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建国后首次对建设用地实行计划管理
我国耕地剧减局面开始得到控制
今年将扩大计划管理范围,非耕地占用也将受计划指标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三百万亩
本报讯 记者蒋亚平报道:1987年是我国首次对非农建设用地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的第一年。记者从全国建设用地计划工作会上获悉,由于土地管理制度上这一重大变化,我国近年耕地急剧减少的严重局面已经开始得到控制。
在建国后实行了近4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中,长期不含土地利用计划,导致土地利用宏观失控,土地尤其是耕地被乱占滥用,面积锐减。这一问题在“六五”期间达到高峰,年均减少耕地700多万亩,1985年竟达1500万亩。
1987年,国家计委和国家土地局联合下达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为307万亩,执行情况良好。这一数字,比1985年的建设占地少178万亩,比1986年少72万亩。经过一年实践,对建设用地实行宏观控制已初见成效。按国家统计局可比统计指标,1987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际为299.6万亩,节约计划指标7万亩。东部沿海地区乱占滥用土地的状况得到初步扭转。全国除个别省外,绝大部分省、区、市都没超过下达计划。虽然减少了建设用地,但没有影响同年的国家建设;在实践中,为有关部门搞好以后的土地计划管理积累了经验。
在去年的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全国仍有20%以上的地市,30%以上的县还没有建立土地统管机构,城乡土地管理的统一与协调也未很好解决,致使部分地方仍存在建设用地失控现象。
1988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为300万亩,不仅比去年减少7万亩,用地计划的内容也由非农业建设扩大到包括农业建设,同时,也对非耕地占用首次实行计划管理,指标为181万亩。


第2版(经济)
专栏:

加强建设用地计划管理
本报评论员
我国去年首次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实行计划管理,不仅达到了预定控制目标,还比原计划节约了几万亩耕地。这是我国土地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在我国实行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许多不该由国家计划控制的事情,被管得很紧很死,而对一些应该通过计划严格控制的事情,却无计划,处于失控状态。对土地,尤其是耕地的使用和管理就属于后一种。由于在土地使用上放任自流,耕地日益减少,保护土地已经和计划生育一样,被提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国家在改革计划体制、大大减少指令性计划的同时,将建设用地列入计划内容,表现出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对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视和决心。
对建设用地实行计划管理是一项新的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从1987年执行的情况看,一是建立、健全土地统管机构很重要。土地管理工作很具体,很复杂,涉及土地的保护、利用、开发、整治等方面,包括土地的规划管理、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开发管理和地籍地政管理等内容。这些都是对建设用地实行宏观控制的基础工作。这些事情没有具体的专业机构和人去抓、去管,将会成为空中楼阁,很难落实。
二是要加强建设用地计划的科学性。保护宝贵的耕地和保证急需的建设用地,是一对不易协调的矛盾。如果调查研究不够,计划订得草率,该紧的不紧,该松的不松,就会使指标过紧的地方突破计划,指标过宽的地方敞开使用,从而失去计划管理应有的作用。
三是要下功夫协调建设用地计划与基建计划、尤其是城镇规划之间的关系,为了保护耕地,一般说来,用地计划总是较紧较严,而基建计划和城镇规划,则容易从多占地盘着眼,较宽较松。这样执行的结果,往往是基建计划和城镇规划冲了用地计划。解决这一矛盾,不仅需要进一步明确建设用地计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还需将目前分成两块的城乡土地管理机构协调统一起来,在用地问题上真正做到政出一门。


第2版(经济)
专栏:

