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关于美国发表的两份战略报告
陈忠经
美国今年先后发表了两份战略报告,对美国未来战略环境作了估计。报告认为,在未来几十年里美国的安全战略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将出现三到四个全球性大国,美国战略家面对较之美苏两极竞争远为复杂的战略环境。当前还处于国际安全事务中的一个过渡时期。面对未来,美国的战略需要作出调整。两份报告都谈到了中国未来的国际影响问题,对此,我们有自己的清醒认识。不过,从这些评估中,可以了解到外部世界对我们的一些看法,这对于我们开阔视野,做到心中有数,还是有益的。
美国在不久前先后发表了两份关于美国今后国际战略的报告。一份是“总体长期战略委员会”所写的题为《区别威慑》的报告,已于1月12日提交里根总统(以下简称为“报告Ⅰ”),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国防部副部长(已退休)伊克尔和基辛格(共和党)、布热津斯基(民主党)等知名之士。报告提出一周之后,苏联外交部发言人就作出了官方的反应,认为这份报告完全是和苏联的“新思维”唱反调的“旧思维的典型”;“企图用过时的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法来对待新的现实。……依靠纯粹实力态度并且从继续进行军备竞赛、保持苏美关系的对抗局面和使地区性冲突长期化的……荒唐说法来确立自己的理论设想。……报告的腔调和内容与世界上和苏美关系中新的积极趋势大相径庭”。另一份报告是里根于1月20日向美国国会提交的长达41页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Ⅱ”)。这份报告,从头到尾,以苏联为主要对手的基调,较之前一个报告有过之而无不及。2月18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讲话的有关部分,对此也颇有些旁敲侧击的反应。这两份报告发表在里根、戈尔巴乔夫第三次会晤一个多月之后、第四次会晤(5月下旬)的四个月之前,这多少和美苏近期来的缓和势头相悖,当然它并不意味着这种势头有什么挫跌,毋宁说是美国统治集团对美苏关系长期趋势的一种看法,在这些人心目中,美苏两家还是以对抗为主。然而,两份报告的基调虽然大体上是相同的,但是在某些重要内容和提法上又不尽相同。因此也还有必要做点深入地比较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Ⅰ在开宗明义的这一部分,一上来就突出地提出了中国和日本。它认为到了2010年,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力量将使中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强国;中国将成为在全世界名列第二位(略超过日本)或第三位(仅次于日本)的经济大国(苏联在国民生产总值上将名列第四);日本和中国都将成为军事大国。报告认为,一个世界上出现了三个到四个全球军事大国,就将使美国的战略策划者们面对着一个较之过去所熟悉的与苏联的两极竞争远为复杂的战略环境。在这样一个多极的世界上,美国必须恰当地处理同几个不同的全球大国之间的关系。美国过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包括许多不变的成分,并不是都要加以改变或调整,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将要尽力遏制苏联在世界任何地区的扩张”。但报告的作者们建议,美国的军事战略要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美国和它的西方盟国长期以来在军事政策和军力部署计划上过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两个“极端威胁”上,就是①华约对中欧发动大规模进攻;②苏联全力以赴的核进攻。而实际上这两个极端情况产生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今后应该以更大的注意力“强调更广泛的意外事故”;在全球的从西到东各个重要关键地区,“从最低强度和最可能发生的冲突起,直至最具有毁灭性的和最不可能发生的冲突”,从“越来越多的装备精良的小国到新兴的军事大国”,从苏联人到“其他潜在的敌人”,都要加以注意。总之,要根据今后20年不断变化的环境和不同情况、不同地区国家,有选择地利用不同的武力和武器(从不断改进的、精确的、起战略作用的各种常规武器、非核武器到战略核武器),实行“有区别的威慑”。报告Ⅰ的作者们正是根据上述未来20年(几十年)美国战略环境的不断演变、剧烈变化、越来越趋于复杂这样一个根本的战略估计,认为美国的国际战略必须具有长远打算,加以总体规划,作出必要的调整。
里根的报告Ⅱ,则认为美国所处的时代是“国际安全事务中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具有四个特点或主要趋势:①始于70年代末,美国对西欧和东亚已不再拥有经济上占压倒优势的地位。这种经济实力的调整很可能持续到90年代,东亚工业国家的经济,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将进一步发展。②苏联大规模加强军事力量——每年把占国民生产总值15%—17%的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这一点在今后几年内将继续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③方兴未艾的军事技术革命;美国及其对手双方的军事领导人员都在重新考虑现行军事理论和军事力量的结构,以及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④经济力量和先进技术(包括军事技术、核技术)向第三世界的扩散。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在世界许多地区发生中烈度和高烈度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至于低烈度冲突早已此伏彼起,打之不已。报告Ⅱ就战略问题所论列的范围比报告Ⅰ要远为宽广;外交政策、经济政策和防务政策合成美国的总体战略。在谈到防务政策时,里根同样强调“威慑力量是我们对付常规及核侵略的军事战略的基础”。目标着重点还是对着苏联,而没有明确提到所谓“区别威慑”。
从两份报告来看,在美苏关系上、在美国当前和长期的对苏战略思想上,概括起来提出了三个概念。第一,美国的主要对手还是苏联,而在里根的报告Ⅱ中则较为更明确、更强调。第二,苏联并不是对美国的唯一威胁,两份报告都提到美国要对付今后20年可能出现的各种剧变中的所谓“新崛起的军事大国”。第三,“对话是补充”——主要是指同苏联。两份报告都认为,苏联的对外政策随着苏联的改革有可能变。因此要“欢迎(苏联的)真正的变化”,“我们的战略继续强调实力、对话和现实主义诸原则”。这最后一段话似乎与苏联的“新思维”有了某种吻合。
在过去40年里差不多所有的军事冲突都发生在第三世界,在同一个时期里,美国直接间接卷入的战争也都是在第三世界。由于美国过去主要是为了应付苏联发动世界性大规模进攻的紧急事件,这就使我们对第三世界的冲突准备不足。美国要投入更大的力量在辽阔的第三世界(首先是几个要害地区)来对付主要对手苏联、以及可能的“潜在的敌人”或其他明显的较小的对手,以“保护美国的利益”。这当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战略调整的设想或动向。
两份报告都提到中国的未来影响,作出了对中国的战略估计。值得注意的是报告Ⅰ突出地提到中国到了2010年将成为世界第二或第三经济大国,而且将成为一个军事大国。我个人认为,对于这种对中国经济力量的评估,很自然地会激励我们特别是遇到前程还有不少困难的时候不要“妄自菲薄”,但是主要还是持稳重戒慎、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妥。不忙于去搞一番“模糊数学”的测算,还是根据中央的改革开放的路线、决策和一系列重要政策,艰苦创业、奋发努力、精益求精、埋头实干为佳。值得注意的是,在报告Ⅰ发表的前后,美国已经有一些人在考虑一个长远的根本问题就是中国经济地位如此提高,究竟对“世界”是否更安全?提一下这个情况有好处。即我们在考虑国际经济环境的时候必须密切联系我们的国际政治环境,即人们在怎样看待我们,心里要有个数。
现在的确有些国家(当然包括美国在内)、有那么一部分人把中国当作“潜在的敌人”。这显然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一种误解,是缺乏正确的战略思想、远见卓识或真知灼见。我基本上欣赏、赞同上面曾部分引述的里根总统在报告Ⅱ中所讲的有关中美关系的一段话。“一个强大的、安全的和现代化的中国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我相信或者说我希望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他作为美国总统、总结8年的实践经验、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的一个结论。


