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渴望自由的歌声
浩成
最近收到了几位小学的同窗老友热心搜集并刻蜡板油印出来的、封面题为《忆儿时》的小学歌曲集以及去年夏天同学们聚会时合唱这些歌曲的录音带,使我一下子仿佛又回到四五十年以前。其中有一支《我是一只小鸟》的歌,尤其使我感动。歌词是:“我是一只小鸟,生来福气真好,长年快乐逍遥,不知有烦恼。……我要飞就飞,我要叫就叫,一切自由自在,谁也管不了。”
回想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但并非谁也管不了、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天真的憧憬,对比几十年来的遭遇,只有恍如隔世之感。
萧乾在谈到他回想起小时候唱过的一首叫做《自由花》的歌儿时说过:“是不是由于这支最早接触的歌,就使‘自由’这个字眼儿对我特别具有魅力呢?后来从课本和各种读物里,晓得曾有人为它掷过头颅,就越发觉得它光彩夺目了。现在才懂得这字眼儿玄而又玄,1957年以后,我对它就忘而生畏了。”大概只有过来人,才能写出这样的经验之谈吧。我由此想起1947年我在华北联大外语学院学俄文时,教师马克西莫夫指定大家读契诃夫的《套中人》。外语学院当时驻在河北束鹿县路过村。我躺在村边一个打谷场的草堆上读到契诃夫小说中这样一些句子:“啊,自由啊,自由!只要有一点点自由的影子,只要有可以享受自由的一线希望,人的灵魂就会长出翅膀来,难道这不是实在的吗?”当时我两眼望着蔚蓝色的天空,内心充满着激情和幻梦,至今也还记忆犹新,但回想起来却又似乎是那么遥远,令人惆怅!
最初引起我学习这第二门外语的动机的还是一支歌曲,即杜纳耶夫斯基和列别捷夫—库马奇创作的《祖国进行曲》。我原来是当英文翻译的,1946年9月从张家口撤退,我奉命陪同联合国经济总署派来的医生、护士四人紧急撤退。到达聂荣臻司令员所在的涞源以后,又让我将其中一位五六十岁的南斯拉夫籍的女医生马绮迪大夫护送到河北泊镇的军事调处执行部的一个小组,她由那里转回北平。我们从涞源一直沿着涞水徒步走到杨成武将军司令部驻地的易县。一路上,她教给我用俄语唱《祖国进行曲》:“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她有无数田野和森林,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的呼吸!”
出于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出于对人类破天荒地第一次摆脱了压迫和剥削,实现了民主和自由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崇敬,当我能够运用自如地以俄语高声歌唱这首歌时,我是多么兴奋和激动啊!但是,后来很少使用俄语,这首歌也早忘在脑后了。
最近,随着布哈林的平反昭雪,我想起1938年那场引起全球震惊的大审判的材料。在《布哈林的最后岁月》一文中谈到现在也已平反的布哈林的同案犯、曾任苏联外贸人民委员的罗森戈尔茨在法庭上的惊人表现。他在苏联总检察长维辛斯基要求判处死刑以后作最后陈述时,罗突然唱起《祖国进行曲》,“大部分在场的人——不管是‘契卡’工作人员,还是应邀出席的公众代表——都从位置上起来,不知所措,然而,罗森戈尔茨没有唱完,就坐下来抽泣了。”(《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66页)。柔石所译的匈牙利伟大爱国者和诗人裴多菲的名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由于鲁迅先生的介绍和称引而在广大人民中一直传诵不绝。柔石是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的,而布哈林和罗森戈尔茨等人则是死在自己人的手里的,他们的悲哀应该说是更为深重的。人们为争取自由竟然要付出这么高昂的代价,真可说是始料所不及的。
