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分析案例调查研究预报“疫情”
广州军区纪检工作防患未然
本报讯 被称为“黑脸”而使一些人望而生畏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广州军区受到干部、战士的好评,不少单位把军区纪委工作组列入受欢迎的工作组之一。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广州军区纪检部门在查处违纪案件的同时,着力加强党员队伍的思想教育,从提高官兵政治素质入手来防止“病患”。
随着一件件案子的了结,纪检干部的头脑里打上了一个个问号:为什么党员干部中的违纪案件时有发生?军区部队大多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怎样才能更好地增强党员干部的免疫能力?为此,他们采取了既治标又治本的措施,从根本上纠正党内的不正之风。
为达到治“本”目的,广州军区纪委注重调查研究,搞好科学预测,及时抓部队带倾向性的问题。去年6月以来,他们先后组织调查组深入到一些基层单位摸情况、抓问题。调查组在某师了解到一些基层干部侵占战士利益,虽然有的情节不太严重,但是对干部影响很大。为论证这个问题在部队是否带有普遍性,他们委派各级纪委在本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最后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及时向军区党委作了报告,较好地刹住了这种不良倾向。
广州军区纪委还特别注重抓违法乱纪事件的苗头。去年他们调查发现,有些外地人利用广东开放之机,跑进军营对官兵进行经济和生活腐蚀,使有些干部被拉下了水。军纪委立即发出通报,提醒官兵注意防患。
军区纪委在抓紧查处违纪案件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地协助各级党委抓部队党风的正面教育。
半年来,他们与政治部联合研究起草了《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要求》等4份教育方案,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他们改变过去偏重唱“黑脸”抓反面典型的做法,深入部队发现和扶植党风正的先进典型,利用工作简报、会议,新闻媒介大力宣扬。
广州军区纪委这种既“治病”又“防病”的做法,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半年来,军区没有发生党员干部违犯党纪国法案件,一般违纪案件也比前年同期下降了42%。
(刘建新)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党的生活

  公道正派用干部
谷安林 李智勇
公道正派,历来是我们党对干部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十三大报告在阐述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时,又一次强调公道正派是坚持干部革命化的一项标准。
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出好主意不容易;用好干部同样不容易,除需要正确掌握新时期的用人标准,有知人善任的胆识与才干,尤其重要的是公道正派,既不搞“任人唯亲”,也不搞“个人好恶”。
公道正派用干部,这是对领导干部起码的党性要求,一点也含糊不得,丝毫也不许违反。具体地讲,知人识人不凭个人好恶,实事求是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任用干部坚持标准,注重实绩;处理犯错误的干部,坚持原则,明辨是非,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只有表里如一地做到这些,才能在用干部问题上保持一身正气,为党和群众所信赖,所欢迎。
用干部要做到公道正派,除领导者加强个人思想品质锻炼,必须有必要的制度保证,严格党内外的民主监督。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十分珍视用人权,不可滥用,更不能凭借职权谋取私利,搞不正之风,完全不顾德才条件和岗位需要情况,安插亲信,任用私人,贻误改革和建设事业,败坏党的声誉。实行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其中就包括运用多种形式对领导干部用人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以克服和防止用人失察、失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严格人事纪律,就有这方面的意义,近几年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选拔任用干部要按党的原则办事,走群众路线,遵循一定的程序;民主推荐与组织人事部门考核相结合,集体讨论决定,不能搞个人说了算,也不能少数人说了算;需要依法任免的,必须按法律程序办理,不能搞以言代法,等等。看一个领导干部用人是否公道正派,首先就要看他们是否严格依法办事,按党的原则办事。