第7版(国际)
专栏:

捷共总书记雅克什强调
全党要创造性地完成改革任务
精简数万名中央机关人员充实企业和第三产业等
新华社布拉格5月15日电 捷共总书记雅克什5月14日在布拉格市党代表会议上强调,党是改革的倡导者和保证。全体党员和党的干部要认真地、努力地实现改革的意图。他号召党的机关和干部不要坐等上级的指示,要创造性地完成各方面的改革任务。
为了使党的机关和干部的工作更具有活力,捷共对县、州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自捷共十七大以来,已更换了1/3的县委书记和2/3的州委第一书记。
雅克什还谈到了捷目前正在进行的组织结构改革问题。这次改革不仅压缩了中央部委的数量,还精简了数万名中央机关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将充实到企业、第三产业、教育、卫生等部门。他要求将精简机关腾出的场所用于扩大商业网或作为卫生、教育和文化等设施。
捷今年7月1日将实施企业法。为避免实施新法中偏离改革的原则,雅克什特别指出,要正确地运用企业法的原则。在实施新法之前,要抵制各种投机取巧的企图。他认为,企业致富要依靠自己的劳动,要完成对社会承担义务。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主席呼吁
援助发展中国家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
据新华社伦敦5月17日电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主席、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今天敦促西方国家政府在援助发展中国家时,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问题。
菲利普亲王在伦敦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国际援助组织不应该在向经济项目投资时,无视其对环境的影响。
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1986年发展中国家接收了260亿美元的援助,但只有不到5%的资金用于保护自然资源。基金会希望这样的援助资金能增加到20%至30%。


