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他们希望生活得有声有色
李锐
过去30年,海南岛共分配1.4万名大专毕业生,留下来的仅1000人。自建省负责人“欢迎有识之士开发海南”,并宣布“比特区还特”的政策之后,一个月内,就收到5万封信,5000人一下涌去,其中绝大部分为大专毕业生,也有中青年干部,包括工程师、专家、教授、作家和300个记者编辑;除台湾外,各省市人都有。“南荒极境”忽然成了“蓬莱胜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解放军文艺》今年第二期《海南大气候》一文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杨守松原是跟踪采访他的4个朋友,怎样从“天堂私奔天涯”,不料一踏上渡海轮船,就遇到至少50个到海南“找工作”的,随即扩大了采访计划。他在岛上同100多个“流浪汉”同吃同住同活动,终于掏出了他们的心(这些人多是偷着去的,电视台记者一举起摄像机,他们就躲开了)。这篇3万多字气势磅礴、旋律高亢、扣人心弦的报告文学,主要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他们投奔的是一个“自由岛”,一个“特”字,当然也包括对思想解放出名的一、二把手的信任:一位表示过,“除非进两院(医院、法院),就要干下去。”他们迫不及待要去海南,是追求开拓,梦想创业。他们对自己所在单位和周围环境久已无望,或专长不得施展,或能力无从发挥,或厌倦节奏缓慢、等级森严的机关生活,或受不了压抑身心、动辄得咎的专横领导。他们希望“有自己的事业”。“我要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吸引我的不是冰箱彩电,海南现在比我原来那个单位不知差多少,但是海南有希望,我是奔希望来的。”作者的朋友是中学教师,校长竟诬男女老师自由交谈为“道德败坏”,朋友表示:“宁肯讨饭,也不愿在此人手下工作。”北京某工业部一技术员说:“原地可以养老,干事业不行。”四川一化工厂的干部说:“厂领导独断专行,既无知,又官僚,他绝对不懂科学,却有绝对的权力。”由于受不了种种难堪之事,“我们要冲出这个铁笼子。”
据说文章发表前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反响。作者工作地区的苏州市委组织部门的干部,限每人一晚轮流传阅。认为这篇文章能触动管人的部门改革快一点。对的,改革贵在用人。但人才只有在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环境中才能更快成长,一潭死水、鸦雀无声必然压抑窒息人才。海南的消息告诉世人:当代青年有一种共同心理,希望生活得有声有色一些;他们对自己有紧迫感,不愿虚度年华;他们迫切要求奉献自己,为自己也为国家干一番事业。这不仅是人事部门面对的问题,更是全社会面临的问题:你不改革自己的旧一套,就莫怪人才外流。离开21世纪只有12个年头了,切莫忘记我们的贫困与落后,中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继续拉大,我们整个国家都面临着一种紧迫感: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迎头赶上去。我们不要“暖风熏得游人醉”,还要继续高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是2月15日《世界经济导报》发出的一个号召)。感谢《海南大气候》传来了这种信心:中国是有希望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
我们老一代受过多少不必要的苦难折磨,浪费过多少大好时光,总不应当再让现在的青年有志难酬,总应当让他们能生龙活虎地演出一幕幕新的活剧吧!


第8版(副刊)
专栏:

石狮奇遇
刘大平
从泉州向西南行100多公里,就到了著名侨乡小镇——石狮。还未进城就被汽车堵住了,伸头窗外,嘿!汽车排了足足一里多长,大巴、小巴、丰田、尼桑……各色各样的车型,这儿都有。
走在街上,你可以看到抱着寒装的东北人,穿着入时的上海人,说着粤味普通话的广东人,风尘仆仆的西北人……走不上10分钟,就可以碰到十几个省区的来客。
石狮,你的魅力何在?
石狮,你的磁心在哪儿?
当然,石狮很美,闽南风光,侨乡腹地。白花岗石小楼,似瑶台仙乡;红花岗石屋宇,似红珊瑚般雅致。
人们到石狮,不是观光,而是买东西。多数是买衣服、鞋袜。也买一些稀罕的工艺品、塑料制品。这里的服装集港、澳、东南亚甚至欧美之最新款式,几天一换,换一次推出一批新潮服装,来石狮的人,走的时候,大包、小包塞得满满的。
到石狮不用担心交通问题。一天中,随便什么时候招手即停的中巴、小巴飞驰在街上,到福州、泉州、漳州、厦门、深圳;站在街边,等上三、五分钟就开来一辆。
我在街上漫步,眼前突然出现一个熟悉的面孔,他驻足打量我。四目相对,相知而陌生,雪白的衬衣,银灰色洒红点丝领带,考究的黑羊皮夹克猎装,一副“绅士”加“企业家”的派头。我的朋友中没太大的财翁,大多处在清贫线上,“大平,你不是留在北京了吗?怎么到这儿来呢?”他唤醒了我沉睡的意识。哦,是大学同学,记起来了,记起来了。他那时那么瘦小,黑黄,老爱独个儿在教室看书。一遇到班里的活动,团日、周末舞会、新年联欢什么的,他总是默默地坐在一角。学习一般,相貌平平。不知他家境如何,有何亲人,只知他父亲在新加坡,是个大资本家。我们同窗一年,就开始“文革”,从此各奔东西,我连他的名字都忘了。这时他掏出一张清香扑鼻的名片,双手递到我跟前:新加坡塑料公司董事长。哦,他继承了父业。他的公司在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都设有分公司。
他是拥有百万资产的大董事长了。我疑惑地望着他。
“到我的办事处坐一下吧,好好聊聊。”
他在石狮的办事处,是一栋三层小洋楼,一楼为装饰豪华的客厅,二楼是职员办公室,三楼是他的居室。我们在客厅坐下,他仍在滔滔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好像好久没跟人说话了似的,好容易找到一个知己:“我在祖国学习的知识有用场了。现在祖国的大门又敞开了,开启了第二条丝绸之路。我们国产的产品在东南亚一带很畅销呢!明年,我准备把我们的产品打入西欧市场。”他虽已加入“新籍”,但与我说话,仍是“我们”、“我们的”。一个人的一生毕竟只有一个根啊!
我望着容光焕发的面孔,回忆着大学的他,他何时有了这般口才,这般魄力,这般智能!人的潜力看来要在一定的环境和位置上才能发挥出来。他若不去继承父业,谁知他有企业家的才能呢?我们的社会如果能为每一个人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就好了。
石狮镇的居民多是妇女。她们过去在家育子、守业,丈夫漂泊海外谋生。每逢春节,来自异国的汇款单雪片般地飞回。而今的石狮妇女,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石狮今日的繁荣,不正是她们用双手绘编出来的吗?


第8版(副刊)
专栏:

融雪
赵丽宏
赴京出席七届全国政协会议,欣逢一夜春雪,浮想联翩,感而赋之。
无声的雪
降落在无声的夜
漫天冷雪
只是黑暗中的发泄
醒来但见艳阳灿烂
每一束阳光都在喊
融雪
融雪
融雪……
长安街上融雪
车流未断
人潮激越
几道潮湿的车辙
转瞬便化为轻烟
天安门前融雪
广场坦荡
碑石莹洁
几滩平静的水渍里
浮云如翱翔的白鸽
风筝如飘舞的满月
寒冬气数已尽
人间再难容
残雪
即便曾一度
铺天盖地
终究要让位于
阳光世界
请听融雪有声
声如雨洒平湖
声如蚕噬桑叶
声如泉出幽谷
声如江河奔泻
……
有声的融雪
细微却恢宏
柔弱却壮烈
真正的生命
不会屈服于雪
融雪声中
绿叶已吐芽
花蕾正萌结
雪的融化
报告着春的大捷
这是冬的尾声
这是春的序言
既然阳光无法垄断
我不再害怕落雪
雪落了也要化
不化的是
渴望春天的血液
永不冷却的
青春血液呵……
1988.3.25.北京。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轶话