应当充分认识,诸如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封建主义余毒,在我们的领导干部中还有影响。少数人任用私人,陷入“关系网”“人情圈”。这些应当唤起我们的高度警觉,重视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包括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尤其要自觉地提高公道正派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在改革中勇于探索、创新的干部,要支持和爱护,允许他们犯错误、改正错误,帮助他们不断总结经验,增长才干;在他们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要敢于实事求是地为他们说话。对于经受不住改革开放的考验,沦为腐败分子的干部,要坚持原则,勇于斗争,借以扶正祛邪。这样,才不会负党的嘱托,人民的信任。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漫话

  搞一点“犯错误预测”
楠客
人为什么会犯错误?似乎是个浅显的问题。可是,细想一下,事情就不那么简单。
法学上有个常识:要实现“犯罪行为”,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犯罪心理”,一是“犯罪机遇”。我认为犯错误的情形也不悖此理。而且,有时候“犯错误心理”恐怕也是随遇而生。人的思想、道德和修养是有层次的。有些人高风亮节,任凭“香风”扑面,他自岿然不动,无论何时何地,都严守操行,远远超出“慎独”的境界;有些人此一时自重,彼一时却难自持;还有些人要时时提醒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散漫起来便容易出纰漏。由此来看广州军区纪检部门的“犯错误预测”,就值得称道了。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案例,提醒大家,就像预报了“流行感冒”,元气不足的人赶紧添衣,身体强壮的也不敢马虎,防病早于治病,病者必然少。
当然,“犯错误预测”不是容易做好的事情。世象如麻,人际如网,要摸索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怎样避免犯错误的规律,确实难。但是,从广州军区纪检部门的实践看,只要有心钻研,深入调查,事情就会越做越好。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夕阳无限好 何怅近黄昏
广州老年人生活丰富多彩
新华社广州2月24日电 (记者王传真)漫步广州街头,只要你留心一下,就能看见许多老年人在卖书报、开餐馆或食品杂货店、维护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他们在开放改革中显得越来越活跃了。
开放改革之前,广州的老年人一般呆在家里做饭、带小孩、看家,生活极为单调。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每天,人们都能在公园里看见老年人打拳、做操……琴棋书画,他们无所不能。老年人舞会是近年来产生的新鲜事。前两年,老年人看不惯年轻人跳迪斯科,如今的老年人舞会,不仅有人跳圆舞和探戈,也有人扭迪斯科。老人们发现迪斯科让人舒筋强骨、心旷神怡。
目前,广州的敬老事业日趋社会化,不少区和街道开办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娱乐室,为老人提供了表演的舞台。最近,广州还建成了“岭海颐老会”大楼,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桌球室、录像投影室、舞厅、茶座、阅览室、餐厅、保健室等。
广州还办起了老年人大学,内设中国古典文学、国画、书法、保健、花卉、美食等系科。开办4年多,先后有3000多老人入学。
龙年春节前夕,广州举办了“敬老周”活动,少年儿童与老年人一起联欢、谈心。一些单位为80岁以上的老寿星祝寿,许多人义务为老年人做好事。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不占便宜心踏实 两袖清风睡得香
军官王孝荣拒收“好处费”十几万
新华社西安2月24日电 (记者秦卫东)西安驻军计财处长王孝荣去年为20多家军工厂带来数千万元的利益,而最近对厂家送上门的十几万元的“好处费”拒收一文。有人说他是“傻老帽”。他却说:“占了便宜心里头是块病。现在我两手净,吃得香,睡得着,啥时候心里头都踏实。”