第7版(国际)
专栏:

苏联学者在芬兰发表讲演
改革意味着从幼稚和左倾观点中解放出来
新华社赫尔辛基五月十六日电 苏联世界社会主义制度经济研究所教授达希特谢夫今天在这里发表的讲演中指出,改革将会使社会主义在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复兴,改革也将对东西方关系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达希特谢夫是应芬兰共产党(团结派)的邀请前来芬兰进行讲学访问的。
他认为,改革意味着从幼稚想象和左倾观点中解放出来,这将涉及经济管理、国家所有制、政治体制以及党在社会中的地位等领域。
他强调,民主是改革的前提条件,没有深入的社会民主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
在谈到六月份即将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时,他指出,这次大会将解决社会生活和党的生活民主化问题。
他说,大会还将对党在社会中的任务作出明确的规定,行政与经济工作不再属于党的工作。


第7版(国际)
专栏:法国通讯

凯歌能否在戛纳奏响
本报记者 李彤
5月17日晚10时30分,中国电影代表团全体成员身着夜礼服,踏上红地毯,在《红高粱》主题曲的奏鸣中步入戛纳电影宫。迎面是一片眩目的闪光灯,上千名围观的游客发出热情的欢呼。这是在第41届戛纳电影节上,中国影片《孩子王》举行首场放映时的隆重场面。
尽管中国电影界为此次参赛作了最充分的准备,但比起那布满全城的海报以至4架飞机盘旋拖带的空中广告来,我们的宣传仍显逊色。好在将在法国发行《孩子王》的三A影片公司和美国一家公共关系公司也加入了为《孩子王》助阵的行列。几十辆电视转播车和几千名记者把电影节的盛况传向全世界。从12日开始,连续不断地采访和拍照使《孩子王》的导演陈凯歌应接不暇。在17日下午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又和西影厂厂长吴天明、演员谢国、摄影师顾长卫坐在台上,面对着10台摄像机和近百名兴趣浓厚的记者侃侃而谈。
《孩子王》在此间获得的普遍反映是:“这是一部很美、有独特观点和风格的影片。”《英国国际银幕》戛纳特刊以押赌的形式预测评奖结果,认为《孩子王》得大奖的可能性为3∶1,排在20部参赛片的首位。这家刊物主持的国际记者评判团(本报记者亦参加)每天为参赛影片打星,《孩子王》共获32颗星(截至到18日)。法国《正片》杂志的权威影评家则在《电影节报》头版文章中,直言不讳地说:“《孩子王》将是本届金棕榈奖最有力的竞争者”。
同时,还有不容乐观的一面。一些记者反映,这部影片的文化背景距西方太远,有大量象征的东西西方观众很难懂。此外,陈凯歌和顾长卫对参赛拷贝的技术质量极不满意,影片画面色彩大受损失。张艺谋则认为,在画面质量上吃亏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孩子王》需要听人讲解才能明白,这对于电影这种一次性欣赏的视听艺术来说,是很吃亏的。
《孩子王》能不能在戛纳获奖,获什么奖要到23日晚才能揭晓。西柏林电影节主席德·哈登先生的看法非常明智:“能够得奖当然好,假如没有拿到奖,《孩子王》也肯定是一部非常好的影片。因为评委会成员各有不同评判方针,有政治因素和其他因素。中国影片能在戛纳列为正式参赛片已经是很大的荣誉,而且可以听到各国记者和影评人的反应,这也是一种收获。”
张艺谋、巩俐和潘虹也是电影节上引人注目的人物。除了络绎不绝的采访以外,另一些电影节盛情邀请《红高粱》前往。
台湾导演侯孝贤的影片《尼罗河女儿》参加了电影节上的“电影双周”活动。在华侨餐馆“大观园”,在三A公司举办的海滩酒会上,大陆、台湾、香港的电影工作者一次次举杯畅谈,还曾在陈凯歌住的房间里联欢到深夜。
为了《孩子王》的放映取得更好效果,香港电影工作者舒琪、李焯桃突击一天整理出英文台本供同声翻译用。可以说,在戛纳的所有中国人都协力同心,为《孩子王》的成功而努力。
(本报戛纳5月18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这是最近在马德里一个居民区落成的一座日晷。据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日晷。无论在日光还是月光下都可得知当地准确时间。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