年事稍长,知道了对自由要作“阶级分析”,知道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有虚伪的一面,知道了没有绝对的自由,这当然是很对的;可是,毕竟没有听说过社会主义不需要自由,而宪法上对公民的自由权利确实是有明文规定的。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有那么一些人,一提起民主、自由、人道等等,就加以贬低和嘲笑,似乎这些都属于资产阶级的东西,说这些字眼的人,也好像犯了什么罪过一般?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柳浪“哀”莺及其它
朱国良
南宋时的御花园,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内,新建了一个“百鸟天堂”。我与文友三五人,兴冲冲地赶去。应该说,整个园林轻柳袅娜,碧浪翻空,莺啼声声,让人刚踏进园门时觉得名副其实地吻合了“柳浪闻莺”这一特定妙趣;但再仔细听听,耳畔只觉一阵阵嗡嗡的哀鸣。为何?因为这“百鸟天堂”的所在,是道道铁丝围着的,虽然比普通鸟笼大千倍万倍,虽然“笼”中有青草、翠柳、艳花,虽然鸟儿在叫在跳,我却觉得叫声中透着挣扎的意味,“啭”这样的字眼套用不了,实在有点像向往青天、渴望湖山而不能的悲鸣。
当然,比起被捕杀的,这里的鸟儿们已算幸运。不过,靠人工的强制来拴住鸟的歌喉,用心良苦,却未必能取得好效果。美在自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才是自由洒脱的美。而关在铁丝网里的鸟儿,叫人一见之下,会想起被顽皮的孩子拴住一条腿而窜跳的燕雀,会想到俄国作家契诃夫所说的那种别扭:一家人出去散步,孩子突然抓起油漆大吃起来……。
美的欣赏亦是一种自由境界,是感知、想象、情感诸多心理功能的自由协调的运动。人们走进大自然,总希望寻找一点行云流水、风清月白的东西。莺燕啼啭于柳隙之间,江鱼窜跃于水面之上,兰花在深谷飘发幽香,寒梅在白雪中映炫倩影,所以让人觉得美,是因为可以从中想受到自由的精神愉悦。
而传统的心理,往往想把美禁锢起来,据为己有,殊不知这种行为,本身就表现了对美的亵渎,不但享受不到美,反而将它破坏了。
身囚皇宫,不见天日,“鹦鹉面前不敢言”的宫女,物质条件自是村姑民女所不可比,但失去了自由,所唱的必是哀怨之调。就鸟雀而言,应如清人郑板桥所说的那样:“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要使“鸟知归”,使其产生“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的诗情画意,就必须创造一个它们乐于生存和眷恋的条件。在这方面,搞好绿化和环境保护,自觉养成一种爱鸟护鸟的行动,让“天高任鸟飞”,那才赏心悦目呵!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第二批《小作家》丛书
玉人
一度春风一度花。荣获1987年“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的《小作家》丛书,在新的一年里,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第二批新人新作。他们是青海刘梦琳
(诗集《闪烁闪烁小星星》)、北京李威(科幻小说《“银河皇帝”梦》)、江苏凌云(小说、散文集《铁哥儿们》)、浙江骆逸群(散文集《我们属于夏天》)、福建何葆国(小说、散文集《十八岁没有烦恼》)等。
这批少年文学新秀,以其独自的艺术风采和喜人的文学才华,在百花竞放的文学苗圃中,如破土新笋,脱颖而出。他们有的是作家协会年龄最小的会员,得天独厚地受到文学前辈们的厚爱;有的在文场竞技中多次夺魁,成为文学报刊上频频露脸的小星。他们呈献给读者的这批作品,有的描写未来世纪的空间大战;有的展示同路人的心灵历程;有的托物言志,即景抒情,纵论古今,驰骋想象……笔下不乏真知灼见,多有奇思妙想,纯然真情流淌,给人以清新刚健之气扑面而来的快感。较之《小作家》丛书第一批作品(本报去年6月1日曾载文介绍)均有明显的突破。
陆文夫、郭风、流沙河等同志慧眼识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惮劳烦,欣然为这些“代表着我国文学事业的未来和希望”的小作家们撰写序言,以满腔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指点得失,呐喊助阵。


第8版(副刊)
专栏:

湄南河上赏月
田永昌
湄南河横贯曼谷,从椰林、蕉丛和飞金流彩的灯影中流过。傍河耸立的高脚酒楼,蒙着一层神秘的月色。