王孝荣所在的计财处,负责军用产品的组织计划、订货计价、付款等项工作,与西北地区和全国50多家工厂、科研部门每年有数亿元的业务往来。近几年,随着军队改革和精简整编的深入,军用品需求量减少,军工企业吃不饱。为了争到生产任务,许多厂家对王孝荣表示,只要他给工厂任务,工厂就给他可观的经济回扣,或者在产品计价时给他个人好处。去年,王孝荣为了帮助军工厂渡过困难,除为各工厂争取了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外,又为20多家工厂联系了总产值达数千万元的计划外生产任务。于是七八家工厂一致坚持要给他总数达十几万元的辛苦费;还有的让他自己买东西,拿发票到工厂报销,一些内地的厂家出资请他一家人外出旅游等等。所有这些,王孝荣都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是军队的计财干部,按国家和军队的规定订货计价,为工厂排忧解难是我的应尽职责,没有借权为自己谋私利的权力。”
王孝荣1960年入伍,上过军械技术学校,曾当过20多年驻厂军代表。工作上一贯奉公守法,生活上节俭朴素。当了日理千万元的计财处长仍不改初衷,受到军内外普遍赞誉。不久前,他受到中央军委、纪委和解放军三总部的表彰。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党的生活

  完县为有功老支书挂匾
本报讯截至最近,河北完县县委先后为6名有功于群众的老支书家挂了匾,为1名已故的老支书立了碑。这一活动推动全县基层干部进一步树立“创业者光荣”的观念。
完县县委开展这一活动是从神北村的一次党员学习讨论会上得到的启示。当党员们一扯起村里的果树是谁任党支部书记时栽的,电是谁当党支部书记时办的,涵洞、扬水站是谁带领群众修的时,无不对那些曾为群众办实事的党支部书记流露出怀念和敬佩之情。这使县委认识到,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多少年来,很少有人褒扬曾为党和群众的事业做了大量工作的农村党的基层干部的功绩。于是县委一方面抽调30多名理论水平较高的干部编写了结合本县实际的党课教材,对全县12000多名农村党员认真进行党的宗旨、理想和纪律教育,帮助党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部队复员的“两用人才”中选拔了321名党员充实到村党支部班子,并对党支部干部普遍实行了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同时决定在全县农村开展对历届党支部干部评功过活动,让党员和群众把思想上的那杆“秤”亮出来,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评功摆过,发扬正气。
评功过活动促使基层干部树立荣辱感,起到催人奋进的作用。杨家庄乡娘娘宫村支书赵国龙,任职4年来带领群众建林场30亩,栽果树1万余棵,修路10里,使八个自然庄通了车,为两个自然庄办了电,建起浇地200亩的扬水站。评功过时,人们赞扬他为后代造了福,更增添了他的干劲,又为全村每户建立了脱贫致富档案。
(李成福 吕耀欣 葛江河)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灵川改革风俗简办红白喜事
据新华社南宁电 (记者杜新、通讯员王晓东)广西灵川县进行民俗改革,婚嫁从简、厚养薄葬之风受到推崇。
前些年,灵川县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盛行。据调查,1984年到1986年,全县人均收入每年递增49元,而每起红白喜事花费则由2000元剧增至5000多元。仅1986年,全县因红白喜事耗费约610万元,相当于当年全县财政收入的1/3多。
陈规陋习不仅吞噬了近几年许多农民从改革中得到的利益,还成为农村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障碍。为此,灵川县委从去年3月起在全县开展民俗改革,扶植倡导新民俗的“红白喜事理事会”,到目前,全县13个乡镇、133个村公所、87个机关及企业、学校,都建立了类似组织。
同化村农民秦细宝承包了200株柑桔的果园,去年仅柑桔一项纯收入4000元。去年12月,他与张甲凤从简结婚后,把积蓄投到生产上。有人问张甲凤:如果当初没人管管大操大办风,把钱都花掉了呢?张甲凤答道:那又该受穷了。
灵川至今沿袭土葬、厚葬风俗,县纪检干部苏赐德与兄弟挚爱父亲,尽量满足老人的各种要求。去年6月,年届80的老人病故,兄弟主张花3000元大摆排场土葬,苏赐德耐心讲生前厚养就是孝顺的道理。他们只花300元料理了父亲的后事。如今在灵川,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为死者厚葬不如生前厚养的道理。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党务政务公开 上下左右沟通
长治市领导向各界恳求良策
本报讯 山西长治市委、市政府从元月初到元月底,先后五次分别召开各级领导、离退休老干部代表、市政协委员和新闻单位的同志评议市委、市政府去年工作和今年打算,广泛恳求各方意见和良策。