首都各界人士拥护国务院果断决定
主张坚决落实停缓建一批楼堂馆所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 国务院第六次常务会议关于停建缓建33个在京楼堂馆所项目的决定公布以后,记者走访了首都社会各界人士。他们普遍认为,这一决定果断、正确,维护了国家大局利益,反映了人民的急切心愿。许多同志提出,当前要有禁即止,坚决落实,并举一反三,把压缩基建规模、树立勤俭节约风尚的工作深入下去。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郭济对记者说,群众对这几年大搞楼堂馆所早就意见很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是这届新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符合广大群众的心愿。这次停建的24个项目中,中央机关占14个,我们国务院的机关要带头贯彻执行这个决定,坚决停建。
北京市计委主管楼堂馆所建设的刘小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几年,在北京地区用各种资金渠道来源建设的楼堂馆所,一拥而上,确实多了。这次北京市有10个楼堂馆所,应该停建。北京市住宅建设总公司综合开发部经理蒋林说,原计划新建3万平方米的大华宾馆,位置好,地皮也是公司自己的,这次我们坚决按国务院决定办,下马停建。北京第二城市建设开发公司的同志告诉记者,这个公司和其他单位合资联建的劲松饭店,这次要停建,我们无条件服从中央的决定。纺织工业部基建处的田继曾在最近接受记者访问时说,我们部的招待所属停建之列,我们完全拥护国务院的决定。
中国民用航空局计划司的一位副司长说,航空酒店停建,我们赞成。把资金用到确保运输安全上,要比办酒店好。筹建友好大厦的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总经理金书城说,国务院的决策完全正确。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一些部门提出了不少建议:一是目前基建规模太大的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仅北京地区每年开工复工的建筑面积约2500万平方米,按每平方米1000元投资计算,就要花250亿元。这样大的投资,国家难以承担,材料、能源、市政配套也跟不上。应该下力量压缩基建规模。二是要坚决落实国务院的决定,决不能让已经停建的项目改头换面或用别的名义重新上马。三是要认真吸取一窝蜂盲目兴建楼堂馆所的教训,举一反三,再停建、缓建一批不必要、不急需的工程。同时要深入改革基建的投资和项目管理体系,严格立法,严格审批,不要再搞那些首长批条子的工程了。


第2版(经济)
专栏:

把竞争机制引入金融部门
黑龙江农行系统经济效益提高
本报讯 记者魏亚玲报道:黑龙江省农行系统把竞争机制引入各个支行,打破了资金上的“大锅饭”和内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全系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7年和1986年相比,存款增长29.56%;贷款增长7.7%;资金自给率提高6%,利润增长92.6%。
1987年以前,黑龙江农业银行部分支行和各地金融部门一样,没有资金向上要;贷款不考虑经济效益;放出去的款能否收回,无人关心。各支行满足于利润不多年年增,一年3个月奖金人人有。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的需要,1987年起他们参照工业企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切合本行实际的服务上等级的竞赛办法。他们以县(市)支行为单位,把竞赛内容分解为存款增长率、资金运用率、逾期贷款回收率、差错事故率、资金损失率、费用率、资金利用率等“七率”和领导班子建设达“四化”、单位建设文明化等“三化”。并制定实施细则,实行百分考核,指标到人,奖励到人。上等级行与利润留成和综合奖挂钩,半年初评,年终总评。这样,责权利真正捆在了一起,在行与行之间,人与人之间展开了竞争,银行这潭“死水”搅活了,也活跃了农村金融工作。
竞争,提高了职工素质和业务能力。全年经济事故、差错和经济案件大大下降。在业务量增长8%的情况下,去年全省农行系统会计差错率仅为万分之零点三五;出纳差错率为万分之零点零五。


第2版(经济)
专栏:

陕西周至县出了咄咄怪事
干部开会竟得优惠化肥
新华社西安6月1日电 (记者杨润本、通讯员田勇刚)正当化肥货源紧缺,供销环节多弊,全国上下一再呼吁尽快加以改善之际,陕西省周至县又冒出“新招”:今年以来,这个县先后召开的县委工作会和县党代会都给每个与会人员额外分发两张化肥票。会议结束前后,持票者纷纷前往县生产资料公司特设的窗口,当即买到低于集市价20元至40元左右的80公斤化肥(尿素)。此事在社会上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不良影响。 农民无不气愤地说:“要粮的时候找我们,有了化肥给干部,往后没吃的再不要找俺!”