今晚是郑小姐请客,她与丈夫一起作东,招待上海来的新闻记者和企业界人士。郑小姐一上船就说个不停:“我本来想请你们白天来游湄南河的。白天的湄南河可美呢,两岸的椰子树,芭蕉林,水上人家,水上集市……不过,我还是选中了今夜,你们猜为什么?”说着指指明月:“今夜是中国的农历十五,月亮特别圆哪!”郑小姐祖籍中国,虽然她出生在泰国,但对故土依然怀着深深的恋情。
游艇缓缓游动。既然酌酒赏月,话题自然落到月亮上。郑小姐说她不会作诗,但小时候常听父亲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没有见过,今夜和从故乡来的人一起赏月,心情十分激动。我们老范常说自己是办企业的,不懂诗,此刻却望着明月用诗一般的语言说:“一轮明月,满船亲人,花好月圆呵!”郑小姐对“花好月圆”这句成语听不太懂,老叶笑着解释:“就是花开得特别好,月亮特别圆,象征着幸福团圆!”郑小姐连连拍手:“说得太好了,花好月圆,愿咱们永远花好月圆。”
游艇穿过一座又一座大桥,驶进大厦连着大厦的灯光区。郑小姐丈夫指着远处一座建筑说:“那就是郑王庙!”说到郑王,郑小姐的话又多起来了。她告诉我们,郑王的父亲是广东潮州澄海县人,郑王1734年出生在泰国。在缅甸军队侵略泰国时,年轻的郑王带领军队击败入侵者,收复失地,被拥立为王。郑王是中国人,却为泰国的自由和独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谷武里的大罗斗圈就有郑王骑马的铜塑像。
又上来了一道菜,十分可口。正在泰国办企业的老顾介绍说这叫发菜。郑小姐说:“吃了发菜要发财,今晚我们团圆了,大家都要发财!”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提到发财,企业家们从经营管理到产品推销,无拘无束地交谈,每至会心处,自然又是一阵开怀畅笑。
我想起抵达曼谷的那一天,一下飞机,泰国的海关和机场人员见是中国乘客,表示出的那种友好态度;想起了在曼谷街头漫步,小吃摊摊主热情邀请我们品尝他的手艺。在拍他耶海滨,卖椰子的少女笑着用椰刀砍去椰壳,将甘凉的椰汁捧到我们手中。泰国国家广播电台的马仪芳小姐亲自驾驶轿车,接我们到他们电台参观访问。此外还有许多泰国作家诗人对我们的似火热情,都使我们如沐春风,顿生宾至如归之感。我的遐想被一阵笑声打断。大家在船舷边合影留念。天上是一轮圆月,两岸灯光灿灿。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山海关外古兴城
张子祥 文并摄影
这座古城你或许在银幕上见过,电影《三进山城》、《平原游击队》、《吉鸿昌》等在这儿拍过外景。最近上演的电视剧《荒唐王爷》也在此取过景,而反映女真族之崛起的电视连续剧《努尔哈赤》自然少不了古兴城的镜头,因为它与努尔哈赤的命运有过密切的关联。
兴城,座落在山海关外,背山面海,形势险要。夏、商、西周属孤竹国地,战国时为燕地,秦属辽西郡,汉归徒河县,晋慕容皩置集宁县。明初,这里属广宁前屯、中屯二卫地,本无城廓。后来,东北的女真族逐渐强盛,不断袭扰明军,明王朝为了防御,于宣德三年
(公元一四二八年)修筑了这座城池,建卫治名宁远。当时城周围五里九十六步,高三丈,设四门,中为鼓楼。第二年又增筑外城,高如内城,也有四门,四门设楼,四角设台,城廓之间为护城河,河深一丈五尺。明末,女真族益盛,建国后,金屡次打败明朝关外守军。天启六年(公元一六二六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带十万后金军,兵临宁远城下。驻守在这里的明朝名将袁崇焕,率军奋力血战,击败后金军。努尔哈赤受箭伤,不得不引兵退去,死于途中。第二年(公元一六二七年),清太宗皇太极欲报父仇,再次进逼宁远,又受挫。后来,清军采用反间计,使袁崇焕蒙受不白之冤,于崇祯三年(公元一六三零年)被处死于北京。从此,明军在山海关外的防守一蹶不振了。
兴城虽屡遭战乱,但经历代维修,基本保持了原来面貌,古城建筑艺术特点突出。古城的东、西、南、北四条街十字相交,汇合于中心鼓楼,呈正方形。城墙外用大青砖,里面用巨石,中间夯土砌成。它以独特古朴的风貌,吸引着影视艺术家,更吸引了中外游客。
(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水浒人物
武大郎:冤有个主来债有个头,养大了武二好报仇。
刘唐:历代辈有强人出,买卖自当重发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