1987年,长治市坚持全面改革,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工业生产和粮食生产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31%。为使今年各项工作再登新台阶,市委、市政府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的方法,召开座谈会。会上,市委书记张正书、市长杨月生,向干部群众和党外人士汇报工作,介绍今年打算,既讲成绩,又摆问题,既讲任务,又谈措施,做到态度诚恳,平等对话,不护短,不拒谏。大家心情舒畅,畅所欲言,就深化企业改革、加强农村工作,重视文化教育、搞好社会治安、改进机关作风等方面,提出了200余条意见和建议。
市委、市政府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三次专题研究,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修改今年的全面工作计划。
他们决心把党务政务工作进一步公开,为社会各界提供批评监督的条件,使一些重大问题日趋科学化、民主化。
(王天平)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国民党将检讨“大陆政策”
据新华社香港2月24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国民党已原则决定,将在国民党的十三大上检讨“大陆政策”,规划更加积极主动的行动,考虑开放与大陆的民间间接通商,建立文化、体育交流等。
报纸说,国民党考虑将纳入新“大陆政策”的内容包括:主动邀请大陆在海外留学生赴台参观访问,放宽赴大陆探亲的限制,检讨开放观光和民间间接贸易,建立文化、学术、体育交流渠道等。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冰岛新任大使向乌兰夫递交国书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冰岛新任驻中国大使本·格伦达尔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向乌兰夫副主席递交了国书。
格伦达尔是于2月22日抵达北京的。 (附图片)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吴学谦将出访美国和英国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今天宣布,应美国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和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的邀请,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将于3月2日至9日访问美国,并于3月10日至15日对英国进行正式访问。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港府准许深圳三百辆货车进香港
新华社香港2月24日电 香港运输司梁文建23日表示,香港政府已与深圳当局达成协议,在未来三年内,准许300辆深圳货车进入香港。
梁文建表示,深圳进入香港的货车原则上要符合香港货车在道路上行驶的规格及标准,驾驶员要持有香港的驾驶执照,车辆在入境时要获得人民入境事务署的批准和接受海关检查。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新华社澳门分社社长举行酒会招待澳督
新华社澳门2月24日电 (记者彭承进)新华社澳门分社社长周鼎今天下午在葡京酒楼举行新春酒会,招待澳督文礼治伉俪、澳门政府官员和中葡各界人士。
周鼎在致词中说,在这送旧迎新之际,大家对澳门未来发展前景更加增强了信心。文礼治表示,在龙年里,葡中两国的友谊和合作将会进一步增强;澳门将会更加繁荣稳定。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美国律师爱德华·考克斯在京透露
尼克松经常谈到中国 准备今年再来北京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记者虞家复)2月24日下午,美国律师爱德华·考克斯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通常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的接待厅。他同中国国务委员张劲夫见面时转达了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对中国领导人的问候。
这种问候合乎他的身份,因为他是尼克松的女婿。
考克斯这次到北京是同中国一家包装公司谈判兴办合资企业事宜的。谈判的间隙,他抓紧时间向张劲夫这位中国经济事务的领导人了解投资环境等情况。
