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
组织千百万健康而又具备工作条件的老人参与社会发展,使这些消费者发挥潜在能量继续创造财富,以减轻社会负担,这是综合治理人口老化的积极对策之一。
有的人认为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现职人员尚且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再使用老年劳动力岂不是与待业青年和在职人员争利。从社会整体看,我们承认解决青年人就业是第一位的,也承认同时解决青年人就业和老年人再工作确实有一定困难与矛盾;但是也应该看到矛盾中的内在联系。一般地说,老年劳动力资源是“智力型”的,与新成长起来的青年劳动力资源相比,是一种不同类型。实践证明,有些地区和企事业单位组织退休人员再工作确实弥补了技术力量的不足,他们与在职的默契配合,使各自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有些地区对组织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意义总结了四条:(1)在社会工作中能起骨干作用;(2)在经济工作中能起参谋作用;(3)在青少年教育中能起导师作用;(4)在移风易俗中能起宣传作用。
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不只是指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还应该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从某种意义讲,老年人凭借他们丰富的知识经验和阅历,对传授我国优良文化传统肩负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责任。如何组织和吸引这些老人参与社会发展?我们认为,从宏观出发,凡是具备劳动条件,本人愿意和社会需要又相一致的,不论是才智出众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有经验的党政干部,还是各行各业的一般职工,都应该组织协调,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我国政府和社会应充分发挥各级老龄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把老有所为工作提高到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摘自《未定稿》1987年24期 章南论 贺祥霞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重视乡村地理学的研究
乡村地理学是研究非城市区经济活动与人文组织的地理方面问题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乡村土地利用格局、乡村产业结构、交通运输、乡村聚落、乡村人口转移与城市化、乡村资源的开发利用、乡村景观与功能分类以及乡村规划等。因此,以促进乡村和城市协调发展为目的,开展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对乡村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乡村面积很大,人口也占总人口的80%左右。大部分乡村地区至今仍比较落后,乡村发展问题异常突出。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转移,小城镇日趋繁荣,乡村城镇化过程大大加快。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新问题,都需要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多学科共同研究。笔者以为目前主要有六个问题:
(1)乡村资源开发与土地利用合理化问题。
(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商品生产发展问题。
(3)乡村城镇化与新型城乡关系的问题。
(4)乡村聚落地理和小城镇的研究。
(5)乡村文化娱乐及旅游业的研究。
(6)乡村区域规划问题。
 (摘自2月9日《科学报》 陆翔兴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向科研要体育竞赛金牌
人类初期的体育竞技,靠的是天赋的运动能力。后来进入通过有目的的训练,提高身体素质水平的时期。谁能勤练不懈,就有可能戴上荣誉的桂冠。到本世纪前半叶,新技术、新战术风靡世界。只有身体较好又技术先进的选手,才能脱颖而出。到60年代初,以先进技术战术武装起来的日本女排,实行使人惊骇的极限训练,所向无敌,把世界体育带进了大运动量训练时期。可是,到70年代以后,各种先进科技被引入体育训练之中,单靠勤学苦练,就无法再在世界体坛争雄了。
