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国际性是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基本内容都是一样的。非阶级性和超民族性成了科学国际性的重要内容。
科学通过生产工具和劳动者变成直接生产力,为世界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服务。世界各国不管社会制度怎么不同、属于哪个阶级、有着何等信仰,都不会拒绝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幸福生活,都不会反对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提高社会生产力,繁荣自己的经济,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科学在为人类服务上面,可说是最大的“国际主义者”。
科学的国际性,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变得更加明显。原因是:大科学时代提出的科研课题往往超出一个国家范围,是国际规模的大问题;大科学时代科研所需信息是全球性的,须向全世界调研资料数据;大科学时代科研耗资巨大,往往超出一个国家的支付能力;大科学时代科研课题极为复杂,不同学科间的联系日益加深,往往需要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互相切磋交流。国际范围兴起的跨国公司经济形式,为全球性的科研课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后盾,使科学的国际性程度大幅度提高。
近10年来,我国科学在逐步走向世界。但是,不能不看到,我国科学同世界各国科学相比,国际性程度还相当低。全世界权威性杂志近4000种,中国杂志仅有13种被收入。世界上可统计的学科有2400多种,我国的学科数不过500种。我国科学教育事业,如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确成为当前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摘自1月17日《光明日报》 赵红州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种种思考
有关方面最近对上海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发现,传统的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新价值观已有明显的距离,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
一、成才观念,有传统的与现代的人才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中有一半人希望成为管理型人才,愿成为学者的为数极少。多数人宁可到条件差,但可以发挥创造才能的地方去。
二、政治信念,有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普遍认为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但多数学生认为马列主义理论课的学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学了用处不大。
三、道德观念,有绝对性与相对性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比如对“诚实”的看法就比较相对,认为诚实与否是一种手段,该诚实的就诚实,事事诚实要吃亏。
四、人生观念,有群体与个人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中赞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最多;其次是认为“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这一系列的价值观的冲突有一定的破坏性,因思想观念缺乏一致的定向,会引起行为的失控。但这种冲突也有建设性。它可以防止任何一种观念的封闭、僵化,以期探索不同价值观的融合点,促进新价值体系的诞生,同时促使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反思。(摘自1月28日《组织人事信息报》 奚迪华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历史上并无“洋务派”和“洋务运动”
“洋务”是泛指同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务。在中国近代史上,同洋务打交道的人,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的人们,并非只限于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极少数人。
50年代至90年代,容闳、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炽、陈虬等先后提出变法自强主张。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这种变法维新运动日益高涨。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维新把这种变法自强的运动推向顶点。此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逐渐兴起。无论是变法维新,还是革命共和,在实质上都是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深入发展。
在晚清政治家中,李鸿章算是进行洋务活动最多最为突出的一个,并且提出对外“和戎”、对内“变法”的主张。虽然他所谓的“变法”不是改变封建制度,但他毕竟提出了要求变革的主张。李鸿章力求对外妥协,在晚清军阀中,可以说是最大的投降主义者。热心洋务的张之洞虽然建树不多,在对待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上却是倾向抵抗的。可见,在办洋务的晚清官僚、军阀中,他们的思想政治倾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勉强将他们统称为“洋务派”,未免背离历史事实。
前面已经讲到,学习西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活动,是中国各阶级、各阶层的人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所进行的活动。因此,它并不是晚清官僚军阀所独有的运动。
此外,至今还未发现清政府关于推行“洋务运动”的号召,也未见到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官僚把自己所办的洋务称做“运动”。所谓“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是不存在的。
(摘自《光明日报》1月20日 吴雁南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奇妙的卡门涡街
你可曾注意到,当溪水流过桥墩时,会有一个又一个的漩涡左右交替地自桥墩后方二侧脱落,沿着几乎是平行的二条直线,缓缓顺流而下。这时你站在桥上放眼远望,可以想象这二列漩涡犹如一条街道,自桥墩向远处伸展,那漩涡永好似那道路两旁的树木……称它为涡街不是挺合适吗?