接着,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在谈到尼克松前总统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说,1985年访华以后,尼克松很少外出,潜心在家撰写他的第7部著作:《1999》。这部书已经脱稿,主要围绕美国的外交事件。中美关系在书中占较大的比重,可望下月在纽约出版。考克斯还谈到了上个月尼克松在新泽西州度过75岁生日的情况。生日晚会完全是一个家庭聚会。尼克松没有邀请任何客人。大女儿和考克斯以及他们的独生子从纽约赶来,小女儿朱莉和他的丈夫戴维·艾森豪威尔(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孙子)带着他们的三个孩子一早离开宾夕法尼亚州参加全家10口的团聚。考克斯说,尼克松办公写作时聚精会神,正襟危坐,但与孩子们在一起时非常轻松,似乎忘记了一切。生日晚会最后一项活动是四个孙儿表演节目。四岁的孙女马罗尼“命令”尼克松同她合演一个小剧,尼克松欣然同意,起身听从安排。此外,尼克松还爱同考克斯的儿子大谈棒球比赛。平时,他们还经常挂电话,相互通告各地比赛的情形。
据考克斯讲,那天的生日晚会非常愉快。尼克松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晨五点就起床散步。平时,他勤于思考问题,非常关心国际事务,有时还与基辛格合写文章,评论中导条约。考克斯最后还透露,尼克松经常谈到中国,准备今年再来北京。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新沙甸
本报记者 邹大毅
云南沙甸聚居着回民,但对回族我们的纪行组在宁夏已经进行了报道,但到了云南以后,当地的干部非要我们去看看沙甸。
沙甸是“文化革命”的重灾区,以至几年前还有某个阿拉伯国家的报刊断言“沙甸已经从地球上抹去了”。我们现在要向国人和世界报道的是沙甸没有消失,而且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了。
汽车在蜿蜒起伏的山区公路上奔驰,跨过一条米轨制铁路,便拐入一块坝子。路边一块水泥路牌上,白底红字,清晰地写着“新沙甸”。亚热带冬日暖洋洋的阳光铺洒在坝子里,成片的甘蔗林和蔬菜地泛着一片绿色光芒。枝繁叶茂的绿树,夹着一条灰白色的水泥乡间公路,把我们引入一个颇有现代化气息的城镇。两侧闪过一幢幢新建的砖房、钢筋混凝土楼房,装修美观的商店、影院、学校、敬老院、清真寺。农家房顶上的电视天线和清真寺房顶上新月形的装饰同在阳光下闪烁。街边一溜带橙色灯罩的街灯,像一抹长虹贯通集镇。一处清真寺里正举行庆祝穆罕默德诞辰的聚会和聚餐。要不是默默地卧在镇口的几幢幸存的粉墙斑驳的土坯房子的提醒,人们很难相信,这里就是当年几成废墟的那个乡村大队。
我们到达区公所,听说区委书记到昆明去谈判由沙甸承包昆明一家伊斯兰饭店的事。这是一个无声的启示:一些过去只能栽秧打谷的回族农民,如今已经在多种经营的广阔天地中施展开了能力。
沙甸区的副区长、区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马兴康对这个地方的回族作了这样的介绍:“我们的民族擅长经营。过去长期在3600亩土地上弄粮食,优势发挥不了,口粮也没有过关。从1980年我们开始搞多种经营,沙甸才真正走上经济发展的道路。”
应该说,沙甸的新生,是从1979年开始的。那年2月,“沙甸事件”得到彻底平反,一个沉重的包袱卸掉了,沙甸回族人民在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机中获得了同其他民族一样发展的平等权利。第二年,沙甸成为经济作物区,单一粮食作物的生产结构瓦解了,一个新的充满希望的生产结构在沙甸回族人民手中诞生。
地里,种上了甘蔗和蔬菜,实行粮菜、粮蔗挂钩,交多少甘蔗或蔬菜,给多少粮食。多年没有解决的口粮,一下子有了着落。
村子里,兴起了一座“没有围墙的服装工厂”,1300多台缝纫机从各家各户传出了欢快的“嗒嗒”声,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各种服装首先走出了“沙甸”那块路牌。
沙甸变了。老一些的回民击掌说:“没想到沙甸还有今天。”年轻人头一扬说:“上省城工作也不如我们在这儿。”马兴康说:“现在不是沙甸人出外找活干,而是外地人涌到沙甸找工作。”沙甸最大的企业电解厂领导则说:“全厂300多个工人,都是过去回族的农家子女。现在他们一年的收入相当于他们父辈弄庄稼时年收入的10倍以上。”
要说沙甸回族人民生活的变化,通常惯用的标尺——小洋楼、大彩电、收录机、电冰箱……已经太平常了。最有特点也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说说这里回族群众的朝觐了。
沙甸回族全都属于逊尼派穆斯林,到麦加朝圣,是他们的夙愿。在年人均收入100多元的那些年代里,朝觐只是梦想。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的正确执行、沙甸经济的发展,给朝觐铺设了坦途。去年,有5个人取得朝觐的资格,远涉重洋,到了麦加。今年,已经有40多人报名去麦加。
当我们告别这个生气勃勃的回族之乡时,大清真寺宽敞的礼拜堂里正在做“的格勒(一日中的第三次礼拜)”,弥漫着一派虔诚宁静的气氛。街上收工、下班的人们骑着摩托车、自行车,鱼贯而行,撒下一路欢快的铃声、马达声。夕阳洒下一片金黄,罩在绿树、翠竹、红墙、白楼、花瓷砖上。一片瓦蓝的苍穹下,一个金光闪烁的城镇,从车旁向远方走去,走去……


返回顶部