人们探讨广东选手在第六届全运会获得二百多块金牌的原因,总要谈到训练改革,而训练改革是离不开科技保障的。即以率先进行训练改革的举重为例,如果没有按摩、桑拿浴、对比浴(即冷热水交替进行沐浴)、运动饮料、营养食物等多种手段,帮助运动员迅速消除疲劳,要从训练后便适当调整的波浪式训练,改为几乎每天都进行大运动量训练,而且逐步增加的阶梯式训练,是很困难的。
再看其他项目,靠科技提高成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有一位田径女运动员长期成绩上不去,科技人员对她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是体内缺乏某种物质,便对症下药。几个月后,她体质大大改善,接连打破全国纪录,并在第六届全运会上获得金牌。
5年前,广东省体委下决心提高教练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并且采取各种措施,使科研医务、监督和训练紧密结合,这一招已经在第六届全运会上初见成效。它向人们证明:要想登上高高的领奖台,非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强科学研究不可。
(摘自2月2日《现代人报》 苏少泉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神话与民俗
民俗可分为心理民俗、行动民俗和语言民俗。神话是作为语言民俗流传的。神话反映了初民对事物的认识,也反映了因这种认识而形成的风俗习尚。
《圣经》中有亚伯娶同父异母妹为妻,中国古籍中有“女娲兄妹相婚”。作为语言民俗,神话证明远古曾有过血缘婚俗。
神话不仅反映了史前的风俗习尚,还积淀成信仰,产生畏惧崇拜、敬仰崇拜以及各种禁忌心理而形成心理民俗。心理民俗一形成,就会作为一种集体意识世代传承去解释事物并产生出新的语言民俗。
周后稷一出世便被弃之隘巷、山林、冰上,有过三难。圣人总结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于是,神话结合哲理,形成一种传统的民族心理,从而在后世文学中形成固定格式:《说岳全传》中的岳飞一出世便随洪波漂流,舜也曾有过“涂廪”、“浚井”、“醉杀”三难,包拯小时也有过“逢虎”、“毒饼”、“淘井”三劫。推而广之,周文王囚禁羑里,宋江浔阳江上吃板刀面,以及孙悟空八卦炉之锻,均符合传统的“大任说”。这就是民俗心理在文学中形成的格式。这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在情节上互相影响,而是在一种信仰心理或习惯心理的制约下进行的。
神话在流传过程中还会产生有形的传承活动,这就叫行动民俗。“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简狄后来成为管婚娶与生育之神。解放前,陕西临潼县行者乡有个娘娘庙,每年三月三,附近不生育妇女身上揣个布娃娃,前去留宿一夜,甚至野合也不受非难。这对于“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是,只要从远古的风俗中去探索,便可寻见其“合理性”。
(摘自《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4期 郭精锐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应发展快速轻轨交通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的客运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客运量的增长需要。因此,我们要借鉴和吸收国外新型快速轻轨的交通经验,注意发展快速轻轨交通。快速轻轨交通是一种高速、轻型的现代有轨交通系统,其特点为:
速度快。这种交通是专线行驶,不受其它交通的干扰和影响,平均每小时速度可达40公里以上,接近地铁的速度,为公共电、汽车速度的二至三倍。
客运量大。每小时单向客流量为1万至2.5万人次之间,并可视客流量的变化情况,低峰时挂单节车厢,高峰时多挂车厢,在经济、社会效益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建设造价低、周期短。每公里建设费的投资为地铁造价的20—40%,建设周期也只是地铁的一半。
线路规划建造灵活,线路可建在地面,可高空架设,局部也可在地下或隧道中通行。
这种交通系统还具有行驶安全可靠、噪音小、耗能省、设备使用寿命长、维修容易等优点。目前在我国经济还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快速轻轨交通投资少、见效快,是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挤的必由之路。
(摘自《中国市容报》第390期 米祥友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漫话“力气”
人的力气能有多大,力气又是从何而来?