第2版(经济)
专栏:

武汉汽运公司办路证手续真难!
业务人员跑断腿一年环球一圈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 (通讯员任卫东、记者周宗敏)拥有众多大吨位、高效能运输车辆的武汉汽车运输公司,为获得准其运输的路证,一年中所跑的路可绕地球一周!
据了解,自1985年9月,湖北省公路部门实行公路载荷标准规定后,武汉公司承办运输业务时,每次都必须提前办理准予通行的手续。
据调查,地处市郊的武汉公司业务人员办理路证手续须分跑湖北省公路局、武汉市交通局监理处、武汉市交通大队和湖北省公安厅四家审批,往返一趟近80公里。仅去年10月,这个公司就承办长途运输业务100起,办理路证100个,前后共跑了45趟(有时将1至4个路证放在一趟办),累计行程约3600公里。照此推算,一年因办理路证跑的路就可达43000多公里。车证不办妥,车不能动,货不能拉,司机和调度人员只能耐心等待。有时业务人员好不容易揽到的货源又为此而丢掉了。
如此繁琐的路证手续,严重地束缚了企业的运输生产,也挫伤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据反映,武汉汽车运输公司过去一天可以办完的运输工作,现在得3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第2版(经济)
专栏:

株洲冶炼厂实行工序承包
撤销车间一级组织全厂划为三十个工序
新华社长沙6月1日电(记者刘见初)湖南株洲冶炼厂以工序为单位进行承包,公开招聘经营者,使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株洲冶炼厂是一家大型有色金属企业。去年,这家工厂实行工资总额与上交利税挂钩,企业不再吃国家的“大锅饭”,但在企业内部落实承包时,仍有任务层层加码、权利层层截留、利益层层“剥皮”的现象,分配的透明度较低。例如,由于工段只管生产,不管经营,使消耗上升,成本增高。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去年年底,工厂决定撤销车间一级组织,把全厂划为30个工序,使工序成为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工厂对工序实行“三包(包产量、包单位产量成本、包生产资金占用额)、两否(质量否决权和安全否决权)、一挂(工资总额与承包任务挂钩)”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为了搞好工序承包,各工序在厂内通过招标产生经营者。除4个工序因进行技术改造暂未推行承包外,其余26个工序都已公开招标,参加投标的达100多人。
工序实行招标承包,使工序既管生产又管经营,对自己的责、权、利看得见,摸得着,算得出,增强了透明度,提高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株洲冶炼厂实行工序承包的经验引起了经济界人士的关注。他们认为,这是承包经营的一条新路子。


第2版(经济)
专栏:

钢铁巨子着手经营机制全面改革
国家对宝钢实行承包新政策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陈雅妮报道:顺利通过了投产、达标、独立管理、安全运行等重大考验的宝山钢铁总厂,1988年又面临新的选择。经过几个月的酝酿和磋商,国家有关部委已同意对宝钢实行定额留利,超利“五·五分成”,工资与上交利税挂钩等政策。
过去,作为国家巨额投资的在建项目,宝钢总厂实行“保本微利”的政策。宝钢有“三靠”:建设靠国家投资,生产靠国家平衡,效益靠二期投产。但是,宝钢领导人不愿再吃太平饭,他们在年初,主动要求向国家承包。他们提出的三年承包方案是,在钢、铁产量已经超过设计水平的基础上,一包国家指令性计划的钢铁产量每年递增6.1%,二包上交国家利润每年递增8%,三包自筹一号高炉易地大修和其他技术改造项目所需资金。
以承包为核心,宝钢制定了一整套调整内部经营机制的配套改革方案:
——内部层层承包,将宝钢实行目标管理的500个“计划值”分解到车间、班组,并把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与职工分配挂钩。
——实行劳动组合,优化劳动组织,富余人员进行厂内厂外交流,在原定编制的基础上再减员2000人。
——将目前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抽出1/3从事新技术开发和技术难题攻关。总厂对这些科技人员实行课题招标。
——扩大产品出口创汇,开发国外的产品、劳务和技术市场,提高外汇的自我平衡能力。
通过这些改革,宝钢不仅要丢掉“三靠”的拐杖,而且要逐步建立起“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新的运行机制。他们将以承包后的留利、多元化经营的创收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等,自行筹措技术改造资金。宝钢第三期工程的建设资金,也将以自筹为主,同时辅之以社会集资、吸引外资和贷款等办法来解决。


第2版(经济)
专栏:

“竹叶青”归属哪家酒厂 国家权威部门做出定论
本报讯 记者潘岗报道:历时3年的“竹叶青”商标专用权争论有了处理结果。国家工商局商标局5月30日申明:“竹叶青”商标是由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注册的,该厂依法享有该商标专用权。
据介绍,近几年,浙江等地的几十家企业,以古人诗句和历史记载为例证,提出“竹叶青”为“商品通用名称”,继续生产“竹叶青”酒。这一商标争论案,还被提交到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并且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被作为议案提出。为保护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国家工商局商标局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依照《商标法》有关规定,对“竹叶青”商标专用权争论作出了如上处理。


第2版(经济)
专栏:

快节奏与高效率
——“鞋城”莆田见闻
本报记者 李茜
历史上被称为南国“荔城”的福建莆田市,最近几年变成了中外闻名的“鞋城”。记者在这里看到,从城镇到农村,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制鞋厂和鞋类加工点,街道上许多汽车、板车在运鞋,商店橱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鞋,外商纷至沓来洽谈合作和订购的还是鞋。现在,全市有8个大型制鞋企业,产品扩散到80多个乡镇、街道工厂和上万个制鞋点,每到旺季,参加鞋类加工的劳动大军达7万人。这个市围绕着制鞋工业还形成了包括纺织厂、印染厂、模具厂、鞋楦厂、鞋底厂、鞋眼厂等数十个配套工厂。来这里的外地人赞叹说:“莆田无处不制鞋!”
当年主要从事农副业生产的莆田,一变而为专业化的“鞋城”,这个变化是怎么来的?莆田的同志说,这里过去就有手工制鞋的传统,但是数量少,质量差。这几年的大发展,主要是利用了地处沿海,与国外联系密切,国际市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的机会;同时莆田地少人多,每人平均只有4分耕地,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鞋工业。他们说,莆田成为“鞋城”,是充分发挥开放改革政策威力的结果。
“鞋城”去年出口各种鞋1883万双,创汇1800万美元。为什么莆田鞋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记者在几个鞋厂的样品陈列室找到了部分答案。在这些陈列室里,2000多种不同档次的鞋,样式各异,五彩缤纷,有镶拼式、网眼式、镂空式布鞋和绣花工艺鞋,有潇洒舒适的旅游鞋,有款式新颖的各色皮革时装鞋,有美观大方的雪地靴,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童鞋……真是应有尽有。外商们认为:莆田鞋有不少品种完全够得上国际水平。
莆田鞋革厂是全市制鞋工业的“龙头”,厂长郭荣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称为“鞋王”。这个厂原来只是个生产布鞋的小厂,如今已成为蜚声海外的大型制鞋企业。“鞋王”对记者说,莆田鞋走向世界,固然首先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政策,但他们也是费了一番辛苦的。这个厂从1972年起就出口少量布鞋和麻底登山鞋,但因厂家不了解国际市场情况,费劲很大,却出口不多,卖不上好价钱,有时外商还闹着退货。近几年许多侨胞回乡探亲,穿来、带来不少新款式的鞋子,外商订货也常常带来许多新样品、新信息,使他们的眼界豁然开朗,决心从“新”字上下功夫。他们把设计队伍从1人扩大到48人,专门设立了新产品试制车间,花色品种不断按客户需要翻新,这才打开了局面。
莆田制鞋行业同外商打交道,从商品洽谈到签约、交货,都利索及时,绝不拖拉。可以这样说:工作节奏快,办事效率高,这是莆田鞋迅速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记者参观了这里的华联鞋帽有限公司,它就是快节奏、高效率的产物。这是一个设备相当现代化的合资企业,建筑面积达数千平方米,职工1000多人,从征地、建筑施工、设备安装调试到投产,总共只用了半年时间。更可喜的是,当新厂房破土动工仅两个月的时候,厂筹建组就借用一间仓库安装了部分设备,开始生产。企业正式投产之前,他们的产品已同国外消费者见面;投产的当年,创汇即达200万美元,利润85万元。莆田市的快节奏和高效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这里创办合资企业。
莆田鞋革厂也是一个快节奏的工厂。他们说,办事效率高,才能招徕各方客商,使自己拿到进入广阔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这个厂对来厂看样订货或来样加工的客户,往往是上午洽谈听取要求,下午即拿出样品,当天就签订货单。有些复杂费工的品种则连夜赶制,以最快的速度出样、交货。有一次,美国一家公司来订几万双新式样的注塑鞋,需要重新开模具、制鞋楦。这个厂日夜3班赶制,只一个星期就小批量生产,客户十分满意,去年的订货量已达200多万双。为了使用户有充分挑选产品的余地,鞋革厂做到了:只要外商提出要求,就不厌其烦地组织力量设计、试制样鞋。有一次连做20多种样鞋,客户只选订了一种,他们仍照常热情服务。这样一来,工厂的订货量不断增加,1987年出口1300万双鞋,创汇1000多万美元。今年前4个月的订货量又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这个厂的产品已远销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瑞士、香港等24个国家和地区。
要问“鞋城”崛起的奥秘何在?莆田的同志说,简而言之,就是快节奏与高效率。