朱光潜先生教初中英语
巴淑
2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从香港大学毕业归来,应聘于中国公学中学部,教初中一年级英语。中国公学虽然地处吴淞,但学生并不出于十里洋场的上海,而多一半是从川、黔、湘、鄂等地来的内地娃。有的仅知“男孩”、“女孩”、“书”等单词,有的简直只识ABC而已。
那时一般中学采用的是周越然编的《模范英语》读本,而先生却选了霍桑的著作《奇异书》作为教材,原版的,没有一个汉字注释。先生从第一课开始,走进教室就不说一句中国话,他用手势、眼神、音调、动作等等作辅助,要学生们专心听,然后学着说,反复地、一字一句地、慢慢地说。他说,学外语,要把自己的母语完全丢开,不要让外语和母语互相干扰,因此他不作中文解释。
先生要学生不怕麻烦,勤查字典。也许《奇异书》是本故事书吧,查起字典来,循着故事线索,倒也懂得一点,再到课堂上一听,懂得了个八九不离十,学习的兴趣就来了!
光知道故事是不行的。先生严格要求“熟读课文”。他说,小孩初生,不会说话,后来能说话的本事是听来的,学来的。读课文就像母亲在教你讲话,你读熟了,话就会慢慢地说了。在课堂上,他要学生概述课文大意,复述故事……
养过鹦鹉或八哥的人大概都有这个经验:先要使小鸟的舌头由硬变软,它才能“学舌”。“熟读”的作用就是如此吧,早晨一起,学生们就在屋外,树下,千遍万遍地读。这样读呀读的,不到半年,舌头听使唤了,一些句子,不用思索就跑到嘴里来了。除了在课堂训练之外,还有课外活动。先生好像忘了自己应该休息,常在星期六晚上或星期日下午,组织学生举行“朗诵会”、“故事会”、“谈话会”。有时还带学生出去远足,使学生在嬉戏、欢乐之中学得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和听、说的本领。
学完《奇异书》的前半部,先生把第一篇《儿童乐园》编成了短剧,让学生来演。潘多娜那大段大段的台词,她和埃皮密苏斯吵嘴,斗气的对话,以及其他角色的台词,学生们都在排练中背得烂熟。
二年级未终,先生两个班的学生多能写封短信,作篇短文了。学期末了全校举行英语作文比赛,题目是《一个梦境的描绘》。经英语组全体老师的评选,先生班上的两个学生,得了第一、二名。
由于政治动荡,这个中学只成立了两年,就被解散了。
先生现已逝世,但我这位先生当年教过的学生,对先生授课时的神态,至今无时或忘。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蓉城王建墓
魏斌
成都西北的三洞桥,五代十国时前蜀皇帝王建安葬于此。这位皇帝的政绩并没有在人们心中留下记忆,然而他的陵墓却完好地保存下来,供人们参观,更给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和文化艺术的史料。
王建(八四七—九一八年),河南舞阳人,四十岁时随唐僖宗避乱逃往四川,出任利州刺史。九○三年唐昭宗封王建为蜀王。九○七年唐亡,九月,王建以国号“蜀”称帝于成都,史称前蜀。十一年后王建病殁,其子王衍继位,再七年,前蜀为后唐所灭,结束了前蜀三十五年的短暂历史。
王建墓封土为圆形,直径八十余米,高约十五米,看上去犹如天文观测台的大圆顶,拔地而起,上覆草坪,树木,似乎还显示着当初皇帝的凛凛威风。墓室由十四道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每室之间有木门间隔,全长二十三点四米。
前室相当于墓道,券额口尚保留有部分原有彩画;后室的后半部为御床,上置王建石雕坐像,南面刻有龙、狮及云纹。
中室为主室,系放置棺椁之所。棺床为须弥座式,皇帝的“龙体”经过这漫长的岁月早已不复存在了,而石制棺床倒是经年不朽。床头有石雕长明灯,灯体巨大,这盏灯当然也没能“长明”,永伴这位皇帝,留下的只有冰冷的石头。棺床两侧列置十二力士像,作抬扶棺床状;棺床东、西、南三面刻乐伎二十四人,其中舞蹈者两人,奏琵琶、筝、鼓、笙、笛、钹等乐器者二十二人,是一支完整的宫廷乐队。墓内这些雕塑艺术以及出土的玉大带、哀册、谥册,各种银器及铁猪、铁牛和墓室建筑结构,都是研究唐五代十国建筑、音乐、舞蹈、服饰的重要文物。
王建墓发掘于一九四二年,解放后国家多次进行修葺。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8版(副刊)
专栏:

汲水(油画) 王延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