影响力气的因素很多,主要取决于肌肉的强壮、神经传导信息电脉冲频率和能量的供使,而最直接的原因来自于横纹肌的收缩。
凡人体均有大小不同的肌肉共630块,不同的只是经过运动训练的肌肉更加发达、明显、有力。肌肉的力量实际上来自肌纤维束的收缩。630块肌肉大约由1500—3000万根肌肉纤维组成,每根纤维平均可产生100—200毫克的力量。如果把所有这些纤维束成一捆,沿同一方向用力,就可产生20—30吨的力量。尽管由于各肌肉所在的位置、功能和大小不同,把它们束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但即使是一小块肌肉的肌纤维组合在一起时,也能产生相当大的力气。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他们的力气之所以比一般人大,那是因为他们在用力时,同时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目更多。其次,收缩由神经传导信息电脉冲引起。如果电脉冲频率高,当肌肉还没有完全松弛时,新的脉冲信号又传来,使肌肉产生重叠收缩,因而使力气变大。连续而有节奏的冲动,能产生长时间强有力的收缩,产生的力量是惊人的。
(摘自《生命在于运动》1987年第4期 干勇华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居民消费选择的偏差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居民行为课题组完成了题为“居民的消费选择与国民经济成长”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认为,居民消费选择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购买耐用消费品热”,即居民的消费选择过多地集中于彩电、冰箱、洗衣机等高档耐用消费品。
二是“吃的偏好”,即居民大量选择消费高营养食品,肉、禽、蛋、奶的消费量急剧增加。
导致居民消费选择偏差的直接原因是国家对居民“包”的体制。其一是国家通过包住房、包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为居民提供非货币化的福利;缩小居民的消费选择空间,使他们的购买力特别是边际购买力过于集中在少数几种商品上。其二是国家通过包就业、包退休等,为居民提供风险预期,使居民储蓄主要是为短期或短中期消费目的服务,扩大了居民现期货币的购买力。
但是,导致这种偏差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力的非资本化”。即生产者的人力价值与其收入之间不存在任何有规则的联系,国家与居民的“财产”关系模糊不清。同时人力的非资本化又与国有资产的非人格化相呼应。
(摘自《理论信息报》2月15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消费与决策
早几年就听一位外国朋友说过:“你们中国人和我们一样浪费,所不同的是:我们在消费领域里浪费,而你们主要是在生产领域里浪费。”我每次想起这句话都别有一种滋味涌上心头。
如果要把我们在消费领域里的浪费和人家作比较,不难看出在我们这里,个人开支的精打细算、个人得失的斤斤计较和对国家财物漫不经心的大手大脚,形成了鲜明的强烈对比。
如果拿我们在消费领域里的浪费和我们自己在生产领域里的浪费作比较,那末生产领域里的浪费就更普遍、更严重、更令人痛心。时间花掉了,人力用上了,材料、能源耗掉了,生产出来的产品中次品、废品占了很大比重。产值年年长、财政收入年年减,和生产领域里的浪费不能说没有关系。
在所有浪费里,决策失误所造成的直接、间接浪费最为巨大,受害面大、持续时间长。各种大、小决策上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其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要用很大的力量去作进一步的探讨。
(摘自《联合时报》2月12日 俞云波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令人瞩目的膜科学技术
膜科学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边缘科学,已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医学领域,由于采用了微滤、超滤、反渗透、气体分离膜、液膜等膜分离技术,人们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利用膜分离技术可以进行药物的分离和提纯,特别是生化、中草药制剂的分离提纯。如对胎盘血浆中白蛋白的提纯和浓缩以及对天然麻黄素的膜法提取和浓缩,取代了传统复杂的生产过程。
利用液态膜可制成效果良好的吸附剂。通常在临床上对药物中毒采取的急救方法有催吐、洗胃和引泻等,但这些方法往往会给病人带来较多的痛苦,并有一定的危险性。如用液膜并加入一定的包入试剂,就可制成对巴比妥类、水杨酸类及若干种酚有较高吸收率的吸附剂,既可减少痛苦,又较安全。
气体分离膜在医学上同样取得了成绩。由于膜具有选择性,决定了进行分离的同时,还可发生物质提纯净化或浓缩富集的作用。故此,人们研制了氧富集膜。利用它可以把空气中的氧“富集”到一定程度,来抢救呼吸困难的危重病人,这样一来就可以取代需要严格管理的氧气钢瓶。
另外,人们利用膜研制了多种人工脏器,如人工肾、人工肺、人造肠衣等。
利用膜科学技术在征服艾滋病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日本山口大学的科学家研制成功管状的多层膜片过滤装置,有效地将血液中的艾滋病毒和肺炎病毒滤出,其原理也是利用了膜的选择透过性。这对人类征服艾滋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摘自《科学与文化》第1期 杜晓村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数日小离 一见惊奇
王炬
(选自《讽刺与幽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