卡门在1912年指出,在非流线阻力体下游所产生的流体振荡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他进一步阐明,二列涡街只有交替脱落,旋转方向相反,而且二列涡街间的宽度h与同列两涡间距离1比等于0.281时,涡街的形成才是稳定的。为表彰他的功绩,后来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卡门涡街。
长期以来,人们对不少怪现象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当风速大到一定程度,电线会嗡嗡作响,发出讨厌的噪声?为什么高耸的烟囱、河流上的吊桥、管道中的温度计、潜水艇上的潜望镜……会莫名其妙地激烈振动起来,以致折断?后来人们发现,原来这是卡门涡街在“捣鬼”。研究表明,伴随着漩涡自阻力体后交替脱落时,将有一个模向力(垂直于流向),按漩涡脱落的频率周期,交替地作用在阻力体的二侧。如果作用力的频率与阻力体本身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将引起共振,导致破坏。为消除这种破坏因素,人们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核对物体固有频率是否与卡门涡街频率相等。如无法避开,则须改变物体的外形,给它“穿上”流线型的“外衣”。
(摘自《中国机械报》1月24日 柏青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古汉语的活化石
福建省方言之复杂,在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全省2600万人,分别操闽南话、莆仙话、闽东话、闽北话、客家话等,还有30多种小方言。厦门大学的黄典诚教授说:“闽南话保留中国的古语较多,称得上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例如,在3000年前的甲骨文里,“你”写作“女”,而当今闽南话仍将“你”读作“女”。又如“丈夫”的今意是夫妻中的男子,但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丈夫”是男人的统称。今天,闽南人仍然把男人叫做“丈夫”。
1972年,考古工作者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大批2100年前的珍贵文物,其中帛书上的“勺”字,颇为费解。而让闽南人读,“钓”字声旁的“勺”与“赵”同音,原来是指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
黄典诚教授说,《广韵》是一部研究中国中古语言的书,书中将所收的26194字分为四声206韵,而真正能把这206韵区别得比较清楚的,只有闽南话。
福建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百越人居住的地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这里设置闽中郡,随着派遣大批移民和军队入闽,中原古语开始传到这里来了。西晋末年,北方百姓遭受战乱和灾荒,渡江南迁,又带来了当时的中原语言。在其后的1000多年里,中原的语言急剧变化着。相反,由于关山阻隔,福建语言却相对稳定,保留了不少的汉唐古语。
(摘自《文汇读书周刊》
1月9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桦树汁
桦汁具有滋补强身、祛火解毒、润肠通便、祛风止痛等作用,可以治疗痛风、关节炎、结核病,对风火牙痛、肠热便秘、胃热口臭、口舌生疮、目赤热痛、声音嘶哑、咽炎、扁桃腺炎等均有良好的作用。
人类对桦汁的利用由来已久。一公顷桦树林每年可产桦汁20吨左右,成熟林可连续采汁3—5年以上。目前,对桦汁的开发利用已风靡世界。在食品加工上,桦汁可用来生产香槟酒、食品添加剂、糕点、冰琪淋及水果糖等。在医药方面,桦汁可用来生产维生素剂、溶剂、杀菌剂、利尿剂等,并用于临床,治疗风湿、肾结石、膀胱炎、喉炎、贫血等症。
(摘自《中国医药报》第320期 大可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雾的危害
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重金属微粒及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人吸入这种雾气,对身体是有害的。有时雾滴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硫、硫化氢等物质还会形成酸雾。据统计,全世界因酸雾等的锈蚀,每年损失千万吨钢铁。
雾对农业生产也有不利影响。苹果上面出现一些“雀斑”,其中就有雾在作怪。处于扬花成熟期的小麦,遇上持续的雾天,易生锈病。
雾的移动还促使污染物不断扩散。
为减轻雾的危害,要加强防护。个人注意不要在浓雾中做剧烈运动。社会防护可以大量造林绿化,净化空气。当然,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源。 (摘自《气象知识》第6期 黄志平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古今漫话水循环
现代的科学技术证实了人类早期的一个基本论点:“水是万物之源”。
在古代的学者中,就有人从生活经验中形成了水循环的概念。我国唐朝著名学者柳宗元在注释屈原的《天问》时,撰写了《天对》。其中有一段关于水循环的问答。
屈原《天问》:“九州安错?川谷何夸?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柳宗元《天对》:“东穷归墟,又环西盈。脉区土区,而浊浊清清,坟垆燥疏,渗渴而升。充融有余,泄漏复行。”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精辟的水循环理论,由于当时无法作科学论证,也无法得到公认。
水循环确实是促进物质交替、能量转换或再生,并使地球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生命线。其规模之大,遍及全球。辐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总量中,有23%消耗于水分蒸发,而水汽凝结时,能量又被释放出来。所以水循环也伴着热能循环。海水蒸发是水循环的开始。太阳、海洋、大气构成了一架永恒运转的心脏传导系统。而世界大洋则是地球上淡水的唯一来源:水分蒸发,化为水汽,被风携带到大陆上空,水汽凝结变成水滴或冰粒,形成降水。一部分降水渗入地下储存和调蓄,一部分汇成江河最后归宿大海。
水循环把氨基酸、核糖、核苷酸、卟啉等生命物质护送到原始海洋储备起来。水在光合作用中分解出氧。高氧层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变为臭氧O3,形成臭氧层。臭氧层保护生物免遭杀伤。海洋生物艰难登陆,大地披上绿装,地球面貌焕然一新,开始形成了生物圈。
水是自然界的经纬,循环是天地间的命脉。我们应当把天文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重新综合起来,建立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
(摘自《地球》1988年第1期 孙德佩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文物珍品——汉代画像砖
画像砖是用一个个画像小印模在砖坯未干前压印烧制而成的。画像的雕刻技法与时代、地区相关,一般说西汉中期多为凹雕,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多为阳线刻和浅浮雕,或两种并用手法。其构图饱满,形象生动。
这里介绍的《渔猎·收获》图画像砖于1975年4月在成都西郊曾家包汉墓出土。这幅反映当时生活情景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四川生产发展的情况。图中劳动者真实具体的姿态,劳动中彼此呼应协作的气氛,栩栩如生;构思也十分巧妙,画面2/3的上方处理成渔猎情景,1/3的下方画面为收获图。两种不同的劳动情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这幅反映当时劳动者现实生活的作品,充满了对劳动者和劳动生活的热情,饱含着民间艺术工匠朴素的阶级感情。
类似这样题材的画像砖,显示出来的是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主观愿望的理性。它像社会的一面镜子,映缩出社会的各个侧面。
(摘自《文史杂志》第6期 卢光明文)
(附图片)
汉代画像砖《渔猎·收获》图 拓片效果图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古陶有惊人的“记忆力”
博物馆里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古陶是古代文明的象征。人们面对那些静静地安放在陈列窗里的古陶,会想到人类祖先的智慧,历史发展的进程,然而可能还不知道,这些看上去十分古老简陋的陶器,都对地球磁场的变化保持着十分惊人的“记忆力”。这种“记忆力”不是几百年,而是几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古陶的这种特殊功能,是在烧制时产生的。地质学家只要对古陶进行分析,就能了解几千年来地球磁场强度和方向的变化。
(摘自《世界科技译报》第131期 贾秋兰译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