据瑞典报刊报道,上周末(五月二十八至二十九日),这名未透露姓名的西德人驾机从芬兰北部的伊瓦洛起飞,经挪威领空,在挪苏边界挪威一侧的基尔克内斯降落,其降落点距苏联庞大而敏感的军事基地不远。然后他又从那里起飞,先后两次飞入苏联,在苏联领空飞行了共约半个小时。据报道,这名西德人驾驶的飞机,与去年鲁斯特驾驶并在莫斯科红场降落的飞机型号相同。
挪威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拉塞·塞姆向记者证实了这一事件。苏联也为此向挪威提出了抗议。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泰军方表示在大选中保持中立
泰国王家陆军总司令差瓦立·永猜裕五月三十一日命令全体陆军军官在下月二十四日举行的大选中保持中立。差瓦立·永猜裕是在向驻扎在泰国东北部的陆军第二军官兵讲话时宣布这一命令的。他说,国家正处于转折时期,军人在大选期间不要同任何政党接触,要保持公正的态度,“因为所有政党都是军队的朋友”。
据报道,泰国总理炳·廷素拉暖于四月二十九日解散了国会下议院,决定于七月二十四日举行大选。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巴四省省长解散省议会和内阁
巴基斯坦四个省的省长五月三十日解散了省议会和内阁。这四个省的省长在发布命令中说,他们解散省议会和内阁的原因是,省议会和内阁没有对治安状况恶化的局面进行妥善处理。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英纺织工人四十年来首次罢工
英国西北部一家纺织厂的三千五百余名纺织工人五月三十一日举行全面罢工,要求资方增加工资。这场罢工是英国四十年来纺织工业发生的第一次罢工。是在工人们投票否决了资方提出的增加工资百分之六点五的方案后开始举行的。纺织工人们要求增加工资百分之十点四。
与此同时,另外一百二十家纺织厂近一万二千名纺织工人三十一日也举行了二十四小时罢工。  (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苏联通讯

融洽后面的龃龉
本报记者 周象光 张启昕
形似飞艇的银白色气球高悬在莫斯科上空,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苏美两面巨幅国旗在气球下方迎风飘动。它告诉人们:苏美首脑会晤正在这里进行。
每隔一二个小时播放一次的新闻广播,首脑会晤几乎都占了头条新闻,电视台也不时地播出有关苏美关系的专题消息。邮局窗口出售着印有苏美国旗的纪念邮票。美苏首脑在莫斯科的一举一动成为世界舆论的话题。但是拨开这种浓郁的气氛,这次首脑会晤究竟进行得怎样?一时尚难判断。
5000多名采访记者中,只有少数幸运者享有“特权”,可以进入现场,绝大多数记者云集在新闻中心,靠电视屏幕、新闻吹风和相互交谈进行采访活动,难有机会亲眼见到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的谈判。每天一次的苏美联合新闻发布会,成了记者们窥视首脑会晤进展的主要窗口。
苏方发言人格拉西莫夫和美方发言人菲茨沃特是“老搭档”。在新闻发布会上,他们表示出彼此尊重,互相谦让,有时还特意向记者渲染他们之间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他们对会谈的评价,似乎有商定的口径,常常是基本一致,调子积极。但是,当涉及到某些带有实质性内容的具体问题时,却各不相让,有时也难免出现尖锐的交锋。
在我们同各国记者交谈中,一个普遍的印象是,这次苏美首脑会晤的气氛颇为融洽,讨论也似双方新闻发言人所说是“求实的”。当里根第一天到达克里姆林宫时,有记者问他:您曾经把苏联称作是“罪恶的帝国”,现在来到苏联的土地上自我感觉如何?里根回答:很好,大家都尽力设法使我过得好。西方记者认为从早先骂苏联到如今莅临苏联首都举行首脑会晤,这本身就显示出美苏关系这些年来终究取得一些引人注目的进展。但是,美国记者说,这种变化多少是政策性的,而不是信任上的变化。
此话有一定道理。出于双方政策上的考虑,美苏首脑的莫斯科会晤需要让气温上升到一定的程度。但是在这几天的时间里,你也可以感到,在这种颇为浓郁的融洽气氛后面,不时暴露出双方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心态,从而使和谐的局面掺杂着一些嘁嘁喳喳的噪声。
引起人们注意的还是在里根到达莫斯科之前在赫尔辛基的讲话,他拿出人权问题做文章。在莫斯科会晤中,里根又把人权问题作为着意渲染的一个方面。人们知道,美国一向以“人权保卫者”自居,到处对别人指责,说三道四。当然,在会议密室中,双方到底如何交锋尚不得而知。但从这个问题上的彼此公开对阵,人们亦可见其一斑:白宫发言人强调人权问题“具有特殊意义”,苏联发言人则反唇相讥,毫不客气地指出这个问题带有“宣传和哗众取宠的成分”,是“大伪善”。也许是双方早有打算吧,第二天里根又特意会见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公然加以鼓励。这自然引起苏联的回敬,为4名专程来苏联的美国印第安人举行记者招待会,让他们指责美国是“没有人权的国家”。
戈尔巴乔夫对此摆出高姿态,认为人权问题苏美两家都有,向里根建议就这个问题组织双向详细讨论。当天晚上莫斯科电视节目中播放了有关美国少数民族争取人权的报道。此间西方记者认为,里根此举是为了国内的需要。里根对记者说,在这里会见持不同政见者使他感到像在家里一样,因为他经常会见令人不愉快的人。苏美两家在人权问题上究竟谁赢了分,还很难说。不过有记者认为,里根此举未必明智。
苏美领导人此次会晤中最主要的议题是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双方只表示会谈取得了进展,对彼此的主张有了进一步了解,立场有所接近。但在双方主要分歧方面究竟有无突破性进展,至今尚未透露。但从双方已经达成的一些协议看,在某些次要问题上两家似已做成几笔交易。
里根到达莫斯科时刚下飞机,就引用了一句俄国谚语:“足月分娩,不要匆忙催生”。戈尔巴乔夫则接着说,“稳妥地向前迈步”,但他更喜欢另一句谚语:“要信任,但要查验”。双方如此着意引用成语相互酬答,难免使人从中窥见某些端倪。在此次会晤中两位领导人到底能迈出多大的步子,还有待双方签署联合公报时才可见分晓。
(本报莫斯科5月31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