第2版(经济)
专栏:短评

赞“争分夺秒”
原来只以“宋家香荔枝”和“兴化桂圆”出名的莆田市,抓住国际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的好时机,凭着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又快又好地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一跃而成为蜚声中外的“鞋城”。这件事对我们发展外向型经济很有启迪。
尽管“争分夺秒”的口号我们喊了多少年,但糟踏、浪费时间的事却随时可见。慢节奏,低效率,似乎已经成为许多部门的一个顽症。殊不知,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若让这个顽症附身就非吃败仗不可。如今,国际市场上商品需求瞬息万变,款式新颖的产品早上市一个月,赶上销售旺季,就可能是价格昂贵的抢手货;拖延时日,好货物也可能沦为地摊上的冷背品。一个新建企业更是这样,早投产半年就可能多创汇若干万美元;如果延误投产时间,情况就会完全相反。所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就是这个意思。
发展外向型经济,要求我们在精神状态、工作作风上首先来一个转变。那种批一个合资项目,要让人跑几百个门槛,盖数不清的图章,一拖就是几个月的情况,是旧体制的产物,是官僚主义的产物,要根除它必须综合治理,建立起适应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新的运行机制。特别要加快外贸体制改革和协调工贸双方的关系,改变政府官员对企业干预过多的现状,使企业领导人能以法人的地位自主地行使职权,直接参与对外经济交流、经济合作和市场竞争。


第2版(经济)
专栏:

国产双门电冰箱全国质量跟踪评议活动在京举行 活动由北京隆福大厦主办,采取定向跟踪并向用户发放质量跟踪卡,分别于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回收反馈信息,对电冰箱外观、制冷效果、制冰速度、除霜效果等14项指标搜集评价意见。
参加跟踪活动的有万宝、上菱、沈努西、黄河等28种电冰箱。 (边文)


第2版(经济)
专栏:

海口建成我国第一条速溶咖啡生产线 这条具有八十年代国际水平的生产线投资总额为1894万元,年产325吨速溶咖啡。(符东)


第2版(经济)
专栏:冯桂英

BU制鞋机械维修站开业 该站由中技公司、北京市第一皮鞋厂与英国联合制鞋机械有限公司(BU公司)合办。皮鞋厂提供人员和站址,英方为维修站培训工程技术人员,为在中国境内的进口制鞋机器提供安装、调试和维修服务。
(冯桂英)


第2版(经济)
专栏:

皮革擦亮巾“亮革来”面世 它由山东师大、河北省科技联合开发出口集团和邯郸县旅游用品厂联合研制生产。它以特制的无纺布作基料,外观如一方香帕,用它擦皮革制品后洁净闪光,其效果远远超过使用鞋油和亮革剂。  (晓洋)


第2版(经济)
专栏:

广东省宝安县横岗镇六约村积极开展“三来一补”业务,在不到四年时间里,即吸引外商投资办厂67家,产品销往世界各地,1987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达26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70%,成为远近闻名的“工业村”。六约村从事工业的劳动力达1万人,其中外来劳动力占90%。这是六约工业区下班的女工。
      新华社记者 刘玉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